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秀成

    李秀成

    李秀成(1823~1864年),初名李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國著名將領(lǐng),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參加太平軍后,他作戰(zhàn)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lǐng)。天京變亂后,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并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遇害。


    人物簡介

    李秀成(1823~1864年),初名李以文,廣西藤縣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國著名將領(lǐng),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出身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參加太平軍后,他作戰(zhàn)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lǐng)。天京變亂后,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并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1864年,天京陷落后,李秀成被俘遇害。他留下的《李秀成自述》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文獻。

    生平小傳

    家庭與時代

    廣西省梧州府藤縣寧風鄉(xiāng)五十七都長恭里新旺村,周圍是一片高山峻嶺。在十九世紀,附近住的都是貧苦農(nóng)民。他們大都靠著雇工、種田、燒炭來維持生活。這兒,就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家鄉(xiāng)。李秀成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父親李世高,母親陸氏,生他和弟弟李明成。他們給別人墾山種植,“尋食度日”生活貧苦。李秀成的舅父是村塾教師,在八歲那年,把他帶去讀了兩年書,到了十歲,家里生活太苦便不能再讀下去了,把他叫了回來幫助父母干活養(yǎng)家。后來在舅父的幫助下。李秀成獲得了在村塾幫工的機會,在這里一邊幫工、一邊自學。在李秀成一生里面,有一個突出的性格,人們稱他為“外柔內(nèi)剛”,柔是委婉從順,剛是堅強果斷!巴馊帷笔峭庑,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內(nèi)剛”才是本質(zhì),既是百煉鋼那般剛強,又是繞指柔似的韌性。而正式這段“幫工各塾”的經(jīng)歷,磨練出了李秀成“外柔內(nèi)剛”的性格。然而在村塾的收入對家庭的幫助有限,不久李秀成就又回到家中,春天來了,就上荒山去種蘭,到了秋冬,有上山砍樹、燒炭。他“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受盡了“孤寒無食”的折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馮云山從廣東花縣進入廣西宣傳、組織拜上帝會,以桂平縣的紫荊山為根據(jù)地,并向四周發(fā)展。廣西的桂平、貴縣、武宣、平南、象州、藤縣、陸川、博白以至廣東的信宜這幾個州縣的貧困農(nóng)民都信從了,每村每處都知道有“洪先生”。李秀成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會。

    從圣兵到忠王

    李秀成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這年二月,太平天國再廣西武宣東鄉(xiāng)建立,是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這年八月,太平軍在桂平突破清軍圍困,經(jīng)平南、藤縣像永安州進軍,路經(jīng)李秀成的家鄉(xiāng),沿途召集拜上帝會人馬,李秀成就在這時加入了太平軍,當了一名圣兵。太平天國二年(1852年)五月,太平軍出湖南、攻武昌,下江南,于太平天國癸開三年(1853年)二月十四日,建都南京,稱為天京。那時候李秀成已隨春官丞相胡以晃理事。

    定都天京后,楊秀清親自提拔李秀成為右四軍帥,把守太平門外新營,不久,又升為后四監(jiān)軍,把守儀鳳門外高橋。同年11月,李秀成隨石達開赴安慶撫民,他“勤勞學練,生性秉直,不辭勞苦”“逢輕重苦難不辭”,“修營作寨,無不盡心”。1854年春,胡以晄攻占廬州府,李秀成被調(diào)往廬郡“守把安民”,并提拔為二十指揮。

    1856年春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隨燕王秦日綱解鎮(zhèn)江之圍,大敗吉爾杭阿,又攻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1856年9月,天京事變后,清軍乘機從各個戰(zhàn)場反攻。李秀成入守桐城,率殘軍六七千人把守孤城。1857年春,李秀成與從寧郭郡來救的陳玉成在樅陽商定出奇兵制敵的計策,大破清軍,并北上六安、霍邱,招得捻軍張樂行、龔德樹等,進封合天侯。

    1857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為副掌率,與又正掌率陳玉成同提兵符之令。他上書請求洪秀全“擇才而用,定制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依古制而惠四方“”禮而恤下,寬刑以待萬方,輕世人糧稅,仍重用于翼王,不用于安、福王(洪秀全長、次兄)”遭到嚴斥并革除封爵,后經(jīng)朝臣力諫得復。1858年,李秀成行文各鎮(zhèn)守將,在樅陽召開軍事會議“各誓一心,訂約會戰(zhàn)”,謀解京圍。這時天王設(shè)五軍主將,封李秀成為后軍主將,進爵合天義。9月26日,李秀成與陳玉成在烏衣會師,大敗德興阿,再次攻破江北大營。11月與陳玉成在三河全殲湘軍李續(xù)賓部,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秋天王封其為忠王,并親書“萬古忠義”四個大字贈與李秀成。但李秀成接到封王詔書后,懸印月余,不肯接受,他上本章說他的一些功勞,都出自捻軍將領(lǐng)之力,懇請?zhí)焱跸燃臃饽碥妼㈩I(lǐng)韓碧峰、韓肅峰、孫葵心、劉天祥等爵位,而后他方敢受任。

    克復蘇浙

    1860年初,江南大營重圍天京,李秀成強請出京,領(lǐng)軍連下安徽廣德,浙江安吉、長興等地,并率1350名先鋒奇襲杭州;當江南大營分兵往救,即間道馳還,與楊輔清、李世賢、劉官芳等在建平大會。數(shù)路軍分進合擊,于5月6日再破江南大營。旋乘勝東下,攻占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府的絕大部分州縣,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辟了新的重要基地。

    在清政府統(tǒng)治時期,蘇南地區(qū)田賦極重,再加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李秀成克復蘇州后,將民眾苦狀奏陳,天王下詔減輕了田賦。李秀成在蘇南執(zhí)行“著佃征糧”政策,順應(yīng)農(nóng)民的要求,又發(fā)給“田憑”,農(nóng)民“領(lǐng)憑后,租田概作自產(chǎn)”,使得當時的蘇南農(nóng)村“稻堆蔽場,無路可走”,一片“豐年景象”。李秀成還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凡做生意沒有本錢的,可以具呈請領(lǐng)本錢,貨物售賣后,繳還本錢七成,留三成,使他們永遠可有本錢周轉(zhuǎn)。這也使得蘇州“百貨云屯,流民雨集,盛于未亂時倍蓰”。

    進攻外國侵略者

    在李秀成一生的事跡中,要特別提出來的,是他進攻外國侵略者的事跡。

    太平天國認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稱外國人做“洋兄弟”,歡迎外國人來中國通商,當癸好三年(1853年)春,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訪問天京時,太平天國就曾經(jīng)向他正式通知;準許英國人來華經(jīng)商,惟警告英國不準再賣鴉片,且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列強對清政府的態(tài)度由打擊轉(zhuǎn)到拉攏,最后幫助清政府,共同進攻太平天國。李秀成就在這時,領(lǐng)導太平軍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wù)。

    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軍克復蘇州,李秀成決定進軍上海。清蘇道吳煦、四明公所董事候選道楊坊雇傭美國人華爾募集外國暴徒,在上海組織洋槍隊,妄圖防守上海,奪回附近各城。五月,李秀成照會在上海的英國全權(quán)大臣,生命收復松江、上海的必要,并宣布太平天國對外國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英國公使普魯斯置之不理。干王洪仁剿罩藎終棧嵊、法、脩徐蕯n圓煥懟A攏笄茍詠蓋嗥鄭驕亟婕。李袘C紗鈾罩荽烊寺砣ゾ惹嗥鄭蟀苧笄茍櫻蟶嘶鞅醒笄茍尤種。七贼旛九日?月18日)李秀成照會上海各國公使,宣布大軍即抵上海,對外僑加以保護。發(fā)出照會后,即進軍上海。英、法侵略者則下令軍隊用大炮和來福槍向太平軍轟擊,在黃浦江上的英國軍艦也發(fā)大炮轟擊。

    辛酉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乘著太平軍在長江上游戰(zhàn)事失敗,安慶陷落的形勢,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國,愿幫助打倒清朝的談判,遭到太平天國拒絕,雙方發(fā)生決裂。李秀成克復杭州后,再次進攻上海,他先傳檄外國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轉(zhuǎn)助逆為惡,相與我?guī)熆箶,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這時候,外國侵略者已經(jīng)取得《北京條約》,與清朝統(tǒng)治者互相勾結(jié),英國海軍提督何伯、陸軍提督士迪佛立、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調(diào)集了侵略軍隊集中上海,連同華爾的常勝軍,與清軍聯(lián)合,向太平天國反攻。壬戌十二年三月,連陷嘉定、青浦,進犯太倉,自松江、泗涇、青浦、嘉定、寶山、上海連營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軍把守。李秀成從蘇州親率精兵前來迎敵,四月初五日,大戰(zhàn)于太倉,力破敵陣。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被擊斃于奉賢南橋鎮(zhèn)。李秀成乘勝直追,把英國陸軍提督士迪佛立率領(lǐng)的英法侵略軍困在嘉定城內(nèi)。外國侵略者從上海派兵來救,又被李秀成打敗。四月十四日,士迪佛立焚城突圍,逃回上海。克復嘉定后,李秀成即下青浦,將常勝軍副統(tǒng)領(lǐng)法爾思德圍住。華爾率部焚燒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軍緊追,生擒法爾思德?说们嗥种,李秀成一路向泗涇、太倉、松江掃蕩,攻破敵營一百三十多座,將華爾圍于松江城內(nèi),外國侵略軍從上海來救,依然被李秀成打敗,李秀成敘述當時太平天國的軍威說:“那時洋鬼并不敢與我見仗,戰(zhàn)其即敗”。然而正當太平軍在上海節(jié)節(jié)勝利時,曾國荃部湘軍從安慶直下,攻陷蕪湖、巢縣、無為、運漕、和州、東、西梁山、太平關(guān),直犯天京。天王一日下三道詔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從松江撤退。

    雖然,太平天國不曾能完成驅(qū)逐外國侵略者的大業(yè),是極可痛惜的,但是忠王李秀成及其部下給予外國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把外國侵略者打得一敗再敗,不敢見仗,表現(xiàn)出了中國人無比堅強的反侵略的戰(zhàn)斗精神。

    艱苦支持

    太平天國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奉命從松江撤退。十一日,在蘇州召集部下大將召開軍事會議。李秀成與諸將詳細研究當前形勢,指出:湘軍從上而下,有水師的便利,以逸待勞,不可與爭鋒;應(yīng)將蘇省米糧軍火等物資多多運回天京,作長期守御的準備;過了兩年,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斗志時再與之決戰(zhàn)。然而當李秀成的把這個策略上奏天王后,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fā)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李秀成接到這嚴詔,不得不放棄會議的主張。六月廿五日,他又在蘇州召集軍事會議,計劃調(diào)集軍隊回救天京。當時天王采取強本弱枝政策,把陳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將都封了王,以分他們的權(quán)力,李秀成指揮發(fā)生困難。為強調(diào)團結(jié)一致,李秀成親自為《會議輯略》作序,“如欲奮一戰(zhàn)而勝萬戰(zhàn),必須聯(lián)萬心而作一心”。他又為了要消除天王對他的猜疑,就把蘇、浙兩省政權(quán)全部交給各將,連母親和家眷也從蘇州送回天京,交給天王為信,表示他的“愚忠”。

    李秀成在回京前,為穩(wěn)定蘇福省后方,也作了必要的措施。早在太平軍克復蘇州以前,蘇、松、嘉、湖廣大太湖地區(qū),就有一種惡霸、流氓組織的槍船,千百成群,四鄉(xiāng)開設(shè)賭場,在湖上搶劫,為非作惡,為害百姓。太平軍進軍這個地區(qū)時,有一部分槍船就幫助清朝統(tǒng)治者抗拒太平軍。李秀成審查情勢,定下欲擒故縱的策略,用官爵廣封槍船頭目,籠絡(luò)著他們,使這些匪幫陷入圈套。李秀成要回救天京,為弭除后方的隱憂,五月二十八日,他一聲號令,蘇、松、嘉、湖各地軍隊同時行動,太湖槍船一時絕跡。李秀成生平對待敵人,往往采取這類外柔內(nèi)剛的手段。

    八月中,李秀成率軍從蘇州出發(fā),到東壩集合,分軍兩路,一由秣陵關(guān),一由板橋、善橋直向雨花臺而來。九月初三日,下總攻擊令,大軍包圍戰(zhàn)線長達五、六十里。是役,雖然使曾國藩“心已用爛,膽已驚碎”,使得湘軍“將士皮肉都盡”,稱“自發(fā)逆猖亂來未有如此圍之久者”。但湘軍有水師運輸子藥物資,得以持久戰(zhàn),而太平軍卻須陸運,各軍從八月出發(fā),未帶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無糧,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軍不得不撤退。

    李秀成攻清營不下,天王當?shù)蠲髫,革了他的王爵。他另采取“進北攻南”的策略,從長江北岸進攻上游湘軍的后方,迫敵人不得不調(diào)南岸的軍隊去救北岸,調(diào)下游的軍隊去救上游,其目的是為了要解救天京的圍困。十月二十七日,大軍晝夜趕渡,沖過江浦、浦口。其后連克含山、巢縣、和州。時駱國忠在常熟叛變,李秀成回蘇州定亂。到癸開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始得趕到巢縣指揮進軍。李秀成留來王陸順德、戴王黃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練業(yè)坤等軍牽制清軍,而自率大軍打算從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疾趨湖北麻城宋埠市,分兵一出黃州,一出漢口,合攻武昌省城,然后進取荊州、襄陽,與遠征陜西的扶王陳德才軍隊聯(lián)成一片。三月二十九日,大軍趕到六安州,正逢青黃不接,沒有糧食可購,不得不回軍,從壽州附近東歸。壽州被練匪苗沛霖擾害,正鬧饑荒,李秀成軍隊沒有糧食,吃草充饑,餓死很多,回到天長等處。五月初一日雨花臺失守,京內(nèi)驚慌,天王召秀成回京。秀成奉詔立即回軍。這時候正逢長江水漲,路道被水沖崩,無路行走。敵人又水陸進攻。秀成調(diào)集船只,先載將官戰(zhàn)兵馬搶渡過江,還未過盡,和州、江浦、浦口、下關(guān)、九洑洲都失守,未過江的部隊都戰(zhàn)死。這一役,前后喪失戰(zhàn)士數(shù)萬人,給士氣以重大的打擊。

    李秀成既歸天京,天王加封他為真忠軍師,留守天京,各王都歸調(diào)遣。先是,當秀成北征的時候,清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淮軍與由英國人戈登率領(lǐng)的常勝軍連陷太倉、昆山、吳江,進犯蘇州。清浙江巡撫左宗棠的湘軍與由法國人德克碑率領(lǐng)的常捷軍圍攻富陽,迫近杭州。李秀成回到天京后,蘇、杭各將告急,日日飛文前來。他三番四次奏請去救蘇、杭,天王都不準。到八月初,始得出京到蘇州。蘇州水道縱橫,旱道很少,太平軍旱道能爭,水師不能與敵輪船見仗,是以戰(zhàn)敗。秀成親帶一軍出閶門,屯扎馬塘橋,取犄角勢,暫保蘇州,打算回京向天王建議,不守天京,正在計議間,郜永寬、汪安鈞等已刺殺蘇州守將慕王譚紹光叛變。蘇州既失,無錫相繼淪陷,李秀成退屯丹陽。此時在浙江,外國侵略者也先后攻陷了寧波、紹興,于是余姚、金華、龍游、溫州等處的太平軍也都陸續(xù)撤屯,屯扎富陽,癸開十三年八月,富陽又被攻陷,太平軍退守余杭,杭州也岌岌可危。

    看到這種情勢,李秀成知天京不能再守,要回京勸天王撤退。他的堂弟侍王李世賢駐兵溧陽,勸他前去,別作他謀,不要回京,他不聽。李世賢要帶兵前來,逼他去溧陽,阻止他回京。秀成知道,就輕騎連夜走回京。第二天,他上殿向天王奏陳天京不能再守,請求“讓城別走”。他竭盡忠誠,痛切陳詞,甚至請死于殿前,以求聽從。天王竟斷然拒絕,嚴加斥責。李秀成含淚出了朝門,闔朝眾臣都來勸慰,全城百姓也流涕呼留。第二天,天王也賜下龍袍,來安慰他。秀成只得遵天王意旨,留天京死守。他傳令李世賢領(lǐng)軍去江西就糧,到明年江南秋收后回救天京。

    忠貞殉國

    甲子十四年(1864年)正月十七日,天保城失陷,天京被合圍。四月十九日,天王逝世。秀成扶幼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嗣位,以安定人心。這時城中軍隊只有一萬多名,能作戰(zhàn)的只有三、四千名,糧食又斷絕。湘軍圍城越加緊急,從東門到北門沿城掘地道攻城。秀成指揮守城軍,一連破了幾十處地道。然而五月二十一日,地保城失陷,湘軍得以猛烈的炮火作掩護,迫近太平門城根,開掘地道攻城。六月初六日(1864年7月19日)午刻,龍膊子地道發(fā),城垣被轟陷。李秀成率領(lǐng)饑軍奔向缺口,用火藥傾盆燒死敵人無算,無奈湘軍以五萬生力軍攻城,眾寡懸殊,抵擋不住。李秀成奔回朝門,保護幼天王,把自己的戰(zhàn)馬讓給幼天王騎,自己另騎了一匹不得力的馬。幼天王就因為騎這匹快速戰(zhàn)馬得逃出敵人的追趕。而秀成卻因為騎的不是戰(zhàn)馬,戰(zhàn)斗了一天,馬不能行被俘。

    李秀成帶幼天王回家辭別母親!凹葹橹页,難為孝子”,李秀成要盡忠保護幼天王,便不能兼顧母親了,他與母親要生離死別,全家流涕分離。他率領(lǐng)戰(zhàn)士保護幼天王上清涼山暫避。到了初更時候,假扮清兵,從太平門缺口沖出,出城后他又率一百余人轉(zhuǎn)身攔截清軍,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來,要送他出險,后不幸為八村村董陶大來知悉,于23日將李秀成獻與蕭孚泗。鄉(xiāng)民為替李秀成報仇,將蕭孚泗親兵王三清捉去,“殺而投諸水中”。

    曾國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久攻不下。他“置刀錐于前,欲細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動”,惱羞成怒的曾國荃親自動手,“短衣握錐,獨身走出”“遍刺以錐,血流如注”。李秀成被俘后,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寫自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以及太平天國的興亡得失。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并寫有10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曾國藩沒有將李秀成送到北京,是為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

    民不能忘

    李秀成的一生,是比較能關(guān)心平民疾苦的,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節(jié)”還重。他曾對人講過:“為民父母,當以全身利人為要,若僅沽名殉節(jié),不顧禍遍蒼生,亦豈志士仁人之所忍為”。由于他平日能夠“用命散財,肯救窮人”,所以能深“得軍民之心”。

    1854年、1855年李秀成鎮(zhèn)守和州、太平郡一帶。和州城東南太陽河牛路一帶碼頭,與長江東岸采石磯相對,是當時長江兩岸的一個交通要道。千百年來,這一帶船戶把持碼頭,任情訛索,為害行人,以致“手中空虛”的人,“臨江而嘆”。李秀成來守和州,特地在太陽河牛路碼頭上,樹立一座渡船規(guī)條碑,頒布了新的碼頭交通條例,使交通得以暢通無阻。規(guī)條碑最后一條規(guī)定“凡無錢之人,有緊急事情,務(wù)宜飛渡 ,雖系一人,亦須送去”。

    李秀成在蘇南實行了有利于民生的減免政策,生活得到改善的蘇州人民在閶門外建漢白玉碑一座,上書“民不能忘”四字,來歌頌太平天國,歌頌李秀成。李鴻章攻克蘇州后,曾經(jīng)查問此事,“民以減糧對”。蘇南人民對李秀成是懷著深厚的感情的,在五十年代,蘇南還流傳著許多歌頌李秀成的民歌。有一首唱道:“春天里百花開,忠王一到宜興來,我伲的嘴巴都笑開。夏天里來流水長,u2018哪有忠王的情義長,我伲看見忠王象見親爹娘。秋天里來稻子黃,割下稻子打成谷,送給忠王當軍糧。冬天里來雪茫茫,我伲一家在爐旁,說起忠王的恩情日夜都不忘!焙髞砝钚愠蓭П鴱奶K州去救天京的時候,蘇南人民又唱道:“長江里水向東流,我伲日夜都發(fā)愁。千愁萬愁不愁別,愁你一去不回頭!”

    個人事記

    1855年秋

    天京地區(qū)形勢日趨緊張。清將吉爾阿和總兵張國梁,率兵圍困鎮(zhèn)江,威脅天京。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綱、陳玉成等去救咽喉之地鎮(zhèn)江。進兵至湯頭時,為清兵張國梁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帶三千人趁黑夜越過湯頭岔河與陳玉成、吳如孝內(nèi)外夾攻,重創(chuàng)清軍,遂解鎮(zhèn)江之圍。太平軍乘勝渡江至長江邊的瓜洲鎮(zhèn),連破清營一百二十余座,占領(lǐng)揚州。

    1856年6月

    李秀成又配合石達開參加破襲江南大營的戰(zhàn)斗。李秀成等進駐天京城外東北燕子磯觀音門。石達開部進占黃馬群,把敵人切成兩半。20日,太平軍與清軍統(tǒng)帥向榮發(fā)生激戰(zhàn),攻破孝陵衛(wèi)滿、漢營寨二十余處。楊秀清親自派人從城內(nèi)策應(yīng)。最后向榮敗走丹陽,自縊而死,江南大營土崩瓦解。

    1856年9月

    “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yè)遭到了嚴重挫折。在“朝無佐政之將”的情況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領(lǐng)導核心。1857年10月,李秀成被升為副掌率,提兵符令,進入了領(lǐng)導核心。但這時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專信同姓”。李秀成極力勸告洪秀全,要“擇才而用,定制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李秀成的犯顏直諫,惹惱了洪秀全,將李秀成一度罷官,經(jīng)過李秀成和在朝文武的據(jù)理力爭,才又恢復了李秀成的職務(wù)。1858年,洪秀全恢復前期五軍主將制,李秀成為后軍主將。同年,清軍進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圍的戰(zhàn)斗。8月,他約集太平軍各地守將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聯(lián)席會議,共同研究解除京圍的作戰(zhàn)方案。會后,陳玉成東進破廬州、克滁州。李秀成在滁州東南烏衣與陳玉成合兵擊敗清軍主力德興阿、勝保部。緊接著奔襲浦口,摧毀江北大營,敵都統(tǒng)德興阿部被殲一萬多人。

    正當陳玉成和李秀成乘勝掃蕩蘇北戰(zhàn)場時,湘軍首領(lǐng)曾國藩在安徽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李秀成配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殲敵李續(xù)賓部六千人,沉重打擊了湘軍的氣焰,穩(wěn)住了長江上游的局勢。

    三河大捷后

    李秀成與陳玉成又合兵解六合之圍,拔清軍營盤六十余座。在李秀成、陳玉成和清軍拚死奮戰(zhàn)不斷為太平天國事業(yè)立下顯赫戰(zhàn)功的時候,洪秀全封從香港回到天京還不到一個月、尚無尺寸之功的族弟洪仁賞,总理朝政。接讱W獬掠癯晌⑼。敌人利又i庖皇被甘古呀鈁咽偌氖楦钚慍扇敖。凑b瘧惶煬┦啦慷硬榛。洪虚b彌聳率終鵓⒓床扇×搜俠韉姆婪洞朧=钚慍傻哪鈣捫旱,并箱X罘飩蛔祭钚慍苫鼐。绰柋,困守茡丛懩李袘C贍諼蘧彌П,外无援兵相君x約岢鐘肭寰屑榪嗟惱蕉貳@钚慍傻撓賂易髡膠橢藝瓴揮宓謀硐鄭獬撕樾閎囊陜。洪虚b資欏巴蜆胖乙濉彼淖炙透钚慍,并晋封为忠王,覇T碚盟蘊嬌錈亂檔鬧頁蝦妥吭焦畢住?/p>

    1860年初

    太平軍采用“圍魏救趙”的戰(zhàn)略圍殲清軍江南大營。李秀成奉命率精兵從浦口出發(fā)奇襲杭州。他對部下說:“官軍精銳,悉萃金陵,其餉源在蘇、杭。今金陵城外長壕已成,官軍內(nèi)圍外御,……攻之難得志,不如輕兵從間道疾搗杭州,杭州危,蘇州亦必震動,金陵大營懼我絕其餉源,必分師奔命以救之。我見大營虛弱,還軍急擊,踏破大營,則蘇杭皆我有也!崩钚愠稍谶M軍杭州,攻占安吉、長興后,突然兵臨杭州城下,嚇得杭州官紳驚慌失措,守城無策。3月19日,李秀成攻占杭州。江南大營統(tǒng)帥和春果然中計,忙派總兵張玉良統(tǒng)兵一萬三千余人援救杭州。清軍于23日趕到杭州城下,第二天,太平軍迅速回師,各路大軍分進合擊江南大營。天京城內(nèi)太平軍也分頭出擊,連拋火罐,敵營“火藥轟處,人聲鼎沸,登時大亂!痹谔杰妰(nèi)外夾擊下,連破清營五十余座,數(shù)萬清兵全部潰散。和春等清營大員“不及衣履,倉皇奔鎮(zhèn)江”,“京圍立解”。

    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之后,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開了高級將領(lǐng)會議。在李秀成的積極支持下,會議采納了洪仁岢齙畝濾蘸跡榷崛〗細皇厙,尔后西上奔袭武汉祼楞q約蘋。担任东征助X睦钚慍陜時サぱ簦汲V藎尬,繎Z罩蕁L驕謁粘U匠∪〉媒誚謔だ氖焙潁婢嘶蛄巳萊ず炯詠粑Чグ睬臁?/p>

    1860年9月

    洪秀全調(diào)集各路將領(lǐng)組織第二次西征,會攻武漢,援救安慶。陳玉成部走長江北岸從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長江南岸,經(jīng)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兩軍約定在1861年4月會師武漢。陳玉成在3月進抵距武漢一百六十里的黃州,因英國出面阻撓和南路軍未能按時趕到,便率主力折回安慶。而李秀成原本不想?yún)⒓游髡鳎鲝埵刈|南新地盤,只是在洪秀全的嚴詔督責下,才不得已于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帶部分兵力進入皖南。12月,大軍逼近祁門。曾國藩驚恐萬狀,“軍中皇皇,莫知為計”,忙寫下遺囑,準備后事。可惜,李秀成沒有探明敵情,誤認為祁門駐有重兵,所以就放過祁門繞道江西,這才使曾國藩虛驚一場,死里逢生。

    1861年6月15日

    李秀成攻下武昌縣,逼近武漢。因得知陳玉成部在集賢關(guān)等處作戰(zhàn)失利,他徑自撤軍,退出湖北。由于李秀成對西征的消極態(tài)度,因而造成了會剿失約,武漢會師的計劃落空了。在安慶形勢十分緊張,太平軍廣大戰(zhàn)士艱苦的進行浴血奮戰(zhàn)的危急關(guān)頭,李秀成又率軍從安慶附近撤回江浙,而不回軍去協(xié)力援救。他這種不顧大局的行動,引起太平天國將領(lǐng)們的不滿和指責。洪仁詬男胖兄賦觶猿そ嫌巍捌還,徒疫\蘸擠被,爷埈挫锗P夭荒芫迷!焙罄,安菙棠失纤|钚慍墑怯Ω閡歡ㄔ鶉蔚摹?/p>

    1861年9月

    李秀成回師江西,進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在李秀成經(jīng)營蘇杭地區(qū)期間,任用了不少清朝的官僚、豪紳、團練頭子在太平軍中當官。一些地方原有的地主政權(quán)甚至照舊執(zhí)政,不僅允許地主收租,而且還設(shè)局催租,保護地主的封建剝削。

    1860年

    李秀成在占領(lǐng)蘇常地區(qū)之后,率軍直指上海。盤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結(jié)地方官紳,出資雇用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抵抗太平軍的進攻。李秀成在青浦一戰(zhàn)大破洋槍隊,“殺死鬼兵六七百人”,華爾身中五槍,狼狽逃回上海。1862年,太平軍再次進攻上海。李秀成發(fā)出布告警告侵略者,要他們“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zhuǎn)助逆為惡,相與我?guī)熆箶,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碧杰娫谥貏(chuàng)英法干涉軍和洋槍隊之后,主動轉(zhuǎn)移。5月中旬,在太倉破清營三十余座,乘勝收復嘉興。8月,在浙江慈溪戰(zhàn)斗中,太平軍打死了“常勝軍”頭子華爾。由于中外反革命勢力的聯(lián)合進攻和李秀成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蘇浙戰(zhàn)場轉(zhuǎn)入防御,根據(jù)地日漸縮小。1863年12月蘇州失陷,第二年3月,太平軍從杭州突圍北撤。

    1862年10月

    李秀成進攻天京城外雨花臺湘軍大營。太平軍把湘軍打得暈頭轉(zhuǎn)向。李秀成部開掘地道,炸毀湘軍圍墻,太平軍沖入湘軍陣地展開肉搏戰(zhàn)。后來由于太平軍云集天京,棉衣、糧食供應(yīng)都遇到困難,李秀成才決定撤軍。接著,洪秀全又命他執(zhí)行“進北攻南”的計劃,企圖進攻清軍后方,伺機消滅湘軍以解京圍。但由于天京告急才又回師援救。這次南北奔波,使李秀成損兵折將,銳氣大傷,失去太平軍將士數(shù)萬人。

    1863年上半年

    天王洪秀全命李秀成率軍渡過長江攻安徽,企圖以進攻清軍后方迫使包圍天京的清軍撤退,由于軍中糧食不足,加上天京外圍據(jù)點接連失守,李秀成被逼退回江南,太平軍在該次出征損失慘重,“前后失去戰(zhàn)士數(shù)萬余人”,投降逃逸被俘太平軍亦超過10萬以上,導致返回南京城防部隊嚴重不足僅3萬殘兵,故湘軍得增益7萬兵力圍攻天京。蘇州失守后,天京形勢更為危急。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曾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nèi)少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的建議。但此時的洪秀全斷然拒絕了這一正確建議。自此時起至天京失守止,李秀成留守天京。

    1864年6月

    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歲的幼主洪天貴福即位。7月19日,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城墻,沖入城內(nèi)。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肉搏戰(zhàn),一部分戰(zhàn)死,其余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將他的好馬讓與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掩護其突圍,結(jié)果他自己因“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東南的方山被擒獲。

    1864年8月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國荃的清軍兵營。因為自己的親兄弟曾國華在與李秀成作戰(zhàn)時,戰(zhàn)死在三河鎮(zhèn),故而對其痛恨有加。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李秀成痛楚斥他:“兩軍對戰(zhàn),各忠其主,當有損傷,何如此?”,英雄之氣絲毫未減。

    此后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shù)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jié)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后的內(nèi)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jīng)游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據(jù)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為了邀功曾夸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實,因害怕清政府的審訊而不等指示,擅自將李秀成殺害。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報朝廷時,經(jīng)過了曾國藩的刪減,原稿被曾國藩送至家鄉(xiāng)秘藏。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江寧就義,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并寫有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后,也感動贊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年表

    ⊙1823年(清道光三年)李秀成生于廣西藤縣大黎新旺村。

    ⊙1849年 李秀成全家加入拜上帝會。

    ⊙185l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勝利,建號太平天國。

    ⊙1851年(清咸豐元年)8月太平軍路過藤縣,李秀成入伍。

    ⊙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南京,改稱天京。

    ⊙ 李秀成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手下理事。

    ⊙7月 被保舉為右后四軍帥,把守天京太平門外新營。

    ⊙8月 調(diào)任后四監(jiān)軍,在天京儀鳳門外高橋駐守。

    ⊙9月 隨翼王石達開到安徽安慶巡視民務(wù)。

    ⊙1854年春 太平軍克復廬州,李秀成奉命鎮(zhèn)守,升二十指揮。

    ⊙1854年秋至1855年 駐守安徽太平府、和州一帶。

    ⊙1856年2月 奉調(diào)隨燕王秦日綱解救天京,8月打破清軍阻擊,進入鎮(zhèn)江城。

    ⊙4月 參加一破江北大營之役。

    ⊙6月 參加一破江南大營之役。

    ⊙9月 天京內(nèi)訌,東王楊秀清被殺。

    ⊙冬 困守安徽桐城。

    ⊙1857年1—2月 會合前來救援的陳玉成部,大破桐城圍敵,連克舒城、六安、霍邱;與張洛行部捻軍聯(lián)合。

    ⊙夏 受洪秀全封為副掌率,“提兵符之令”。

    ⊙ 11—12月奉命率部東返,接應(yīng)吳如孝部撤出鎮(zhèn)江。

    ⊙ 1858年4—6月奏準出京調(diào)度軍務(wù),占領(lǐng)滁州,在江浦大劉村被清軍打敗。

    ⊙ 7—8月召集樅陽會議,確定解救天京方略。受封為后軍主將。

    ⊙9—10月 會同陳玉成部再破江北大營并占領(lǐng)揚州。

    ⊙11月 配合陳玉成部圍殲湘軍李續(xù)賓部于三河鎮(zhèn)并乘勝連克舒城、桐城、潛山、太湖。

    ⊙1859年 以滁州守將李昭壽、江浦守將薛之元先后降清,天京北路又困,與陳玉成部轉(zhuǎn)戰(zhàn)江浦、浦口一帶。

    ⊙冬 晉封忠王。

    ⊙1860年初 商定以“圍魏救趙”方略解救天京之圍。

    ⊙2月 在蕪湖召集諸將,誓師進軍。

    ⊙3月19日 率所部攻破浙江杭州,并于6天后疾馳北返。

    ⊙4月8日 于安徽建平召集各路將領(lǐng),商定回救天京的作戰(zhàn)計劃。

    ⊙5月6日 再次攻破江南大營。

    ⊙5—6月 率部東征蘇州、常州,開疆拓土,建立蘇福省。

    ⊙7—8月 第一次進軍上海。

    ⊙10月 自天京出發(fā),走商路,參加第二次西征。

    ⊙1861年6—7月 進抵湖北南部武昌外圍,因江北陳玉成部回救安慶,遂放棄“合取湖北”計劃,取道原路東返。

    ⊙8月 5日安慶失守。

    ⊙ 9一12月進軍浙江,并于12月29日再克杭州。

    ⊙ 1862年(清同治元年)1月率大軍自杭州出發(fā),開始第二次進攻上海。

    ⊙ 6月以湘軍進扎天京雨花臺外,天王洪秀全下詔回救,自松江撤兵回蘇州商討對策。

    ⊙10月 率“十三王”之兵回救天京,與湘軍苦戰(zhàn)45日,未能取勝而退。

    ⊙1863年2—5月 率部遂行“進北攻南”計劃,至安徽六安折返。

    ⊙6月 自江北南渡時,遭湘軍水陸師合擊,太平軍被擊斃餓斃不計其數(shù)。

    ⊙9一12月 組織指揮蘇州保衛(wèi)戰(zhàn)。12月4日,蘇州失守,返回天京。

    ⊙12月 向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建議,被拒絕。

    ⊙1864年3月2日 湘軍合圍天京。李秀成負責全城防守事宜。

    ⊙6月1日 洪秀全病逝。6日,幼主洪天貴福即位。

    ⊙7月19日 天京陷落。當晚,扶幼主突圍出天京,不久離散。

    ⊙22日 在方山被俘。不久,被囚入木籠,連日趕寫《自述》。

    ⊙8月7日 在南京就義。

    回憶記錄

    被捕日志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

    1864年7月19日,天京淪陷,李秀成陪同幼天王突圍時失散。

    7月23日,李秀成被奸民解送至曾國荃的軍營.

    7月28日,曾國藩從安慶趕到并首次提訊.

    7月30日,李秀成開始寫自述.

    8月6日,曾國藩再次會見李秀成.

    8月7日,李秀成被處死。

    天國之十誤

    1) 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

    2) 誤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后,調(diào)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清州之敗。

    3) 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4) 誤不應(yīng)發(fā)林紹璋去湘潭,此時林紹璋在湘潭全軍敗盡。

    4) 誤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

    5) 誤翼王與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

    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

    6) 誤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

    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誤。

    7) 誤主不問政事。

    8) 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9) 誤國不用賢才。

    10) 誤立政無章。

    傳世文書

    李秀成鈞諭李昭壽

    副掌率后軍主將李鈞諭

    李昭壽知之:照得投明棄暗,固俊杰志建非常;識勢知時,亦英雄心存是耍。本主將自與爾共事以來,覺爾大有作為,將才不俗,故惜爾如珍寶,視爾如手足,揆爾之為人,諒知情義,必知始終如一,必知患難同當。竟不意爾乃反骨之人。早知其如此,悔已遲矣。誡本主將目不識人,自己愛將,除徒教蹈行仁,勸爾從善,誰料爾出乎反乎,辜負我一片同仁同義之心矣。

    姑勿再論。爾自投順天朝,試問所因何事?今又轉(zhuǎn)降勝保,難保不察前因,爾終久總難釋其前過。大丈夫豈可且顧眼前,不思后患。何況我主天王待爾不薄,本主將亦待爾有情。無奈爾行為不軌,往往與同朝者爭競;爾統(tǒng)下每每滋擾良民,以致軍民懷怨。但爾若在天朝,本主將事事包荒,爾知道否?今已降妖,是人人得而誅之矣。本主將之前情爾既不念,而我與國誅之大義,豈忘心乎!

    爾既歸降勝保,為目前之計,陷我滁州、來安,此誠恩仇報也。惟是我耿耿此心,終懷不服,愿爾降妖亦能實力拒我也,爾之官兵,前皆賴我陶镕,性情本領(lǐng)均巳洞悉。爾之欲反天朝,本主將誓必與師問罪,情義既絕,各路之妖可緩誅,惟勝保與爾勢必先誅也。爾自思之,爾若拒以滁城可恃,勝保有勢,試問天京東門之向妖頭[注1],桐邑抗拒之秦妖首[注2],今年抗繞江浦、浦口之德妖頭[注3],侵犯三河之李妖頭[注4],其肆猖狂,其毒狠貪,尚被大兵云集,一旦消亡,爾諒知乎!

    勸爾既已妖途,何須往返,盡可速速歸林。若敢詭計仍恃,更恐爾敵莫保。何言妖與不睦,殺妖道臺而來,何慮天朝難容,返又降妖而去,似此無常反覆,豈志者所為而留名跡于天下后世也,不亦惜哉!

    特此鈞諭。

    太平天國戊午八年十月廿七日

    注釋:

    1、指清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

    2、指清福建提督秦定三

    3、指清江北大營欽差大臣德興阿

    4、指湘軍將領(lǐng)李續(xù)賓

    解讀:

    李昭壽,河南固始人,初為盜,受清道員何桂珍招撫,后來殺死何桂珍投降太平天國,隸李秀成部下。太平天國戊午八年(1858年)九月叛太平天國,以滁州降于清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wù)勝保,清廷命更名為李世忠,以參將即用。李昭壽曾是李秀成的愛將,李昭壽既叛變,李秀成就手書上面這封信,警告說:“各路之妖可緩誅,惟勝保與爾勢必先誅也”,可見其對叛徒之痛恨。但“惜爾如珍寶,視爾如手足”、“待爾有情”、“不亦惜哉”又強調(diào)了自己對李昭壽的情誼,為將來再把李昭壽招過來,留出情感余地,他為李昭壽指出的出路是“勸爾既已妖途,何須往返,盡可速速歸林!敝档靡惶岬氖牵钚愠稍谛胖袑懙健盃栕酝俄樚斐,試問所因何事?今又轉(zhuǎn)降勝保,難保不察前因,爾終久總難釋其前過。大丈夫豈可且顧眼前,不思后患。”李昭壽在清廷的下場,李秀成在其叛變時就已經(jīng)給他指出來了。清光緒七年(1881年),清廷以擅捉貢生吳廷鑒一事為借口將李昭壽處斬,不幸為李秀成所言中。

    忠王李秀成給蘇郡四鄉(xiāng)諄諭

    本藩恭逢天命,統(tǒng)帥克復蘇城。

    現(xiàn)下城池已克,急于拯救蒼生。

    除經(jīng)嚴禁兵士,不準下鄉(xiāng)等情。

    為此剴切先諭,勸爾百姓安心。

    不必徘徊瞻望,毋庸膽怯心驚。

    照常歸農(nóng)樂業(yè),適彼樂土居民。

    紳董可速出首,來城遞冊投誠。

    自無流離失所,永為天國良民。

    因有官兵來往,爾民導引須勸,

    軍民各不相擾,各宜一體凜遵。

    解讀:

    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1860年6月2日)太平軍克復蘇州。李秀成自述記克復蘇州后事說:“復城之后,當即招民,蘇民蠻惡,不服撫恤,每日每夜,搶擄到我城邊。我將欲出兵殺盡,我萬不從,出示招撫,民俱不歸”。李秀成所說的出示招撫,就是指的包括這則六言詩在內(nèi)的這一系列安民告示。在布告中,他說他“急于拯救蒼生”,希望百姓能夠“照常歸農(nóng)樂業(yè),適彼樂土居民。”其言辭何等殷切。但是,當時蘇州的農(nóng)民因先受到了清廷的欺騙,竟然不聽招撫。李秀成自述中記道:“連亂十余日,后見勢不得已,克城未得安民,后我親身帶數(shù)十舟只直入民間鄉(xiāng)內(nèi),四處子民手執(zhí)器械,將我一人困在于內(nèi),隨往文武人人失色。我舍死一命來撫蘇民,矛槍一指我殺命,我并不回手,將理說由,民心順服,各方息手,將器械收。三日將元和之民先撫,自舉安起,七日將元和、吳縣、長洲安清平服,以近及遠,縣縣皆從,不戰(zhàn)自撫,是以蘇、常之民節(jié)節(jié)歸順。”李秀成冒著生命危險,去說服那些舉起槍矛要殺他的被欺騙的農(nóng)民,終于把他們說服,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李秀成之愛民,由此可見。

    歷史評價

    梁啟超極力推崇洋務(wù)派代表李鴻章,并為之作傳!独铠櫿隆愤@本傳記里有不少章節(jié)言及李秀成,一提及時即是一連串的好評:“聰慧明敏,富于謀略,膽氣絕倫! 

      論及當時李秀成的功績則說:“故洪氏未葉,得以揚余燼簸浩劫,使官軍疲于奔命,越六七載而后定者,皆秀成與陳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縱橫長江上游,起臺颶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沒長江下口,激濤浪于蘇、杭、常、揚。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絕人,且有大度,仁愛馭下,能得士心,故安慶雖克復,而下游糜爛滋甚。自曾軍合圍雨花臺之后,而于江蘇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戰(zhàn)。使李鴻章、曾國答費盡心力,以非常之巨價,僅購得戰(zhàn)勝之榮譽者,惟李秀成之故。故語李鴻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寫到李鴻章建功立勛,卻在克復天京一節(jié)之末,以大篇幅對李秀成的諸多事跡贊不絕口:“李秀成真豪杰哉。當存亡危急之頃,滿城上下,命在旦夕,猶能驅(qū)役健兒千數(shù)百,突圍決戰(zhàn),幾殲敵師!俺且哑,復能以愛馬救幼主,而慷慨決死,有國亡與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將,何以過之,項羽之烏騅不逝,文山之漆室無靈,天耶,人耶?吾聞李秀成之去蘇州也,蘇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禮葬王有齡,優(yōu)恤敗將降卒,儼然有文明國戰(zhàn)時公法之意焉!挂孕愠啥幒樾闳匚唬瑒t今日之域中,安知為誰家之天下耶!”

      梁啟超對忠王給予極高評價,這些評價甚至高于傳記主角李鴻章本身:“李鴻章與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鴻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謚文忠,皆可以當之而無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其一敗一成,則天也。故吾求諸近世,欲以兩人合傳而毫無遺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殺趙景賢,禮葬王有齡,鴻章乃紿八王而駢戮之,此事蓋猶有慚德矣。”

      除此之外,梁啟超言及《李秀成自述》,又直言感慨:“雖經(jīng)官軍刪節(jié),不能各傳,而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焉。嗚呼!劉興罵項,成敗論人,今日復誰肯為李秀成、揚偉業(yè)發(fā)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評,后之良史,豈有所私。”

    “試觀忠王就地正法,中外尚嘩然……(《洪福異聞》)”

      “假仁假義,慈愛軍民”(湯氏輯《鰍聞日記》)

      中方敵對人士及媒體對李秀成及其自述觀感態(tài)度摘錄:

    曾國藩

      前期-狡詐百端

      后期-反復重沓,獻諛乞憐,無非圖延旦夕之一命。

      死后-甚憐之

    曾國荃

    :阱虎乞憐,雖狗鼠之不若,殊不嗤也。

    左宗棠

    :意在庇縱逆黨,亦可概見。

    李鴻章

    :偽忠王李秀成為諸賊之冠,不甚耐戰(zhàn),而最多狡謀!篇湲惓、詭譎多謀、謀狡而穩(wěn)……既深佩其狡猾,更積恨其忠勇。

    趙烈文

    :此賊甚狡。

      《上海新報》:狡獪異常,身在囹圄,猶朦混大憲,為幼逆等漏網(wǎng)地步。

      上海出版最早的報紙是《北華捷報》,1850年8月3日由英人奚安門(Henry Shearman )創(chuàng)辦周刊。1864年7月1日,由于需要刊載的信息日多,報館另出日報《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北華捷報》乃為增刊繼續(xù)發(fā)行,每周六發(fā)行。《上海新報》為近代上海首份中文報紙。出版于1861年12月(清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傅蘭雅(John Fryer,英),林樂知(YoungJohn Allen,美)曾任主編。由英商字林洋行(North-ChinaHerald Office)印行。競爭不敵《北華捷報》中文版,1872年12月停刊。日人松野植之助(一云松野平三郎)於1890年再以此名創(chuàng)辦《上海新報》於上海。初為周刊,1904 年改為日刊,并易名為《上海日報》。

    外方敵對人士及媒體對李秀成的觀感評價:

      [英]Bernard.M.Allen(伯納特·M·艾倫)《戈登在中國》:

      ……當戈登開炮猛轟,隨即進攻壁壘森嚴的胸墻時,迎面對抗的并非慕王,而是萬夫莫當?shù)闹彝醣救!他率領(lǐng)三千精兵,一律身穿黃袍。戰(zhàn)斗在前哨,由忠王親自督軍捍衛(wèi)。戈登生平只有這一次在沙場上面對偉大的太平軍統(tǒng)帥。事后他不得不承認:忠王沖鋒時端的身先士卒,銳不可當。

      [英](原籍美國,退休后入英籍)Hosea.Ballou.Morse(霍·巴·馬士)《太平天國紀事——戈登捷奏》:

      ……他是忠王——忠貞的王——太平事業(yè)的主心骨,他專程從無錫遠道趕來研究蘇州的局勢并激勵軍兵防御的士氣。我饒有興味地打量著他。他體格健壯,顯然身經(jīng)百戰(zhàn)才身居高位。他神色威嚴,身穿便服,僅僅佩戴一串精美的珍珠,別無其他飾物。

      “常勝軍”總指揮戈登:

      如果你能有幸目睹忠王的風采,你就會相信,象他那樣的人,注定會成功。不論撫臺(李鴻章)、恭親王還是別的滿清王公貴族,在他面前都相形見絀。

      ……他是叛軍擁有的最勇敢的、最有才能的、最有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領(lǐng)袖。他比其他任何叛軍首領(lǐng)打過更多的仗,而且常常是打得很卓越的!俏ㄒ坏囊晃凰懒酥档猛锵У呐衍婎I(lǐng)袖。

     。ㄓ饨徊繖n案Fo.17/412,1864)英國政府翻譯官阿拉巴斯德紀錄訪問李秀成在監(jiān)獄里的情況:

      “我不愿打擾他,便靜靜地進去,但某人招呼他,他就轉(zhuǎn)頭,遂站起來,用我的姓名向我祝賀。這時我不得不說幾句,故只問他是否對我有什么要求。他回答說他唯一的希望于天。說此話好象幾乎以快樂的聲調(diào),使我無意之中同情他!

      (1970年1月9日《文匯報》路易·艾黎書信),其中第3條提到:

      ……阿拉伯斯特(即阿拉巴斯德)是最后一個見到李(秀成)的外國人,他是在南京認識李的。李對他說,他(指阿拉伯斯特)所看到的這個人(指李自己)是一個已經(jīng)死了的人,李對他還可以利用剩下的一點時間來寫一些有關(guān)起義的歷史而感到高興,因為所有在南京的檔案都已經(jīng)丟失。盡管他受到了殘酷的虐待,但他仍然顯得平靜和鎮(zhèn)定,保持著尊嚴。

      你們的兄弟般的路易·艾黎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于北戴河

    送忠王寶劍回中國的柯文南認為:“忠王在世最后幾天所寫并不是以u2018乞命u2019為動機。……只有他愿意幫敵人打革命軍才有保身的可能,而說他愿意走童容海的道路是沒有根據(jù)的!钚愠稍谏淖詈髱滋煊捎谥揖枷耄廾枷,愛民情操及實際情況,認為革命既然已經(jīng)失敗了,自己最后的責任只能是死前勸敵人允許他想盡一切辦法解散太平天國的殘軍(無論是真情與否),避免繼續(xù)流血,避免u2018內(nèi)亂外患u2019”

    ——可見柯文南關(guān)注的不是李秀成真降偽降,抑或真降偽降的效果,而是強調(diào),李秀成保護部眾的目的,在自供中無疑是真實存在的。

    令柯文南茫然的是,即便中國的史學同仁認同他的看法,達成了對“李秀成的確想保護部眾”這一事實的共識,可仍然對忠王李秀成的自述給予無情的批判。文革結(jié)束之后,這樣的結(jié)論依然是主流,在歷史教科書上,李秀成有幸被平反了一部分,但在晚節(jié)問題上,繼續(xù)因自述問題維持污點評判。柯文南百思不解,不得不在他的史論中,寫下了這么個追問句子:“這難道是很可恥的想法及行為嗎?”

    源于不同價值觀的爭論,究竟是死節(jié)難,還是身在囹圄猶慮監(jiān)牢外的眾生更難,似乎不是無從討論,無法得出答案的。對于貪戀生命的人而言,主動自殺當然更難一些,然而縱觀忠王一生,誰都不能否認,李秀成并不是個怕死的人。可見這類“氣節(jié)”的價值在于名聲,因此也叫做“名節(jié)”。重名的癖好導致了對自裁者的贊賞,淹沒了對堅忍者的崇敬,遂使得“引刀一快”高于一切艱辛籌謀。

    變節(jié)評論

    變節(jié)評論

    李秀成被曾國藩俘虜后自述變節(jié)的問題,這個話題在太平天國史學界爭論很久了,一直是各執(zhí)一說、互論短長。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承認李秀成沒有出現(xiàn)陳玉成、洪仁茄拇笠辶萑弧⒉磺賴某∶。当然,晤U遣荒薌虻サ鈉窘枰桓霾磺覽純醋魘怯⒂碌奈ㄒ蛔糝ぁ?/p>

    可是,作為政治家,首先是服膺他的信念和信仰,并對此作不懈的追求。政治氣節(jié)是政治家必備的條件,否則,臨危茍難豈不和政客無異?說到自述,李秀成洋洋萬言除了對天國失誤的總結(jié)和自己經(jīng)歷的懺悔以外,就是對曾氏兄弟的部分吹捧。大談收齊章程的要點。如果說這是一個韜晦的話,那么,什么是韜晦?韜晦的最重要的前提是實力的保存和感召力的存在。作為天平天國最高宗教領(lǐng)袖和號召者洪秀全已然死亡,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的能夠?qū)崿F(xiàn)的前提就是洪秀全作為主體,后來新捻軍首領(lǐng)賴文光不就是以恢復天國為口號的嗎?然而,今昔異勢,老天王已經(jīng)不在了,而洪天貴福下落不明,單獨的恢復天國已經(jīng)是基本是畫餅。于是,就出來了以李秀成比作姜維的假說,好吧,我們就試著按照這一思路來看一下吧。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三國姜維之于鐘會的韜晦策略的演習,鐘會為什么會和姜維結(jié)成政治同盟?因為鐘會沒有自己的班底,再者姜維是西蜀的人望,曹魏滅亡蜀漢,不存在比較大的正統(tǒng)與非正統(tǒng)的界定,至少界定范圍很寬。然而,曾國藩呢?曾國藩確實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說過:長江兩岸無一處不張鄙人的旗幟。假如他易幟于南京,他可能會借助于李秀成去招撫他的舊部,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點,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曾國藩始終不報惡感,可見曾李在使用降將問題上主要論點是合而為一的,就是可以利用不能重用,可以使用,不能信用。有這個前提在,李秀成即使是暫時得全,但想成為曾國藩的政治同盟者豈可得乎?曾國藩的班底大家是知道的,都是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衛(wèi)道士,他們就算是與滿清為敵,也不會同他們心目中的反賊化友的。何況,太平天國在那時候中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眼中除了妖魔以外還有其他的好感嗎?曾國藩會大張旗鼓的利用李秀成為他壯大聲勢嗎?那么他是想壯大力量還是想渙散隊伍呢?改朝換代的君王,寧不慮此?說的通俗一點,李秀成雖然有利用價值,但是沒有一點政治價值!這就是他不可能成為姜維第二的主因,自然也就不能李代桃僵了。

    其次還有一個軍心問題。司馬昭為什么看透鐘會無能為也?因為他知道大戰(zhàn)之后,人心思歸的道理。曾國藩在克復南京以后,手中直接掌握部眾達十萬人之多,是滿清開國以來不要說是漢人領(lǐng)兵就是滿洲貴州統(tǒng)軍也不能望其項背的,但是,這支部隊在南京燒殺之后已經(jīng)不再是百戰(zhàn)之余的猛士了,而是急于衣錦還鄉(xiāng)的匹夫了,如果曾國藩利用他們的剩余價值去平定內(nèi)亂也許還有一點強弩之末,但是要作為動亂的本錢,可能就是走向滅亡的開始。古往今來,名不正則言不順。熟讀南北朝歷史的一定知道南朝宋武帝的親信謝晦在反叛時面對他旌旗招展、精銳無比的荊州軍說出了這番話:恨只恨不是勤王之師啊。假如曾國藩造反,他在石頭城上的感一定不會比這位先輩更離奇。

    此外我們經(jīng)常說曾國藩具有一定的政治野心,這是不必否認的,曾國藩意欲獨步天下的野心是從來就有的。但是,凡事要有一個形勢的對比,曾國藩適時雖然門生故里甲于天下,督撫十有其八出于湘系,但是,那是大家還在一條船上的時候,假如曾國藩敢于揭竿而起的話,我還是那句老話,第一批討逆的先鋒中一定有李鴻章的身影,因為就是避免連坐也是要來的,一旦形勢變化不利于曾國藩的話,第一個殺了他的也一定是那些當年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人。當初,李鴻章的愛將劉銘傳回憶,彭玉麟把類似勸進的書信轉(zhuǎn)交給曾國藩之時,曾國藩將它活吞,說:雪琴如此試我,其心可誅。后面四個字自然是虛妄的。此段是李鴻章說給劉銘傳的,想來應(yīng)該可靠。以曹操那樣的條件都拒絕行非常之事,曾國藩是大傻子嗎?曾國藩的條件比曹操、朱元璋還要好嗎?行非常之事,必要有非常之人佐之,曾的身邊有荀彧、徐達嗎?曾國藩以近乎知天命的年齡去做劉秀三十歲做的事情,我們覺得有可能嗎?至于說到保存書稿我以為作為歷史的另類見證的涵義可能比關(guān)門做皇帝的意淫心理來得實際吧。

    成王敗寇的歷史觀影響著我們的歷史視覺,歷史著述者根據(jù)自己的政治立場對此加以論述,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歷史事實加以避重就輕,無可厚非。隨后的政治家以本人本黨的政治理念加以評價,就頗有偏差。李秀成是天國后期的立柱,但面臨天國危機,曾力諫天王,望棄守天京,轉(zhuǎn)戰(zhàn)江西,以圖東山再起。但大勢已去,天國腐敗弊政積重難返,天朝的治國思想拜上帝教只不過是煽動群眾的美好理想,這些李秀成早已看透,所以他不認同自己的天國的政治信仰,他所能做的就是盡臣子的責任,為百姓士兵著想,減少無辜傷亡。當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時,仍選擇堅守天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抱必死殉國之決心。

    比較

    他與陳玉成等天國將領(lǐng)相比,他除了有軍事家的戰(zhàn)略眼光,更有治國圖強的政治思想,歷史就是歷史,時代已經(jīng)沒有給他太多的機會。傳言曾國藩曾經(jīng)想勸降他或他向曾乞降,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曾沒有勸降的必要即使曾想留也不敢留,其次,僅此萬言書不足為乞降之證據(jù),萬言書的內(nèi)容是李秀成歷經(jīng)太平天國的興衰的思考,留下太平天國的遺書,他想招降太平軍殘部,只愿他們不要做無畏的犧牲,不要再做虛幻的天國夢了,因為現(xiàn)實和太平天國的治國思想不允許。對此,他心里明白,作為“長毛的發(fā)匪”大清能容他嗎?他的心已經(jīng)死了!

    TAGS: 上海晚清時期人物 中國歷史人物 軍事 古代人物 各國歷史人物 各時代歷史人物 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人物 清朝 社會科學人物
    名人推薦
    • 李楷固
      李楷固,左玉鈐衛(wèi)大將軍,武則天時代的契丹族將領(lǐng),武藝高強,統(tǒng)兵有方。被武周封為燕國公,出生于契丹。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和他的內(nèi)兄孫萬...
    • 李泌
      李泌(722--789),字長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
    •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
    • 林覺民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侯人。林覺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獻身為國,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林覺民的《與妻書》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很...
    •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quán)幕府,歷任海...
    • 雷德爾
      埃里!だ椎聽(Raeder),德國海軍元帥(1939.4.1),軍事統(tǒng)帥。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漢堡的萬茨貝克鎮(zhèn),他于1894年畢業(yè)于西里西亞省格隆堡高級...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