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唐德剛(1920—2009),生于安徽省合肥縣西鄉(xiāng)(今屬肥西縣)山南館唐家圩,幼承庭訓,國學根底深厚;小學五年級后接受新式教育;1939年秋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和黃彰健等人同學;1943年畢業(yè)后獲學士學位,后曾在中學擔任歷史教員;1944年,又應安徽學院史地系主任李則剛之聘到立煌做講師,教授《西洋通史》。
1948年,唐德剛赴美留學;主修歐洲史和美國史,隨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取得美國國籍,留校執(zhí)教長達15年,先后開設《漢學概論》、《中國史》、《亞洲史》、《西洋文化史》等課程;1962年初起,在東亞研究所做研究員的他兼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達7年;1972年受聘為紐約市立大學亞洲學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之久。
唐德剛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紐約市立大學亞洲學系原系主任。他 著作等身,名字已收入多種中美名人錄,他還曾是旅美加安徽 同鄉(xiāng)會會長。他是當今在海外最有成就的著名歷史學家之一。
1920年,唐德剛生于合肥縣西鄉(xiāng)山南館的唐老圩(今屬肥西縣袁店鄉(xiāng))老宅。他在老家讀了私塾和小學,到合肥上了中學。1939年秋,唐德剛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4年后畢業(yè),他從重慶來到大別山區(qū)的岳西,當了兩個學期的中學歷史教員。1944年,又應安徽學院史地系主任李則剛之聘到立煌做講師,教《西洋通史》。1948年,他自費赴美國留學。
唐德剛到美國兩年后,美國入侵朝鮮,中美兩國處于敵對狀態(tài)。當時尚在美國的大約不到800名中國留學生由美國政府發(fā)給一個特別工作證,邊讀書邊打工,但不能隨便回國。而在唐德剛出國前曾特意趕到南京欲加挽留的史學家李則剛教授50年代初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又沒有回復唐返回大陸的試探性請求。唐德剛因此留了下來,他主修歐洲史和美國史,隨后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并取得美國國籍,留校執(zhí)教。
唐德剛當然不宜“班門弄斧”教美國史。他后來說50年代美國不知有多少人研究中國、研究毛澤東,而西方人研究少不了要中國人幫忙。他這個學歷史的中國人自然很吃香。他協助外國學者研究漢學,他自身親歷民國初年到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內戰(zhàn)的歷史使研究中國的這些外國學者稱羨不已。他先后開設的課程有《漢學概論》、《中國史》、《亞洲史》、《西洋文化史》等。
唐德剛在哥倫比亞大學執(zhí)教前后達15年。1962年初起,在哥大東亞研究所做研究員的他兼任哥大中文圖書館館長達7年。1972年,唐德剛又被紐約市立大學聘為該校亞洲學系教授,后又出任該系系主任12年之久。
從整理、搶救史料的重要性、緊迫性考慮,唐德剛萌生了搞口述歷史的念頭。50年代后期,唐德剛在哥大東亞研究所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口述歷史協會”,動員美國的社會力量參與此事,意在把中國旅外的各界要人過去的經歷通過他們的口述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出版,傳諸后世。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相當艱巨的系統工程。唐德剛要找的第一個名人是胡適。胡適當時在美國做寓公,窮困潦倒。唐德剛以“后學”拜訪,以“安徽同鄉(xiāng)”敘舊,以“哥大研究所”名義洽談。他們先擬訂《自述大綱》,確定工作程序,然后再一次次半天或一整天的合作。胡適時而系統、時而零亂地講,唐德剛則筆記和錄音同步,并打出《胡適口述自傳》英文初稿,得到胡的認可。1958年4月,胡適離美抵臺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在臺去世。1972,哥大影印發(fā)行《胡適口述自傳》。1979年,唐德剛又根據原錄音和經胡適修訂的底稿,將上述自傳譯成中文。
《胡適口述自傳》中文稿譯編付梓前,唐德剛即著手寫一篇序文。誰知下筆便一發(fā)不可收,竟洋洋10余萬言,于是干脆單出《胡適雜憶》。文中認為“胡適選擇了杜威。陳獨秀選擇了列寧。兩位老友……搞一國兩制,一分為二,分了70年。如今地下相逢,又可以合二為一了”。“胡適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繼往開來的一位啟蒙大師”,是近代中國“唯一沒有槍桿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論能風靡一時,在意識形態(tài)上能顛倒眾生的思想家”!逗m口述自傳》和《胡適雜憶》這兩本書如今已成為研究胡適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有人干脆戲說胡適自傳為“三分胡說,七分唐著”。
《李宗仁回憶錄》是繼胡適自傳后唐德剛搞口述歷史的又一力作。1958年夏,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克爾克博士和該校遠東學院院長幸爾勃博士分別致函李宗仁,提出為保存當代史料,愿襄贊李氏口述自傳。李欣然承諾,旋由唐德剛前往李府協助其撰述。唐德剛和李宗仁斷斷續(xù)續(xù)談了3年,后來他整理、撰寫、修改4年,至成書時已屆7年。全書詳盡地“記述了李宗仁先生從童年時代起直到擔任國民黨政府代總統這數十年的親身經歷”,是唐德剛研究口述歷史“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有國外學者評其為“一個歷史制造者與一個歷史學家合作的產物!
唐德剛后來在4萬余字的《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滄桑》中指出,李氏旅美期間,身無片紙資料,只能就記憶含混地口述,至于著述史料之搜集,寫作計劃之擬訂,史學方法之運用,全部文稿之撰寫,則只能由他“偏勞”了!独钭谌驶貞涗洝返牟莞褰杂弥形膶懗,后又譯成英文。近60萬字的《李宗仁回憶錄》中文稿本系李宗仁長子李幼鄰1979年夏帶回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最初編印發(fā)行60萬冊,后一版再版。唐德剛還曾察看和清理過民初北京政府總理、外交部長黃郛的幾大箱私檔,把其遺孀沈亦云寫的30萬字的《亦云回憶》翻譯成英文。他又多次拜訪顧維鈞,把這位著名外交家家藏資料和他40多年的英文日記全部接收,協助其撰寫《顧維鈞回憶錄》。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后,中美關系趨于緩和,“大陸上關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大門,對海外華僑迓然開了一條縫”。唐德剛通過與國內親友的通信聯系,獲悉80歲老母仍健在安徽蕪湖。他立即到駐加拿大的中國使館辦好簽證手續(xù),返回大陸探親。在飛機上鳥瞰祖國山河,他禁不住熱淚盈眶,不得不躲進洗手間拭淚。1981年,唐德剛以紐約市立大學“交換教授”身份再訪大陸。他到了中國社科院國際關系所和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數千名師生上大課,還先后為20多名研究生和史學工作者“開小灶”重點授課,他還應全國政協特別邀請,到北京參加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紀念會。1986年6月,他又攜論文參加在哈爾濱召開的“《紅樓夢》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紅樓夢藝術節(jié)”。胡適原有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乾隆甲戌抄本,他生前寄放在康乃爾大學。唐德剛曾四次做大學的工作,希望借出研究。康乃爾大學抱著不放:“對不起,我們怕您飛機失事。你失事摔了不要緊,可書燒了!焙髞硖频聞傊缓帽A4萬美元之險,才借出這套甲戌本《紅樓夢》悉心研究并寫出論文。
1987年后,他又數次回國,參加周秦漢唐史學術研討會、胡適學術討論會、紀念臺兒莊大戰(zhàn)55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安徽近代人物國際學術討論會和在臺北舉行的近百年中日關系學術研討會等。我國有關部門鼓勵唐先生多從事中美民間文化學術交流。熱心社會工作和團體活動、擔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的唐德剛樂此不疲。他被推選為旅美加安徽同鄉(xiāng)會會長,主持編輯會員通訊錄,安排會務,包括節(jié)日聚會、春秋之季的結伴旅游、公務和商務活動中的聯系等,還多次接待來自祖國、來自家鄉(xiāng)的親人訪問團。1991年夏安徽遭受特大水災期間,他和安徽省籍僑胞心系故園,為賑災活動不遺余力!度嗣袢請蟆泛M獍嬖浴栋不杖嗽诩~約》為題,介紹了唐德剛及同鄉(xiāng)會在紐約的情況。
唐德剛的中文著作有《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梅蘭芳傳稿》、《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李宗仁回憶錄》等,英文著作有《第三種美國人》、《美國民權運動》、《中美百年史》、《中美外交史》、《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中蘇關系》等,還發(fā)表過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愛情》及大量的散文題跋和詩詞。我國內地和臺灣有多家出版社出了唐德剛的著作。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前幾年出版了一套“唐德剛作品珍藏本系列”。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后,中美關系趨于緩和,唐德剛于是年冬首次返回闊別25年的安徽探親;此后長期為中美交流出力,先后多次訪華、講學,還被推選為旅美加安徽同鄉(xiāng)會會長。
1981年,唐德剛再訪大陸,他在中國社科院國際關系所以及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安徽大學等12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數千名師生上大課,還先后為20多名研究生和史學工作者重點授課。
1986年6月,他攜論文參加在哈爾濱召開的“《紅樓夢》國際學術討論會暨紅樓夢藝術節(jié)”;1987年后,他又數次回國,參加周秦漢唐史學術研討會、胡適學術討論會、紀念臺兒莊大戰(zhàn)55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安徽近代人物國際學術討論會和在臺北舉行的近百年中日關系學術研討會等。
2009年10月26日晚,唐德剛先生因腎功能衰竭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89歲;逝世前,他將全部藏書共計124箱悉數捐給安徽大學。
唐德剛夫人吳昭文,是中國國民黨元老吳開先之女。
人物思想
唐德剛在1990年代成形“歷史三峽”說,認為中國全部文明史可分為三個階段,中間經過兩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從戰(zhàn)國時期到秦帝國,大概經過三百年,核心轉變見于三個基本制度的變化:一、政治上廢封建,立郡縣;二、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三、學術思想上由百家爭鳴轉為獨崇儒術。轉型完成即創(chuàng)建了農業(yè)大帝國的定型。
唐德剛認為,近代的大動亂是從中華帝國到現代國家的第二次轉型。新的中華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會─政治體制的三方面的轉型:一、政治上化君權為民權;二、經濟上化農業(yè)經濟為工商業(yè)經濟;三、學術思想上化控制思想為開放思想。他從此演繹出一個綜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轉型是造成“行同倫”的社會,第二次轉型則是行為不再同倫,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元化的社會。
人物詞作
《西江月·金陵懷古》
孺子沿街赤足,青山為雪白頭,
金風如剪月如鉤,記取秦淮別后。
臨去且行且止,回頭難拾難收。
錯從苦海覓溫柔,曾把鮫綃濕透。
(1956年于美國)
人物著作
著作名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
中國,之惑新編 | 臺北市:遠流 | 2013年 |
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 | 臺北市:遠流 | 2012年 |
胡適,雜憶 | 臺北市:遠流 | 2011年,2005年 |
風云時代出版社 | 1990年 | |
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1年,1980年,1979年 | |
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口述 | 臺北市:遠流 | 2010年 |
臺北市:李敖出版社 | 1995年,1988年 | |
臺北市:曉園 | 1989年 | |
香港:南粵 | 1986年 | |
臺中市:永蓮清 | 1986年 | |
戰(zhàn)爭與愛情 | 臺北市:遠流 | 2010年,1988年 |
張學良,口述歷史 | 臺北市:遠流 | 2009年 |
五十年代的塵埃 | 中國工人出版社 | 2008年 |
五十年代底塵埃 | 臺北市:遠流 | 2003年 |
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1年 | |
史學與紅學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6年 |
臺北市:遠流 | 2003年 | |
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91年 | |
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 | 臺北市:遠流 | 2005年 |
胡適口述自傳 | 臺北市:遠流 | 2005年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1993年 | |
華文出版社 | 1992年 | |
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3年,1981年 | |
書緣與人緣 | 臺北市:遠流 | 2003年 |
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91年 | |
袁氏當國 | 臺北市:遠流 | 2002年 |
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 | 山東友誼出版社 | 2002年 |
晚清七十年 | 臺北市:遠流 | 1998年 |
中國之惑 | 臺北市:日知堂 | 1993年 |
史學著作
《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美國民權運動》
人物傳記
《顧維鈞回憶錄》
《梅蘭芳傳稿》
英文著作
《第三種美國人》
《美國民權運動》
《中美百年史》
《中美外交史》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的中蘇關系》
人物評價
唐德剛 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大家,長期從事中國史、亞洲史、西方近代史、西洋文學史以及傳記文學的研究、教學和寫作;從整理、搶救史料的重要性、緊迫性考慮,他萌生了搞口述歷史的念頭,并成為華裔史學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動人物。
50年代后期,唐德剛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口述歷史協會”,動員美國的社會力量參與此事,意在把中國旅外的各界要人過去的經歷通過他們的口述記錄下來,加以整理、出版,傳諸后世。
唐德剛一生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學者,他積極投入人道主義團體發(fā)起的運動,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要求日本道歉和賠償;無論集會、演講、游行,他都親自參加;上世紀70年代初,釣魚島被日本占領,唐德剛是海外保釣運動最早的參與者之一,曾代表紐約地區(qū)華人撰寫“保釣宣言”,并親自送往日本駐紐約及華盛頓使領館;2002年,他又與楊振寧一道發(fā)起全球征集一億人簽名行動,抗議日本右翼登釣魚島,并要求日本對中國民間賠款。
唐德剛的散文可讀性頗高,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譽之為“唐派散文”、“別樹一幟的散文家”。
重慶市環(huán)境保護局局長助理、黨組成員(副廳局長級)
唐德剛,男,1961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1988 年 4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9月參加工作,博士,教授,F任重慶市環(huán)境保護局局長助理、黨組成員(副廳局長級)。
分管固體廢物環(huán)境管理工作。協助黃紅副局長管理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工作。分管市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中心。聯系和指導北碚區(qū)、大足區(qū)、城口縣、武隆縣環(huán)保部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