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季羨林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民盟成員。他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拌髮W、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yī)院病逝,享年98歲。

    人物簡介

    人物信息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譯家、文學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9國語言,即漢語、南斯拉夫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臨清市)康莊鎮(zhèn),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nóng)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產(chǎn)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是魯迅的朋友,還是著名翻譯家!拔抑晕辶陙砦韫P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47年夏天,季羨林回到第二故鄉(xiāng)——濟南。季羨林在濟南走親訪友,應(yīng)酬頗多,驚動了王耀武。他派人請季羨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歡迎他回山東工作。王耀武還派人給季家送來了面粉、白糖等禮品,他的車隊驚動了二里長的佛山街,從此季家名聲大振。

    作家卡片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他的散文,質(zhì)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秺A竹桃》等文章便集中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季羨林還是一位堅定而忠貞的愛國者。2004年4月,93歲的季羨林通過《人民日報》寄語全國的中小學生:“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同伴和睦!

    家庭成員

    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jié)為夫妻。他們的結(jié)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fā)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季老的婚姻可謂中國封建婚姻包辦的悲劇,但是他后來的獨居也使得他內(nèi)心平靜安心的專研在他的學術(shù)研究中,正如梅蘭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樣。

    同年,季羨林在經(jīng)濟瀕于破產(chǎn)時獲得一個到德國去留學的機會。季羨林這一走就是11年,這11年當中,季羨林的老祖(季羨林的嬸母)苦苦掙扎,擺過小攤,賣過破爛,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季羨林嬸母出身中醫(yī)世家,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xù)弦。

    季羨林

    1933年季羨林有了女兒,取名季婉如,后畢業(yè)天津大學,成為核工業(yè)部的高級工程師,已病故。季婉如有一子,是季羨林的外孫——何巍。

    1935年,季羨林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guān)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親“趕出家門”。

    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并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后,雙方終于冰釋前嫌。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y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見季老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終于在2008年,季承見到了已經(jīng)97歲的父親,并一直陪在父親左右。

    季羨林的家庭成員,除了人以外,還有幾只貓。季家所養(yǎng)的第一只貓,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氣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對季家三口人卻十分溫順,晚上經(jīng)常睡在季羨林的被子上。

    學術(shù)著作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nèi)外引起普遍關(guān)注。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tǒng)總結(jié)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tài)調(diào)整)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zhuǎn)化》(1944年,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zhuǎn)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

    《〈福力太子因緣經(jīng)〉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chuàng)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年)

    《大唐西域記校注》 中華書局(1985年)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 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季羨林 周一良 張芝聯(lián) 主編

    出版書目

    書目名稱類別出版年份出版社
    《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年外國文學出版社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年百花出版社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0年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季羨林散文集》散文集1986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牛棚雜憶》散文集1998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這一輩子》散文集2009年中央編譯出版社

    《季羨林全集》目錄

    第一卷

    散文一

    因夢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燕南集

    第二卷

    散文二

    萬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

    散文三

    第四卷

    日記·回憶錄一

    清華園日記、留德十年

    第五卷

    回憶錄二

    牛棚雜憶、學海泛槎

    第六卷

    序跋

    第七卷

    雜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

    雜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

    學術(shù)論著一

    印度古代語言

    第十卷

    學術(shù)論著二

    印度歷史與文化

    第十一卷

    學術(shù)論著三

    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第十二卷

    學術(shù)論著四

    吐火羅文研究

    第十三卷

    學術(shù)論著五

    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

    學術(shù)論著六

    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

    學術(shù)論著七

    佛教與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

    學術(shù)論著八

    佛教與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

    學術(shù)論著九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

    第十八卷

    學術(shù)論著十

    糖史(一)

    第十九卷

    學術(shù)論著十一

    糖史(二)

    第二十卷

    譯著一

    梵文及其他語種作品翻譯(一)

    第二十一卷

    譯著二

    梵文及其他語種作品翻譯(二)

    第二十二卷

    譯著三

    羅摩衍那(一)

    第二十六卷

    譯著七

    羅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

    譯著八

    羅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

    譯著九

    羅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

    譯著十

    羅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

    附編

    散文隨筆

    《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萬泉集》、《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榻雜記》、《憶往述懷》、《留德十年》、《新紀元文存》等。

    主要譯著

    《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yōu)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收入課本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25課,

    《懷念母親》(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

    《夾竹桃》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9課)

    《夾竹桃》 (教課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幽徑悲劇》(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3課 主編 洪宗禮)

    《清塘荷韻》(上海九年義務(wù)制教育九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八課)

    《成功》 (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9課)

    《做人與處世》 (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永久的悔》(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二課)

    學術(shù)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結(jié)束,季羨林就輾轉(zhuǎn)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jīng)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后,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發(fā)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shù)創(chuàng)見的家,在進行“華梵對勘”時,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這個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國內(nèi)外學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甚至有論者據(jù)此認為中印文化關(guān)系是“單向貿(mào)易” (one-way-traffic)。季羨林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實際。因此,季羨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著力探討為前人所忽視的中國文化輸入印度的問題。他先后寫成《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1954)、《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1957)等論文,以翔實的史料,考證了中國紙張、造紙法和蠶絲傳入印度的過程。

    學術(shù)成就

    學術(shù)研究

    季羨林的學術(shù)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shù)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

    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zhuǎn)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lǐng)域內(nèi)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

    他是國內(nèi)外為數(shù)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guī)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jié)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jīng)典的產(chǎn)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chǎn)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

    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jīng)〉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fā)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fā)現(xiàn)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并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的《校注前言》,是國內(nèi)數(shù)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4、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

    《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jīng)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5、比較文學研究

    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6、東方文化研究

    從80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余集,800余冊,預計15年完成。

    7、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

    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8、散文創(chuàng)作

    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薄拔覑巯壬钠泛茫缤袄显捈页。”

    所獲獎項

    年份

    獲獎情況

    1986年

    論文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7年

    論文集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yōu)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

    “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

    論文集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1992年

    主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

    1992年

    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7年

    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獲第屆國家圖書獎。

    1997年

    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

    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

    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99年

    《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000年

    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

    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zhì)證書。

    2006年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對此,季羨林在他的《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工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guān)的自謂是大而有當?shù)膯栴}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并沒有增加。

    “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分子歷程的反映!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薄澳鷮懙膸妆緯粌H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谧罾щy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人物語錄

    1、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2、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3、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4、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yīng)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5、根據(jù)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fā)現(xiàn),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6、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蔽乙苍L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8、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國家的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9、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幾十年來,我已經(jīng)爬出了上千萬的字。這些東西都值得爬嗎?我認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xiāng)、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10、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11、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12、現(xiàn)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貞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zhuǎn)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jīng)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13、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條蠢驢,對所謂“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殘暴、混亂、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蒙羞忍恥、把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推向絕境、空前、絕后——這是我們的希望——,至今還沒人能給一個全面合理的解釋的悲劇,有不少人早就認識了它的實質(zhì),我卻是在“四人幫”垮臺以后腦筋才開了竅。我實在感到羞恥。

    14、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墒俏覍τ诋斨R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么輪回轉(zhuǎn)生,F(xiàn)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播弄成知識分子。

    15、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與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16、“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17、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18、清華和北大各有其優(yōu)點,清華強調(diào)計劃培養(yǎng),嚴格訓練;北大強調(diào)兼容并包,自由發(fā)展,各極其妙,不可偏執(zhí)。

    19、然而,人能“忘”,漸漸地從劇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終于只剩下一點殘痕;有人,特別是詩人,甚至愛撫這一點殘痕,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詩篇,這樣的例子,文學史上還少嗎?

    20、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21、人生是一首詩,微笑著對它,拾取點點詩意。

    22、人世間, 云譎波詭, 因果錯綜。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 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23、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zhuǎn)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24、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內(nèi)心和諧。當下很多人的“和諧”觀還僅僅局限在前兩個層面,罕見有人關(guān)注到“和諧”的真正基礎(chǔ)——“人內(nèi)心和諧”。而正是這個“人內(nèi)心和諧”,又使得恩師回到了思考這個問題的起點。

    25、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26、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

    27、如果她還在人間的話,恐怕也將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還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會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時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沒有了。

    28、如果有一天我沒能讀寫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內(nèi)疚,認為是白白浪費一天。習慣成自然,工作對我來說已經(jīng)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能等待來生了。

    人物故事

    幾十年來,大家都知道季羨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這一天,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各級領(lǐng)導,甚至外國大使,都會向他祝壽,這已經(jīng)成了慣例。可是,2001年8月,聊城和臨清市的市政領(lǐng)導邀請他回故鄉(xiāng),慶祝他的九十歲生日。在祝壽大會后,他在寫《故鄉(xiāng)行》一文時,卻寫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這里順便說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從舊歷折合成公歷是八月二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筆誤,改成了六日,讓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边@件事也算得上季羨林生平中的一件趣聞。不過,這么多年來,他對自己生辰的訛誤,聽之任之,將錯就錯,不發(fā)一語,也頗耐人尋味。

    1930年,季羨林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yè)方向德文。大一隨葉公超學英文。旁聽陳寅恪教授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選修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吳宓的“中西詩之比較”和“英國浪漫詩人”,并另外旁聽朱自清、俞平伯、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的課,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jié)為好友,稱為“四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yōu)異,獲得家鄉(xiāng)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jù)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xié)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達哥廷根,結(jié)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保ā读舻率辍罚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guān)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fā)現(xiàn)”。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拔耶吷叩牡缆方K于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xiàn)在,而且還要走下去!薄懊\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并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于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1937年,開始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yōu)",獲得博士學位。因戰(zhàn)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xù)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斑@是我畢生學術(shù)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后再沒有過了!┦亢蟆臍q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zhì)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jīng)受著戰(zhàn)禍之苦。而作為海外游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縈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zhàn)終結(jié)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jīng)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后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jīng)李介紹,結(jié)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chuàng)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wù)、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yōu)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shù)著作有《中印文化關(guān)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wù)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lián)、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拔母铩敝惺艿健八娜藥汀奔捌浔贝笞ρ赖臍埧崞群。

    自1973年起著手偷譯《羅摩衍那》,至1977年,終將這部鴻篇巨著基本譯完。

    1978年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wù)委員會主席。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85年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

    2006年獲得“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榮譽稱號。

    2008年,與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共同受聘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團隊文化藝術(shù)顧問。

    2009年07月11日八時五十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yī)院因突發(fā)心臟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wù)院總理溫家寶曾5次前往北京301醫(yī)院看望他。這五次探望的時間分別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羨林的骨灰在他的家鄉(xiāng)—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村安葬。至此,季羨林先生實現(xiàn)了生前遺愿—回到“母親身邊”。季羨林先生生前遺愿將骨灰分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還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為季老生前跟好友約好要安葬在一起,“談一談生前不能談的問題”;而另外一部分,則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帶回老家山東臨清,與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他在《讀書 治學 寫作》一書中集中道出了學人的人生三維度:讀書,治學,寫作。

    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chǔ)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xiàn)“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huán)。這并非無中生有,其中有 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文化建設(shè)方面也相應(yīng)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么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臺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么話,已忘得干干凈凈。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 。從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nèi),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nèi)坏膰鴮W基礎(chǔ)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chǔ),我從小學起就讀經(jīng)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后來專治其他的學術(shù),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guān)的自謂是大而有當?shù)膯栴}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并沒有增加。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chǔ)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xiàn)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nèi)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碧貏e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jīng)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里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shù))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 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shù)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墒,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lǐng)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并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lián)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癡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懷念許國璋

    季羨林:我因此悟到:交友之道,蓋亦難矣。其中有機遇,有偶合,有一見如故,有相對茫然。友誼的深厚并不與會面的時間長短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數(shù)十年,甚至天天對坐辦公,但是感情總是如油投水,絕不會融洽。天天“今天天氣,哈,哈,哈!”天天像英國人所說的那樣,像一對豪豬,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天天在演“三岔口”,到了成不了真正的朋友。

    反觀我同國璋兄的關(guān)系,情況卻完全不同。我們并不在一個學校工作,見面的次數(shù)相對說來并不是太多。我們好像真是一見如故,一見傾心,沒有費多少周折。我們也都并沒有清晰地意識到,我們終于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

    清華北大緣

    清華好比中國古代“詩仙”李白,北大好比“詩圣”杜甫。

    季羨林與母校清華大學有過十四年的不解之緣,而他在北大也已經(jīng)呆了五十五年。在回答網(wǎng)民關(guān)于清華和北大應(yīng)如何比較的提問時說,兩個學校風格肯定不一樣,這并不奇怪,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是兩個好朋友,但卻風格迥異。

    季羨林解釋說,二者風格的不同來自其基礎(chǔ)的差異。清華一九二五年建,受當時資本主義的影響深些,而北大從大學堂到國子監(jiān),一直是全國的最高學府,對傳統(tǒng)文化的稟承使得北大文化積淀深厚,缺點就是封建的東西多了點。清華的特點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點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話,清華就象“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作為造詣精深的語言學家、翻譯家和散文家,季先生在其長達六、七十年的學術(shù)生涯中,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教育界、文化界有著崇高聲譽。

    季先生說,五花八門的方式在給國內(nèi)大學排名,但無論往上排還是哪兒排,我想最能代表中國學術(shù)水平的還是北大、清華。

    德國的情緣

    在德國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羨林飽受轟炸、饑餓、鄉(xiāng)愁的煎熬,有家不能歸,有苦不能訴,一切的不幸與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誠如《紅樓夢》中所云:“大不幸中卻有大幸!奔玖w林在哥廷根的艱難歲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給他帶來過前所未有的幸福與快樂,這便是他與一位德國姑娘之間的一段愛情經(jīng)歷。

    在季羨林住的同一條街上,有一家叫邁耶的德國人家。邁耶為人憨厚樸實,邁耶太太卻生性活潑,能說會道,熱情好客。他們夫婦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條,皮膚白皙,金發(fā)碧眼,活潑可愛,年齡比季羨林小一些,當時尚未嫁人,待字閨中。

    邁耶家也像其他德國人一樣,把多余的房間租給中國留學生住。恰好,季羨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邁耶家的房客。季羨林常去田德望住處拜訪,一來二去,便同邁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羨林當時不過三十上下,年輕英俊,待人謙和有禮,正在讀博士學位,又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邁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季羨林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他用德文寫成稿子,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成清稿?墒羌玖w林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愿意幫助季羨林打字。這樣一來,季羨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季羨林獲得博士學位后,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jīng)常去她家打字。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chǎn)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羨林去邁耶家外,后來,邁耶家凡有喜慶日子,招待客人吃點心、吃茶什么的,邁耶太太必定邀請季羨林參加。特別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羨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羨林到邁耶家,伊姆加德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滿面笑容,格外熱情。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

    但是,每當季羨林回到寓所,內(nèi)心便充滿矛盾與痛苦,因為他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幸福與痛苦,歡樂與自責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著他。最后,他終于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自己來咽下這個苦果。

    季羨林當年離開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來,雖然再也沒有得到季羨林的消息,但她依然執(zhí)意地等待并終身未婚。這個固執(zhí)而堅忍的女人,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季羨林90歲生日那天收到了伊姆加德從哥廷根寄來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滿頭銀發(fā),端莊恬靜地微笑著的老人,給季羨林一直牽掛也愧疚的心,帶來了溫暖的慰藉。

    關(guān)于大國學

    首先是“大國學”。面對方興未艾的“國學熱”,他的心情是喜憂參半。被籠統(tǒng)歸入“國學”名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復興,當然是他樂于看見的。但是,他認為,復興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不應(yīng)局限于“尊孔讀經(jīng)”。大約在跨入21世紀后不久,他就開始思考、揭出“大國學”,明確提出:“‘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國學!彼⒁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他所說的“大國學”不是19世紀晚期以來學界倡言的狹義的國學,其間的區(qū)別主要有兩點。

    第一.他認為,今天倡導“國學”,絕對不是為了恢復昔日的“尊孔讀經(jīng)”,而是旨在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真切全貌。因此,“大國學”就必須包括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以及除了中原以外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第二.“大國學”理應(yīng)包括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向其他民族、國家、地域、文化學習的成果,比如佛教,比如明末以來傳入的西方思想,比如近代以來大規(guī)模傳入的各種學說思潮。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大國學”是和他本人超過一個甲子的、成就輝煌的專業(yè)學術(shù)研究密切相關(guān)的,絕非鑿空立說。然而,遺憾的是,他在這方面的意見似乎并沒有得到當下狂飆躁進時代的理解和接受。眼下的“國學熱”,不僅基本上局限在傳統(tǒng)儒學的范圍內(nèi),還令人擔憂地鼓蕩起一股欠理性的民族主義、文化民粹主義的狂潮。這是必須警惕的。

    有學者比如宋興昌先生指出:“國學熱”,雖有很強的“反思”意味,但已經(jīng)充滿強烈的蛻變的氣息。他“大國學”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從19世紀末開始的、中華文化與學術(shù)被迫接受的轉(zhuǎn)型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說明中華文化與學術(shù)已經(jīng)擺脫了被動接受的地位,進入文化與學術(shù)自覺重建的新時期。這與此前的“批判”與“接受”基調(diào)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宋興昌先生對他的“大國學”的精彩申說值得引述:“大國學”既不能采取故步自封的保守主義,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進主義,應(yīng)該是既繼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創(chuàng)建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體系。

    因此,所謂“國學熱”就是應(yīng)該“熱”在民族精神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不應(yīng)是排他主義。無原則地復古或打壓都不是正確化解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之間張力的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只有如實客觀地認識到新舊無法截然分開的事實,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透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把握其中的精髓,加以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的合理闡釋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在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同時有全球化的視域。一方面,中國文化應(yīng)以何種姿態(tài)融入世界文化,為世界的和平與和諧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世界文化也對中國文化參與解決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矛盾和沖突寄予著厚望。只有擺正姿態(tài)、準確定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大國學”。

    先生的另一個思考是“和諧說”。他對“和諧”的思考有一個似乎未被注意的背景,那就是國學泰斗錢穆先生在臺灣去世前,提出中國文化最具價值,并且最能夠貢獻于世界的是“天人合一”觀。他經(jīng)常說:“我很喜歡陶淵明的四句詩,實際上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銘,即:‘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我覺得這首詩中就充分展現(xiàn)了順其自然的思想。我覺得‘順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講交情,講平等,講互相尊重,不要講征服,誰征服誰,都是不對的!

    他在晚年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諧這一偉大的概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的禮物,希望全世界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么,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從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來說,我們是不講弱肉強食的。張載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這就是中國的思想!椭C’這個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不過,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忽略了極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他所倡導的“和諧”是有三個層面的: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內(nèi)心和諧。當下很多人的“和諧”觀還僅僅局限在前兩個層面,罕見有人關(guān)注到“和諧”的真正基礎(chǔ)“人內(nèi)心和諧”。而正是這個“人內(nèi)心和諧”,又使得他回到了思考這個問題的起點。他作為世紀老人,也坦言自己也是一個“世故老人”,深知“人內(nèi)心和諧”的艱難不易。有一次他和友人談到這個問題,慈眉善目的他瞬間變得嚴肅起來,略帶憂慮地講道:“和諧是一種文化。我要講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個人合一,三個層次,缺一不可。而個人合一很重要,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讀小學的時候,我就上過一門課,叫‘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彼回炠澇桑谕砟旮翘貏e強調(dià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心目中,這是“和諧”的起點和必由途徑。

    季老聊大緣

    一代語言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與聊城大學有著不解之緣。多年來,季老支持聊城大學的發(fā)展,并欣然受聘任聊城大學的名譽校長,他曾經(jīng)幾次來聊城大學,與家鄉(xiāng)的這所大學留下了難分難舍之情。

    “落后的家鄉(xiāng)有了最高學府”

    一九八一年,經(jīng)國務(wù)院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聊城師范學院正式建立。學院的成立,引起了季老對家鄉(xiāng)這所大學的極大關(guān)注。學院成立的第二年,季羨林先生就與著名翻譯家戈寶權(quán)先生一齊應(yīng)邀來學院參加了一九八二級新生的開學典禮,并舉辦了《從比較文學談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術(shù)講座。

    季老在他的《還鄉(xiāng)十記》中,專門有一篇題為《聊城師范學院》的散文記述此行。他熱情洋溢地寫道:“當我聽說聊城師范學院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消息時,我心中的高興與激動,就可以想象了。這畢竟是我們地區(qū)的最高學府,是一所空前的最高學府。我們那文化落后的家鄉(xiāng),終于也有了最高學府了。”對于“聊城師范學院的建立,我要用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來贊美這所學院,歌頌這所學院。”

    這次的家鄉(xiāng)學校之行,使季老成為聊城大學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請的校外兼職教授。從這開始,他就一直關(guān)注與支持著學校的成長與發(fā)展。

    期冀學子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

    一九九七年十月八日,聊城大學又一次盼來了季老的光臨。在這里,他親眼看到了為聊城經(jīng)濟發(fā)展插上金翅膀的京九鐵路,目睹了新修的海源閣(全國四大私人藏書館之一)紀念館,游覽了美麗的東昌湖……但使人難忘的是,他為聊城大學學子所做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要有中國特色”學術(shù)報告。當時,學校禮堂內(nèi)座無虛席,季老的精彩報告不時被掌聲所打斷。季老在報告中語重心長的告誡師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忌崇洋媚外,要鉆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十月十日,聊城師范學院敦聘季羨林先生任名譽院長。在儀式上,當季老了解到聊師已有五千八百多名在校生時風趣地說,聊師已經(jīng)是半個北大了。季老深情地說:“我已經(jīng)是我們學院的名譽院長了,學校的發(fā)展也有我一份責任與義務(wù),我一定盡我的力量來幫助我們學院發(fā)展。他還熱情洋溢地揮筆寫下了“魯西最高學府,山東璀璨明珠”、“聊城師范學院圖書館”的題詞。

    勉勵師生共同努力建設(shè)好學校

    一九九九年是聊師建校二十五周年,季老應(yīng)邀題寫了聊師校訓“敬業(yè)、博學、求實、創(chuàng)新”。九月二十六日,已近望九之年的季老從北京趕來參加校慶活動。在校慶典禮大會上,季老引用聊師的校訓“敬業(yè)、博學、求實、創(chuàng)新”說,校訓有兩條紅線,一條是努力奮斗,一條是愛國主義。他勉勵全院的師生員工共同努力把學校建設(shè)好。

    這天,季老還參加學校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成立的揭牌儀式。下午,學院為季老舉行了捐贈《傳世藏書》儀式!秱魇啦貢肥且惶啄依ㄖ袊鴱南惹氐酵砬鍤v代重要典籍的大型叢書,精選有深遠歷史影響的名著一千余種。

    病榻之上仍惦記聊師的發(fā)展

    為了把師范院校發(fā)展成為綜合性大學的目標。在學校更名的過程中,得到了季老的幫助。為了學校的發(fā)展,季老曾經(jīng)親自給教育部寫信,介紹學校發(fā)展的情況,支持學校發(fā)展。教育部批準聊城大學更名后,季老非常高興。他為學校題寫了“聊城大學之成立,誠所謂順乎天理,應(yīng)乎人情之盛舉。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余韻普及神州矣。為魯西慶,為山東慶,為祖國慶!”的賀詞。

    2002年9月26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了聊城大學揭牌儀式。北京大學副校長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羨林先生專程到校參加儀式,并帶來了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yī)院病榻上寫的《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的發(fā)言》,他代表季老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聘書。

    季老的書面發(fā)言,充滿了對學校發(fā)展的熱切期盼。季老說,無論在山東教育史上,還是在中國教育史上,聊城大學的建立,都是一件大事。他深情地寫道,“我想贈給聊大四句話:與時俱進,戒驕戒躁,面向當前,著眼未來——聊城大學已經(jīng)揭牌成立,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擺在我們面前,愿大家同心協(xié)力,乘長風,破萬里浪,大跨步地走向更輝煌的目標。”

    季老少小離家,多年來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但季老對于家鄉(xiāng)的親情、鄉(xiāng)情卻常在故鄉(xiāng)人心中縈繞。季羨林先生,是我們家鄉(xiāng)的驕傲,是山東的驕傲,是中國及東方的驕傲。

    與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村;季羨林,1911年8月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二人同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文化名人,盡管臧克家長季羨林6歲,但兩人同為齊魯同鄉(xiāng),又系中學同學,志同道合,有著真摯醇厚的友誼。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國立編譯館去看望老同學李長之,恰好季羨林在,在這里臧克家第一次見到季羨林。他們一見如故,傾心交談。當時給臧克家的印象是,季羨林雖然留學德國10年,但身上毫無洋氣,衣著樸素,本真敦厚,言談舉止,依然帶著山東人的氣質(zhì)和風度。這使臧克家油然而生敬意。

    一周后,臧克家到了上海,擔任《僑聲報》副刊主編,居虹口東寶興路138號報社宿舍。說來有緣,季羨林亦步塵而至。他帶來了五六大箱書,與臧克家住在一起,或席地而坐,或抵足而眠,一盞“泡子燈”照著兩人徹夜長談。

    1949年春,臧克家從香港來到北平,和季羨林重又相見。當時,季羨林住翠花胡同,此處是北京大學的宿舍區(qū),臧克家則住筆管胡同,兩人時;ピL。季羨林住的是兩間西房,幾架書籍,占去了屋之大半。院落廓大,雜樹陰森,古碑數(shù)幢。臧克家每至此地,不乏荒漠凄冷之感。季羨林卻并不感到寂寞,反而以為環(huán)境悠遠清靜,正宜讀書。

    上世紀50年代初,臧克家到濟南參加人代會,恰遇季羨林在家(此時季羨林已被北京大學聘為東語系主任),乃往訪。季羨林熱情地留臧克家在家吃飯。飯罷,季羨林推心置腹地對臧克家說:“我準備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更好地為黨做事,你看我條件行嗎?”

    臧克家聽了很受感動,當即說:“咋不行呢,你多年來工作出色,黨和人民都信任你,你應(yīng)該寫申請書!”

    季羨林高興地點點頭,果然按臧克家說的去做了。

    粉碎“四人幫”后,季羨林肩上工作負擔繁重,社會兼職越來越多,一時竟達30余項。1979年,臧克家至八寶山參加游國恩先生追悼會,以為一定能夠與季羨林相逢,結(jié)果季羨林未到,這使臧克家覺得驚異。思及季羨林極重友情,又辦事認真,更何況是治喪委員,何故缺席呢?后來見面問及此事,季羨林幽默地對臧克家說:“那一天,比較重要的會議有三個,只好向逝者請假告罪了!

    因為工作之需,季羨林經(jīng)常出國。出國前總免不了先告知臧克家一聲,打電話或?qū)懶拧3鰢鴼w來,又總是帶點外國“小玩藝兒”送給臧克家,以作紀念。有一次,他要到非洲去,對臧克家說,飛機一翅子十萬八千里,在短短的幾天里要跑七八個國家。大約在1951年前后,他去印度,回來帶給臧克家一束孔雀翎毛,20余支,臧克家保存了40余年,翠色未變。季羨林由國外回來,又總喜歡寫幾篇散文,發(fā)表在報刊上,記敘和描寫出國訪問的狀況,真摯誠懇,富有文采,臧克家讀后頗覺耳目一新,便給季羨林寫信,希望他多寫一些。

    1978年前后,臧克家見到季羨林,見季羨林頭發(fā)半白;1980年再次會面,已滿頭白雪。于是臧克家頓生感慨,隨即賦詩一首,贈給季羨林:

    年年各自奔長途,

    把手欣逢驚與呼!

    樸素衣裳常在眼,

    遍尋黑發(fā)一根無。

    季羨林讀了臧克家的贈詩,復函稱贊:韻味無窮!

    臧克家又回信對季羨林說:“你的頭發(fā)雖然全白了,但卻精力充沛,工作勁頭十足。 

    上世紀80年代,每逢春節(jié)、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日,季羨林總會到臧克家處拜訪,老友相聚,歡度節(jié)日,滔滔話語,似長江流水不絕。

    追憶大師

    群眾排長隊追思季羨林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北大百年講堂拉起進場圍欄,僅幾分鐘時間,前來拜祭的各界人士就已排起了50米長的隊伍。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均穿著素色衣服,耐心地等待著入場,雖然天氣也非常悶熱,但是沒有一個人表現(xiàn)出厭煩的情緒,每個人都在靜靜地等著。

    一位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的退休教師稱,她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季老是她的系主任,她眼中的季老是個十分樸素溫和的人。

    在排隊的長龍中,記者發(fā)現(xiàn)了北大教授、北大原東語系黨總支書記賀劍城。據(jù)賀劍城教授稱,他和季羨林先生是十多年的同事,還是季先生的入黨介紹人。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他回憶道:“季先生對待學術(shù)、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 !

    中午12點,賀老等人排隊進入百年講堂,參加季羨林的追思會。悼念者都領(lǐng)到一朵紙做的小白花,排隊走上前,在季羨林的照片前鞠躬。有些人對于季先生的辭世非常悲痛,在季先生的遺像前跪地磕頭表示敬意。

    據(jù)悉,今天下午季老在京的學生們會集體參加北大吊唁活動。

    季老作為聊城大學的名譽校長,多年來對聊城大學的發(fā)展關(guān)愛有加,對家鄉(xiāng)的高等教育事業(yè)念念不忘。13日上午,聊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喆先期到達北京大學,代表學校向季老遺像敬獻了花籃,并深深的三鞠躬,深切悼念季先生。 一米八高的花籃在靈堂內(nèi)格外醒目,挽聯(lián)上寫著:“從聊城師范學院到聊城大學,不論何時,愛校之心愈老彌篤;從名譽院長到名譽校長,不論何名,愛鄉(xiāng)之情傾力不渝”。

    中山裝遺像體現(xiàn)樸素、平和和樂觀本色

    照片中的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裝,頭戴一頂?shù)仙帽,面帶微笑,身后的背景是初春低垂著的楊柳。淡淡的綠色襯托著那身簡樸的中山裝,老人那淡淡的微笑顯得格外慈祥和健康。

    這張照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樹葉都剛剛發(fā)芽,天氣還有點冷,季老穿得比較多,那時季老的身體狀況還不錯。季羨林先生唯一的兒子季承說,之所以選擇這張照片是因為這張照片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季老樸素、平和和樂觀的本色。

    中央領(lǐng)導對季羨林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回良玉、劉淇、劉延東、李源潮、張德江、徐才厚、李瑞環(huán)、李嵐清、陳至立、馬凱、孟建柱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以不同方式通過北京大學轉(zhuǎn)達對季羨林先生辭世的深切哀悼,并委托北京大學向季老親屬表示慰問并敬獻花圈。

    對大師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羨林

    北京消息 此前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并拿出去賣錢的秘書楊銳,楊銳是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之妻。而新任秘書也于同一天由北大一位副書記帶領(lǐng)到301醫(yī)院與季羨林見面。

    據(jù)報道,楊銳此前長期擔任季羨林秘書,但卻對這位當年已97歲高齡的老人疏于照顧,甚至拿吃剩的雞骨頭給老人當午餐。為此,季羨林曾向總理溫家寶去書求助,要求撤換秘書。雖然溫家寶親自回信督辦,但北大方面卻以“領(lǐng)導未能齊集開會”為由,遲遲沒有動作。

    季羨林求助溫總理換秘書

    季羨林的老友、新華社記者唐師曾、山東大學教授張衡披露,季羨林收藏的數(shù)十幅名人字畫,分批流向拍賣市場。之后,唐、張兩人先后到醫(yī)院探望季羨林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字畫是在季羨林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賣的。季羨林強調(diào):“我并不需要錢,也從沒委托任何人拍賣我收藏的字畫和其它物品”。事件曝光后,媒體經(jīng)過調(diào)查,紛紛將矛頭指向楊銳,因為楊一直擔任季羨林秘書,是掌管季羨林內(nèi)外事務(wù)的“大總管”,又握有季羨林住宅的鑰匙。

    張衡3日證實說,季羨林曾多次向北大負責人表示,“像我這樣什么實際工作都沒有的人,有一個所謂秘書是多此一舉,建議取消”。但同時他又寫信向溫家寶求助,稱自己需要一位助手。“山東大學蔡德貴同志是我多年的老友,他最適合擔任這個工作!钡本┐髮W有關(guān)方面才對老人的這一要求作出回應(yīng)。

    友人報案指北大做法不當

    不過對于北大更換季羨林秘書的舉動,張衡表示并不認同。他說,這件事情不能這樣不了了之。由于拍賣公司以商業(yè)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拍品來源的詳細信息,他已于上周末向北京海淀刑警大隊報案。但迄今為止,海淀刑警大隊對此事未做任何反應(yīng)。張衡認為,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北大在未向季羨林有任何交待和征求任何意見的情況下,擅自更換秘書不是對老人尊重的做法。北京大學黨辦、督察室對此均答復“不方便就相關(guān)事件發(fā)布消息”,而楊銳本人的手機也一直關(guān)機。

    挽詩摘錄

    同為國學大師的饒宗頤寫了一首悼念季羨林先生的挽詩:

    遙睇燕云十六州,商量舊學幾經(jīng)秋。

    榜加糖法成專史,彌勒奇書釋佉樓。

    史詩全譯駭魯迅,釋老淵源正魏收。

    南北齊名真忝竊,乍聞乘化重悲憂。

    紅學泰斗周汝昌悼季羨林先生:

    古歷己丑閏五月十九日驚聞季羨林先生謝世痛悼不已,敬賦小詩略展悲懷;

    大師霄際顧人寰,五月風悲夏驟寒。

    砥柱中華文與道,渠通天竺梵和禪。

    淡交我敬先生久,學契誰開譯述關(guān)。

    手澤猶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

    季羨林最后三分之一骨灰安放易縣。

    后續(xù)事件

    故居被盜

    一度沸沸揚揚的季羨林遺產(chǎn)風波,在季羨林去世后曾暫歸寂靜,不想此事又起波瀾。季羨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羨林位于北大朗潤園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冊古書和一些雕塑、文物丟失,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報案,并向北大校方反映情況。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中說,失竊物品價值起碼以百萬計。

    20日,季羨林先生生前的男保姆方咸如(小方)和季老前秘書李玉潔的干女兒王如被警方抓獲。記者得知,20日晚上11點左右,嫌疑人被帶到海淀刑警隊北部隊進行突審。次日凌晨3點左右,嫌疑人被帶往看守所。據(jù)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該案件還有另外兩名嫌疑人同時被警方控制。

    無罪推定

    歷時3年多的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故居盜竊案2日有了結(jié)果。該案被告、曾是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干女兒的王如,經(jīng)法院審理認定無罪,已獲釋。法院認為,王如確是為了“搶救”季羨林故居財產(chǎn)而為,并不符合盜竊罪的條件。

    2009年,季羨林去世后,財產(chǎn)歸屬紛爭風波乍起。季羨林獨子季承曾表示,季老身后財產(chǎn)都是季家的。季羨林的秘書李玉潔及王如都認為,季老生前立遺囑表示,他的財產(chǎn)都全部捐給北大。

    2009年12月16日,季羨林在北京大學朗潤園的故居遭到盜竊,室內(nèi)物品被洗劫一空。當晚,季羨林之子季承向警方報案。同年12月20日,北京警方將嫌疑人王如和方咸如抓獲,被盜物品全部返還。

    檢方指控,2009年12月15日晚,在季羨林朗潤園家中擔任男管家的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下,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進入北京大學朗潤園季羨林故居內(nèi),竊取各種書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經(jīng)鑒定,這些物品的價值高達333余萬元人民幣。王如在得知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報案后,又伙同方咸如將所盜財物轉(zhuǎn)移至他處藏匿。

    王如對于檢方指控其涉嫌犯盜竊罪矢口否認。她在庭審時說,當時出于安全考慮,她才讓方咸如轉(zhuǎn)移了季老的物品。她強調(diào),是轉(zhuǎn)移,不是盜竊,而轉(zhuǎn)移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季老的文化遺產(chǎn)。

    王如稱,她對北大違背承諾放棄維護季羨林遺愿的行為氣憤不已,因而才做出轉(zhuǎn)移財產(chǎn)的舉動。

    王如表示,她在季羨林身邊工作多年,深受季羨林信任,季老還準備聘她為下一屆季羨林基金會秘書長。她說:“所轉(zhuǎn)運的季老這些圖書和物品是國有資產(chǎn),既然北大不出面保護,我就責無旁貸地不得不出面保護。轉(zhuǎn)運絕不是非法占為目的,也不是秘密竊取。

    在搬運過程中,王如請來認識季羨林的熟人幫忙,并電話報告給季羨林基金會現(xiàn)任秘書長李玉潔,還向北大校領(lǐng)導請示該怎么處理這些書籍和物品。王如的這一系列做法說明她的這一轉(zhuǎn)移行為是公開的、光明正大的,與刑法規(guī)定的盜竊罪相去甚遠。

    免于刑責

    王如的辯護律師表示,王如的行為屬于擅自轉(zhuǎn)移暫存在季羨林住所的北大財產(chǎn)的行為,而非盜竊犯罪,應(yīng)按民事法律關(guān)系處理,不應(yīng)按刑事法律關(guān)系追究王如的刑事責任。

    遺產(chǎn)之爭

    媒體報道2012年10月21日,季承(季羨林之子)稱法院在開庭前曾對這起案件的紛爭進行過調(diào)解,法庭上北京大學曾提出以金錢補償季承的方式,來化解這起由來已久的糾紛,但隨后又予以否認。對于季承方面的說法,北大的律師張東表示,北大并沒有金錢補償?shù)恼f法,至于具體的情況他不便于透露。

    2017年3月6日上午,季羨林之子季承訴北京大學返還季羨林文物、字畫案二審在北京市高院開庭。季承不服提起上訴,3月6日庭審時他表示,季羨林的字畫藏品僅是暫存在北大,并非是公益捐贈給北大。

    2017年3月27日,季羨林之子訴北大返還原物案二審繼續(xù)開庭。

    獲文津獎

    第六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出爐。在入圍的50種圖書中,綜合圖書內(nèi)容和讀者投票兩項指標,經(jīng)過終評會議的投票及討論,最終確定了10種獲獎圖書及30種推薦圖書。大師季羨林的作品亦在其中。

    大師季羨林的獲獎作品是《風風雨雨一百年》,是季老自選集的最后一冊,評委會專家稱,書中的7個部分像一串串記憶的珍珠,把老人風風雨雨的一個世紀串起了一個美麗的圓。

    紀念園

    每年的8月2日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誕辰紀念日,季羨林先生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源,對泰山文化有獨到的見解,曾擔任泰山文化協(xié)會名譽顧問。

    為紀念季羨林先生,2012年 8月2日上午,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紀念園奠基儀式在泰安長安園舉行,季羨林先生紀念雕塑的設(shè)計圖已經(jīng)完成。

    紀念活動

    2014年7月10日上午,細雨霏霏,季羨林親友齊聚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村季羨林憩園,舉行季羨林先生逝世五周年追思會。

    7月11日是季羨林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日,臨清市提前一天舉行了紀念季羨林先生的系列活動,在季羨林憩園的追思會是其中一項。

    季羨林先生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愛,曾在多篇文章中有過深情的描述,他在《故鄉(xiāng)行》一文中寫道:“娘啊,這恐怕是兒子今生最后一次來給您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2010年4月5日,季羨林先生的骨灰安葬在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村季羨林憩園,實現(xiàn)了他生前的遺愿,回到了母親身邊。

    季羨林占地2387平方米,其匾額和“集群賢大成學貫中外,承歷代師表德合古今”對聯(lián)均由歐陽中石撰書。憩園包括荷塘區(qū)、廣場區(qū)、微地形綠化區(qū)。

    季羨林一生喜愛荷花,故在憩園內(nèi)設(shè)立兩個荷塘,廣場區(qū)塑有季羨林漢白玉雕像、清塘荷韻碑和題字碑。季羨林生前每次回到故鄉(xiāng),都要到這里祭奠先輩。

    季羨林之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高級工程師季承及妻兒,季羨林的學生、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季羨林的學生、作家卞毓方,季羨林國學院駐京辦事處主任李小軍等參加了追思會。

    季承在季羨林先生墓前表示,家鄉(xiāng)大地培育了季羨林樸實的人格,季羨林雖然長期生活在外地,但家鄉(xiāng)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魂歸故里之后,家鄉(xiāng)再次舉辦追思會,他代表季家及親友表示感謝。

    隨后,臨清市委、人大、政府、政協(xié)以及季承、錢文忠、卞毓方、李小軍等向季羨林先生敬獻了花籃。

    敬獻花籃后,錢文忠跪在季羨林墓前磕了四個頭,“我拜季先生為師的時候就是行的跪拜禮,人最重要的是要繼承傳統(tǒng),今天我再次對季先生行跪拜禮,就是以這種傳統(tǒng)方式表達對恩師的懷念和敬意”。

    追思會后,季承、錢文忠等參觀了位于官莊村的季羨林故居。這里占地56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8平方米,院落為兩進,主院由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組成。

    故居匾額由著名學者、書法家、教育家歐陽中石書寫,院內(nèi)三棵棗樹是季羨林祖輩種植,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季羨林雖然少小離家,但他始終牽掛著故鄉(xiāng),多次回鄉(xiāng)看望父老鄉(xiāng)親和學生們,捐款、捐書,贏得了父老鄉(xiāng)親的尊敬和愛戴。

    追思會后,臨清市還在張彥青藝術(shù)館舉行了“追憶大師風范”紀念季羨林先生逝世五周年書畫展,在臨清賓館舉行了紀念季羨林先生座談會。

    2014年8月2日上午,藍天與祥云映襯下的東岳泰山,分外恢宏壯麗。由季羨林基金會、泰山名人文化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紀念園落成暨銅像揭幕儀式在山東省泰安市隆重舉行。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清華大學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季羨林基金會理事長潘際鑾,清華黨委原副書記、校務(wù)委員會副主任、文科負責人胡顯章,季羨林基金會顧問栗政軍,國務(wù)院新聞辦原局長、季羨林基金會新聞發(fā)言人楊建業(yè),南昌大學原副校長吳志強,《清華校友通訊》主編孫哲,清華大學跨學科翻譯中心主任羅選民,中國紅十字會王子木,北京大學教授李世豫,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林錦如,高檢張力新,世界華商會副主席于耀魯,新華社內(nèi)參總編輯郭君正,人民日報記者部主任劉工踐,中國教育報副總編李功毅,光明日報記者劉彬,世界華人報執(zhí)行主編徐明金,中央電視臺導演崔波,崔永元歷史研究中心鐘源,中國神華集團監(jiān)事會主席、季羨林基金會高級合作伙伴李斌,余氏偉業(yè)總裁余智,香港天豪國際集團總經(jīng)理羅卿豪,北京金田基業(yè)董事長張君,香港誠泰董事長魏利軍,中經(jīng)投資公司副總李靖,中國書法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布爾固德,著名畫家關(guān)靜宜,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老師馮永亮,清華大學后勤部門書記閆光醒,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所長馬志冰,亞運會火炬手肖建平,新世界出版社主編張世林,陜西日報科技部主任黨朝暉,文化藝術(shù)報總編輯陳若星、辦公室主任米領(lǐng)群,陜西省記協(xié)網(wǎng)站主編張彥偉,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史懷君,泰山石刻研究院院長袁明英等及山東大學百余位名家學者,從各地專程趕來參加此次紀念活動。

    揭幕儀式上,潘際鑾院士首先發(fā)表致辭。他表示,泰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季羨林是中華文化的大師圭臬,其學識人格與泰山文化精神一脈相承。紀念園的建成,給后人追思季老風范、感悟季老精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紀念學習基地。“季羨林先生對中華文化研學博深,對中華泰山景仰有加。今年是季老誕辰103周年、仙逝5周年,季羨林基金會會同季老在泰安的故交和友人,在泰山之陽建立了季羨林紀念園,并鑄造銅像,使季老先生魂融泰山,這是一件意義深遠、功德無量的好事”。隨后,胡顯章、于耀魯、楊建業(yè)、陳若星等領(lǐng)導、嘉賓,依次做了感人肺腑的發(fā)言。最后,潘際鑾院士、胡顯章教授、楊建業(yè)局長與史懷君主任,共同為季羨林先生銅像揭幕。

    據(jù)悉,季羨林基金會的前身,是1995年11月由季羨林在北京親自創(chuàng)立的“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金會”。基金會成立以來,對國際學術(shù)交流、國內(nèi)外文化融合以及弘揚民族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為紀念弘揚季羨林精神,2012年8月2日,季羨林紀念園在山東泰安奠基,“季老銅像選取他在未名湖畔的身姿,讓其坐在泰山望海石之上,面朝東方,是為了表現(xiàn)季老的精神如山似海,內(nèi)涵季老與泰山并肩之寓意!奔玖w林銅像鑄造者、我國著名雕塑家郭敬元向大家介紹道。

    會后,季羨林基金會秘書長王如教授對記者說:“本次活動只是基金會在弘揚季老學術(shù)思想方面邁出的第一步,我們將會以此為開端,進一步發(fā)揮季羨林基金會的學術(shù)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渠道,更卓有成效地宣傳、傳承和弘揚季老的學術(shù)思想和人文精神,以激勵和引領(lǐng)更多的教育科技工作者及廣大青年學子,為科教興國、共圓‘中國夢’奉獻力量!

    名人推薦
    • 吳樂懿
      吳樂懿,女。 著名鋼琴家。浙江鄞縣人(現(xiàn)淅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1919年3日27日生于上海, 1941年畢業(yè)于上海音樂?茖W校鋼琴系。1948年赴印度尼西亞、...
    •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
    • 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h,故居位于廣州市...
    •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
    • 吳有訓
      吳有訓(1897.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1916...
    • 亨利·卡文迪許
      亨利·卡文迪許(HenryCavendish,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又譯亨利·卡文迪什。18世紀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他首次對氫氣...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