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沛文

    李沛文

    李沛文,果樹學家、農業(yè)教育家。畢生從事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長期擔任教學領導職務,為發(fā)展中國農業(yè)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創(chuàng)建了高等院校農產品貯藏加工專業(yè),是中國果品貯藏保鮮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李沛文 - 生平簡介

    李沛文,

    字質生。1906年12月16日出生于廣西蒼梧縣大坡山墟料神村。其父是中國已故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濟深先生。他幼年生活在農村,家鄉(xiāng)盛產沙田柚、荔枝等水果,故從小對果樹就有感性認識。1921年就讀于廣州南海中學,后轉入廣東高師附中。

    1925年考入中山大學預科。1927年赴美國留學,在普度(Purdue)大學、依阿華(Iowa)大學肄業(yè),后轉入康乃爾(C0rnell)大學研究院專攻果樹學,并在加州大學修讀柑桔栽培學,1932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后,在浙江大學任教,1935年初受聘于嶺南大學,任農學院園藝系教授,該系后改為植物生產學系,李沛文任系主任。

    1938年,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波及廣州,嶺南大學遷至香港。1941年秋,嶺南大學農學院原院長古桂芬逝世,李沛文接任院長。后來嶺南大學農學院又因日本侵略軍侵占香港而遷往粵北山區(qū)的坪石。當時日機到處狂轟濫炸,李沛文以事業(yè)為重,毅然拋下妻女,不畏艱險,只身奔赴粵北,主持農學院工作,與教職員工一道堅持教學。有不少名教授受其影響,亦紛紛應聘前往執(zhí)教。

    抗日戰(zhàn)爭后期,日軍進兵粵北,坪石受到威脅。農學院師生在李沛文的率領下,雖輾轉于山區(qū)中,但仍堅持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他的獻身精神影響下,全院師生團結一致,同甘苦,共患難,終于度過險境,迎來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至今,每當嶺南大學校友聚會,回憶起當年的艱險歷程時,坪石校友無不為此引以為榮,對李沛文更是倍加懷念。

    1945年后,嶺南大學遷回廣州,李沛文仍任農學院院長,致力于恢復教學和科研工作。他特別關心中國柑桔的發(fā)展,認為廣東的潮州柑品質優(yōu)良,不亞于國外品種,惜因栽培技術落后,且受致命的黃龍病之害,以至有日漸衰落之勢。在抗日戰(zhàn)爭前,他就決心振興廣東柑桔業(yè),首先進行良種母本樹的調查和病蟲害防治試驗。1937年冬,在盛產柑桔的潮安縣鸛巢鄉(xiāng)成立了柑桔育種研究室。后得潮汕實業(yè)界人士鄭壽芝的資助,于1939年春又在潮陽縣成立潮汕柑桔試驗場。他一方面從美國邀請林孔湘、鄭天熙、黃昌賢等專家回國進行研究工作;一方面在吳紹彝、王浩真、謝黃、陳華仁等的協(xié)助下,選出大批優(yōu)良母株供繁殖之用。這項工作一直持續(x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為廣東潮汕、博羅楊村柑桔場及其他地區(qū)柑桔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對危害兩廣柑桔的黃龍病防治一直縈念于懷,不斷尋覓解決的途徑。50年代后,李沛文盡管因工作需要而轉向果品貯藏學的研究,但他仍以極大的熱誠支持黃龍病研究專家林孔湘的工作,極力為他創(chuàng)造條件,深得林孔湘的敬佩,視李沛文為良師益友。

    李沛文

    李沛文深感國內農業(yè)落后,認為中國數千年來所采用的犁耙耕種應盡快實現機械化才能大面積提高生產。1948年5月間,他利用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的職務之便,設法從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駐廣州辦事處爭取到廣東農墾處主任之職,從而在廣東省東莞縣的馬鞍圍成立了示范性的機耕農場。194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在撤離大陸之際,命他將所有物資轉移到海南島。李沛文對國民黨的統(tǒng)治早已不滿,為保留難得的設備,他拒不執(zhí)行命令,暗中授意其手下人將汽車和農械的輪胎及重要零件拆除,使這批物資無法轉移。為此激怒了國民黨當局,在一次會議上突然將他扣留。幸得嶺南大學及社會知名人士多方奔走營救和他在學術界及社會上享有的較高聲譽,國民黨特務才未敢下毒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以獲得新生的激情投入祖國的建設。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他率領嶺南大學農學院全院師生,與原中山大學農學院及廣西大學農學院畜牧系合并成立華南農學院(現為華南農業(yè)大學),他歷任副院長、副校長。院系調整后,因工作需要,他轉向果蔬采后處理和果品貯藏保鮮的研究及教學。他率先將南方的熱帶、亞熱帶果品北運并遠銷蘇聯(lián)和東歐各國。1978年他主編了《果品貯藏加工學》教材。除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外,他還主管學校的后勤工作,為振興祖國的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默默地耕耘著。李沛文一生辛勞勤奮,于1985年與世長辭。

    李沛文 - 職業(yè)成就

    中國果品貯藏保鮮學科的帶頭人

    李沛文在留美期間已注意到果品貯藏保鮮的重要性,他目睹中國水果貯藏技術落后,各地果農只憑祖?zhèn)鹘涷灡4婀罚狈茖W的依據。他回國任教后,即開展了柑桔的貯藏研究工作,1936年和1942年在《嶺南農刊》上先后發(fā)表了2篇關于柑桔貯藏的論文。這是中國較早時期關于水果貯藏的研究報告。1953年,他在柑桔貯藏保鮮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項成果,提出了廣東幾個主要柑桔品種(甜橙、蕉柑、椪柑等)的貯藏適溫,指出了柑類果實不耐低溫的特點,發(fā)表了《柑桔果實在冷藏中出現“水腫”病的一些規(guī)律》,《柑桔貯藏試驗》等論文,并確定了各種果實受冷害的臨界溫度。廣州、北京、上海、天津各地的果品公司紛紛采用了此項研究成果,免除了柑桔果實在貯藏時“水腫”病的發(fā)生,為此,該成果于1975年獲廣東省科技成果四等獎。1989年農業(yè)部又頒給科技進步三等獎!傲濉逼陂g,由李沛文主持的采后生理研究室,承擔了“水果貯藏保鮮”的國家攻關項目,從另一角度研究柑桔果實在貯藏期間的冷害問題,提出了甜橙褐斑病的發(fā)生是不適宜的低溫及其所激發(fā)的內源乙烯所致;并研究出采用貯前預處理防止病害發(fā)生的方法。在商業(yè)部主持的鑒定會上,這項成果被評為國內首創(chuàng)。

    50年代初期,中國外貿部和商業(yè)部共同提出南果北運和出口蘇聯(lián),他接受任務后與廣東省果菜公司合作,首先選擇香蕉和柑桔作為北運出口對象,親自到水果產區(qū)舉辦技術訓練班,參與果實的采收、包裝等采后處理全過程。李沛文把他多年來研究貯藏保鮮的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產上,成功地將香蕉、柑桔運到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為中國熱帶、亞熱帶水果開創(chuàng)了北運外銷的道路。

    對荔枝的貯藏保鮮技術,李沛文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先把采后僅能存放2~3天的荔枝運銷到世界各地當作他畢生的愿望。他受古代果農鑿竹藏果的啟發(fā),憑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在50年代就開始了低溫自發(fā)性氣調貯藏保鮮荔枝的研究,到1963年已能將荔枝保鮮一個月。在他的指導下,廣東省出口公司將貯藏一個月后的荔枝出口香港!堆虺峭韴蟆愤發(fā)表了題為“千年兄弟喜相逢”的文章,表示人們對成熟期不同的荔枝、龍眼能在同一時期上市的贊許。然而,李沛文并未因此而停步,他繼續(xù)研究廣東盛產的幾個主要荔枝品種的貯藏性、褐變原因以及采后貯藏適溫、包裝形式等一系列處理技術。80年代初,終于取得了貯藏壽命50天以上,大規(guī)模生產性貯運達35~40天的成果。為此,他獲得1985年農牧漁業(yè)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進步二等獎。

    80年代初,在李沛文的指導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對荔枝花芽分化與激素關系進行了研究,測得分化期間各種激素的含量變化和對分化的影響,采用施加外源激素,有效地促進了荔枝的開花、結果。此項成果,對克服荔枝的大小年起到了重要作用,獲得199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沛文 - 培養(yǎng)人才

    李沛文畢生致力于農業(yè)教育,培育了大批人才。他授課時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語言精練,把科學與藝術和諧地統(tǒng)一于教學之中。他開設的“果樹園藝學”,就把植物生理學教授寇狄斯(O.F.Curtis)的理論貫穿其中,并指導學生進行果樹生理方面的畢業(yè)論文。這在當時農業(yè)科學還比較落后的30年代較為少見。

    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在園藝系中要增設“果蔬貯藏加工學”課程,這個學科當時國內仍屬空白。李沛文勇挑重擔,他一邊參照蘇聯(lián)的教材,一邊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作補充,組建了果蔬貯藏教研室。爭取到輕工部、農業(yè)部的支持,建成60平方米的小型實驗冷庫。60年代初,又新建成約200平方米的中型冷庫,冷藏、速凍俱全,為教學、科研創(chuàng)造了條件。至80年代,這一冷庫的設備仍是中國農業(yè)高校中唯一頗具規(guī)模的冷藏設備。

    1978年,李沛文受農業(yè)部之委托,重編《果品貯藏加工學》教材。作為主編,他廣泛組織全國各農業(yè)高校及有關生產流通部門的人才,并征集和吸收了他們的意見,打破了沿襲蘇聯(lián)教本的框框,在充實基礎理論的同時,編入了中國果蔬貯藏加工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從而充實和提高了原有教材,受到教學和生產單位的歡迎,并一直沿用至今。

    李沛文重視學科發(fā)展新動向,善于吸收新成果。在組織編寫教材的同時,還向領導部門建議在農業(yè)高等院校成立農產品貯藏加工專業(yè),以便盡快培養(yǎng)人才,建立產后服務隊伍,做到產前產后一體化。他的建議得到了領導部門的重視并被采納。不久,“農產品貯藏加工”、“食品工程”、“食品科學”等專業(yè)在各高校相繼成立。1983年,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農產品貯藏加工”專業(yè),為籌集開辦經費,他團結全室人員,以身作則,組織教師下鄉(xiāng)搞科技服務,既鍛煉了教師又籌集了經費,擴充了實驗室。他還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內外有關院校進修學習、考察,提高教師水平。由于他的努力,該專業(yè)13名教師開出16門課程,其中4門為研究生開設,承擔了5項國家攻關課題,2項省重點項目,成為一支有一定實力的教學、科研隊伍,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出了貢獻。李沛文以“面向社會經濟建設,艱苦奮斗創(chuàng)建新專業(yè)”的成果獲得廣東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半個多世紀的執(zhí)教工作中,他培養(yǎng)了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幾十名碩士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為專家、教授,有些是生產或教學部門的領導。如在國外任教的林書洛教授、美國賓州大學植物學教授陳長敬,中國蔬菜育種專家李鵬飛、植物病理學家范懷忠等都曾受教于李沛文。

    甘當教學、科研的“后勤部長”

    李沛文在漫長的教學、科研生涯中,深深體會到教學和科研離不開后勤工作,搞好后勤工作,又離不開“后勤部長”。因此,他對后勤事務,總是不厭其煩,事必躬親。在改善學校供水、建設教學用煤氣房,建立電子顯微鏡室、人工氣候室及電子計算機等高級儀器設備的中心實驗室等工作中,無不親自操辦。1980年,經他聯(lián)系,華南農業(yè)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結成姊妹學校。他廣泛聯(lián)系海外人士、港澳同胞,為學院增添了一套語言實驗設備。1981年,他爭取到一筆世界銀行貸款,并親自擔任貸款項目的負責人,規(guī)劃貸款的使用,力求發(fā)揮最大效益,而由他直接主持的教研室和研究室卻并未因此而獲取分文,他那大公無私的精神是有口皆碑的。同時,他又爭取到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的撥款,在華南農業(yè)大學建立了亞太地區(qū)蠶桑培訓中心,為第三世界發(fā)展蠶桑事業(yè)服務。

    李沛文在做好本校工作的同時,凡對中國農業(yè)科學發(fā)展有利的事,他都視為份內工作,積極參與。1952年底,以華南農學院名義,向有關領導部門建議,成立華南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獲政務院和廣東省政府批準,任命廣東省林業(yè)廳廳長王更生為籌委會主任,原華南農學院院長丁穎和他為副主任。經批準,李沛文立即投入了繁重的籌建工作,一面向當時省委書記陶鑄爭取經費;一面親自參與建筑房舍、招聘科技人員、擬定研究項目等具體工作。當該所發(fā)展成農業(yè)科學院后,他又致力于柑桔研究所和果樹研究所的建立工作(現兩所合并)。

    李沛文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逝世后,由他的學生發(fā)起,于1986年成立了“李沛文農業(yè)科學基金會”,并得到社會各界及在國外學生、好友的支持。該基金會著重幫助年輕一代的農業(yè)科學工作者、教師、學生等。李沛文的愛國心、事業(yè)心,為振興祖國農業(yè)的獻身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奮勇前進。

    李沛文 - 個人簡歷

    1906年10月16日出生于廣西蒼梧縣。

    1925年考入中山大學預科。

    1927年赴美留學,先后在普度大學、依阿華大學肄業(yè)。

    1932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獲科學碩士學位。

    1935—1941年任嶺南大學園藝系教授、植物生產學系主任、英德農場場長。

    1941—1952年任嶺南大學農學院院長。

    1952—1985年任華南農業(yè)大學(原華南農學院)副校長,兼園藝系果蔬貯藏加工教研室和果蔬采后生理研究室主任、華南農學院佛山分院及惠陽分院院長。

    1952—1958年兼任廣東省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64—1968年兼任廣東省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柑桔研究所所長。

    1956—1985年任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

    1979—1985年任廣東省制冷學會理事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屆顧問。

    1985年4月16日在廣州逝世。

    李沛文 - 主要論著

    1李沛文.果樹之肥料試驗.嶺南農刊,1935,1(3):173—184.

    2李沛文,王浩真.柑桔貯藏試驗(上篇)——窖藏試驗.嶺南農刊,1936,2(2—4):241—283.

    3李沛文,王浩真.柑桔貯藏試驗(下篇).嶺南農刊,1942,3(!):9—12.

    4李沛文.荔枝的氣體貯藏.山地果樹栽培研究(李來榮編).上海:上?萍汲霭嫔纾1966.

    5李沛文等.柑桔貯藏試驗.果樹通訊,1973,4(3):34—37.

    6李沛文等.柑桔果實貯藏試驗.柑桔科技通訊,1974,14(3):23—27.

    7李沛文.防腐保鮮是保證水果豐產豐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果樹通訊,1974,9(4):1—3.

    8李沛文等.柑桔果實貯藏試驗三年總結.廣東農業(yè)科學,1975,6:27—31.

    9李沛文等.柑桔果實在冷藏中出現“水腫病”的一些規(guī)律.柑桔科技通訊,1978,30(3):50—52.

    10李沛文.現代農業(yè)及目前廣東農業(yè)科學技術的幾個問題.廣東農業(yè)科學,1979,28(1):6.

    11PuiwanLee(沛文·李).Temperature—coldinjurycurvesofstoredoranges.Hortscience,1980,15(3):400,June.

    12李沛文(主編).果品貯藏加工學.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1.

    13李沛文.南方水果貯藏保鮮的幾個問題.中國果品研究,1982,4(2):2-3.

    14陳維信,李沛文,蘇美霞.荔枝氣調貯藏的研究.華南農學院學報.1982,3(3):54—61.

    15黃曉鈺,李沛文,李作梁.香蕉冷害征狀及生理指標和有效防寒措施的研究.華南農學院學報,1982,3(4):1—12.

    16梁立峰,李沛文,季作梁.荔枝大小年樹營養(yǎng)芽及花芽分化與細胞分裂素的關系.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5,6(3):1—8.

    17江建平,李沛文,蘇美霞.荔枝果實在發(fā)育和采后的乙烯產生及其生理作用.植物生理學報,1986,12(。95—103。

    TAGS: 中華名人 中國人 學者 科學 科學家 榮譽人物
    名人推薦
    • 李書文
      李書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zhèn)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
    • 李國平
      李國平(1961年12月—),黑龍江省拜泉縣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1982年2月,哈爾濱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yè);1984年12月,中...
    • 李文東
      李文東,光學專家。中國應用光學的先驅之一。1910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邑縣,1928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47年去瑞士參觀學習,長期從事光學儀器的研制...
    • 李薰
      李薰(1913.11.20-1983.3.20),出生于湖南邵陽,物理冶金學家、中國冶金科技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畢業(yè)于湖南大學,1940年...
    • 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于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逝世于1983年04月22日。畢業(yè)于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代表作《乙酰膽堿在正常分娩機制中的作用》等。職業(yè)...
    • 毛文龍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生于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