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鄭成功,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45年率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骨。1661年4月率兩萬余名將士跨過海峽,打敗侵占臺灣的荷蘭殖民者。
人物簡介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先祖由中原固始縣入閩,其父鄭芝龍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港、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本長崎縣平戶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親的故鄉(xiāng)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后繼承發(fā)展父業(yè),曾壟斷福建和東洋的貿(mào)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鄭氏納稅,若不交稅必遭"倭寇"襲擊。又組織福建移民屯田臺灣,因此與荷蘭人的遠東利益沖突。在明朝尚存時,尚與荷蘭人殖民的臺灣和睦共處,向荷蘭福爾摩沙殖民當局交稅。而在明朝政權陷落后,鄭成功失去大陸基地,為奪得臺灣為落腳點,其令福建商船不與荷蘭人管理的臺灣貿(mào)易,斷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終成功驅(qū)逐荷蘭人的福爾摩沙殖民政府,以臺灣為基地建立南明政權。
鄭成功抗清的同時,收復了被荷蘭占領38年之久的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學校,促進了臺灣的發(fā)展。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現(xiàn)分屬晉江安海鎮(zhèn),南安石井鎮(zhèn)),祖籍莆田和漳州,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藩。 《漳浦營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由固始縣入閩,于東晉永嘉年間,自河南固始縣白沙鎮(zhèn)避地到閩,后又從莆田遷往漳州,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鄭成功先祖自莆田遷往龍溪縣,后代再遷南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xiàn)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xiàn)在的龍海顏厝鎮(zhèn)古縣。隨后,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玨峰的墓志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志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游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shù)傳而至玨號果齋生謚號后崖生思誨”。墓志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如今的安海地區(qū)。
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骨,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曾聯(lián)合另一位明末名將集結(jié)南明江南83營共計17萬余人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因為相信清軍會投降,故一直等待,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zhàn)優(yōu)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余名將士跨過海峽,經(jīng)過數(shù)月英勇戰(zhàn)斗,打敗侵占臺灣達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還給了臺灣人民自由。
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在今臺灣臺南市境內(nèi))的駐軍,開啟明鄭時期,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后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鄭成功兒時名福松,7歲自日本回國,住在安平(今晉江安海)鄭府。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鄭成功21歲從家鄉(xiāng)到南京進入國子監(jiān)就學,師從大名士錢謙益,錢謙益非常喜歡,為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大木。
1645年5月15日,清軍攻占南京,摧毀了弘光政權。由于清廷在江南采取殘酷野蠻的高壓政策,強行下達剃發(fā)令,激起各地抗清斗爭蜂起。一些明朝遺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隆武帝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隆武帝即位后不久,鄭芝龍把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贊賞鄭成功的才華,他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在封建時代是最高的榮譽,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把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并把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自是,朝廷內(nèi)外都稱朱為國姓,普通百姓尊稱他為國姓爺。
生平官爵
官位
宗人府宗正協(xié)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總統(tǒng)御營軍務
招討大將軍
爵位
忠孝伯 -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威遠侯 - 受封于永歷二年十月(1648年)
漳國公 - 受封于永歷三年七月(1649年)
延平王 - 明昭宗于永歷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謙辭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昭宗再次下詔并赍延平王冊印至廈門,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
潮王(辭未就) - 永歷十一年十一月(1657年)敕封為潮王,鄭成功謙以無功辭不敢受。
潮武王(追謚) - 永歷三十五年(1681年)四月鄭克塽追謚其祖父為潮武王。
家族成員
祖輩
高祖父:鄭榮(樂齋公);
曾祖父:鄭瑢(西庭公,另一說鄭王容);
祖父:鄭士表(另一說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xiāng)人。
父母
父親:鄭芝龍,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力海商集團之領導人,因從事海上貿(mào)易而致
富,并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后盾,為后來明鄭抗清實力的奠基人,后歸降清朝。
母親:田川氏(1601-1646)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nèi)浦人,名不詳(平戶當?shù)貍髡f名“マツ”,羅馬拼音作“Matsu”,漢字或可作“松”);她生于田川家,后來母親改嫁給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華人鐵匠翁翊皇,她也成為翁翊皇的繼女,因而亦作“翁氏”、“翁太妃”。
妻妾
正室董氏,名“友姑” ,一作“酉姑”,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鄭經(jīng)生母
另有側(cè)室莊、林、史、蔡、曾、蔡諸氏夫人
兄弟
田川七左衛(wèi)門,鄭芝龍實際上的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wèi)門”,七左衛(wèi)門一生未離開日本,二個兒子分別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nèi)閣大臣;
鄭世默(見于《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后與父親一同就戮;
諸子
鄭經(jīng),鄭成功長子,字符之,號式天,乳名錦。繼承父親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之官爵;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紀錄中被稱為“臺灣國王”。
鄭聰,鄭成功次子,字哲順,號怡堂?滴醵,授三品之職。
鄭明,鄭成功三子,字哲熙,號熙之?滴醵,授四品之職。
鄭睿,鄭成功四子,字哲圣,號圣之。被清兵淹死。
鄭智,鄭成功五子,字哲錫,號錫之?滴醵,授四品之職。
鄭寬,鄭成功六子,字哲碩,號碩之。不知所終。
鄭裕,鄭成功七子,字哲益,號益之?滴醵,授四品之職。
鄭溫,鄭成功八子,字哲念,號念齋?滴醵,授四品之職。一說,被清兵淹死。
鄭柔,鄭成功九子,字哲能,號能之?滴醵,授四品之職。
鄭發(fā),鄭成功十子,字哲奮,號奮之。被清兵淹死。
孫輩
鄭克臧,鄭經(jīng)長子,娶陳永華之女為妻;原為鄭氏王位第一繼承人,但遭到馮錫范等人殺害,年僅十六。
鄭克塽,鄭經(jīng)次子,幼名秦舍,字實弘,號晦堂,娶馮錫范之女為妻;繼承延平王、招討大將軍官爵,于1683年降清,受封海澄公,結(jié)束鄭氏王朝于臺灣二十一年的統(tǒng)治。
鄭克舉,鄭經(jīng)子;鄭克塽降清后面請康熙帝準其敘官。
后人
鄭成功的后人現(xiàn)今分布在日本、臺灣和福建南安市石井鎮(zhèn)。
臺灣知名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后代,為鄭成功九世孫。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乃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
鄭成功第十一代侄孫福住邦夫,是日本人。由此說明,也有不少鄭氏子孫現(xiàn)生活在日本。
早年生活
少年時期
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七月十四,鄭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nèi)浦千里濱。父親鄭芝龍為海商及海盜首領,于中國東南沿海及日本、臺灣、呂宋附近海域擁有極大勢力。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zhèn),現(xiàn)安海鎮(zhèn))居住讀書,該處現(xiàn)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崇禎十一年(1638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jīng)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崇禎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jiān)深造,拜在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別字。同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明朝滅亡;隨后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于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嵩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
隆武時期
弘光政權覆滅后,鄭芝龍、鄭鴻逵兄弟于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同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朱以海亦在紹興稱“監(jiān)國”,改年為“魯監(jiān)國元年”。隆武、魯監(jiān)國兩政權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沖突不斷,各行其是。
隆武政權成立后,鄭成功得隆武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受賜國姓。于是,人們遂稱鄭成功為“國姓爺”,稱鄭肇基為“小國姓爺”(鄭肇基年紀較。。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zhàn),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瑯族叔)把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泉州武榮人,鄭芝龍同鄉(xiāng),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鄭成功、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著部分士兵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業(yè),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把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xiāng)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于戰(zhàn)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后,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
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后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歷”。
東南抗清
起兵抗清
隆武政權滅亡后,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后開始于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shù)千兵力;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小金門(金門縣烈?guī)Z鄉(xiāng)),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永歷元年(1647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八月,鄭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永歷二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后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zhuǎn)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shù)。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歷政權,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后,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于次年(1649年)滅亡。
永歷三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歷年號為正朔;永歷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潮州之役
是時,閩南地區(qū)呈現(xiàn)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jù)城寨,相互爭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軍閥;相較于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永歷三年(1649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zhuǎn)入粵東,經(jīng)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于永歷二年(1648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瑯、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lián)軍”的要求,并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永歷四年(1650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廈門失守
永歷四年(1650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lián)的軍隊領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后,為了拓展實力乃借口鄭聯(lián)在廈門橫征暴斂、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瑯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同年中秋,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lián),鄭聯(lián)大意并未設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lián)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把兵權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lián)大部分的部隊,并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jù)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shù)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后,決定由鄭成功繼續(xù)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xié)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永歷五年(1651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于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丟失;據(jù)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準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兇險,事后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同年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圣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jīng)前往廣東,廈門防務松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并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未戰(zhàn)先怯,只顧著把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松就攻破廈門,并把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jīng)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幸偷襲得逞之后,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zhàn),于是滿載戰(zhàn)利品即返回內(nèi)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把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把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于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xù)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后,鄭成功追究起責任,把怯戰(zhàn)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zhèn)白沙,不再過問政事。
同年五月,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瑯擅自處決鄭成功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瑯全家。施瑯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被處死。從此,施瑯與鄭成功結(jié)下大仇,決定再度降清。
海澄之役
明永歷五年(1651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zhàn)斗,獲得了磁灶戰(zhàn)役、錢山戰(zhàn)役和小盈嶺戰(zhàn)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張名振等人皆來投靠,使鄭軍的聲勢愈形高漲。
二月,鄭軍攻長泰,清朝派遣陳錦率大軍前往救援;兩軍于江東橋展開大戰(zhàn)。鄭成功仗著對閩南地形較為熟識,在江東橋附近安排了許多伏兵,大敗陳錦,殲滅多數(shù)清軍,取得江東橋戰(zhàn)役的勝利。不久即攻下長泰。
攻克長泰之后,鄭成功集結(jié)大軍進攻漳州府城,把之層層包圍。四月,清朝為解漳州之圍,于是募集百艘船艦進犯廈門,攻鄭成功所必救。鄭成功遂派陳輝、周瑞等率領百余艘戰(zhàn)艦迎擊,于崇武大敗清軍,取得崇武戰(zhàn)役的勝利。鄭軍在海上大捷,因而對漳州城的施壓沒有稍減;然而漳州守軍亦相當頑強,使得圍城的勢態(tài)持續(xù)超過半年。
幾個月下來,漳州城內(nèi)的水糧已竭,士卒、百姓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據(jù)說當時,城中軍民互相爭奪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調(diào),因為一旦被發(fā)現(xiàn)燃起炊煙的人家就會被搶,更傳說有人吃人肉的慘況發(fā)生,史載“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馬盡皆枵腹”。同年九月,清軍將領固山額真金礪率領了萬人大軍開抵福建,進入泉州府;鄭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圍以待敵軍。鄭成功把部隊布置于江東,欲用擊敗陳錦的同樣方式,來伏擊金礪軍,但卻遭金礪固山識破,兩軍展開混戰(zhàn),鄭軍提督黃山、禮武鎮(zhèn)陳俸、右先鋒鎮(zhèn)廖敬、親丁鎮(zhèn)郭廷、護衛(wèi)右鎮(zhèn)洪承寵都在激戰(zhàn)中陣亡。鄭軍于交戰(zhàn)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確保海澄、廈門的安全。清軍趁勝收復南靖、漳浦、平和、詔安四縣。
永歷七年(1653年)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zhàn)斗。在清軍的猛烈炮火之下,鄭成功部隊損失慘重,許多部將戰(zhàn)死;鄭成功見軍隊士氣低落,親臨陣前喊話,也險遭炮擊。五月,鄭成功偵知清軍火藥錢糧不繼,于是誘敵決戰(zhàn),趁清軍大舉渡河之際,以火攻大破金礪,取得海澄戰(zhàn)役的勝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戰(zhàn)役以后,金礪被清廷召回京師,雙方再度處于相持局面。
與清議和
清軍兩度大敗后,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nèi)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永歷八年(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于福建,則江、浙等地防務勢必空虛;于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zhàn)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qū)。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后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shù)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jié)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并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
同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lián)系,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yè)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zhàn),雖克復肇慶,卻于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朝漳州協(xié)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zhèn)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
設官改制
永歷九年(1655年),因為永歷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準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把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同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決定放棄已占領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并拆毀城墻讓清軍無所屯扎,借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御。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zhàn)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隔年四月,濟度調(diào)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于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zhàn)役的勝利。永歷十年(1656年)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zhàn)役的勝利。
南征舟師返回廈門,鄭成功議處敗戰(zhàn)之罪,原本要處死蘇茂、黃梧、杜輝,但是在眾將跪地求情之下,鄭成功決定把蘇茂一人斬首,黃、杜則戴罪圖贖。后鄭成功命黃梧鎮(zhèn)守海澄,還特別囑咐黃梧以戴罪之身應力圖建功;但是黃梧知道鄭成功一向治軍嚴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錯就會送命,于是便與副將蘇明商議,決定向清朝投降,獻出海澄縣城。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投注了相當多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堅固堡壘,黃梧的投降無疑給了鄭成功一大打擊。
起兵后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jù)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一方面深入內(nèi)陸廣設商業(yè)據(jù)點〈山五商〉,開辟貨源以和外國人貿(mào)易、走私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炮、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nèi)陸的商業(yè)據(jù)點為基,發(fā)展反清復明的情報組織洪門。1950年廈門市把市區(qū)改名為思明區(qū),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
南京之役
永歷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tǒng)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次年(1659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zhèn)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zhàn)役、瓜州戰(zhàn)役、鎮(zhèn)江戰(zhàn)役的勝利,包圍南京,開始了江寧白土山之役。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shù)府縣,一時江南震動。后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于是役。鄭成功兵敗后,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zhàn)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后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yè)受到致命挫折。
永歷十四年(1660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余人,取得廈門戰(zhàn)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海外發(fā)展
攻取臺灣
自從1647年1月在小金門起兵抗清后,鄭軍轉(zhuǎn)戰(zhàn)浙、閩、粵等行省東南沿海,多次幫助明朝宗室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此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jīng)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jīng)商。然而,統(tǒng)領數(shù)萬人的大軍抗清,卻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根據(jù)地,鄭成功被迫必須通過海外貿(mào)易籌備糧餉。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至東南亞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鄭氏不會與荷蘭貿(mào)易。
北伐南京失敗后,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并且面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后勤給養(yǎng)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奪取時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支配的臺灣島。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zhàn)船數(shù)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fā),經(jīng)澎湖,向臺灣進軍。荷蘭于臺島西南建有兩大防御要塞,一為位于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qū))的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二為位于臺江內(nèi)陸赤崁地方(今臺南市中西區(qū))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同年四月初一,鄭軍經(jīng)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nèi)海并于禾寮港(今臺南市北區(qū)開元寺附近)登陸,意圖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羅民遮城。隨后鄭軍在臺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zhàn),擊沉荷軍艦赫克特(Hector)號,取得臺江內(nèi)?刂茩啵⑼瑫r在北線尾地區(qū)擊敗荷蘭陸軍,以優(yōu)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
在取得普羅民遮城做為據(jù)點之后,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由于考慮到兩萬大軍的糧餉調(diào)度不易,鄭成功并沒有做持久戰(zhàn)的打算,一開始即對熱蘭遮城施壓,試圖脅迫荷蘭軍隊投降。遭荷蘭大員長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絕其投降要求之后,鄭成功一度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極頑強抵抗,鄭軍損失慘重。由于強攻不下,加之大軍糧食短缺,使得鄭成功被迫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采長期包圍的戰(zhàn)略。
永歷十五年(1661年)七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調(diào)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時鄭成功的軍力仍分散臺灣各地實行任務,駐守于大員以及普羅民遮城市鎮(zhèn)的軍力預估不到三千,遂使荷蘭軍重新燃起反撲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蘭援軍遭遇強風侵襲,被迫離開大員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風雨;其中荷蘭軍艦Urck號不幸擱淺,船上人員皆遭鄭軍俘虜。此一變故,使鄭軍獲得整備的暫機,待荷蘭軍艦于八月回到大員海域時,鄭軍雖未能調(diào)回多數(shù)兵力,卻已然完成作戰(zhàn)的準備。八月中旬,荷、鄭兩軍于臺江內(nèi)海展開激烈海戰(zhàn),鄭軍大獲全勝,擊沉一艘荷蘭軍艦,并奪取船只數(shù)艘,自此荷軍喪失主動出擊的能力。
十二月,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幾經(jīng)談判,荷蘭、終于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
鄭成功下令屯墾臺灣的范圍,北達噶瑪蘭(今宜蘭縣),南至瑯嶠(今屏東縣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與瑯嶠“番人”的反抗而減緩擴張;鄭成功實際的統(tǒng)治區(qū)域大約是從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zhèn))到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xiāng))的范圍之間。
擴展貿(mào)易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guī)Z起兵抗清后,于轉(zhuǎn)戰(zhàn)浙、閩、粵東南沿海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骨迤陂g,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至東南亞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鄭氏不會與荷蘭貿(mào)易。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jīng)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jīng)商。
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菲律賓。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shù)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后,1657年,鄭成功曾經(jīng)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mào)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后,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lián)絡,以便到時可里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jīng)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奸,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jīng),鄭泰因不忍而抗命。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逝。
后來,鄭經(jīng)也于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jīng)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與世長辭
永歷十五年(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順治帝崩,皇三子玄燁繼位;鄭氏降將黃梧向當權者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nèi)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jīng)貿(mào)財源;毀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于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以來的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加上在臺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jīng)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使得鄭成功內(nèi)外交逼,于永歷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于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然而根據(jù)夏琳《閩海紀要》和江日升《臺灣外志》的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并不嚴重,還能看書、觀臺、飲酒,有人認為可能是被下毒害死。
據(jù)《臺灣縣志》記載:“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蜂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歷史評價
鄭成功死后,兒子鄭經(jīng)自金門發(fā)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襲),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即位。然后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歷帝正朔,然而實際上明鄭政權變成一獨立于海外的王國。
1680年鄭經(jīng)及陳永華先后死去,權臣馮錫范擁鄭經(jīng)幼子鄭克塽繼位;后施瑯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于1683年降清。總計鄭氏政權統(tǒng)治臺灣只有23年的時間而已;1684年4月,臺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臺灣府,轄臺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因鄭成功及其子孫建立的政權有著特殊的政治背景,后世臺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的史界均關注其歷史定位及評價,但因政治立場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觀點。
清朝
康熙皇帝曾說“朱成功明室遺臣,非吾亂臣賊子”,也寫下楹聯(lián):“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辟浥c泉州三邑南安鄭氏祖墳。但清朝早期官方仍把鄭成功視為叛國或海賊。清朝末期,為籠絡臺灣人,清朝逐漸把鄭成功宣傳為“忠義典范”。1874年,清廷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沈葆楨在該年底與其他官員聯(lián)名上奏,以鄭成功“感時仗節(jié),移孝作忠”,值得為民表率,請光緒皇帝準為其建祠祭祀,有助于“正風俗、正人心”。翌年(1875年)準其奏,正式在臺為鄭成功立祠,并由禮部追謚為“忠節(jié)”。同年三月,沈葆楨拆除了舊的開山王廟,在原址重建一座福州式建筑式樣的“延平郡王祠”。沈葆楨并親寫對聯(lián)一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chuàng)格完人!
從此鄭成功成為清廷承認的模范人物,臺灣重要官員包括劉銘傳、唐景嵩等人,皆曾為延平郡王祠作楹聯(lián)褒獎之。
日本
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殖民當局以擁有大和民族血統(tǒng)之鄭成功統(tǒng)治過臺灣,以此解釋日本統(tǒng)治臺灣是繼承遺儲,合理化日本對臺灣的統(tǒng)治。當時在臺灣的公學校曾教學童唱“鄭成功之歌”。臺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為日式的“開山神社”,并整修為神社樣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戰(zhàn)后國民政府再改為延平郡王祠,并把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宮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樓加設國民黨徽,以示為中國正統(tǒng)政權。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戶學影響,而水戶學基于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fā)展為尊皇論!洞笕毡臼贰芳词瞧涠笠褚罋w。無論幕末維新思想,亦或現(xiàn)在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體系下,對于明朝遺臣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的功過,日人四方赤良評為: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韃靼為明朝中后葉時的外患,明朝時的中國人稱呼住在長城以北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為韃靼)。
中華民國(臺灣)
清末民初之際,民族主義在革命者與民間大行其道,鄭成功在許多刊物與傳記當中,被塑造為“抵抗外來統(tǒng)治的民族英雄”。同時也開始有許多學者把鄭成功列為“天地會”的創(chuàng)建者,試圖把排滿革命與鄭氏抗清拉上關系,借此大力宣傳。
1930年代,中國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關于鄭成功的刊物又開始流行,具有日本血統(tǒng)的鄭成功在這些刊物當中也成為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征人物。
1947年二 二八事件爆發(fā)后,由國民政府派遣來臺宣撫的國防部長白崇禧,途經(jīng)臺南時,即前往延平郡王祠向鄭成功行禮,并立一石坊于祠前表彰鄭成功的“忠肝義膽”,借此宣揚忠于領袖、國家的精神。1950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撤退來臺后不久,總統(tǒng)蔣中正亦親題“振興中華”匾額,懸掛于延平郡王祠正殿入口。1963年拆除原福州式建筑改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筑以示正統(tǒng)
由于鄭成功退入臺灣的情境,與國民政府相似,且鄭成功“民族英雄”、“忠于領袖”、“傳統(tǒng)文化美德”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可作為國民政府宣傳樣板,因此除官方祭祀、宣傳外,教科書中也多所贊揚鄭氏的“民族精神”,并強調(diào)他“光復臺灣”與“矢志反 攻大陸”的事跡,其與“蔣公”同樣列為偉人;“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遂逐漸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至今在臺灣的許多雕像與文獻上,仍然能夠看到。但目前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不再指鄭成功“收復臺灣”,而是改以“驅(qū)逐荷蘭,進入臺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來表達。蓋因臺灣在荷治時期以前并不屬于中國。
在臺灣,有許多學校、街道、鄉(xiāng)鎮(zhèn)的命名皆來自對鄭成功的紀念。包括原日治時期臺灣州立二中改名為“臺灣省立成功中學”(今臺北市立成功高中)、原臺灣省立工學院改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南投縣國姓鄉(xiāng)、臺中縣成功嶺、延平路、開山路、臺南市東寧路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課本中,稱贊鄭成功“驅(qū)逐了外國侵略者在臺灣的勢力……受到我國人民的崇敬”,鄭成功擊敗荷蘭人的事實,成為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攻占臺灣的故事,也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宣傳素材,在歷史課本中寫著:“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團結(jié)當?shù)氐臐h族人民與高山族人民,共同發(fā)展生產(chǎn)事業(yè)”。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許多歷史人物都被重新審視、評價,鄭成功也不例外。由于鄭氏效忠的明朝被視為“反動”的封建王朝,雖然一度被奉為民族英雄,鄭成功卻也難逃被媒體與學者忽視的命運;在文革期間,幾乎很少有人敢評論、研究鄭成功與臺灣。
文革結(jié)束后,鄭成功再次以“擊敗西方殖民者”、“收復臺灣回歸祖國”的“民族英雄”之姿,回到教科書當中,直到現(xiàn)在。2005年3月,辭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江澤民,特別送給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領導人一系列瓷雕,主題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此一舉動,在當時被視為武力攻臺的暗示。
英國大使馬戛爾尼
在英國大使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表示:
“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爭,不是什么捍衛(wèi)明朝一姓私利的斗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進步與落后,是關系到中國后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斗爭!
“在這場斗爭中那些堅定反抗?jié)M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后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wèi)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清的謊言來污蔑他們,那只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
史料記載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龍,明季入海,從顏思齊為盜,思齊死。崇禎初,因巡撫熊文燦請降,授游擊將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代領其,累擢總兵。
芝龍有弟三:芝虎、鴻逵、芝豹。芝虎與劉香搏戰(zhàn)死。鴻逵初以武舉從軍,用芝龍功舉甲科進三秩,授都指揮使。累?掌印千戶。崇禎十四年,成武進士。明制,勛?,授錦衣遷亦至總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鴻逵守瓜洲。順治二年,師下江南,鴻逵兵敗,奉唐王聿鍵入福建,與芝龍共擁立之,皆進侯,封芝豹伯。未幾,又進芝龍平國公、鴻逵定國公。
芝龍嘗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尋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龍兄弟擁重兵。芝龍族人彩亦封伯,筑壇拜彩、鴻逵為將,分道出師,遷延不即行。招撫大學士洪承疇與芝龍同縣,通書問,?鄉(xiāng)里,芝龍挾二心。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唐王坐是敗。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芝龍欲以成功見博洛,鴻逵陰縱之入海。四年,博洛師還,以芝龍歸京師,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謀舉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數(shù)千人。會將吏盟,仍用唐王隆武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洪政、陳輝、楊才、張正、余寬、郭新分將所部兵,移軍鼓浪嶼。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諸父兄中,近遠皆屬目,而彩奉魯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長垣,進建國公,屯?門。彩弟聯(lián),魯王封為侯,據(jù)浯嶼,相與為犄角。成功與彩合兵攻海澄,師赴援,洪政戰(zhàn)死。成功又與鴻逵合兵圍泉州,師赴援,圍解。鴻逵入揭陽,成功頒明年隆武四年大統(tǒng)歷。五年,成功陷同安,進犯泉州?偠疥愬\師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將施瑯等陷漳浦,下云霄鎮(zhèn),進次詔安。明桂王稱帝,號肇慶,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祿卿陳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歷號,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魯王次舟山,彩與魯王貳,殺魯王大學士熊汝霖及其將鄭遵謙。七年,成功攻潮州,總兵王邦俊御戰(zhàn),成功敗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瑯出降。成功襲?門,擊殺聯(lián),奪其軍,彩出駐沙埕。魯王將張名振討殺汝霖、遵謙罪,擊彩,彩引馀兵走南海,居數(shù)年,成功招之還,居?門。卒。
詔厚集舟師,規(guī)取金、?。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圣、捷會師,自陸路鄉(xiāng)?門。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六隊前進,自統(tǒng)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fā)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馀入水死,錦將朱天貴引退。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將吳內(nèi)、林勛。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副都統(tǒng)沃申擊破錦將林英、張志,水陸并進,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將蘇堪以海澄降。啟圣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大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復與喇哈達等逐錦兵至潯尾,遂克?門、金門,錦還臺灣。二十年,錦卒。
后世紀念
鄭成功墓
鄭成功死后原葬臺南近郊洲仔尾(今屬永康區(qū));
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臺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請遷內(nèi)地。康熙皇帝為此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jīng)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親提贈挽聯(lián)?滴跞四辏1699年)五月,鄭成功父子遷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鄭樂齋墳墓內(nèi)。也有說法稱,為免臺灣人起抗清之心,鄭氏諸祖在臺諸墳悉遭朝廷下令遷葬中國大陸。
民間傳說鄭克塽為了使鄭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擾,護送鄭成功靈柩從北京到固始鄭家饗堂安葬。另一方面,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鄭克舉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塊《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聲稱鄭成功附葬在“鄭氏樂齋公塋”祖墳里。但此說并無具體證據(jù)支持。
祀奉廟宇
開元殿-嘉義溪口
成功廟─云林大埤豐田村
武英殿─嘉義溪口潭肚寮
三老爺宮-臺南市北區(qū)裕民街
沙東宮-南投縣竹山鎮(zhèn)
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
臺中市大甲區(qū)鐵砧山國姓廟
臺北市外雙溪鄭成功廟
臺北市北投區(qū)關渡延平郡王三將軍廟(關渡宮左殿延平郡王鄭成功廟)
命名紀念
當前臺灣有些學校、街道、地名、軍艦等以鄭成功的人名或稱號命名,大陸的河南省固始縣也有一條街道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紀念;例如:
地名:舊臺北市延平區(qū),南投縣國姓鄉(xiāng),南投縣延平里,臺東縣延平鄉(xiāng)。
街道:臺中市成功路,臺北市延平南北路,臺南市開山路。
學校:國立成功大學(原臺灣省立工學院),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原臺灣州立二中、臺灣省立成功中學),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原私立延平學院),臺南市立成功國小,南投縣延平國小。
軍艦:成功級巡防艦,包括FFG-1101成功艦。
藝術形象
傳統(tǒng)戲曲
因鄭成功為漢和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zhàn)》的凈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改“姓”為“性”)。主角名為“和藤內(nèi)”。“和”即“日本”,日語中“藤”音同“唐”,“內(nèi)”同“無”,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兒之意。
現(xiàn)代影視
1987年,香港TVB電視劇《鄭成功》,呂良偉飾演鄭成功。
1993-1994年,臺灣華視電視單元劇《國姓爺傳奇》,趙樹海飾演鄭成功。
2000年,中國大陸電視劇《民族英雄鄭成功》,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1年,中國大陸電影《英雄鄭成功》,趙文卓飾演鄭成功。
2002年,中國央視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何家勁飾演鄭成功。
2007年,臺灣公共電視紀錄片《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張翰飾演鄭成功。
其他相關
相關藝術
核舟“鄭成功思念故鄉(xiāng)”
1661年4月,鄭成功親率戰(zhàn)艦120艘,將士25000余人,發(fā)動了收復臺灣的激烈海戰(zhàn),荷蘭侵略軍被迫投降,被侵占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重歸祖國懷抱。清康熙皇帝曾作聯(lián)對鄭成功高度評價:“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鄭成功雖居臺灣島,卻始終心系大陸故鄉(xiāng)情,每到中秋佳節(jié)必向大陸故鄉(xiāng)方向捧酒遙拜,表達了鄭成功懷念故鄉(xiāng)的殷殷故鄉(xiāng)情。這一動人場景,竟被一枚小小核舟刻畫得如臨其境,那就是核舟“鄭成功思念故鄉(xiāng)”。核舟為橄欖核材質(zhì),長3.9厘米、高1.3厘米。核舟船頭正中端坐的是鄭成功,他身穿錦袍鎧甲,手舉玉杯,正在向著祖國故鄉(xiāng)方向灑酒祭拜。在他的左側(cè)是一個小童,手捧玉壺正在為他斟酒;其右肩上有一只和平鴿正在扇動著雙翅。船后是一位老船工,穩(wěn)穩(wěn)的把握著大櫓。船艙由雕花和箬蓬構(gòu)成,艙兩側(cè)有四扇可以開啟的小窗。艙頂用浮雕刻制了祖國寶島臺灣及其島嶼,象征鄭成功收復臺灣要把它載回祖國的懷抱。船底雕刻的是鄭成功的復臺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該核舟是由河北省撫寧縣民間藝人楊洪武雕刻完成的。楊洪武多年進行核雕探索與創(chuàng)作,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和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
陶瓷作品
中國龍瓷作品《鄭成功》其以戴盔、披甲、著袍、佩劍、騎馬的威武、神圣的形象,充分顯示一個歷史人物逐漸成為中華民族遙遙相望的英雄。以德化特有的優(yōu)質(zhì)高白瓷土為材料,結(jié)合工藝美術大師的廣闊思路,運用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刻畫出一代圣人的神韻。該作品榮獲“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鑒會”金獎,已被福建省藝術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博覽苑收藏。
相關故事
《攜保生大帝赴臺》
在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一提起鄭成功,人們就滿懷敬意地尊稱“咱們的國姓爺”。三百多年來,白礁代代傳頌著鄭成功解救白礁城的故事。
明永歷六年(公元1652年),滿清王朝派閩、浙督擾陳錦,帶兵數(shù)萬,駐扎同安,又調(diào)潮州和汀州諸軍,企圖三面夾攻,消滅鄭成功在龍溪、海澄的主力。鄭成功早已偵察到敵軍的動向,派五虎將之首,親丁甘輝埋伏江東一帶,自己從廈門引渡精兵,埋伏于高嶼附近的龍池巖。農(nóng)歷三月十三日清晨,清軍包圍了離同安縣城六十里的白礁城。白礁村人奮起自御,堅守城池。但敵我力量懸殊,而清軍又炮火猛烈。正當白礁人民面臨一場血洗劫難之時,鄭成功的騎兵宛如神兵自天而降,從腹背殺出。滿清王朝的部隊潰不成軍,丟盔棄甲,被打得落花流水!堕}海紀要》記載了當時的情景:“陳錦獲當年同安之捷,頗輕敵,全軍皆歿,奔回泉州。成功乘勝攻長泰,拔之,屬邑俱下”。據(jù)傳,當時白礁慈濟宮的鐘聲特別莊嚴洪亮,聲聲為鄭軍助威。最后,鐘聲還把國姓爺鄭成功勝利迎接鄭成功的救命恩惠,一直跟他赴湯蹈火,勇往直前。
清王朝不甘心失敗,于隔年五月,派清將固金山礪會同閩浙總督劉清泰,“統(tǒng)馬步軍數(shù)萬,集十縣民夫二萬抬攻城器具,圍攻海澄城”,“大小銃炮數(shù)百門,日夜連擊,無瞬息間斷”。使海澄城坍塌多處。白礁村數(shù)百人連夜乘小舟赴海澄參戰(zhàn)。鄭成功親自坐鎮(zhèn)指揮,令部下把火藥埋伏河溝邊,待清兵過河,下令發(fā)地炮,把清軍炸死、燒死。白礁人跟著中提督甘輝乘勝追殺,大敗清軍!逗I弦娐勪洝酚涊d:海澄為囤積糧食和生產(chǎn)兵器的陸上主要據(jù)點。所屬地方,每家各出民夫一名。白礁村的青壯年幾乎全部出動,把白礁城的石頭全部拆下來,一船一船運往對岸的海澄,短短時間里,就使海澄“城高二丈余,舊有五都土城,連而為一,皆灰石砌成,并筑短墻,安大小銃炮三千余號,周圍以港水,巨浸茫茫,外通舟揖,內(nèi)積米谷軍器,據(jù)潮州之咽喉,與金廈二門相為表里,以為長守之計!卑捉溉嗣駷榱酥г嵆晒π拗3纬,加強抗清和收復臺灣的陸上主要據(jù)點,做出了重大的犧牲。
1661年春天,鄭成功吹響了驅(qū)逐荷夷、進軍臺灣的戰(zhàn)斗號角,當時需要大量戰(zhàn)船。據(jù)傳,白礁村人民為感念鄭成功當年的救命之恩,主動拆下了白礁祠堂和多座平房,取下粗大的木梁,日夜趕造朦艟。村里三百多個青年自愿組成忠貞軍,他們大多熟悉水性,被鄭成功編入先鋒營。這些白礁子弟最先在臺南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英勇作戰(zhàn)。白礁村的父老還組織運輸隊,往金門料羅灣運去一船船軍餉糧秣,支援鄭成功收復寶島臺灣。
1662年2月1日,侵占臺灣三十八年的荷蘭侵略者投降了。臺灣寶島終于收歸版圖,鄭軍將士們歡喜欲狂,載歌載舞。在勝利之時,將士們開始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農(nóng)歷三月十一日,這是白礁鄉(xiāng)子弟跟隨鄭成功登陸臺灣一周年的日子。他們抬著出征前從白礁慈濟宮奉來的“保生大帝”(即宋代神醫(yī)吳真人)神像,敲鑼打鼓送至一年前登陸的頭前寮,一齊面向大陸,隔海朝故鄉(xiāng)遙拜,寄托思鄉(xiāng)、思家之情,鄭成功到臺南麻豆視察,對此事很贊許。他了解到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就通知部下,把鄭軍家眷從大陸接來團圓,并結(jié)合大量移民入臺,開發(fā)寶島。于是,不到幾個月共遷“內(nèi)地水陸官兵并男女計三萬有余!”《臺灣使槎錄》鄭成功為了開發(fā)臺灣,廢寢忘食,操勞成疾,又加風寒重感,不幸于1662年農(nóng)歷五月初八逝世。白礁忠貞軍聞訊,無不悲慟揮淚,他們派出代表去參加濱葬,親抬靈棺至臺灣洲仔尾安葬。
白礁人為了不忘祖宗根本,就在登陸地方仿照白礁慈濟宮蓋起了學甲慈濟宮,在每年登
陸臺灣的日子,就手捧鮮花,口唱錦歌,列隊到登陸的海灘上隔海遙拜白礁慈濟祖宮,并從將軍溪畔捧掬水呷一口,表示飲水思源,既懷念大陸故里祖先,又懷收復和開發(fā)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白礁子弟及他們后裔年年如此,三百多年來,從不間斷,而且人數(shù)越來越多。
距今三百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fā),渡海收復臺灣。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少年聰敏,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福建泉州南安縣人,明末官至都督同知;母親田川氏是日本人。公元1624年,也就是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的這一年,成功出生。公元1645年,清軍入關,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封鄭芝龍為建安伯。芝龍帶著成功前去朝見。唐王問他應當如何救國?成功回答說:“岳飛說過,u2018只要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就可以安定了u2019,依臣看來,這兩句話在今天還是特別重要的!碧仆醮鬄橘澷p,賜他姓朱,改名成功,并命他做禁軍提督。從此民間都稱成功為“國姓爺”。明年,清軍大舉攻入福建,唐王被俘,鄭芝龍投降了清軍。這時成功只有二十二歲。他痛心于國破家亡和人民苦難,便舉起了“殺父報國”的大旗,和他的戰(zhàn)友們乘船到達南澳(今廣東南澳)募兵反攻,取得廈門(原名中左所,成功改名思明州)做為抗清根據(jù)地。接著又攻克漳州(今福建龍溪縣),福建人民紛紛聚義響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在南宋和元朝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正式在澎湖、臺灣設置官吏,進行管理。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tǒng)治,臺灣人民不斷起義反抗。1661年春天,正當鄭成功準備趕走荷蘭殖民者的時候,恰好有一個愛國人士,名叫何斌,從臺灣來到廈門,向成功申訴了臺灣人民渴望解放的心情,并獻上了進軍臺灣的地圖。于是更加堅定了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
1661年農(nóng)歷三月,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jīng)防守廈門、金門,親自率領大軍二萬五千人(一說四萬多人),戰(zhàn)船百艘(一說三百多艘),從金門島的料羅灣出發(fā),向臺灣進軍。24日,大軍進入澎湖海面,狂風暴雨,突然襲來。為了早日完成光復大業(yè),在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成功傳令大軍連夜破浪前進。鄭成功的大軍在一個海水漲潮的夜晚,于鹿耳門的禾寮港登陸,進攻赤嵌樓。敵軍守將描難丁戰(zhàn)敗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將楊朝棟守赤嵌樓,親自率軍乘勝進攻赤嵌城(荷蘭殖民者在臺南建筑的“王城”)。鄭成功寫了一封信給荷蘭殖民頭目臺灣總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這樣幾句話:“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jīng)營,中國之土地也!裼杓葋硭,則地當歸我。”明確地指出中國人民收復失地是不可磨滅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圖據(jù)險頑抗,成功命令大軍把赤嵌城嚴密包圍起來,發(fā)炮向城里進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來歡迎和援助鄭成功,城里的漢人也給鄭成功傳遞消息,殖民者的命運完全控制在鄭成功的手中了。荷蘭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圖進行絕望的掙扎,他們從巴達維亞派來一支援軍,但是迅速地被鄭成功的軍隊擊退了。赤嵌城被圍困了七個多月,敵軍官兵死傷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敵軍水源被我切斷,揆一黔驢技窮,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這一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敵人在投降條約上簽了字。揆一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臺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首先廢除了荷蘭殖民者的殘酷剝削,并把荷蘭人所筑的赤嵌城改為承天府,把臺灣改稱東都。開辟田園,從事生產(chǎn),設立學校,發(fā)展文化,使臺灣的經(jīng)濟文化得到迅速的發(fā)展。
鄭成功收復臺灣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三百年了。歷史事實證明:中國人民是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傳統(tǒng)的,不管侵略者暫時多么猖狂,玩弄任何陰謀詭計,但終究是要從我國領土上滾出去的。鄭成功的英雄事跡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小學課文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縣人。 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占了我國的寶島臺灣。他們殘酷地奴役臺灣同胞,臺灣人民恨透了這伙強盜。 當時,鄭成功駐軍廈門。一天,他登上軍營附近的一座山頭,臨風眺望。鄭成功指著東南方向問衛(wèi)兵:“那是什么地方?”衛(wèi)兵說:“是大海!薄按蠛D沁吥?”衛(wèi)兵說:“是寶島臺灣呀!”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 鄭成功在廈門修造船只,聚集糧草,加緊操練海軍。渡海東征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鄭成功在一群將領的簇擁下,站在船樓上四處嘹望。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艦隊,前后綿延十幾里,風帆蔽空,戰(zhàn)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海軍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艦和艦上的大炮,企圖負隅頑抗。英勇的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艦隊沖去。他們團團圍住敵艦,使敵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所有的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水柱。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那艘敵艦被炸成許多碎片,飛向天空。敵人驚恐萬狀,敵艦隊亂作一團。鄭軍官兵乘勢用鉤子鉤住敵艦,一個個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統(tǒng)統(tǒng)舉手投降。 臺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他們把糧食、海鮮、蔬菜和茶葉送來慰勞鄭軍官兵。高山族的酋長也送來鹿皮和獸肉,要見鄭成功。鄭成功贈給他們綢布和煙草,表示謝意。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他派人把漢族農(nóng)民用的犁、耙、鋤、鐮等農(nóng)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高山族弟兄逐漸學會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新技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從祖國內(nèi)地來到臺灣的,有不少愛國的讀書人,鄭成功讓他們辦起了學校。他還規(guī)定高山族子弟讀書可以免除徭役。這樣一來,高山族和漢族的關系更融洽了。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yè),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