人物簡歷
1885年12月11日 生于江蘇省江陰縣。
1910年 畢業(yè)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1912年 畢業(yè)于瑞士工業(yè)學院,獲理科碩士學位。
1914年 畢業(yè)于瑞士日內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14—1916年 任日內瓦大學助教。
1916一1922年 任法國羅克藥廠研究部研 究員、研究部主任。
1923—1925年 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改名為國立東南大學)數(shù)理化學部教授。
1925—1932年 任北平協(xié)和醫(yī)學院藥物化學教授兼藥理系代主任。
1932—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1935年任 中央研究院評議員。
1949一1966年 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學部委員。
1966年8月6日 逝世于上海。
生平概況
趙承嘏,字石民,1885年12月11日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一個中藥鋪主家庭。清末科舉中秀才。他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在20歲左右通過前清江蘇省官費考試,1905年赴英留學。抵英之初,他先在中學進修一年,扎實地掌握了數(shù)、理、化基本知識,從而打下了進大學學習的堅實基礎。1906年,趙承嘏進入曼徹斯特大學。當時以第一個合成染料聞名于世的有機化學大師潘金在該校執(zhí)教。趙承嘏勤奮學習,多次獲優(yōu)秀學生稱號,并被潘金教授所賞識。在潘金的指導下,1910年,完成了畢 業(yè)論文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yè)后他去瑞士,在著名有機化學家畢誕指導下進行天然產物的合成研究,并于1912年和1914年,先后獲得瑞士工業(yè)學院理科碩士及日內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后留校任教2年。1916年,他受聘于法國羅克藥廠研究部工作7年。在任期間,曾設計局部麻醉藥普羅卡因的生產新工藝,得到專利。后來被提升為研究部主任。
趙承嘏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時刻惦念著苦難深重的祖國,因而毅然辭去薪金優(yōu)厚的法國藥廠的工作,于1923年返回祖國,受聘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改名國立東南大學),任數(shù)理化學部教授。1925年,趙承嘏到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任藥物化學教授兼藥理系代主任,開始了中草藥研究工作,對麻黃、延胡索、莽草、貝母、鉤吻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論文10余篇,成為中國中草藥化學研究的先驅者。
1932年,國內成立了兩個研究院:在南方以蔡元培為首的中央研究院和北方以李石曾為首的北平研究院。趙承嘏辭去協(xié)和醫(yī)學院職務,受聘于北平研究院,創(chuàng)建了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建所初期,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趙承嘏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訂購國外儀器設備、藥品以及對工作必不可少的期刊,對過期本也陸續(xù)設法補全,使藥物所成為國內化學期刊最完整的科研單位之一。不久,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北平形勢緊張,藥物所南遷上海。1935年,趙承嘏當選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這是科學界最高榮譽職務,化學方面只有他和莊長恭、侯德榜、吳憲4人當選為評議員。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趙承嘏擔任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此時他雖年近古稀,仍不辭艱辛,在國內外網羅人才,以加強藥物所的科研力量,不僅加強了植物化學方面的研究,而且陸續(xù)建立合成化學、藥理學和抗生素等研究部門,使藥物所逐步發(fā)展成為化學和生物兩大學科互相滲透、互相配合、具有發(fā)展新藥能力的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機構之一。
趙承嘏畢生辛勤研究,其工作成果總結為論文64篇,分別在國內外有關期刊發(fā)表。
1955年,趙承嘏首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并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人物貢獻
中草藥研究
20世紀初,雖然有機化學有很大的發(fā)展,植物化學的研究逐漸為化學家所重視,但在當時的中國,應用科學方法對中草藥進行系統(tǒng)研究還是一個空白。趙承嘏是中國藥用植物化學的先驅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他運用近代化學方法,對古老的中草藥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為發(fā)掘和提高祖國醫(yī)藥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為中國醫(yī)藥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和骨干。
趙承嘏在國外留學和工作時,曾致力于?二烯、酪蛋白、罌粟堿等天然產物的合成和藥物工業(yè)生產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生時期,他常以驚人的速度和精巧的技術,出色地完成教授交給的艱巨任務,顯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在英國化學會志和德國化學會志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由于他出生于中藥世家,深知中草藥是一個偉大寶庫。于是,他毅然放棄有機合成的專長,決心以先進的實驗技術對中草藥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為之奮斗了終生。
生物堿分離
趙承嘏在英國留學的老師潘金教授,以重視實驗室工作和精巧的實驗技術而著稱于世。這對趙承嘏影響很深。他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植物化學特別是生物堿的分離結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分離方法。當時,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經典方法是乙醇浸泡,這樣得到的粗提物成分復 雜,不易提純分得結晶。鑒于植物有效成分多屬生物堿,趙承嘏根據(jù)生物堿的特性,采用堿磨苯浸法,使提取物成分趨于簡單,大大減少了進一步分離單體的困難。他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對象,設計不同的方法。他和他的學生們系統(tǒng)地研究了雷公藤、細辛、三七、貝母、常山、防己、延胡索、鉤吻、麻黃等30多種中草藥化學成分,得到了許多新生物堿的單體結晶,提供藥理工作者進行藥理研究,并選擇其中有價值的推薦臨床試驗,從而建立了系統(tǒng)研究整理祖國醫(yī)藥學的一套科學方法。與此同時,他和學生們在國內外著名雜志中發(fā)表了許多論文,為中外學者所重視和贊賞,享譽國際。
趙承嘏運用自己獨創(chuàng)的一套分離提取方法,往往能從一種植物中提得多種結晶,對植物化學做出了貢獻。例如從延胡索植物中分離得到13種生物堿結晶;從不同品種鉤吻中分得7種生物堿結晶;從常山中分得3種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異構體。這種提取方法在當時國際植物化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從三七植物中分得三七皂甙元結晶,并證明和人參二醇為同一化合物,比日本著名的化學家從人參中分得人參二醇早20年。
對經國外學者詳細研究的一些中草藥,經他重新研究后,往往又能分得新的成分。例如從麻黃中分得新生物堿麻黃副素;從曼陀蘿中又分得曼陀芹和曼陀芹引等新生物堿。
趙承嘏從事研究工作,重視聯(lián)系實際。他每得到一種生物堿,都要進行詳細的藥理試驗。例如從常山中分得的丙種常山堿,其抗瘧作用為奎寧的148倍;從延胡索分得的延胡索乙素現(xiàn)已在臨床上作為鎮(zhèn)痛、鎮(zhèn)靜劑應用,成為中國創(chuàng)制的新藥,并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在青霉素試制生產過程中,青霉素鉀鹽未能獲得結晶。但他用較短時間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使之得以順利投產。
人物態(tài)度
趙承嘏熱愛本職工作,不論有任何困難,始終堅守崗位,從不間斷他的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物價一日數(shù)漲,他動用所內全部余款,購置銀元300多元,發(fā)給職工以維持生活,繼續(xù)進行研究工作。當時勤雜工月資10元,而他自己每月只支5元,照常堅持工作。他平生無嗜好,以實驗室工作為最大樂趣,常對人說:“一天不到實驗室,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他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從事中草藥研究,50年如一日,臨終的那天上午還堅持在實驗室工作。抗日戰(zhàn)爭時期,藥物所未能遷往內地。由于藥物所頗有盛名, 設備精良,被日本人看中,擬強行把全部設備搶走,運往日本。趙承嘏不顧個人安危,去當時法國駐滬領事館,提出藥物所的儀器設備是法國 庚子賠款出資購買,非國民黨產業(yè),日本無權搶走。法領事館即和日方交涉,并派負責教育的法國人親自把設備留住。事后日本憲兵司令部曾多次傳訊他,他無所畏懼,據(jù)理力爭,為國家保住這份珍貴的財產,表現(xiàn)了科學者正直、無私無畏的崇高氣節(jié)。
在科學研究方面,趙承嘏是一個嚴肅、嚴格和嚴謹?shù)膶W者。他的論文不經反復驗證,從不輕易發(fā)表;已發(fā)表的,一經發(fā)現(xiàn)有誤,就立刻訂正。
他的科研精神和道德風范,至為感人。他為祖國醫(yī)藥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并為中國藥學研究培養(yǎng)了幾代人才。
主要論著
1 趙承嘏.中國延胡索之研究(I).中國生理學雜志,1928,2:203—218.
2 趙承嘏.中國延胡索之研究(Ⅳ).中國生理學雜志,1933,7:35—40.
3 趙承嘏.中國貝母之有機堿質(I).中國生理學雜志,1932,6:265—270.
4 趙承嘏.中國鉤吻之有機堿質.中國生理學雜志,1931,5:345—352.
5 趙承嘏.中國大茶葉中之植物堿.中國生理學雜志,1936,10:79—84.
6 趙承嘏,朱任宏.中國細辛之研究.中國生理學雜志,1935,9:261—266.
7 趙承嘏,朱任宏.中國除蟲菊之研究.中國生理學雜志,1934,8:167—170.
8 趙承嘏.中國木防己中之兩種新植物堿.中國生理學雜志,1935,9:267—274.
9 趙承嘏,梅斌夫.中國雷公藤之研究(I).中國生理學雜志,1936,10:529—534.
10 趙承嘏,朱任宏.中國三七中的皂甙.中國生理學雜志,1937,12:59—66.
11 趙承嘏.漢防己甲素的異構體木防已甲素.中國生理學雜志,1938,13:167—172.
12 梅斌夫,趙承嘏.兩種有毒植物黃藤和菜蟲藥及其鑒定.中華醫(yī)學雜志,1938,54:37—39.
13 趙承嘏,朱恒璧.從蚯蚓中分離6-羥基嘌吟的簡單方法.中國生理學雜志,1938,13:265—268.
14 朱任宏,趙承嘏.中藥三七中之皂甙(Ⅱ).中國生理學雜志,1941,16:139—141.
15 趙承嘏.木防己乙素的異構化.科學紀錄,1950, 3:107—109.
16 趙承嘏,翁尊堯.使君子中之驅蛔質素.科學紀錄,1951,4:75—76.
17 趙承嘏,翁尊堯.蒲黃中之黃色素.中國科學,1950,1:349—350.
18 趙承嘏,謝毓元.常山葉中之抗瘧質素.中國科學,1951,2:455—457.
19 趙承嘏.用杏仁酸分開消旋麻黃素.科學通報,1954,5:76—77.
20 趙承嘏.中國烏頭.科學通報,1954,5:54—55.
21 趙承嘏.中國蘿芙藤.科學通報,1957,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