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薩哈羅夫 - 人物生平
薩哈羅夫1921年出生于莫斯科,1938年,薩哈羅夫入讀莫斯科大學,1947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薩哈羅夫開始對宇宙射線的研究。1948年,他參與了伊戈爾·庫爾恰托夫領導的蘇聯(lián)原子彈計劃。薩哈羅夫在研制氫彈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蘇聯(lián)在1953年8月12日對研制的第一種核聚變裝置進行了測試。同年,薩哈羅夫得到了科學博士學位,被選為蘇聯(lián)科學學會的會員。隨后薩哈羅夫繼續(xù)留在薩羅夫主導研發(fā)蘇聯(lián)首枚百萬噸級氫彈,并在1955年進行了測試。有史以來破壞力最大的曾引爆的核武器--沙皇炸彈也是基于薩哈羅夫的設計制造的。
從1950年代后期起,薩哈羅夫開始關注他工作所牽涉的道德和政治問題。他在1960年代開始活躍于政壇,反對核武器擴散。他亦推動各國停止在地面進行核試驗,也參與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在1963年的簽署。
1967年當反彈道導彈成為美蘇關系的重要議題時,薩哈羅夫的政治生涯出現(xiàn)了轉折點,1967年7月21日薩哈羅夫在寫給蘇聯(lián)領導人的一封信中,他認為蘇聯(lián)應該接受美國的建議,雙方共同放棄對反彈道導彈的研發(fā),否則針對這項新技術的軍備競賽將增加核戰(zhàn)的可能性。他也請求領導人批準他在蘇聯(lián)一份報章上發(fā)表文章,解釋反彈道導彈的危險性。當局沒有理會這封信,并禁止他在蘇聯(lián)出版書籍展開對這個議題的討論。
1968年5月,薩哈羅夫寫了一篇文章,指出反彈道導彈是核戰(zhàn)威脅的一個主要因素,這篇文章作為地下出版物被傳播并在蘇聯(lián)境外出版后,薩哈羅夫被禁止參與與軍事有關的研究。之后他返回列別杰夫物理學院修讀普通理論物理學。
在1970年代,他與瓦列里·查里茲和安德烈·特韋爾多赫列博夫共同創(chuàng)立莫斯科人權委員會,并因而面對當局更大的壓力。
1973年,薩哈羅夫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翌年他獲得了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1975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他被蘇聯(lián)禁止離境領獎,他的妻子葉連娜在頒獎典禮上代他宣讀演講辭。
1988年,薩哈羅夫獲得國際人道和倫理聯(lián)合會頒發(fā)的國際人道主義獎。之后,薩哈羅夫協(xié)助了蘇聯(lián)最早的一批獨立政治組織的成立,并成為蘇聯(lián)反對勢力中主要一員。1989年3月,薩哈羅夫當選為蘇聯(lián)人民代表大會的成員,成為民主改革勢力的領導者之一。
1989年12月14日,薩哈羅夫死于心臟病發(fā),終年68歲。他的遺體埋葬在莫斯科沃斯特里亞科夫斯科耶公墓。
安德烈·薩哈羅夫 - 家庭背景
父親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薩哈羅夫在私立學校教授物理學,也是業(yè)余鋼琴家;德米特里的祖父伊萬是沙俄時期著名的律師,重視社會認知和人道主義原則,包括提倡廢除死刑,德米特里其后也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薩哈羅夫的母親是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夫娜·薩哈羅夫。薩哈羅夫的父母和祖母瑪麗亞·彼得羅夫娜很大程度地塑造了他的性格,雖然他的祖父是俄羅斯正教會的教士,他的母親也曾給他洗禮,但他的父親是無神論者,宗教對薩哈羅夫的生活影響不大,盡管他認為一個非科學的“指導原則”在管理著宇宙和人類。
安德烈·薩哈羅夫 - 所獲榮譽
安德烈·薩哈羅夫是蘇聯(lián)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被稱作蘇聯(lián)的“氫彈之父”。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主席在發(fā)獎儀式上對薩哈羅夫作了如下評價:“安德烈·薩哈羅夫對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以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卓有成效的方式,為實施赫爾辛基協(xié)議所規(guī)定的各項價值觀念而進行了斗爭。他為捍衛(wèi)人權、裁軍和所有國家之間的合作而進行的斗爭,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