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達然(1940年9月25日—),原名許文雄,臺灣臺南市人,是一位知名的臺灣歷史學家與文學作家。許達然是許筱華先生和(許)何富女士的長子,在臺南市進學國民學校(現(xiàn)臺南市中西區(qū)進學國民小學)讀小學時,深受鄧正宗老師的關懷照顧和言教身教,初中就讀臺南一中初中部,臺南市長榮中學高中部畢業(yè)后,考入臺中市的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求學經(jīng)歷
師從王德昭、楊紹震、藍文徵、黎烈文等教授,本科畢業(yè)服完預備軍官役,留在學校擔任助教,得獎學金到美國哈佛大學讀書,獲碩士學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得博士學位,1969年起在美國西北大學 (美國伊利諾州)教書,1980年代也曾到英國牛津大學做研究。他也是以漢語寫作的現(xiàn)代文學作家和詩人,創(chuàng)作現(xiàn)代詩和散文,共出版17本文集和1本詩集,部分作品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
主要作品
他致力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作品取材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富有哲理和人道精神,風格一掃浮華淫艷的傾向。他的第1本散文集是《含淚的微笑》,也是他的成名作,自1979年起相繼出版了《土》(1979年)、《吐》(1984年)、《遠方》、《水邊》(1984年)、《人行道》(1986年)、《防風林》(1986年)》、《同情的理解》等散文集,其新詩《疊羅漢》獲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 他的作品給讀者最深刻的印象是社會意識極為強烈,對社會底層黎民百姓的命運極為關切。他曾極力呼吁散文作家“多創(chuàng)作些主題鮮明,內(nèi)容帶思想,反映時代,包含社會的散文”,鄙視“把殘酷的現(xiàn)實當籠鳥玩弄”的抒情散文和“以自為我中心,以閑適為格調(diào)”的名士派小品。許達然的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特點是他非常倚重意象和講究語言的濃縮,這顯然是受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喜愛運用暗示、對比、烘托等藝術手法,在意象的選擇與營造中滲入自己對人生、社會、歷史的理性認識,從而形成他的散文的特殊風格。 許達然的散文文字主要有三個特色:(1)簡練的敘述。許達然除了早期抒發(fā)個人苦悶愁緒之外,其作品大都排除自我情感的發(fā)抒,而傾向文明社會或鄉(xiāng)土情懷的主題。他的散文表達舍棄縱情的鋪敘,而是理性的探索。(2)跳躍的句式。在一個句子里,作者刪去了一些多余的字。讀者在閱讀時,不能順暢的一目而過,必須動腦思索。除此,他也善用頂真句法,讓意思擺蕩在聲音節(jié)奏中。(3)詞的活用。許達然經(jīng)常使用迭字來增強語氣,有時更利用文字的外表排列來引發(fā)文字潛在的內(nèi)涵。如《失去的森林》:“它(阿山)不稀罕文明,卻被關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人人人人人!北揪湟粤鶄人字的并列表現(xiàn)阿山被困住擁擠的人群中,更對比阿山自身的寂寞無聊。他以英文和中文撰寫學術著作,部分論著有中文、日文譯本。
他已從美國西北大學 (美國伊利諾州)退休,同時得到該校授予名譽教授稱號。
在臺灣臺中市的東海大學讀書時,就與臺灣資深左翼作家楊逵相過從,與其他資深臺灣作家鐘肇政、葉石濤、鄭清文、陳映真、南方朔等人也頗有交情,并長期擔任臺灣文學刊物《聯(lián)合文學》的編輯委員,近年的研究方向也以臺灣文學史為主。
2005年11月10日起,他回到臺灣的母校東海大學擔任駐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