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4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
1964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技術物理系。先后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實習研究員、課題組負責人之一。
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國劍橋大學等實驗室進修。
1976年,從事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研究。
1979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超導材料實驗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國依阿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同年3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溫帶超導聯(lián)合研究組負責人之一。
1986年3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溫帶超導聯(lián)合研究組負責人之一。
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7年初,與同事們一起獨立發(fā)現(xiàn)液氮溫區(qū)超導體。
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1989年,當選為國際陶瓷科學院院士。
1991年后,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物理研究所超導實驗室主任、所長。 同年趙忠賢回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為青年大學生作了一場題為《超導技術研究和我們的使命》的學術報告。
1994年-2000年,趙忠賢院士一直擔任數(shù)學物理學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員。
200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咨詢評議委員會,趙忠賢院士當選為首屆主任。
2015年6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榮獲2015年馬蒂亞斯獎,這是中國大陸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趙忠賢一直從事低溫物理與超導電性研究, 特別是從1976年開始從事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研究, 已發(fā)表了60多篇論文。所發(fā)表的論文包括第Ⅱ類超導體的磁通釘扎與臨界電流問題; 非晶態(tài)合金的超導電性。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tǒng)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統(tǒng)研究中,注意到雜質的影響,并于1987年參與發(fā)現(xiàn)了液氮溫區(qū)超導體。1987年2?月他們小組獨立地發(fā)現(xiàn)了液氮溫度超導體,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學成份Ba-Y-Cu-O。這個研究成果推動了很多國家的超導研究。
1976年,起探索高溫超導電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導化合物臨界溫度的經驗規(guī)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極低溫度下的超導性及其結構與時效過程關系、非晶態(tài)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電性與臨界電流。1983年,開始研究氧化物超導體BPB系統(tǒng)及重費米子超導性,1986年,在Sr-La-Cu-O系統(tǒng)中得到超導起始轉變溫度為48.6°K的結果,為當時最高記錄。1987年,參與發(fā)現(xiàn)了液氮溫區(qū)超導體。
1986年,趙忠賢得知瑞士物理學家柏諾滋和繆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發(fā)現(xiàn)了35K的超導電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帶領他的研究小組開始了這方面的進一步研究。為了揭開這類超導體的謎底,他們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實驗室中,反復推敲實驗方案。1987年初,他們又獲得了起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超導體。1988年春,他們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導體上,獲得轉變溫度在120K的超導體。
主要論著
1:1 Flux Flow Measurements in Irreversible Type ⅡSuperconductors; J.M.Lumley, J.E.Evetts and C.H.Chao; Jounal De Physique Letters Tom 39, Nov. 1978; 393.此內容曾在第十五屆國際低溫物理會議上宣讀(post deadline paper)
2:高速淬火Ag-Ge合金的超導電性研究; 趙忠賢, 金鐸, 倪永明, 馬明榮, 車廣燦; 物理, 10(1981); 604。
3:The Resistivity Anomaly at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the Spin-Glass-Like State in (Pd.9965Fe.0035) .95Mn.05; Z.X.Zhao, D.L.Zhang, S.Y.Lin and Z.G.Shen; Physica 107B(1981); 625.
4:Anisotropic Superconducting Critical Currents for in Situ Comosites Cu-Nb; Z.X. Zhao, C.G. Cui, S.Q. Gou, D.K. Finnemore and J.D. Verhoeven; Chinese Physics 5(1985); 776.
5:Sr(Ba)-La-Cu氧化物的超導電性; 趙忠賢, 陳立泉, 崔長庚, 黃玉珍; 科學通報, 3(1987); 177。
6:Ba-Y-Cu氧化物液氮溫區(qū)的超導電性; 趙忠賢, 陳立泉, 楊乾聲, 黃玉珍, 陳庚華, 唐汝明, 劉貴榮, 崔長庚, 陳烈, 王連忠, 郭樹權, 李山林, 畢建清,科學通報, 6(1987); 412。
7:Superconducting Phase in Bi-Sr-Ca-Cu-O System; Z.X.Zhao, L.Q.Chen, Y.Z.Huang, Z.H.Mai; Ann. Phys. Fr. 13(1988); 339.
8:120K Superconductor TlBaCaCu2Oy; Z.X.Zhao, L.Q.Chen, Z.H.Mai, Y.Z.Huang; Mod. Phys. Lett. B 2(1988); 1.
9:Intrinsic Flux Pinning Force in High Tc Oxide Superconductors; Z.S.Cao, Y.Zh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4 (1990); 1227.
10:Measurement of Anisotropic Thermopower in Single Crystals
11:Bi2Sr2CaCu2Oy; G.H.Chen, J.H.Wang, D.N.Zheng, Y.F.Yan, S.L.Jia,Q.S.Y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3(1989); 295.
12:A Study of the Single Crystals with Norminal Composition of
13:Bi2Sr2CaCu2Oy by STEM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eraction; Z.X.Zhao, S.L.Jia, Y.M.Ni and J.Q.Li; Physica C 185-189(1991); 651.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2017 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2015 獲B. T. Matthias獎 (獲獎) 2014 獲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 (獲獎) 2013 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 1997 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獲獎) 1992 首屆王丹萍科學獎 (獲獎) 1988 獲首屆陳嘉庚物質科學獎 (獲獎) 1987 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 (獲獎) 2017年3月21日,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
集體獎項 |
2011 作為成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因對超導量子尺寸效應的貢獻 (獲獎) 2009 7位學者獲 “求是” 基金會“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因對鐵基超導的貢獻 (獲獎) 2005 作為成員獲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集體獎 (獲獎) 2002 作為化學所的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獲獎) 1990 所在集體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獲獎) |
2017年12月21日,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聯(lián)盟聯(lián)合發(fā)布“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趙忠賢入選。
人物評價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興江:趙老師始終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引領著中國超導研究的方向,他對工作的執(zhí)著和刻苦也一直影響著年輕一輩,他在67歲時還和年輕人一起在實驗室熬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