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晉太史蔡墨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龍,能求其嗜欲,飲食之,龍多舊焉。乃擾蓄龍以服事帝舜。帝賜姓董氏,使豢龍,封諸鬷川”鬷川就在聞喜縣境內(nèi),蜿蜒四十華里,在鳳凰垣和峨嵋岺之間形成一條天然的大湖泊。此處煙波浩淼,水域遼闊,正是豢龍的理想之所。我們知道,“龍乃圣潔之物,非甘泉不飲,非靈水不憩。”于是,董父便依靈水而居,從此,鬷川改名為董澤湖。
董父 - 董父豢龍
四千年前,董澤湖畔,莆葦蕩漾,四十里鬷川荷花飄香,在波光瀲滟的湖面上,董父悠閑自在地駕著一葉扁舟,在湖中釣魚。其實(shí)他并非釣魚,而是用魚桿來調(diào)教水中蛟龍。魚桿所到之處,一片喧嘩,幾十條龍躍出水面在空中翻騰,一時間銀光四射,浪花飛濺,岸邊引來一群看熱鬧的人。龍受到驚嚇,潛入湖底再也不肯出來。是夜,月光如水,繁星滿天,湖面一片寧靜。董父獨(dú)坐湖邊陷入沉思:他盼著水中的蛟龍快快長大。
湖邊一日,世上千年,轉(zhuǎn)眼二十個春秋過去了。湖中的龍漸漸長大,它們已經(jīng)不滿足這片湖泊,開始向往頭頂?shù)乃{(lán)天,它們一次次躍出水面,就是為了飛向天空。董父知道,蛟龍騰飛的那一刻已經(jīng)來到了,便請來舜帝和朝中大臣一同觀看,只見董父的魚桿在水中輕輕一點(diǎn),兩條幾十米長的大龍披著黃色的鱗甲躍出水面,如彩練般在空中飛舞盤旋,接著,所有龍都騰空而起,飛向云霄……巨龍騰飛乃祥瑞之兆,預(yù)示著國泰民安;氐匠,舜帝招眾臣商議:決定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董父因豢龍有功,舜帝便將這一帶封為董父之國。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向大家解釋清楚,什么是圖騰?為什么舜帝要用龍作為民族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guān)系,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biāo)志。在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無法理解,比如,電閃雷鳴,地震災(zāi)害,四季變化,生老病死……他們覺得自然界也應(yīng)該有一個什么神來主宰和掌控這一切,像每個部落必須有自己的首領(lǐng)一樣。于是,就出現(xiàn)最初動物崇拜,原始圖騰。其實(shí),在舜帝之前,各部落都有自己動物圖騰,有熊圖騰、獅圖騰、豬圖騰,打仗時作為他們的旗徽,以激勵將士。舜帝之所以用龍作為民族圖騰,是因?yàn)辇埦C合了馬頭、獅嘴、鹿角、蛇身、魚鱗、虎掌、鷹爪等多種兇猛動物身上的局部特征,融合了各部落的圖騰思想,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圖騰標(biāo)準(zhǔn)。所以龍圖騰才能夠千年不變地一直延續(xù)下來。由此可見,龍圖騰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任何否認(rèn)龍圖騰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
代代相傳歷史,難免被染上神話色彩,但董父豢龍的傳說決不是空穴來風(fēng),座落在董澤湖畔的董父廟可以作證:這是當(dāng)年沿湖百姓為紀(jì)念董父自愿集資建起來的一座廟宇,此廟建于五代周顯德五年(958年)雖經(jīng)幾千年歲月滄桑,歷時宋、元、明、清,幾任知縣修復(fù),廟宇保存依然完好。是什么力量讓他們接過修繕的接力棒一代代傳承下來?我相信是一種民族的信仰,如果,他們不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他們會這樣做嗎?他們傳承的何止是一座廟宇,而是龍的精神!有一位古稀拉哲學(xué)家說過,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龍是我們?nèi)A夏民族千年不變的信仰,我們要發(fā)揚(yáng)龍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奮斗!
董父 - 相關(guān)詞條
宙斯 | 波塞冬 | 哈得斯 |
阿波羅 | 雅典娜 | 刻爾柏洛斯 |
美杜莎 | 奧丁 | 洛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