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師 - 由來
中國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吨芏Y》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雨師,畢也」,意思是「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畢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當是以星宿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為雨神者。屈原《天問》云「蓱號起雨」。漢代王逸注稱:「蓱,萍翳,雨師名也」!讹L俗通義》稱「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chǎn)禳於玄冥」。玄冥,雨師也。晉《搜神記》稱,「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度淘戳魉焉翊笕犯陨聒B為雨師,稱「雨師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唐宋以後,從佛教中脫胎出來的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雨師 - 職能
雨師之名,以「師」名神。據(jù)《風俗通義》的《祀典》稱,「師者,眾也。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萬里,風亦如之。至於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於雷風,其德散大,故雨獨稱師也」。正是由於風雨滋潤,「養(yǎng)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
雨師 - 奉祀
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雨師,升入中祀,并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也有設(shè)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者。其雨師之塑像常作一烏髯壯漢,左手執(zhí)盂,內(nèi)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雨師陳天君。雨師之神誕日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師的崇拜逐漸為龍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現(xiàn)在專門奉祀雨師的祭典已不多見。只是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上,設(shè)置雨師的神位,隨眾神受拜。
雨師 - 相關(guān)記載
雨神亦稱雨師,其信仰與風神一樣,起源甚古!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锻Y·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漢人在以箕星為風伯的同時,則以畢星為雨師。蔡邕《獨斷》曰:“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薄对姟吩疲骸霸码x于畢,俾滂沱矣。”《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為雨師之神!薄兑住熦浴吩唬骸皫熣弑娨!薄讹L俗通義·祀典》稱: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風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于雷風,其德散大,故雨獨稱師也。丑之神為雨師,故以乙丑日祀雨師于東北,土勝水為火相也。可見當時雨神已被列入國家祀典。
后來雨師被道教納入神系,或云為龍,或云為商羊,或云為赤松子。《抱樸子·登涉》:“山中辰日有自稱雨師者,龍也!薄度淘戳魉焉翊笕肪砥撸骸坝陰熒,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薄端焉裼洝肪硪唬骸俺嗨勺诱撸褶r(nóng)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xí)r,復(fù)為雨師,游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庇帧读写裣赏ㄨb》卷一神農(nóng)時,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天亦幾時不雨,禾黍各處枯槁,有一野人,形窖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領(lǐng),下系皮裙,蓬頭跣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zhí)柳枝,狂歌跳舞,曰:“予號赤松子,留王屋修煉多歲,始隨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嗌袷罪w龍,往來其問,予亦化一赤虬,追躡于后。朝謁元始眾圣,因予能隨風雨上下,即命為雨師,主行霖雨。”
雨師 - 不同形象
民間對雨師亦有自己的看法,漢人以玄冥為雨師。《風惜通義·祀典》《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chǎn)禳于玄冥。雨師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與雨相通,故被稱為雨師。
又有以萍翳為雨師的!冻o·天問》蔣號起雨。王逸注曰:“蔣,萍翳,雨師名也!薄稄V雅·釋天》雨師謂之蔣翳。萍翳又稱屏翳。司馬相如《大人賦》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曹植《洛神賦》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唐朝時還以李靖為雨師!渡轿魍ㄖ尽凤L雨神廟,在翌城縣
四望村。其神唐衛(wèi)公李靖。這大概源于《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傳李靖曾經(jīng)遠行于山中,夜晚寄宿于民夫家中。半夜,一婦人將一個水瓶遞給他說:天命行雨,煩汝代勞。一傭人牽一青驄馬至,對李靖說:汝以水自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馬后,正準備滴水,不料馬驚,咆哮躍空,瓶中水一連數(shù)滴,次日當?shù)匾粓龃笥辏鉀Q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廟祀之。
另外《事物異名錄》還說雨師為馮修,號樹德,又名陳華夫!都f詮真》中還描繪了他的形象:烏髯狀漢,左手執(zhí)盂,內(nèi)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之日雨師陳天君。
雨師 - 歷史傳說
在傳說中常常和風伯一起出現(xiàn)。曾是黃帝的屬臣,《韓非子·十過》稱:“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钡髣t隨同蚩尤與黃帝作戰(zhàn),《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應(yīng)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彬坑葦⊥酥,雨師是司雨之神,但不能確認其究竟為誰!冻o》中稱雨師名“玄冥”、“萍翳”、“屏翳”,《抱樸子》則說“山中辰日有自稱雨師者,龍也。”而《搜神記》說“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至高辛?xí)r,復(fù)為雨師,游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世間流傳種種說法繁多,甚至有稱衛(wèi)公李靖為雨師者,雖然顯得荒謬,但足以看出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民間對于作物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地支之中“丑”之神為雨師,所以民間往往在己丑日祭祀雨師
雨師 - 《風雨圖》
1983年4月,河南南陽市王莊出土一幅蓋頂(漢墓)畫像《風雨圖》,50×170厘米,畫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車,一神馭之,雙手挽韁,馭者為風伯。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yǎng)成萬物,有功于人;下部四神人,頭發(fā)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傾瀉而下,象征降雨。右部一云神,赤身裸體,雙腿跪地,張口作吹噓狀,口吐云氣,云氣彌漫空間。圖畫左上方有斜對四星,下沿中間一星應(yīng)是老人星,空白處飾云氣。風雨雷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由于與人類生命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于是人們便賦予其各種神話意象。這幅《風雨圖》便是一幅成功的神話意象作品。被人格化的風神雨神,以一種飽滿的熱情造福人間,他們盡心竭力,密切協(xié)作,造福人類。關(guān)于雨師的神話傳說,最早來自對雨水的自然崇拜!丢殧唷吩疲骸坝陰熣撸呅且,其象在天,能興雨。”南陽漢畫像石中的天文圖中常有畢星的星象,這與祈雨的風俗有關(guān)。而南方的楚國則以“飛廉”這種奇怪的鳥獸為風伯。漢畫中的風伯雨師,既非星體,也非鳥獸,而完全是人的形象,說明二神在漢代已經(jīng)人格化了。而且,漢代對風伯、雨師的祭祀,已經(jīng)納入了國家的祭典,民間也都設(shè)有風伯、雨師廟。
雨師 - 龍施雨沛
據(jù)說大禹治水前,有應(yīng)龍以尾畫地,為禹畫出應(yīng)開挖的浚水導(dǎo)水的水道線路,也有傳說說禹治水時疏導(dǎo)河川、挖去山巖,有應(yīng)龍在前曳尾,有玄龜在后挖泥,當疏導(dǎo)到巫山縣時,一條應(yīng)龍畫錯了水道,被禹處死。巫縣現(xiàn)在仍有錯開峽和斬龍臺兩處地名。
傳統(tǒng)中的應(yīng)龍是一種有翼的龍,頸細腹大,鱗身。脊上有棘禮四肢強健,而且喜歡獨處。古人曾有詩詠應(yīng)龍:“應(yīng)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云足不踏,舉則沖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見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這首詩實際上是借應(yīng)龍而指人,借題發(fā)揮了。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布雨還不是應(yīng)龍所獨有的功能,因為蚩尤也請來了正規(guī)的神抵——雨師。但應(yīng)龍有布雨的本事則是無疑的。據(jù)說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由于應(yīng)龍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們用上造出一條狀如應(yīng)龍的“土龍”,同時施以巫術(shù),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于是以“土龍”呼風喚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而且,雖然上古時代的雨師有多種名目,但隨著龍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師的形象乃至名稱都弱化、模糊了,只有龍的布雨形象日益強化,所以龍也就成了雨師。
雨師 - 應(yīng)龍和雨師
應(yīng)龍是黃帝收的一個小弟。據(jù)說,“應(yīng)”是雁鳴的聲音。當時大雁常在黃土高坡上低低的飛行,領(lǐng)隊的老雁在空中鳴叫,后繼的雁鳥一只接一只應(yīng)和,以免有誰掉隊。這便是答應(yīng)、應(yīng)對、應(yīng)唱、響應(yīng)等詞的來歷。應(yīng)龍有雁的特征,身體輕盈,輕易爬臨山頂,在陽光閃閃中靜止不動,大家向上仰望,看見的是一只有翼的雁形飛龍——所以叫應(yīng)龍,即是雁龍。
據(jù)說應(yīng)龍只能駕馭地面的流水,黃帝戰(zhàn)蚩尤的時候,他截取靈山河水,秘密蓄積水位,妄圖一舉淹沒蚩尤的營地,結(jié)果被雨師的大雨澆了一個亂七八糟,害人反害己。
也有版本說應(yīng)龍會飛上天往下吐水,這似乎也不算會下雨,只是“飛”和“吐水”兩項技能的簡單疊加而已。最遜的是他會放不會收,結(jié)果吐出來那么多口水都被雨師收了去,造成反撲,害得黃軍都被他的口水淹了。到了大禹治水的時候,他就只能幫著人家用尾巴掃掃地、劃劃線了。
雨師 - 唐祭祀史記
天寶四載七月二十七日敕。風伯雨師。濟時育物。謂之小祀。頗紊彝倫。去載。眾星以為中祀。永言此義。固合同升。自今以后。并宜升入中祀。仍令諸郡各置一壇。因春秋祭祀之日。同申享祠。至九月十六日敕。諸郡風伯壇。請置在社壇之東。雨師壇在社壇之西。各稍北三十步。其壇卑小于社壇。其祀風伯。請用立春后丑。祀雨師立夏后申。所祭各請用羊一;e豆各十。簠簋俎一。酒三斗。應(yīng)緣祭須一物已上。并以當處群公廨社利充。如無。即以當處官物充。其祭官準祭社例。取太守以下充。五載四月十七日詔曰。發(fā)生振蟄。雷為其始。畫卦陳象。威物效靈。氣實本于陰陽。功乃施于動植。今雨師風伯。久列于常祠。唯此震雷。未登于群望。其以后每祭雨師。宜以雷師同壇祭。共牲別置祭器。至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詔。問禮官。其風師雷師祝版署訖。合拜否。太常博士陸淳奏曰。以是小祠。準禮又無至尊親祭之文。今雖請御署。校詳經(jīng)據(jù)。并無拜禮。詔曰。風師雨師為中祠。有烈祖成命。況在風雨。至切蒼生。今禮雖無文。朕當屈己再拜。以申子育之意。仍永為例程。本是小祀。開元禮無樂章。及升為中祀。乃用登歌一部。天寶以來。嘗借天帝樂章用之。本太常卿董晉奏請。補其闕。至貞元六年五月十四日。詔秘書監(jiān)包佶補之。雨師亦準此。風師壇舊在通地門外道北二里。貞元三年閏五月二十一日。以宮城喧呼。虧于宿敬。又近章敬寺?稚耢`不安。詔有司于浐水東擇地移之。其年七月二十一日。遣太常少卿裴郁致祭告移之。四年四月。詔有司。自開元以來。升風師雨師為中祀。假郊廟樂章。未奏撰。遂令于邵等分撰之。六年五月。以風師雨師武成王等樂章。付有司施行之。
雨師 - 赤松子傳說
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松子,又寫作"赤誦子"。傳說是炎帝神農(nóng)氏時施雨的雨師。
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lǐng),曾做過炎帝神農(nóng)氏的雨師,后來從西天母那里得了什么不死藥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順便還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兒。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松子才象棋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和艱難。后來,神農(nóng)氏用木制做耒、耜,教大家種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zhuǎn)。于是神農(nóng)氏被眾人舉為首領(lǐng)。
年復(fù)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zāi)降臨了,一連數(shù)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里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nóng)氏頭發(fā)快愁白時,不知從哪兒跑老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lǐng),下系皮裙,手里還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紹說:"我叫赤松子,曾隨師傅道人在昆侖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w龍,南游衡岳,我亦化為赤虬,跟在他身后,還學(xué)會布雨的本領(lǐng)。"
神農(nóng)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松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霎時,天上烏云密布,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有恢復(fù)了郁郁生機。神農(nóng)氏大喜,立封赤松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nóng)氏成仙后,皇帝繼任首領(lǐng),九黎的頭領(lǐng)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松子也投奔了過去。等黃帝率領(lǐng)眾部落與蚩尤大戰(zhàn)與涿鹿之野時,赤松子化為一條虬龍,飛廉變成一只小鹿,一道施起法術(shù)。剎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颶風卷飚。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還能作戰(zhàn)?蚩尤趁機發(fā)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松子能征風召雨的優(yōu)勢,九連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后撤,一直退到泰山。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后,終于設(shè)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司南車和牛皮鼓。司南車有兩層,共二十八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響,聲音可以響徹三千八百里。于是黃帝再與蚩尤決戰(zhàn)。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松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zhàn)斗,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云,嚇得飛廉和赤松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兇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黃帝揮師追擊,一只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松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松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服。
五帝后,世間沒人再管得住風伯雨師了,于是對她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于祝禱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丑陋嘴臉,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須官人,象征雨隨風至,風止雨歇。
雨師 - 相關(guān)詞條
昌意 |
娥皇 |
丹朱 |
嫫母 |
女英 |
英招 |
陸吾 |
巫咸 |
常羲 |
雨師 - 參考文獻
http://www.zsku.net/jiaoyu/sort01084/sort01086/sort01144/1431716802357.html
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1227963.html
http://www.taoist.org.cn/xinyang/shenxian/minsuzhsh/yushi.htm
http://www.pixelgame.net/bbs/viewthread.php?tid=3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