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代著名文學家。字天祿,號東田。故城縣(今屬河北)人,祖籍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永樂初馬氏祖先自大都遷徙至河間府故城縣,后定居地命名為馬莊(今故城縣夏莊鄉(xiāng)東馬莊)。祖父馬顯,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父馬偉,曾為唐府長史,因為直諫違反王意,被關(guān)進囚車押送京師,全家也被拘禁。馬中錫因為年紀尚幼沒有被拘,他便到巡按御使處申訴怨情,御史向王轉(zhuǎn)述此事,終于使家人得到釋放。后來馬中錫又奉母命到京城申冤,最終令父親沉冤昭雪。馬偉最后官至浙江處州知府。馬中錫一生為人同父親一樣剛直不阿,故仕途坎坷,一向為朝廷所不容。成化十年(1474) ,馬中錫參加鄉(xiāng)試高中第一,一年后即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中進士,授刑科給事中。當時萬貴妃之弟萬通仰仗姐姐的權(quán)勢,驕橫不法,馬中錫兩次上疏彈劾,兩次被罰于午門之外受杖責,卻依舊不改疾惡如仇的本性。嘉善公主因侵占民田,被馬中錫依法勘還于民;太監(jiān)汪直、梁方作惡多端,馬中錫又上疏揭露二人。因為多次揭露權(quán)貴的不法行為,導致他九年未能升遷。后經(jīng)過考察政績,終于轉(zhuǎn)任云南按察僉事、陜西僉事,督學副使。弘治五年(1492),召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備太監(jiān)蔣琮與兵部郎中婁性、指揮石文通互相揭發(fā),牽連數(shù)百人。中錫偕同司禮太監(jiān)趙忠等前往處理,很快便水落石出:婁性除名,蔣琮下獄抵罪。不久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任內(nèi)彈劾罷免了貪腐昏庸的總兵官馬儀,革除鎮(zhèn)守以下私人使用的軍隊,把他們編入軍隊。邊寇曾經(jīng)犯邊,馬中錫指揮軍隊打敗了他們。在任三年,因病辭歸故里,在故城隱居了七年而不出仕,中外交薦。
當官的馬中錫
明武宗即位,馬中錫再次入仕,初巡撫遼東,清理土豪侵占田地三、五萬畝,還之于軍。彈劾鎮(zhèn)守太監(jiān)朱秀置官莊、擅馬市等罪。正德元年(1506),改任兵部右侍郎;鹿賱⒅敒樽ρ乐戾罢堖吂Γ袝愔儆钔饬,但是馬中錫堅決不同意。劉謹大怒,下矯詔改馬中錫南京工部,第二年又強迫馬中錫辭官。那年冬天又被誣以“邊儲腐損”的罪名,逮捕詔獄,并械送至遼東,責令補償“所收的腐粟爛谷”。遼人在夜里聚眾為變,侍郎韓福到獄中請求馬中錫幫助平息,中錫登上城頭,對聚眾頭領喊道:“馬某在此!”于是眾人散去。一年以后結(jié)案,削職為民。等到劉謹因為謀逆被凌遲之后,武宗又下詔命其巡撫大同。馬中錫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革除弊端,任用仇家,因此而聞名天下。
戰(zhàn)爭中的馬中錫
正德六年(1511),劉寵、劉宸等聚眾在山西、河北、山東一帶起義,嚴重威脅朝廷的統(tǒng)治。吏部尚書楊一清推薦馬中錫為右都御史提督軍務,與惠安伯張偉統(tǒng)率禁軍南征圍剿。馬中錫等受命出師,接連在彰德、河間打敗起義軍,因功進左都御史。然而,多年在官場的經(jīng)歷以及實地考察了當?shù)氐睦糁沃,馬中錫認為起義民眾大多是良民,造反只是為貪腐官吏所逼,不得已而為之。更重要的是圍剿將會給當?shù)厝嗣裨斐删薮蟮臑碾y。因此上疏主張招降,并且下令:“賊所在勿捕,過勿邀擊,饑渴則食飲之,降者待以不死!瘪R中錫甚至親自前往起義軍駐地德州桑園,與起義軍宴飲,并好言撫慰招降他們。起義軍眾人很感動,一邊拜謝馬中錫,一邊流淚。劉寵想要投降,劉宸卻嘆道:“騎虎難下啊!如今宦官竊取了國家大權(quán),是人人都知道的事。馬督堂能自己做這個主嗎?”劉寵聽到這番話,也就打消了投降的念頭。不久起義軍路經(jīng)故城,互相告誡不要騷擾馬中錫的家。話傳到了京城,開始有人誹謗馬中錫是因為自己家的緣故而縱賊不戰(zhàn);实凼艿焦幕,傳旨令陸完督師,將馬中錫和張偉召回。
回京后,馬中錫和張偉下獄論死。正德七年(1512),67歲的馬中錫死在了獄中,歸葬故城;張偉革爵。正德十一年(1516),巡按御史盧雍追訟中錫冤,說:“賊實際上愿意歸降,但僉事許承芳對此事有顧慮,暗中請求增兵,是在懷疑賊的用心。等到賊再次受約談歸降之事,剛到軍門,而馬中錫的檻車已經(jīng)在路上了。”朝廷于是恢復了馬中錫的官職,賜祭,蔭子。嘉靖九年(1530),題崇祀鄉(xiāng)賢祠,宣府軍民建昭德祠。故城人民也為他建了專祠,一直到民國時期,遺跡尚存。馬中錫長于散文,他能不依門傍戶而卓然自立,文章寫得橫逸奇崛,成就頗高。他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傳》,寫東郭先生以“兼愛”之心救狼,險被狼所害。說明對狼一樣的惡人絕不可講仁慈或抱任何幻想。《中山狼傳》文辭華麗優(yōu)美,故事發(fā)人深省,深受后人的喜愛。明清兩代曾多次被改編成雜劇搬上舞臺,現(xiàn)代又將它搬上了熒屏。馬中錫亦工詩,其詩善寫景,尤長于借景抒懷、感嘆興亡。馬中錫有《東田漫稿》6卷、《別本東田集》15卷存世。
明史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馬中錫
馬中錫,字天祿,故城人。父偉,為唐府長史,以直諫忤王,械送京師,而盡縲其家人。中錫以幼免,乃奔訴巡按御史。御史言于王,釋其家。復奉母走京師訴冤,父竟得白,終處州知府。中錫舉成化十年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萬貴妃弟通驕橫,再疏斥之,再被杖。公主侵畿內(nèi)田,勘還之民。又嘗劾汪直違恣罪。歷陜西督學副使。
弘治五年,召為大理右少卿。南京守備太監(jiān)蔣琮與兵部郎中婁性、指揮石文通相訐,連數(shù)百人,遣官按,不服。中錫偕司禮太監(jiān)趙忠等往,一訊得實。性除名,琮下獄抵罪。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劾罷貪?偙亳R儀,革鎮(zhèn)守以下私役軍士,使隸尺籍?車L犯邊,督軍敗之。引疾歸,中外交薦。
武宗即位,起撫遼東。還屯田于軍,而劾鎮(zhèn)守太監(jiān)朱秀置官店、擅馬市諸罪。正德元年入歷兵部左右侍郎。劉瑾初得志,其黨朱瀛冒邊功至數(shù)百人。尚書閻仲宇許之,中錫持不可。瑾大恚,中旨改南京工部。明年勒致仕。其冬,逮系詔獄,械送遼東,責償所收腐粟。逾年事竣,斥為民。瑾誅,起撫大同。中錫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以故有名。六年三月,賊劉六等起,吏部尚書楊一清建議遣大臣節(jié)制諸道兵。乃薦中錫為右都御史提督軍務,與惠安伯張偉統(tǒng)禁兵南征。
劉六名寵,其弟七名宸,文安人也,并驍悍善騎射。先是,有司患盜,召寵、宸及其黨楊虎、齊彥名等協(xié)捕,頻有功。會劉瑾家人梁洪征賄于寵等不得,誣為盜。遣寧杲、柳尚義繪形捕之,破其家。寵等乃投大盜張茂。茂家高樓重屋,復壁深窖,素招亡命為逋逃主;鹿購堉遗c鄰,茂結(jié)為兄,夤緣馬永成、谷大用、于經(jīng)輩得出入豹房,侍帝蹴鞠,而乘間為盜如故。后數(shù)為河間參將袁彪所敗。茂窘,求救于忠。忠置酒私第,招茂、彪東西坐。酒酣,舉觴屬彪字茂曰:“彥實吾弟也,自今毋相厄!庇峙e觴屬茂曰:“袁公善爾,爾慎毋犯河間!北胛分,唯唯而已。已,茂為寧杲所擒,寵等相率詣京謀自首。忠與永成為請于帝,且曰:“必獻萬金乃赦!睂、宸不能辦,逃去。既而瑾誅,有詔許自首。寵等乃出詣官。兵部奏赦之,令捕他盜自效。寵等憚要束,未幾復叛。黨日眾,所至,陷城殺將吏。
中錫等受命出師,敗賊于彰德,既又敗之河間,進左都御史。然賊方熾,諸將率畏懦,莫敢當其鋒,或反與之結(jié)。參將桑玉嘗遇賊文安村中。寵、宸窘蹙,跳民家樓上,欲自剄。而玉素受賊賂,故緩之。有頃,彥名持大刀至,殺傷數(shù)十人,大呼抵樓下。寵、宸知救至,出,射殺數(shù)人。玉大敗。參將宋振御賊棗強,不發(fā)一矢,城遂陷,死者七千人。
當是時,寵、宸等自畿輔犯山東、河南,南下湖廣,抵江西。復自南而北,直窺霸州。楊虎等由河北入山西,復東抵文安,與寵等合,破邑百數(shù),縱橫數(shù)千里,所過若無人。中錫雖有時望,不習兵。偉亦紈袴子,見賊強,諸將怯,度不能破賊,乃議招撫。謂盜本良民,由酷吏寧杲與中官貪黷所激,若推誠待之,可毋戰(zhàn)降也。遂下令:賊所在勿捕,過勿邀擊,饑渴則食飲之,降者待以不死。賊聞,欲就撫,相戒毋焚掠。猶豫未定。而朝廷以京軍弱,議發(fā)邊兵。中錫欲戰(zhàn),則兵未集,欲撫,則賊時向背,終不得要領。既建議主撫,不能變。會寵等聞邊兵且至,退屯德州桑園。中錫肩輿入其營,與酒食,開誠慰諭之。眾拜且泣,送馬為壽。寵慷慨請降,宸乃仰天咨嗟曰:“騎虎不得下。今奄臣柄國,人所知也。馬都堂能自主乎?”遂罷會。而是時方詔懸賞格購賊。寵等偵知之,益疑懼,徑去,焚掠如故。獨至故城,戒毋犯馬都堂家。由是,中錫謗大起,謂其以家故縱賊。言官交劾之,下詔切責。中錫猶堅持其說以請。兵部尚書何鑒謂“賊誠解甲則貰死,即不然,毋為所誑”。既而寵等終不降,乃遣侍郎陸完督師,而召中錫、偉還。
初,中錫受命討賊,大學士楊廷和謂楊一清曰:“彼文士耳,不足任也。”竟無功,與偉同下獄論死。中錫死獄中,偉革爵。十一年,巡按御史盧雍追訟中錫冤,謂:“賊實聽撫,僉事許承芳忌之,潛請益兵,疑賊心。及賊再受約,方至軍門,而檻車已就道矣!背⒛藦椭绣a官,賜祭,予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