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 - 人物簡介
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據(jù)說今翼城縣東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跡,被當時的孔子譽為“良史”,實開中國史學直筆傳統(tǒng)的先河。《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zhí)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于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干是返回晉都,繼續(xù)執(zhí)政。
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做為執(zhí)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弒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孔子在《春秋左傳》中評論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币馑际牵憾枪糯牧际,據(jù)法直書而不加隱諱。從此,后世稱直筆記事,無所忌諱為“董狐筆”。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云:“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是贊頌董狐的正直不阿,據(jù)事直書。
董狐 - 古之良史
當時的史官與后世大有不同,他們既典史策,又充秘書,即協(xié)助君臣執(zhí)行治國的法令條文。傳宣王命,記功司過是他們的具體職責,兼有治史和治政的雙重任務,實際就是具有褒貶臧否大權的文職大臣。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制定,禮的核心在于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弒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故董狐定之以弒君之罪。對此,孔子大加贊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后世據(jù)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這是因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權臣掌握國命,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以禮義為違合的書法原則,早已失去了它的威嚴,堅持這一原則,并非都能受到贊揚,而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抒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董狐之直筆,自然也是冒著風險的,因此,孔子贊揚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堅持原則的剛直精神。這種精神已為后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史德傳統(tǒng)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以禮義違合為內(nèi)容的書法局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具備了唯物史觀的實質。這一傳統(tǒng)為后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fā)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中國史著中的精華。其開啟之功,實源于晉太史董狐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
董狐 - 相關典故
今董狐唐吳兢的別稱。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相傳他不避權貴,敢于實錄史事,被孔子贊為良史。唐吳兢與劉知幾撰《武后實錄》,記張昌宗誘張說誣證魏元忠事。后張說為相,屢以情請改。兢辭曰:"徇公之請,何名實錄。"卒不易。故時人稱贊他為“今董狐”。事見《新唐書.吳兢傳》。
董狐筆
出自杜甫詩《寫懷二首·其二》,文天祥在其《正氣歌》中也使用過“董狐筆”一詞。1943年9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報《新華日報》在社論《記者談記者作風》中,號召正直的新聞記者以董狐為榜樣。社論說:“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董狐直筆,趙盾膽寒。這是天地的正氣,也可以說就是代表了輿論的力量。如果我們要為中國記者從自己歷史中找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怕首先就應舉出這樣的風格,作為我們記者圭臬!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世襲太史之職,亦稱史狐。晉靈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晉卿趙盾因避靈公殺害而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趙穿殺靈公。董狐認為責在趙盾,《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道:“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笨鬃雍髞碚f:“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新華日報》的社論提出“董狐筆”,意在表示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像董狐那樣,緊握一管直筆,作真理的信徒,人民的忠仆。
董狐 - 現(xiàn)代解讀
春秋時期,晉國的史官叫做董狐,他是一個誠實正直的人。那時侯,君王晉靈公十分昏庸殘暴,他搜刮民財,亂收賦稅,還時常站在城樓上,用彈弓射擊來往的行人,以此取樂。更有甚者,有一次僅僅因為廚師為他燉的熊掌不夠熟,他竟然一怒之下,把廚師給殺了。
大臣趙盾看到晉靈公的行為,知道再這樣下去,晉國就會毀在他的手里,于是就幾次三番地進行勸說。可是晉靈公不但不虛心接受,反而在心里算計著一定要除掉趙盾這個讓他不高興的忠臣。
一天,晉靈公請趙盾吃飯。喝酒的時候,早已埋伏好的幾十個士兵突然沖上來,包圍了趙盾,要殺害他。幸虧趙盾武藝高強,才勉強逃了出來。但從此趙盾為了避難,也被迫逃亡到了國外。
后來,趙盾的一個親戚找了個機會殺死了晉靈公,為趙盾報了仇,并且立了新的國君,重新把在國外避難的趙盾接了回來,官復原職。
根據(jù)古代的觀點,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更是不忠不義的表現(xiàn)。所以對于以前的這段歷史,誰也不想承擔殺君的罪名。于是趙盾就想看一看,董狐究竟是如何記錄這件事的。
一天下午,趙盾來到董狐的辦公室里,要求查看那段史書的記載?赐曛,趙盾十分生氣,他拿竹簡一摔,對董狐說:“晉靈公死的時候我都不在朝中,你怎么能說是我殺的呢?你這樣亂寫,是誣蔑朝廷命官,是要殺頭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那時雖不在國都,但現(xiàn)在身為國家大臣,卻從未追究過殺君之人的罪責,因此,如果說你不是這件事的主謀,那是誰也不會相信的!
趙盾一聽,覺得也是這么回事。但他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說:“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董狐嚴肅地說:“作為一個史官,我的職責就是真實地記錄歷史。而史書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誠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是對后人的欺騙。你讓我為了個人私利去改寫史書,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丟個腦袋,對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節(jié)操,就是大事了!
聽了董狐的一番話,趙盾被打動了。他沒再說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為難過董狐。
董狐這種不畏強權,堅持誠實的職業(yè)精神,一直被后代的史官當做楷模。
董狐 - 相關詞條
趙簡子 | 李存勖 | 獨孤信 | 劉武周 | 孫傳庭 |
趙襄子 | 李三娘 | 宋世杰 | 劉大鵬 | 慕容延釗 |
折從阮 | 折太君 | 張培梅 | 賈南風 | 衛(wèi)夫人 |
劉聰 | 婁昭君 | 劉曜 | 石虎 | 任舉 |
董狐 - 相關鏈接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1039/5288/55212.html
http://myy.cass.cn/file/2006010919006.html
http://tool.httpcn.com/Html/Word/9/55437490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