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知祥 - 個人簡介
孟知祥,后蜀高祖(874-934),字保胤,邢臺縣人,孟昶是他的兒子,五代十國時期均為后蜀皇帝。934年稱帝,半年后死,時年61歲。后唐時期,莊宗李存勖授孟知祥為太原尹。明宗李嗣源時期又授孟知祥為成都西川節(jié)度使。后唐皇帝李嗣源橫征暴斂,專橫成性,于天咸四年,向孟知祥征助禮線一百萬緡(相當于漢州鹽榷十四年收入),孟知祥無力承擔,僅給了五十萬緡。李嗣源就派夏魯奇等人擔任遂、閬、綿州刺史,準備武力對付孟知祥和董璋(川東守將)。董璋就同孟知祥結成一氣,抗拒后唐。朝廷發(fā)兵討伐,以失敗告終。后來,孟知祥又打敗了董璋,兼并了東川,并又先后攻占了秦、鳳、成、階四州,于九三四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王氏蜀國為前蜀(907-925),孟氏蜀國為后蜀(934-963)。孟知祥初到成都時,蜀中農民因苦于前蜀的暴考試,群起反抗,“蜀中群盜猶未息,知祥擇廉吏使治州、縣,蠲除橫賦,安集流散,下龐大之令,與民更始”(《資治通鑒》),使社會情況逐漸穩(wěn)定下來,生產(chǎn)力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妒駰冭弧分姓摷昂笫裰皇鼤r說:“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斗米三錢”?梢姷久字渥。孟知祥還動員市民百姓,在成都遍種芙蓉,美化城市,每當九月花開,全城上下一片錦繡。今成都簡稱蓉城,當自孟知祥植蓉始。
后蜀高祖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后唐太祖李克用侄婿。他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建立者、后蜀第一位皇帝(934年在位),在位1年,享年61歲。孟知祥在后唐滅前蜀的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為西川節(jié)度使。934年1月,他趁后唐內部王位爭奪之機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國號“大蜀”,史稱“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了,逝后廟號高祖。
孟知祥 - 功成名就
隨李克用起家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祖父孟察,父親孟道,在郡里承襲做軍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遷都做到節(jié)度使,在后梁和河東爭戰(zhàn)的時候,孟遷以自己管轄的澤州(今山西晉城)和潞州(今山西長治)投降了后梁,而父親孟道始終在河東任職。
在有利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下,孟知祥年輕的時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練使,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孟知祥從此有了發(fā)展的良好基礎。
等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后,對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賞他的才干,讓他做權勢很重的中門使,這是李存勖身邊的要職,但孟知祥卻極力推辭,因為以前的中門使幾乎都因為得罪主子而被殺。見孟知祥執(zhí)意要辭去中門使,李存勖只好答應,但他要孟知祥推舉一個人代替他,孟知祥便舉薦了郭崇韜。孟知祥改任馬步軍都虞侯,是個級別很高的將領。
受到李存勖的重用
李存勖繼位建后唐滅后梁之后,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將太原定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為北京留守,全權負責軍政事務。
后來后唐派郭崇韜領兵滅蜀,臨行時郭崇韜為報當初孟知祥的舉薦之恩,就向李存勖推舉孟知祥為以后蜀地的軍政長官。郭崇韜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勖按照郭崇韜的推薦讓孟知祥到蜀地主持軍政事務,還擺宴為他送行。但這時宦官們也正在誣陷郭崇韜,李存勖也猶豫著是否要殺郭崇韜,孟知祥勸道:“崇韜是國家的功臣,肯定沒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調查一下,如果沒有事就讓他回來!泵现樽叩桨肼酚錾夏弥鴦⒒屎蠼塘钋叭⒐珥w的宦官,于是晝夜兼程趕赴成都,但到時郭崇韜已經(jīng)被殺,他于是安定眾將,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盜賊,穩(wěn)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壽領兵反叛,占領并割據(jù)漢州(今西川廣漢),孟知祥派兵擊潰并俘獲了康延壽,收降了他的幾千士卒,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孟知祥 - 割據(jù)兩川
同光四年(926)四月,李存勗在兵變中被殺,李繼岌在渭南(今屬陜西)被害,李嗣源繼位為明宗,改元天成。在后唐朝廷發(fā)生這一大變動后,孟知祥萌生了據(jù)蜀中稱王的念頭。他訓練兵甲,擴大兵力,新增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共7萬多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業(yè)等親信分別統(tǒng)率。與此同時,對于來自后唐朝廷的命令開始實行抵制的政策,首先從兩件事情上表現(xiàn)出來。一件是這年冬天,宰相任圜派太仆卿趙季良入蜀要孟知祥送交當初為送李繼岌班師時所征剩余的200萬緡犒軍錢,并由趙季良制置兩川征賦,孟知祥大怒,拒不奉詔。趙季良因是他的故交,才得以留在蜀中任職。另一件事是樞密使安重誨覺察了孟知祥的割據(jù)動向,不顧明宗已罷諸道監(jiān)軍的做法,派宦官李嚴入蜀去做監(jiān)軍以加強控制。孟知祥先是陳盛兵于邊境,想把李嚴嚇回去。此舉無效后,就在成都的酒宴上以“今諸方鎮(zhèn)已罷監(jiān)軍,公何得來此”為由,強加給李嚴矯詔赴任的罪名殺之。弄得明宗還不便查問,只好改變策略,把扣留在鳳翔(今屬陜西)的孟知祥的妻兒送到成都以示恩信。從此,雙方維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不久后唐內部出現(xiàn)變故,明宗李嗣源取代了李存勖,然后對以前的軍政人員做了調整。孟知祥對李嗣源不信任,于是就萌生了割據(jù)蜀地稱王的念頭。但表面上他還是對明宗很尊敬的,保持著君臣之禮。暗地里他卻開始準備起來,以他原有軍隊為基礎,大幅度地擴軍,軍事實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兵力擴充了七萬多人。然后加緊訓練士卒,提高戰(zhàn)斗力。
隨著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鞏固,他自任趙季良為他的節(jié)度副使,事無大小,均與之商量決定。后唐朝廷要離間他們的關系,于天成三年任趙季良為果州(今四川南充)團練使,而以何瓚為節(jié)度副使。孟知祥將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請求讓趙季良留任,未獲批準后又派雷廷魯?shù)铰尻枺ń駥俸幽希┰偃撜,后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強答應,何瓚后來被改任為行軍司馬。這表明朝廷號令已經(jīng)大打折扣,而且這種趨勢日益明顯。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誨發(fā)現(xiàn)了孟知祥的反常舉動,有兩件事讓他警覺起來。一件是朝廷要孟知祥將原來后唐軍入蜀后征收剩余的二百萬緡犒軍錢上交,同時又為蜀地定了向朝廷每年上交的租賦,孟知祥因此惱怒,拒絕執(zhí)行。第二件是安重誨看出了孟知祥的割據(jù)跡象,于是在明宗已經(jīng)廢除向各地派監(jiān)軍后又向蜀地派去監(jiān)軍,以加強對孟知祥的約束。孟知祥派兵阻擋要赴任的李嚴,見李嚴不肯回去,就以李嚴假傳詔書的罪名將他殺死。明宗知道安重誨的用意,但被孟知祥抓住把柄殺了李嚴又不好治罪,同時為穩(wěn)定拉攏孟知祥,明宗還將被扣的孟知祥的妻兒送回成都。當時孟知祥的家屬路過鳳翔,當?shù)毓賳T聽說李嚴被孟知祥殺死后就扣留了她們,明宗將孟知祥的妻子瓊華公主和兒子孟昶送回去,把其他的家屬留下做人質。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雙方依然保持著名義上的君臣關系。
等孟知祥基本安定下來后,明宗就開始采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詔調孟知祥的心腹謀士趙季良到別的地方任職,然后又派何瓚做西川節(jié)度副使,牽制孟知祥的權力。孟知祥心里早有準備,他將詔書壓下,然后請求留下趙季良,被拒絕后他又派屬將雷廷魯趕赴洛陽力爭,明宗只好讓步。見明宗答應了,他也允許何瓚去成都赴任,但不是節(jié)度副使,而是降為行軍司馬。
這一年,后唐軍討伐高季興所據(jù)的荊南(鎮(zhèn)江陵府,今湖北荊州市),命孟知祥出兵三峽予以配合,他只派毛重威率3000人屯戍夔州應付場面。不久,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聽命于后唐朝廷時,他就要求撤軍。在未獲批準的情況下,他讓毛重威鼓動士兵自動潰散返回。第二年,明宗要在南郊舉行盛大祭祀禮,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禮錢100萬緡,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后以50萬緡應付。
安重誨比明宗心急,見孟知祥割據(jù)跡象日益明顯,就先采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將領安插到蜀地做節(jié)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勢力。另一方面將西川和東川一部分地區(qū)分離出來讓自己的親信擔任節(jié)度使。
面對安重誨咄咄逼人的攻勢,孟知祥覺得應該采取行動了,但東川的董璋比他更著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邊,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聯(lián)合對付朝廷,同時請求和孟知祥聯(lián)姻,以加強雙方的關系。孟知祥開始不愿答應,但在趙季良的反復勸說下終于答應了。雙方馬上就達成了協(xié)議,然后聯(lián)名上奏明宗,請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節(jié)度使。
明宗并沒有讓步,而是好言安撫,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誨卻認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于董璋則是被迫的,絕不會反叛,他還幻想著聯(lián)合董璋來對付孟知祥,結果未等他采取措施,董璋卻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后,馬上攻占了朝廷控制的閬州(今四川閬中),孟知祥也跟著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謀還多一點,他召集將士,然后向東北洛陽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淚水將衣襟都濕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逼而反的,從而贏得了將士的同情,紛紛表示要追隨他。孟知祥發(fā)兵進攻安重誨派人控制的各州,還出兵協(xié)助董璋堅守東川。
針對孟知祥日益明顯的割據(jù)意圖,安重誨就在東、西兩川境內各州安插自己的親信。以夏魯奇為武信軍節(jié)度使駐遂州(今遂寧);任命與東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擔任新設的從東川分出來的以閬州為駐地的保寧軍節(jié)度使;又讓其表兄武虔裕任綿州刺史。擺出了一付切割兩川分而殲之的架勢。孟知祥與董璋盡管心存芥蒂,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采納趙季良的意見,與董璋互通婚姻結為同盟對付后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節(jié)度使和刺史。明宗雖未照辦,也不好發(fā)作,只好“優(yōu)詔慰諭之”。
長興元年(930)九月,董璋首先發(fā)難,攻破閬州,擒殺了李仁矩。接著,孟知祥也舉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和夏魯奇為正副都招討使前去討伐,孟知祥則派李仁罕、張業(yè)、趙廷隱率兵3萬與董璋會攻遂州,襲殺夏魯奇,占領遂州。石敬瑭部在劍門(今劍閣東北)之戰(zhàn)中先勝后敗被迫撤軍,孟知祥乘機占領利州(今廣元)和夔州等地,進一步擴大了地盤。
孟知祥 - 霸占一方
后唐派石敬瑭來平定叛亂,石敬瑭在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之戰(zhàn)中最終戰(zhàn)敗,只得撤兵,孟知祥于是占領了利州(今四川廣元)和夔州,擴大了轄境。石敬瑭一撤,兩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占據(jù)。后唐軍隊的失敗,主要原因是輜重供應缺乏,明宗于是借故把專權跋扈的安重誨治罪,先貶官,然后賜死于中途。接著明宗派人到西川,對孟知祥說君臣刀兵相見都是因為安重誨,現(xiàn)在君臣應該和好如初,況且還有姻親關系。還讓使者告訴孟知祥,他的家屬在京城都很好,讓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愿和朝廷成為死敵,那對自己的家屬也很不利。于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們一起向朝廷謝罪,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樣,他還懷疑孟知祥已經(jīng)出賣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請功,他對孟知祥的使者說:“孟公的家屬都沒事,但我的家屬卻都被殺死了,我去謝什么罪!”
使者回去告訴了孟知祥,還說董璋對他非常不滿,勸孟知祥早做準備以防不測,沒等孟知祥采取行動,董璋已經(jīng)先派兵攻占了漢州。孟知祥只好領兵反擊,把董璋殺得大敗,董璋被屬將殺死,孟知祥便將東川也收歸自己所有。
孟知祥要求明宗給他獨自治理兩川的權力,明宗顧及親屬關系,而且又不愿兩川真的獨立,喪失大量的租賦收入,就答應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員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后來,明宗又封孟知祥為蜀王,以示恩寵,這也是為了安撫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將留在蜀地的后唐幾萬官兵禮送出境時,明宗沒答應他,看來明宗還是想盡量地約束他。
明宗殺安重誨后,把伐蜀的責任推在安重誨身上,派使者前去招諭孟知祥。孟知祥打算與董璋一起入朝,被董璋拒絕,雙方發(fā)生戰(zhàn)爭,結果董璋父子被殺,東川也為孟氏所有,勢力大為膨脹。于是更加睥睨后唐朝廷,要求明宗封他為王并按他的意思任趙季良等5人為節(jié)度使,蜀中刺史以下等官由他自任。明宗只好答應。于長興四年二月封他為蜀王、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行成都尹、劍南東西兩川節(jié)度、管內觀察處置、統(tǒng)押近界諸蠻、兼西山八國云南安撫制置等使,允許他總攬蜀中全權。但是當孟知祥要把先前留在蜀中的數(shù)萬后唐兵及其家屬禮送出境時,明宗下詔不許。這反映了明宗的深層思考,只是由于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為孟氏稱帝提供了一個機遇。
孟知祥 - 后蜀稱帝
明宗在世時,孟知祥一直沒有稱帝,也是對明宗恩遇的一種回報,等明宗一死,他就聽從了趙季良的勸告,在第二年,即后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稱帝,建國號蜀,史稱后蜀。孟知祥廟號高祖,史稱前主。這時的后唐也處于混亂之中,李從珂起兵爭奪皇位,沒精力顧及蜀地。在兩川地區(qū),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把一些苛捐雜稅廢除了。對水利設施他也組織進行修繕,以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他還整頓了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員上任,收攬民心,鞏固兩川的統(tǒng)治。
后唐應順元年(934)閏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即帝位,國號蜀,史稱后蜀,廟號高祖,史稱前主。當時后唐朝廷正一片混亂,李從珂在鳳翔起兵,李從厚派兵鎮(zhèn)壓大敗,根本無暇顧及西蜀。與蜀地相鄰的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鎮(zhèn)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張虔釗和武定軍節(jié)度使(鎮(zhèn)源州,今洋縣)孫漢韶都以其地歸附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號為明德,可是六月在歡迎張虔釗的酒宴上突然發(fā)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僅6個月,終年61歲。其子孟昶繼位,史稱后主,維持了32年的統(tǒng)治,最后被北宋統(tǒng)一。
孟知祥 - 陵墓遺址
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北郊約7公里的磨盤山南麓,是五代時期后蜀皇帝孟知祥的陵墓,史稱“和陵”,孟知祥墓是一座在南方罕見的帶北方草原建筑風格的陵墓。古墓掩映在一片綠林之中,由于風雨的侵蝕,古墓內壁畫脫落嚴重,墓內陪葬品早年被盜;蛟S墓主人生前也沒有想到,作為自己死后享用的豐富陪葬,會被盜墓者洗劫一空。雖然墓穴內如今已經(jīng)空無一物,但從墓室打磨精細的青石,四周石刻力士及龍鳳等浮雕,依稀能看到墓主人生前的華貴。乍看起來,孟知祥墓很像是一個大帳篷兩邊各帶了一個小帳篷。這種全用石頭砌筑的穹窿頂結構的墓室,在中國南方極為罕見。就四川地區(qū)而言,迄今發(fā)現(xiàn)及發(fā)掘的唐五代時期的墓葬,大多為長方形券拱頂多室或單室墓,以前蜀永陵最具代表性。像孟知祥墓那樣具圓形穹窿頂結構的可謂特例。見到孟知祥墓的建筑式樣,不禁令人想起南北朝著名的民歌《勅勒歌》:“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深處南方內地的成都,何以會出現(xiàn)如孟知祥墓那樣頗具北方建筑風格及草原文化色彩的陵墓呢?據(jù)介紹,這要歸結于孟知祥本人的經(jīng)歷。孟知祥雖出身漢族官吏家庭,但屬沙陀部眾(沙陀源出突厥別部,即突厥族之后裔),自不免受其文化傳統(tǒng)及生活習俗的影響。因此孟知祥墓的建筑風格毫無疑問與北方的穹窿有關,是穹窿居室文化在墓葬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