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 - 人物生平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晉國人,晉卿知瑤(即智伯)尊寵和信任的家臣,中國古代史上的知名義俠。豫讓 - 史記記載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寵之。及智佰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①,漆其頭以為飲器②。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③。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蹦俗兠諡樾倘刷,入宮涂廁⑤,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nèi)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jǐn)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⑥。①怨:恨,仇恨。②膝其頭以為飲器:把他的頭蓋骨涂以膝做為飲具。③以上二句為古成語。說(yuè,悅),同“悅”。喜歡、愛慕。容,梳妝打扮。④刑人:受刑的人。這里猶“刑余之人”即宦者。⑤涂廁:修整廁所。涂,以泥抹墻。⑥卒釋去之:最終還是把豫讓放走了。釋,放。去,離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①,吞炭為、,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zhì)而臣事襄子③,襄子必近幸子④。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⑤?何乃殘身苦形⑥,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①漆身為厲(lài,賴):以漆涂身,使肌膚腫爛,像患癩病。厲,同“癩”。癩瘡。 ②吞炭為。和烫繛榱耸孤曇糇兊盟粏。 ③委質(zhì):初次拜見尊長時致送禮物。這里有托身的意思。 ④近幸:親近寵愛。 ⑤顧不易邪:難道還不容易嗎。 ⑥殘身苦形:摧殘身體,丑化形貌。
既去,頃之,襄子當(dāng)出,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笔谷藛栔,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①:“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dú)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②,我故眾人報之③。至于智伯,國士遇我④,我故國士報之!毕遄余叭粐@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⑤,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⑥!”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①數(shù):列舉罪過而責(zé)之。 ②眾人遇我:把我當(dāng)成一般人對待。 ③眾人報之:像一般人那樣報答。 ④國士:國內(nèi)杰出人物。 ⑤伏誅:受到應(yīng)得的死罪。誅,殺死。 ⑥敢布腹心:敢于披露心里話。
豫讓 - 智伯被殺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晉國人,晉卿知瑤(即智伯)尊寵和信任的家臣,中國古代史上的知名義俠。他生活的年代,是車轔馬嘯“春秋無義戰(zhàn)”的年代;他活動的舞臺,是六卿角逐,紛爭不已的晉國。當(dāng)時,晉國公室衰弱,晉侯已經(jīng)成為傀儡。晉國四卿知、韓、魏、趙,合力瓜分范、中行二卿的封地,知士勢力迅速膨脹,知瑤的氣焰也日益囂張。晉敬公五年(前447年),欲壑難填的知瑤,有脅迫韓虎、魏駒兩家,起兵討伐早年的合作者趙卿毋恤,把趙氏困在晉陽孤城。他們掘開堤壩,把汾水灌進(jìn)晉陽城,想要一舉掃滅趙氏。然而,由于晉陽城歷經(jīng)董安于、尹鐸的精心建造,苦心經(jīng)營,又一直被趙簡子視為重要根據(jù)地,屯積甚厚,城高池深,所以三家久功不下。這時,韓、魏二人見討不著便宜,再加上又是懾于知氏的恐嚇出兵,害怕趙氏被滅之后,自家也難逃厄運(yùn),于是起了二心,暗中與趙襄子合謀,要里應(yīng)外合,滅掉知瑤,瓜分他的領(lǐng)地。這樣,戰(zhàn)局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韓、趙、魏三家的內(nèi)外夾擊下,知瑤兵敗,被毋恤斬殺于晉陽城下。毋恤用他的顱骨做了喝酒的飲器,滅了知氏全族。但是知瑤的寵臣豫讓僥幸逃脫,只身藏匿于深山。豫讓 - 首次復(fù)仇
在深山里,豫讓仰天長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遣、信我,我一定要給他報仇血恨。這樣,即便是死了,做鬼也無所慚愧!庇谑,他改名變姓,扮做服勞役的刑徒,身藏短刀混入趙襄子的宮中,伺機(jī)行刺。一天,趙襄子入廁方便,發(fā)現(xiàn)一個刑徒勞役的神色異常,目露兇光,形跡可疑,便派人捉來詢問。結(jié)果此人公然聲稱自己名叫豫讓,是智伯的舊臣,是為智伯報仇而來的。趙襄子的左右侍從立即要把豫讓推出去殺掉。襄子搖搖頭說:“豫讓真是個有義的人啊,今后我注意防備他就是了。況且,智伯全族被我滅掉,已經(jīng)沒有了后人,他的臣子要為他報仇,真是賢人義士之舉!彼跃蜎]有殺死豫讓,而是親手釋放了他。
豫讓 - 易容
豫讓被放出來后,仍不甘心。過了些時候,他又刮掉眉毛和胡須,來改變自己的面容;吞食火炭,來改變自己的聲音;將含毒素的漆涂抹在身上,使身體膿腫長癩皰,來改變自己的形體。然后沿街乞討,連他的妻子從他身邊走過都認(rèn)不出他來。可是有一天一位好友認(rèn)出他來,驚訝地問:“你不是豫讓嗎?”豫讓回答:“是我!逼溆岩娝臉幼樱葱募彩祝骸耙阅愕牟鸥珊捅绢I(lǐng),如果到趙襄子門下做事,必然會得到他的寵幸。先混到他身邊,然后再找機(jī)會殺掉他,豈不非常容易嗎!何苦要這樣自殘身體,損毀容貌,想一個這么難的方法呢?”豫讓聽了回答道:“既然脫身投靠人家,做了人家的臣子,又要圖謀人家的性命,豈不是懷著二心服侍君主。我若這樣干,不正敗壞了天下人臣之義,這和賊寇之行還有什么區(qū)別呢?我現(xiàn)在這種殘身苦行的做法,自知極為艱苦,而且不易達(dá)到目的。然而我這樣做,就是要使后世做臣子而對君主懷二心的人,看了我的榜樣而感到羞恥慚愧!闭f罷,拂袖而去。
豫讓 - 再次復(fù)仇
不久,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便匿伏在他必經(jīng)的橋下,待機(jī)而動。趙襄子行至橋上,突然,馬驚嘶鳴。他對左右說:“這必是豫讓所為!彼炫杀碓儐,果然是豫讓。于是襄子責(zé)問豫讓:“你當(dāng)初不曾是范吉射、中行寅的家臣嗎?為什么知瑤滅掉范吉射、中行寅之后,你非但不去報仇,反而做了知瑤的家臣。如今知瑤已死,你卻要一心一意地為他報仇,這是為了什么?請你說明白!豫讓答道:“我做范氏、中行氏的臣子時,他們都把我當(dāng)一般臣子對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視我為國中杰出的人物而厚待我,所以我也必須以杰出的行為來報答他,一定要為他報仇雪恨。”
趙襄子被豫讓這種舍身取義的行為所感動,嘆息道:“豫讓呀!你為知瑤竭忠盡義,名已經(jīng)成了;而我也寬宏大量赦免于你,也做到仁至義盡。今日我不能再放走你了!闭f罷,命令軍士包圍了豫讓。
豫讓 - 自刎報主
豫讓從容回答道:“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別人的優(yōu)點(diǎn),忠誠的臣子有為義而死的責(zé)任。上次你已經(jīng)寬赦了我,天下無人不稱贊你的賢明。今天我死而無憾,只求將你的衣服給我一件,讓我刺上幾劍,以了我報仇的心愿。這樣即使立刻死去,我也毫無遺恨。我不敢厚望你能答應(yīng)我的請求,只是冒昧地把心里話告訴你。”
毋恤贊賞豫讓的義心,于是遞給他衣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衣,高喊:“我可以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劍自刎而死。
豫讓 - 死后流芳
豫讓義死的這一天,趙國的仁人志士無不悲痛。后人更是推崇至極。
豫讓行刺趙襄子,舍死忘生,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xiàn)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yán),所以,他要舍命為智伯復(fù)仇,用生命捍衛(wèi)智伯的尊嚴(yán)。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的人格。
今天在太原市赤橋村西側(cè),仍然殘留著千百年來人們祭祀豫讓的祠堂———豫讓祠。而赤橋村還保留有當(dāng)年豫讓刺殺毋恤的所在“赤橋遺址”。時至今日仍有一首古詩流傳在當(dāng)?shù)兀?臥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椹愁。
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
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
返照石欄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徑由。
豫讓 - 《豫讓論》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dāng)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茍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yù),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敝^非忠可乎?及觀斬衣三躍,襄子責(zé)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dú)死于智伯,讓應(yīng)曰:“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奔创硕摚層锈藕兑。段規(guī)之事韓康,任章之事魏獻(xiàn),未聞以國士待之也,而規(guī)也、章也,力勸其主從智伯之請,與之地以驕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嘗以國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韓、魏之情以諫智伯,雖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疵之智謀忠告,已無愧于心也。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jì)國之士也。當(dāng)伯請地?zé)o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曰:“諸侯大夫,名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爭,爭必。或湵匕,傲必亡!闭伹袘└,諫不從,再諫之;再諫不從,三諫之;三諫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伯雖頑冥不靈,感其至誠,庶幾復(fù)悟,和韓、魏,釋趙圍,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讓于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dú)庵,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p>
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dāng)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靦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豫讓 - 歷史評價
“在昔有豫讓,他是義俠兒!边@是我國當(dāng)代史學(xué)界和文學(xué)界的泰斗郭沫若先生,對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著名俠士、刺客豫讓的中肯評價。
司馬遷曰: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主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趙襄子說:“彼義人也,吾謹(jǐn)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