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姚雪垠

    姚雪垠

          姚雪垠在逆境中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小說以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nóng)民革命戰(zhàn)爭的特殊規(guī)律和封建社會階級斗爭以及民族斗爭的復雜局面。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文筆新穎,堪稱農(nóng)民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畫卷。這部巨著從1957年動筆起,歷時30余年,約230萬字,分為5卷。從20世紀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就影響較大。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第2卷于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李自成》書除有中,日文版本外,尚有英、法文等譯本,在國際上影響日增。

    個人信息

           性    別: 男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河南省鄧州市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生卒年: 1910.10.10-1999.4.29

    姚雪垠

           曾任職務: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

           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xié)委員。

    筆名由來

    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原名姚冠山。他姓姚,屬“冠”字輩,排行老三,于是,家人就給他起名叫姚冠三。

      他十四、五歲時,改名為“姚雪痕黟”。這是他當年悵惘心情的反映。姚雪垠只上了三年小學,便失學了。后來讀中學,讀了一學期又失學了。這時他讀到一首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把┖邸倍志褪侨∪松顼w鴻踏雪,偶留痕跡之義。后來新文學運動興起了,在悵惘之中,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于是,便把“痕”字的“廣”去掉,換以提土旁,以表示其不再悲觀,而要發(fā)奮圖強了。

    主要經(jīng)歷

           1935年起,姚雪垠陸續(xù)在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發(fā)表短篇小說。1939年,他寫的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1943年初至重慶,他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臺任東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自身經(jīng)歷的長篇小說《長夜》?箲(zhàn)勝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其間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四月交響曲》,短篇小說集《M站》、《差半車麥秸》,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卜》、《重逢》,長篇小說《戎馬戀》、《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論文集《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傳記文學《記盧镕軒》等。他研究明代歷史,發(fā)表了《明初的錦衣衛(wèi)》、《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1957年創(chuàng)作代表作5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譯成日文后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1976年出版的第2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人物簡介

           現(xiàn)代小說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鄧州市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yōu)級師范。由于

    家境窘困,母親準備在他出生時溺嬰,幸為曾祖母所救。從小愛聽外祖母講故事,還由此激發(fā)了想象能力和文學興趣。

      鄧縣地處豫西南,環(huán)境閉塞落后,水旱災害與瘟疫頻仍。加上封建軍閥壓迫,農(nóng)民無以為生,或外出逃荒,或鋌而走險,土匪遍地。姚雪垠9歲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燒光,從此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居住。在縣城里,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背誦過大量古文并習作文言。暇時愛聽藝人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志演義》等書。

      1924年小學畢業(yè)后,去信陽上中學。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學校提前放假;剜l(xiāng)途中,與二哥和其他兩名學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個土匪小頭目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生活約100天的這段特殊經(jīng)歷,成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鴻文書院讀書的幾個月外,基本上失學在家。利用這段時間,閱讀了許多“五四”新文學作品,也讀了一些俄國作家的小說,培養(yǎng)了對新文學的興趣,增強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家庭的缺少溫暖與社會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兩次到具有進步色彩的軍隊中去當兵。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悶感傷的情緒。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與此同時,在《河南日報》副刊用“雪痕”的筆名發(fā)表處女作《兩個孤墳》和其他作品,這些小說寫了下層勞動者受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悲慘故事,表現(xiàn)了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入學后不久,即參加進步活動,和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還讀了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觀派的一些代表性論著,立志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史學家或文學家。1931年暑假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書、編輯為生。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先后在《文學季刊》、《新小說》、《光明》、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上發(fā)表了《野祭》、《碉堡風波》、《生死路》、《選舉志》等10多篇小說,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內地農(nóng)村黑暗混亂的現(xiàn)實圖景,和被壓迫者奮力反抗的斗爭畫面。此外,編過《大陸文藝》、《今日》兩種刊物,在《芒種》、《申報》上發(fā)表雜感,還刊出散文散文詩、文學論文多篇。這些文章同樣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關切,有敏銳的時代感。由于受文藝大眾化、大眾語討論的影響,1936年曾收集家鄉(xiāng)口語,編為《南陽語匯》。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從北平輾轉來到開封,與別人合辦《風雨》周刊,任主編;在此前后,還發(fā)表論文、雜感數(shù)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線采訪,隨后寫成書簡體報告文學《戰(zhàn)地書簡》。

      1938年春去武漢,不久參加第五戰(zhàn)區(qū)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抗日的進步的文化活動。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上發(fā)表短篇小說《白龍港》、《差半車麥秸》。次年又在《文藝新聞》上刊出氣氛悲壯的《紅燈籠的故事》。后兩篇曾在國內產(chǎn)生較大影響,并被譯為英、俄文!恫畎胲圎溄铡泛蜕院蟮闹衅≌f《牛全德與紅蘿卜》之所以受到文學界的重視原因之一,是成功地運用活潑生動的群眾口語,寫出了農(nóng)民在抗戰(zhàn)中的覺醒與變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輾轉鄂、皖、蜀等地的過程中,以主要精力創(chuàng)作中長篇小說,寫有《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這些作品多以抗戰(zhàn)初期知識青年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為題材,寫出了年輕一代高昂的救國熱情,并從側面觸及了國民黨軍政機構的黑暗腐敗與地方封建勢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戰(zhàn)陣營內部的復雜斗爭。筆法轉向委婉細膩,語言更為活潑多樣。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方面用了過多的筆墨,沖淡乃至削弱了表現(xiàn)時代的主題。這個時期,他也寫了不少文學論文,如《論現(xiàn)階段的文學主題》、《通俗文藝短論》、《文藝反映論》、《屈原的文學遺產(chǎn)》等,其中一部分曾集為《小說是怎樣寫成的》一書出版。此外,還印行了《M站》、《春到前線》、《差半車麥秸》等短篇集。

      抗戰(zhàn)勝利前后,姚雪垠轉向故鄉(xiāng)與童年的題材,完成了自傳性長篇小說《長夜》,并寫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運》、《大嫂》等一組散文!堕L夜》以20年代軍閥混戰(zhàn)時豫西山區(qū)農(nóng)村為背景,描寫了李水沫這支土匪隊伍的傳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強人”形象,真實有力地揭示出許多農(nóng)民在破產(chǎn)和饑餓的絕境中淪為盜賊的社會根源,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們身上蘊藏著反抗惡勢力的巨大潛在力量。象《長夜》這樣以寫實主義筆法真實描寫綠林人物和綠林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學中絕無僅有的,此書譯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馬賽紀念勛章。他的小說從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種強悍的氣質:1929年發(fā)表的《強兒》刻劃一種堅強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寫到一些敢作敢為的人物。把一批“強人”形象送進新文學的人物畫廊,發(fā)掘和表現(xiàn)強悍的美,是姚雪垠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出的一個獨特貢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姚雪垠在上海還寫了記述愛國科學家的傳記文學《記盧镕軒》和短篇小說《人性的恢復》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農(nóng)業(yè)學校,繼在私立大夏大學教書,同時發(fā)表了《明初的錦衣衛(wèi)》、《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這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李自成》準備了條件。1951年,姚雪垠去浙東參加土改,因不懂當?shù)卣Z言,無法了解風土人情,于是萌生返豫之念。這年夏天,他回鄭州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1953年因中南地區(qū)作家協(xié)會成立,遷居武漢。除寫了少量報告文學、短篇小說、散文、雜感外,創(chuàng)作上處于苦悶的時期,只在50年代中期發(fā)表了《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現(xiàn)實主義問題討論中的一點質疑》等論文。1957年被錯劃為“極右分子”后,在逆境中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創(chuàng)作經(jīng)過

          《李自成》是“長河式”的小說,從崇禎11年寫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義由困厄轉到興盛,復由勝利走向失敗這一歷史悲劇的發(fā)展過程。第 1卷出版于1963年,第2卷出版于1976年,第3卷出版于1981年,最后兩卷也已有若干單元(如《崇禎之死》、《李自成之死》)陸續(xù)發(fā)表。已出版的前3卷共8冊,以230萬字的篇幅,著重展示了李自成從困境中奮斗,達到鼎盛,卻又在鼎盛期內潛伏著深刻的危機,埋下后來失敗的種子。作品不僅著力描繪了農(nóng)民軍和明王朝之間這場生死大搏斗,而且寫出了當時十分激烈地進行著的民族戰(zhàn)爭,還寫出了明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幾支義軍之間的矛盾,李自成部隊內在的矛盾,寫出了明末社會上各個階級、階層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在農(nóng)民大起義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變化。人物從帝王、后妃、百官到義軍將領、戰(zhàn)士、各類市民、窮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領與文臣武將,地域從西北高原、中州重鎮(zhèn)、北京城內到僻遠山村、關外城池,場面從戰(zhàn)地廝殺、牢獄交鋒、密室定計、邊寨平叛到宮廷宴飲、相府風光、京城燈市、軍中婚禮,筆墨無不觸及。作者力圖對一個時代的生活作出總體式的反映。就所寫社會內容的復雜寬廣、生活色彩的豐富多樣而言,《李自成》達到了當代作品很少企及的地步。 作為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悲劇性史詩,《李自成》創(chuàng)造了崇禎、李自成、張獻忠、郝?lián)u旗、李信、袁時中、慧梅、洪承疇、楊嗣昌等一系列性格或遭遇都相當復雜的典型形象──其中有許多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不但主人公李自成扮演著大悲劇的主要角色,連他手下的一些人物,如李信、宋獻策、田見秀等,其經(jīng)歷也都有很深的悲劇意味。整部《李自成》,就是由大大小小許多歷史悲劇組成的。它們相互交織,構成明末社會壯闊復雜的背景,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悲壯或悲涼的歷史氣氛,具有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思想藝術力量。

      姚雪垠長于寫悲劇,《李自成》是他創(chuàng)作上進入成熟時期后寫作的,在悲劇藝術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和表現(xiàn)內容的廣闊、矛盾線索的紛繁相適應,《李自成》采用了保證主線、兼寫各方、多線條復式發(fā)展、蛛網(wǎng)式縱橫交錯、具體歸結為若干單元的結構方法。這種結構既宏大復雜,又舒卷自如,吸取了《戰(zhàn)爭與和平》等外國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而有新的創(chuàng)造。同時,《李自成》又注意吸收中國古典小說在結構上有張有弛、講究節(jié)奏、筆墨多變的長處:時而金戈鐵馬,愁云慘霧,緊張得透不過氣來;時而小橋流水,風和日麗,令人心曠神怡!独钭猿伞愤很重視藝術結構上的完整、對稱:整部小說從清兵入關開始,又以清兵入關結束;各卷的開頭與結尾,也都互為照應。這些都是長篇小說美學上的重要探索與創(chuàng)新!独钭猿伞返某霈F(xiàn),繼《子夜》之后又一次大大提高了長篇小說結構藝術的水平。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學準備、生活積累、理論素養(yǎng)、藝術經(jīng)驗各方面集大成的產(chǎn)物,是幾十年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晶。正因為這樣,《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得好評;第2卷曾于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第1卷譯成日文后,榮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英、法文譯本或節(jié)譯本也正在譯印中。

      《李自成》一書是在近30年中陸續(xù)創(chuàng)作成的,其間難免有文思不屬之處,若干筆墨還有失之拖沓或現(xiàn)代化等缺點。作者已表示待全書完成后,將統(tǒng)一再作修改,最后定稿。

    經(jīng)歷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河南鄧縣人。因家貧,只讀了三年小學,上初中一學期未讀完,被土匪隊伍抓走,在土匪隊伍中生活約100天,這一經(jīng)歷成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1924年至信陽一所教會中學就讀。

      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學預科。次年因參加學生 運動被捕,釋放后被校方開除,離開河南至北平。

      1931年因參加學chao被學校當局開除,此后刻苦自學,廣泛閱讀中國歷史和古典文學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書為生,曾在《文學季刊》、《晨報》、《大公報》、《申報》等北平、天津、上海的報刊上發(fā)表小說、散文、文學論文多篇,富于時代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離開淪陷的北平返豫。

      1937年到開封,與嵇文甫、范文瀾、王闌西等人創(chuàng)辦《風雨》周刊。

      1938年春到武漢,在《文藝陣地》1卷3期發(fā)表著名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描寫農(nóng)民在抗戰(zhàn)大潮中的覺醒和成長,最顯著的特色是采用鮮活的群眾語言,為當時一般作品所少見,被認為抗戰(zhàn)文藝的杰作。

      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參加錢俊瑞、曹荻秋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 1939年,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反映抗戰(zhàn)生活的長篇小說,人物性格鮮明,生活氣息濃厚,語言樸素、自然,細膩、流暢。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頗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卜》。

      1943年初至重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

           1945年到四川三臺,任內遷的東北大學副教授。

      抗戰(zhàn)勝利后到上海,任大夏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在此期間出版有報告文學集《四月交響曲》,短篇小說集《M站》、《差半車麥秸》,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卜》、《重逢》,長篇小說《戎馬戀》(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夜》,論文集《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傳記文學《記盧镕軒》等,并研究明代歷史,發(fā)表了《明初的錦衣衛(wèi)》、《崇禎皇帝傳》等學術論著。他的小說多寫農(nóng)民在戰(zhàn)亂中的變化和反抗斗爭,為新文學人物畫廊塑造了一批具有強悍豪爽性格的人物形象。作品樸素自然,語言生動,采用北方農(nóng)村口語,為實踐文藝大眾化做出了貢獻。

      1953年遷居武漢為專業(yè)作家。

      1957年被錯定為右派,

      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這一史詩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規(guī)模、壯闊的氣勢反映了寬廣的社會歷史生活,再現(xiàn)了明末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人物性格鮮明,具有深遠的悲劇內蘊。 1963年出版了第1卷,譯成日文后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

      1976年出版的第2卷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78年后,當選為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湖北省文聯(lián)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婚姻與家庭

           姚雪垠在婚姻問題上,既反對過封建家庭對他的包辦逼婚,又經(jīng)過自由 戀愛的苦痛,最后在半包辦、半自由的情況下,才結婚組成了家庭。 姚雪垠的婚姻,深深地打著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烙印。 早在姚雪垠 10 多歲時,家庭父母包辦,就有了一個沒有見過面的未婚妻。

      這個婚事,完全是按照姚母的極其現(xiàn)實的功利主義包辦的:在媒人給姚雪垠說親時,她對姚雪垠的父親說:“馬馬虎虎說成了,心凈一條事,以后一天窮一天,誰肯把女兒許給咱們!”可以說,她為兒子找媳婦,根本不是為了兒子的幸福,完全是為了找一個侍奉她的供他使喚的奴隸。但姚雪垠有姚雪垠的看法和想法,他對這門親事一直不予承認。

    后來,當姚雪垠于1929 年秋天,在19歲考上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后,曾跟同班的一個姓梁的非常漂亮的女同學很要好。姚雪垠當時的文章、小說寫得好,這位家在商丘的女同學的國文比他并不遜色。大家總把他倆看成天生的一對。同學們非常調皮地經(jīng)常在黑板上寫“姚”字時,故意把右邊的那個勾拖得很長很長,然后再寫那個女同學的姓,把“梁”字包在“姚”字里 邊。姚雪垠對這位女同學很有感情,很喜歡她。為此,他還寫了一篇題為《心里開花》的短篇小說,用意識流的手法,專門寫他怎樣想這位女同學。國文老師看了他的大作后,非常同情他。曾問姚雪垠要不要幫忙,姚雪垠說不要。 那時才華出眾,很有風度的姚雪垠,雖然愛那位漂亮的女同學,想跟她好,可又不敢同她當面講,而且一見到他就心里發(fā)慌,面紅耳赤。他想自由戀愛,卻沒有膽量和勇氣進行表白,采取行動,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悄悄地傾吐在不 能發(fā)表的小說中,還落得一個“單相思”的名聲。他為自由戀愛受盡了折磨 和苦痛。幾十年以后,成了大作家的姚雪垠,有一次去河南鄭州大學講學,還有熟人同他開玩笑,說他青年時期,進行過“單相思”的戀愛。

      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實,事實并非如此。真實情況是:姚雪垠喜歡的那位女同學,在當時也一樣喜歡姚雪垠,只是她更沒有勇氣向姚雪垠表白。后來,當這位女同學聽到姚雪垠同別的女子結婚以后,她痛苦無比,后悔不 已,大哭一場?這是二十年代,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和影響的中國青年自由戀愛的一場悲!

      1930 年暑假,姚雪垠在被同鄉(xiāng)王庚先保釋回到學校后的一天。學校會客室突然通知他有人來找。姚雪垠到會客室一看,才知道是為王庚先辦事的劉先生。

      “你好!請轉告王老先生,謝謝他救我出獄! “不必客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劉先生開門見山地對姚雪垠說:“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今天奉王老先生之命,來找你只為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請說,只要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姚雪垠說。 “王老先生有個姑娘,你見過沒有?”劉先生問姚雪垠。 “沒有見過,聽說長得很漂亮。 “我對你照實說吧,王老先生兩口子認為你相貌端正,英俊滯灑,聰明好學,才華出眾。他二老看中你了,愿將他們的女兒嫁給你,選你做他們家 的乘龍快婿。要我親自來問問你,愿意不愿意?”

      “我倒愿意,但自己不敢作主,要問過父母以后,才能正式回話!币ρ┷笏伎家魂囍蠡卮鹫f,同時向劉先生提出要求:“你能把王老先生女兒 的情況給我介紹一下嗎?”“可以!完全

    可以!”劉先生說,“她名叫王梅彩,年方17 歲,眼下在北京翊教中學讀書。梅彩姑娘不僅身體健康,人長得漂亮,性情溫柔;而且,心地善良,知文識理,很有教養(yǎng)。在她的身上特別 具有一種書香門第大家閨秀的動人風采。郎才女貌,同你非常般配!眲⑾壬豢跉庹f完,但好象還忘記了點什么,想了一下后,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條,一邊給姚雪垠,一邊補充道:“這是王梅彩姑娘的地址,王老先生說,你可以給她寫信!

      送走劉先生之后,姚雪垠回到宿舍沉思起來,王庚先老先生的情況他是 了解的:早年曾留學日本,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是辛亥革命的參加者,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思想進步,在當時是河南乃至全國的知名人士。為了向王老先生請教學問,在此之前姚雪垠去過他家兩次。如今,他要把他的女兒嫁給他,姚雪垠當然非常高興! 很快,姚雪垠便寫好并寄走了兩封信。一封是給他父母寫的,說明他愿意娶王老先生的女兒為妻,要父母將原來給他訂的親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后, 雖然很為難,但還是給姚雪垠退了親。另一封信,便是給王梅彩寫的,從此以后,他們兩人就書來信往了。

      到這年寒假的時候,王梅彩放假從北京回到開封家中。王庚先通知姚雪垠到王家同他女兒見面。當時姚雪垠聽說還有別人想追求和“進攻”王梅彩。 因此,他得到通知后,就立即叫了一輛黃包車前往王家,生怕遲到一步,王梅彩被別人“搶去”。由于心急火燎,跑的太快,黃包車在路上還翻了一次。 趕到王家以后,姚雪垠顯得非常緊張。結果,頭次見面,他連王梅彩看也沒 敢看上一眼,至于漂亮不漂亮,他更說不上來。還是王梅彩大方,這次見面 之后,她竟主動到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去找姚雪垠。在寂靜的河大校園里,雪花一朵接一朵的飄落著,剎那間,小路白了,房屋樹木白了,整個學校都變成了一片銀白世界。姚雪垠和王梅彩不顧這些, 倆人仍邊走邊談,漫步在校園里。外面的氣候雖然寒冷,但他們的心里卻是火熱的。

      “你不是上次沒有看清楚嗎?現(xiàn)在好好看看吧,我讓你看個夠!”王梅彩深情地看了姚雪垠一眼,紅撲撲的臉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把臉朝著姚 雪垠莞爾一笑說。姚雪垠用手撫摸著王梅彩的肩膀,目不轉睛地從上到下仔細地看著王梅彩。

      “你有著美麗溫柔的眼睛,蘋果似的臉龐,豐滿勻稱的身段,渾身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確實非常漂亮、動人。這一下我看清楚了!币ρ┷笞屑毜乜赐晖趺凡屎螅浅8吲d地說。

      “喜歡不?” “喜歡!”

      就這樣,這一對青年戀人便彼此深深地相愛了。到1931 年5月,他們由袁介亭做媒,在開封結了婚。時年,姚雪垠21歲,王梅彩18 歲。從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著作書目

           《紅燈籠故事》(短篇小說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與紅蘿卜》(中篇小說)1942,重慶文座出版社

      《戎馬戀》(長篇小說)1943,重慶大東書局

      《重逢》(中篇小說)1943,重慶東方書社

      《新苗》(長篇小說,又名《母愛》)1943,重慶現(xiàn)代出版社

      《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創(chuàng)作談)1943,商務

      《春暖花開的時候》(l—3冊,長篇小說)1944,重慶現(xiàn)代出版社

      《差半車麥秸》(短篇小說集)1947,懷正

      《長夜》(長篇小說)1947,懷正

      《李自成》(1—3卷)長篇歷史小說。其中第二卷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研究資料

           《李自成》評論集(武漢師范學院中文系、《長江文藝》編輯部編)1978,湖北人民

       關于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上海文藝出版社編)1979,上海文藝

      《李自成》藝術談(胡德培)1981,四川人民

      《李自成》人物談(胡德培)1981,寧夏人民

      《李自成》賞析(徐葆煜、洪民華)1982,上海教育

       精湛的史詩藝術—論《李自成》(吳功正)1982,人文

    小說簡介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為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zhàn)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作者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很明確,他試圖全面展現(xiàn)明清之際的社會畫面,通過藝術形象來使讀者得到較為廣泛的歷史知識。作者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tǒng)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xiàn)了明末清初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nóng)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歷史運動發(fā)展的規(guī)律。

           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楨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楨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zhàn)場,從都城到鄉(xiāng)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小說成績

    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楨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楨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zhàn)場,從都城到鄉(xiāng)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姚雪垠文學館

    姚雪垠文學館前門匾額“姚雪垠文學館”為當代文學家周而復親書。正房匾額“文壇飛將”為當代文學巨匠茅盾書寫。楹聯(lián)為當代書法家張志和撰書:“瑞雪無垠,得晴日自成氣象;姚黃有約,與桃李共沐春風”。西廂房楹聯(lián)為著名作家魏巍撰書:“名滿千載傳后世,文星百代照南陽”。東廂房楹聯(lián)為當代文豪、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撰書:“筆底風雷傳闖史,胸中浩氣貫嵩云”。此院楹聯(lián)匾額組成了極高品位的書院楹聯(lián)文化。

    正房陳列著姚雪垠生前的生活、工作用品,及其主要獲獎證章;西廂房布展著姚雪垠70年的艱苦創(chuàng)作歷程,分四部分:情系故鄉(xiāng),追求光明,投身民族解放洪流,風雨歲月。東廂房布展著姚雪垠的文學藝術成就,分四部分:文壇交往,享譽中外,緬懷與紀念,大家評說。

    名人推薦
    • 王洪彬
      王洪彬(1935—),筆名雪墨,吉林省扶余人,中共黨員。一級作家。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夢斷虎頭》、《索菲亞教堂》,詩詞集《朝日鮮明》、《閑廬集》,...
    • 夏侯玄
      夏侯玄(209年—254年),字泰初(《三國志》等作太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玄學家、文學家、官員,征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右將...
    • 尹文
      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與宋钘齊名,屬稷下道家學派。他們的思想具有調和色彩,對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響。...
    • 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zhèn))人,西漢官吏、學者、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揚雄少好學,口吃,博...
    • 楊朱
      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楊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反對儒墨,主張貴生,重己,他的見解散見于《莊子》 、《孟子》、《韓非子》 、《呂氏春秋》等書。在孟軻...
    • 袁宏
      袁宏(約328年——約376年),字彥伯,小字虎,時稱袁虎。東晉文學家、史學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最初的時候他是做謝安的參軍,后來擔任了...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