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梅妃,人如其名,飄逸俊秀,清麗可人。她本姓為江,祖籍福建,生長在懸壺濟世的醫(yī)道世家。父親江仲遜是秀才出身的儒醫(yī),弟弟叫江采芹[5]。江仲遜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這個寶貝女,所以對她疼愛有加,梅妃9歲的時候就能吟誦《詩經(jīng)》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還對父親說:“吾雖女子,當以此為志!备赣H見女兒小小年紀就有如此的志向,便為女兒取名“采萍”。
梅妃自幼陪穎,她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也精通琴棋書畫。年將及笄,好淡妝雅服,姿態(tài)明秀,筆不可描畫有也。
梅妃愛梅如狂,江仲遜不惜重金,尋各種梅樹,種滿房前屋后。在梅花熏陶下,梅妃烙下了梅的氣節(jié),高雅嫻靜。因此,遠近的年輕人都感嘆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梅妃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選美入宮
最終這朵惹人愛慕的梅花落到誰家園中了呢?這有福氣的兒郎不是別人,正是風流豪邁一世的當朝皇帝唐玄宗。唐玄宗元中,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后,太監(jiān)高力士自湖廣歷兩粵為玄宗選美。高力士到了閩地后,探聽到江家有女清麗絕世。于是以重禮相聘,攜梅妃回長安。
進宮得寵
當時宮中嬪妃幾近四萬,個個濃妝艷抹、盛裝俗飾,采萍的到來,仿佛為宮中送來一縷清風,她溫柔婉約,淡妝素裹,清爽宜人。最難得的是,采萍不僅容貌秀麗,而且才高八斗,擅樂器、曉歌舞,還尤其喜愛梅花,她的住所周圍,梅樹隨處可見,花開時節(jié),便徘徊其間,賞花作賦,悠然忘我。玄宗憐惜她這份對花的癡愛,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稱她為“梅妃”。命人給其宮中種滿各式梅樹,并親筆題寫院中樓臺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梅妃的愛梅之情,惹得皇帝戲稱她為“梅精”。
被困冷宮
梅妃得寵數(shù)年后,已到花甲之年的唐玄宗,未免喜新厭舊,招兒媳楊氏為貴妃,不務朝政。梅妃知情后覲見皇帝,贈詩諷刺。楊妃聽聞不悅,多番撒潑陷害,設法將梅妃打入冷宮。
盛筵難再
梅花綻放之季,趁楊妃不在,唐玄宗密遣貼身小太監(jiān),用梨園戲馬到上陽東宮安請梅妃到翠華西閣。不料被楊妃知曉,不宣自闖,玄宗嚇得抱起梅妃藏到屋內(nèi)夾墻中。對于楊妃的咄咄逼人姿勢,玄宗把楊妃趕回了娘家;实刍仡^再去找梅妃,卻得知梅妃已被小太監(jiān)送走,就將小太監(jiān)賜死。叫人把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頭上插的釵飾封起來送去給梅妃。梅妃問使者說:“皇上是堅決不要我了?”使者回答說:“皇上并不是拋棄妃子,實在是怕太真撒野”,梅妃苦笑說:“怕因為愛我會惹胖丫頭不高興,這不是等于拋棄我嗎?”。
寫賦寄情
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可當她失寵之時,她聽到外面有驛馬快跑的聲音,一問方知是忙著給楊貴妃送荔枝的,而不是給她送梅花的此時的梅妃不禁淚流滿面,想起了漢代長門宮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梅妃為打動皇帝,贈高力士千金,請他找文人寫賦。高力士介于楊妃,借故推辭。梅妃便親自寫篇《樓東賦》,隨附白玉笛派人送給唐玄宗。楊妃探知,請皇帝賜梅妃死,皇帝沉默不語。
謝絕賜珠
后來,唐玄宗對梅妃心有愧意,命人把外國使節(jié)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梅妃。梅妃回詩《謝賜珍珠》,不受;实劭赐暝姡甘緲犯疄檫@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
死于叛亂
至德元年六月十三日,黎明,玄宗只與楊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妃、主、墾孫在外者,包括困于冷宮的梅妃,皆棄之不顧。這一天,百官皆不知皇帝已出逃。
等唐玄宗回京,派人找梅妃,下詔,只要有人找到她,官升兩級,賞錢百萬。有一宦官獻了一幅梅妃畫像,皇帝說:“挺像,只恨不是活的啊”,再在上面題了一首詩懷念梅妃。
某天梅妃托夢給皇帝,梅妃說:“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最終在溫泉池邊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尸體,外面用錦褥裹著,上面堆著差不多三尺厚的土。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聲大哭,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各種梅樹,并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人物評價
梅妃即便得寵時也沒有依仗唐玄宗排擠其她妃嬪,沒有結(jié)黨營私、禍國殃民,而是自律、明理和大義。有次玄宗曾問“梅妃”、為何郁郁寡歡,梅妃道:“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樂。愿陛下也有開元之治”。玄宗聽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須笑道:“朕早有此志,愛妃不言,朕幾乎忘了!贝稳,玄宗即罷了游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梅妃受玄宗專寵達十年之久,這期間,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賢德影響著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國,整個國家繼續(xù)保持著開元盛世的強盛。
池華瓊:“梅妃是一個善于詩文、歌舞,氣度高雅、美中有善,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也是個癡情女子,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仍能為負心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不讓叛賊污辱,自己投井自殺了,足見她是個性情至真直烈的女人!
軼事典故
斗茶作詩
又一個霜冷梅開的日子,一同踏雪嘗梅的唐玄宗對梅妃說:“久聞愛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贊嘆稱絕,卿既然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詩?”梅妃謙和地答道:“妾鄉(xiāng)野陋質(zhì),怎能有大雅之作,謹以詠梅花小詩一首,聊為陛下佐酒。”隨即信口吟出: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
吟完,玄宗正要夸贊,忽然內(nèi)臣報嶺南刺史韋應物、蘇州刺史劉禹錫求見(這兩人的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這兩位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儒官,因聽說梅妃愛梅,又能吟詩作賦,心生敬慕,特挑選了當?shù)氐钠婷钒倨贰P且辜娉,送到長安晉獻。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興,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賞了韋應物和劉禹錫,并把梅妃所寫詠梅詩賜予二人品嘗,兩位大家讀后贊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 這天雪霽初晴,玄宗與梅妃在梅閣臨窗賞梅弈棋。梅妃自小精于棋道,兩人對弈,玄宗屢屢敗北,因而頗有些不悅。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為雕蟲小技,誤勝陛下,請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國,妾哪里能與陛下爭勝負呢!”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為之心中釋然了,暗暗為梅妃的賢淑達理而欣慰。
(小說《隋唐演義》第79回 “江采蘋恃愛追歡 楊玉環(huán)承恩奪寵”提及,作者褚人獲·清)
嫻淑識體
唐玄宗是個重感情的人,對兄弟十分友愛,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是玄宗之兄;歧王范、薛王叢是玄宗之弟(此處人物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玄宗即位之初,時常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不時設宴與兄弟同樂,還曾在殿中設五幃,與各王分處其中,談詩論賦,彈奏絲竹,議謀國事,相處得十分融洽。唐玄宗獲得梅妃后,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他的兄弟,于是特設一宴招待諸王,席間唐玄宗向諸王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基贊賞推崇。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轉(zhuǎn),引人神馳。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范善彈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領會梅妃笛聲的神韻。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輕廻,如驚鴻般輕盈,如落梅般飄逸,五人又看得如癡如醉。舞罷,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讓梅妃用金盞遍斟諸王,當時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儀態(tài)迷住,一時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纖足糾纏不放。梅妃竭力保持鎮(zhèn)靜,不動聲色使力爭脫,轉(zhuǎn)身躲入梅閣不肯再出來。玄宗發(fā)覺后問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左右答稱:“娘娘珠鞋脫綴,綴好就來!”等了一會,不見出來,玄宗再次宣召,梅妃派人出來答復說:“娘娘突然胸腹作痛,不能起身應召!睕]有梅妃助興,這一夜的兄弟宴樂也就到此結(jié)束了。嫻淑識體的梅妃并沒有把薛王調(diào)戲她的事張揚出來。
但是薛王第二日早晨酒醒,想起昨夜宴席上的荒唐行為,不禁大為驚懼,于是袒肉跪行來到宮中,向玄宗請罪,羞愧地說:“蒙皇上賜宴,不勝酒力,誤觸皇嫂珠履,臣本無心,罪該萬死!”唐玄宗寬容道:“汝既無心,朕也就不予追究!笔潞螅诨睾髮m問起梅妃,梅妃情知薛王是酒后失態(tài),所以不愿意讓玄宗知道,擔心影響兄弟之情,玄宗問她時,她還竭力否認。見她如此顧慮皇家骨肉之情,大度地息事寧人,唐玄宗對她不由得又產(chǎn)生了一種既愛且敬的心意。
親屬成員
父親:江仲遜
弟弟:江采芹
配偶:唐玄宗李隆基
個人作品
梅采絕艷
梅妃個人作品 | |||
---|---|---|---|
詩 | 《在花萼樓》 | 《詠梅》 | (回唐玄宗《梅亭》的詩) |
《謝賜珍珠》(又名《一斛珠》) | (《全唐詩》所載詩,名不詳) | (形容楊貴妃的詩) | |
賦 | 《樓東賦》 | 《梅花》(一說《梅亭》,失傳) | 《梨園》(失傳) |
《絢窗》(一說《綺窗》,失傳) | 《鳳笛》(失傳) | 《玻杯》(一說《玻璃杯》,失傳) | |
《蕭蘭》(一說《肖蘭》或《蕭》、《蘭》,失傳) | 《叢桂》(失傳) | 《剪刀》(失傳) |
梅舞驚鴻
《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動作上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姿態(tài),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中國有深遠的傳統(tǒng),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zhàn)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于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xiàn)鴻雁空中翱翔的優(yōu)美形象。
人物爭議
認為虛構(gòu)
- 魯迅認為,從《梅妃傳》跋文分析的話,是南北宋人偽作,梅妃是虛構(gòu)人物。有關(guān)梅妃事跡《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均不載。新舊唐書,沒有高力士使閩的記載。從地理演變看,唐明皇在位的時候江東村這個地方可能還不曾存在。據(jù)當?shù)亍懊耖g”傳說,江采萍是個放鴨女,與能詩善賦的梅妃相去甚遠。其他雜疑:
- 據(jù)《梅妃傳》記載推測,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對她的身世卻不大了解。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與長安相距數(shù)百里,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睹峰鷤鳌沸谝拐倜峰粭铄财埔还(jié),寫得活靈活現(xiàn),若非虛假怎么有別于《楊太真外傳》。
認為真實
- 《梅妃傳》創(chuàng)作時間與跋文,與梅妃有無其人沒有因果關(guān)系。且梅妃事跡記載最早在宋朝的《莆陽比事》。《舊唐書》、《新唐書》所能傳載的人物極少,唐明皇時代,嬪妃宮女近四萬人,但能立傳的只有直接參與一些重大事件的4人。跟據(jù)《江氏族譜》載,梅妃家世顯赫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即使高力士沒有使閩,梅妃也同樣可以被選入宮為妃。這一推論沒有對唐時的江東是否存在進行認真考證。其二,這一推論也曲解了莆田舊縣志。至于民間流傳梅妃原為牧鴨女的故事,不足為據(jù),非但不能證明她無才、更不能說明史無梅妃。而《江氏族譜》載,梅妃有良好的教育氛圍。答其他雜疑:
- 梅妃是唐朝人,宋人不了解詳情情理之中。宮名隨時可以更改,何況《梅妃傳》是經(jīng)過修飾冶煉的。不管上陽東宮距長安多遠,據(jù)《梅妃傳》記載“密以戲馬召妃至翠華西閣”,是用馬接梅妃過來的。每個著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寫作手法不應相提并論。并且《梅妃傳》是小說題材,而非正史,難免要添首加尾秀潤一番。
認為暗指
- 也許作者形勢所迫,原型不一定叫“梅妃”:⑴.就像很多故事,也可能是暗指她人。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后妃中的柳婕妤被記載著有才,而其他嬪妃基本沒這種記載,只是婕妤是后宮等級,柳氏非妃。⑵.另有白居易的詩《上陽白發(fā)人》也能推測出,有人被楊貴妃逼進上陽東宮。也許原型不一定是“妃”:⑴.唐玄宗寫給梅妃的詩《梅亭》中說“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 卓卓不群如玉狀,從今呼爾為梅妃”,梅妃回詩道“天恩浩蕩布霏霏,梅潔冰清舉世稀。 秀實和羹花結(jié)子,蘭香王者愧稱妃”。從中不難看出梅妃沒有接受妃的冊封。既然梅妃傲骨清香,沒接受冊封也不難理解,不接受也不代表唐玄宗不會稱呼她為梅妃,因為他認為她就像梅,“從今呼爾為梅妃”。⑵.開元年間,玄宗將皇后之下的四妃改為三妃。這個很有蹊蹺,綜上所述、也可能是因某人不肯受妃的冊封,所以把一個妃位特意空出。⑶.柳婕妤生下延王李玢后便消失在史書中。開元十四年初唐玄宗對后宮改制時也把婕妤的封號去除了,如果柳婕妤活到了那個時候,她的新封號是個迷。⑷.柳婕妤的兩個子女歲數(shù)應該相差不少。據(jù)《梅妃傳》記載,梅妃被困冷宮后,趁楊妃不在,唐玄宗把梅妃偷偷接回寢宮重溫舊夢。如果柳婕妤是梅妃的話,說不定這時才懷上兒子李玢的。不一定只指“一人”:經(jīng)過演變代代相傳,不免存在失誤,也許《梅妃傳》其中不只包含一人故事,而是參雜了多人故事。
結(jié)局爭議
版本二等唐玄宗回京,派人找梅妃,終于在上陽東宮井中找到她的遺體。梅妃為了守住清白,讓人用白綾緊裹全身投井。
版本三梅妃遇難的消息傳回莆田,鄉(xiāng)親們深情地懷念她,興建浦口宮供奉她,以為永久紀念她。
相傳梅妃之父(或兄弟)曾要求朝廷以妃骨歸葬故里,明皇準許。葬地就在江家祖墳!澳瓜路N梅數(shù)十株,鷺鳥宿焉”。
版本四安祿山叛亂,唐玄宗來不及帶上冷宮中的梅妃就出逃。后長安陷落,城中一片兵荒馬亂,梅妃孤苦無依決定自盡之時,被一白衣女子所救,用白驢把她載到了白云山中的小蓬瀛修真觀。
眾叛親離的唐玄宗飽嘗失意,才切身體會當初梅妃冷落在上陽東宮的十余年。后來有人探來消息,說動亂之中梅妃曾被人救走。唐玄宗隨即下詔全國:有知梅妃下落者,立即奏報,必予重賞;有護送來京的,獎予六品官,賜錢百萬。幾經(jīng)周折,最后廣平王探得了梅妃的消息。廣平王奉詔派遣香車寶馬、內(nèi)監(jiān)宮女,隆重地迎接梅妃入宮。玄宗攬住梅妃說:“向來疏遠了梅卿,心中殊感不忍,故有珍珠投贈,并非無情;今當重敘舊好,怎么能離開我呢?”梅妃于是留在興慶宮中,與玄宗重溫鴛夢。當時京城中流傳著這樣的民諺;“楊花已逐東風散,梅萼偏能留晚香!闭f的就是楊貴妃紅極一時之后,終在馬嵬坡香消玉隕;梅妃則在受盡冷落后,在興慶宮又重新伴君得寵。
名字出處
至于“采萍”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父親以《詩經(jīng)·召南》里《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對她期望甚高。 另外則說父親根據(jù)《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詩給女兒起名。
選美日期
梅妃出處《梅妃傳》里的內(nèi)容記載著“唐玄宗元中,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后梅妃選美入宮”、“梅妃出生時間大約是公元710年”、“梅妃早于楊玉環(huán)10年入宮”——這些與正史記載的“武惠妃去世時間為公元737年”、“楊玉環(huán)入宮時間與武惠妃去世同年”有明顯出入!
后世紀念
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蘭溪畔,游寧海橋畔的莆田縣黃石鎮(zhèn)江東村。占地300多平方米,宮殿式建筑,供奉著儀容端莊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宮。宮殿中央的神龕上,奉祀著“祖姑皇妃”神像,雕刻著一對楹聯(lián),明朝太守王光業(yè)的手跡:“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上面懸掛著“精神萬古”、“德配昊天”巨匾。汀州知府伊秉綬題上“貞烈垂芳”;國民黨元老張群題寫“正氣浩然”;當代八閩書法大家沈覲壽書寫“人民德心”。
東湖梅園
東湖梅園(武漢東湖磨山梅園),為全國四大梅園之首,既是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中國梅文化館所在地,又是全國著名的賞梅勝地,設有“梅妃亭”。
大明遺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毀于唐末。麟德殿乃大明宮內(nèi)庭宴舞之地,設立有“梅妃亭”與梅妃雕塑。
梅花花神
梅妃被民間視為“女十二花神之一月梅花花神”。
詞牌悼念
梅妃所寫的詩《謝賜珍珠》被唐玄宗指示樂府譜成曲,取名《一斛珠》。后《一斛珠》成為詞牌名。
史書記載
朝代 | 作品名 | 作者 |
---|---|---|
五代 | 《開元天寶遺事》 | 王仁裕 |
宋朝 | 《莆陽志》 | 趙彥勵 |
《莆陽比事》 | 李俊甫 | |
明朝 | 《閩書》 | 何喬遠 |
《八閩通志》 | 黃仲昭 | |
《興化府志》、《莆田縣志》、《福建通志》 | ||
清朝 | 《莆田縣志·風俗志》 | 張琴 |
不詳 | 《福建名人詞典》 | 福建 |
藝術(shù)形象
提筆書梅
國家 | 朝代 | 作品名 | 作者 |
---|---|---|---|
中國 | 不詳 | 《梅妃傳》 | (作者不詳) |
明朝 | 《說郛》 | 陶宗儀 | |
《唐玄宗梅妃傳》 | 王世貞 | ||
《驚鴻記》 | 吳世美 | ||
清朝 | 《隋唐演義》 | 褚人獲 | |
《長生殿》 | 洪升 | ||
《唐史演義》 | 蔡東藩 | ||
現(xiàn)代 | 《大唐梅妃》 | 楊金遠 | |
《興化攬勝》 | 林成彬 | ||
《大唐梅妃傳》 | 黛蘭天 | ||
《梅妃》 | 納蘭馨雪 | ||
《梅妃瑟舞:貴妃不好惹》 | 丹青賦 | ||
國外 | 日本 | 《楊貴妃傳》 | 井上靖 |
詩語品梅
國家 | 朝代 | 作品名 | 作者 |
---|---|---|---|
中國 | 唐朝 | 《梅亭》 | 唐玄宗 |
為梅妃寫的祭文 | |||
《憶梅妃》(又名《題梅妃畫真》) | |||
明朝 | 《梅妃嗅香》 | 唐伯虎 | |
清朝 | 《全唐詩》 | 曹寅、彭定求等 | |
《過江妃村》詩有五首 | 鄭王臣 | ||
現(xiàn)代 | 《途次莆田》[62] | 郭沫若 | |
《梅妃怨》 | 網(wǎng)友 | ||
《惜分飛·梅怨》 | |||
《梅妃》 | |||
國外 | 英國 | 《Chinese Courtship》(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英文翻譯) | 湯姆斯 |
德國 | 《chinesisches》(原名《最可愛的(女士)》,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德語翻譯;翻譯自英國人湯姆斯對《謝賜珍珠》的翻譯。) | 歌德 |
憶景繪梅
時間 | 畫作名 | 畫家 |
---|---|---|
明朝 | 《梅妃嗅香》 | 唐伯虎 |
清朝 | 《梅妃宿香》 | 陳鵠 |
現(xiàn)代 | 《梅妃》 | 王叔暉 |
《梅妃嗅香》 | 張大千 | |
《梅妃嗅香》 | 顧炳鑫 | |
《梅妃嗅香》 | 王子武 |
煙幕映梅
影視種類 | 時間 | 劇名 | 飾演者 |
---|---|---|---|
電視 | 1976年 | 《楊貴妃》 | 呂有慧 |
1986年 | 《楊貴妃》 | 孫嘉琳 | |
1990年 | 《楊貴妃傳奇》 | 曾伊玲 | |
1995年 | 《前世冤家》 | 曾華倩 | |
2000年 | 《楊貴妃》 | 吳美珩 | |
2003年 | 《大唐歌飛》 | 呂麗萍 | |
2010年 | 《楊貴妃秘史》 | 池華瓊 | |
電影 | 1941年 | 《梅妃》 | 周璇 |
1955年 | 《楊貴妃》 | 周麗兒 | |
1962年 | 《楊貴妃》 | 李香君 | |
2014年 |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 | 寧靜 | |
歌仔戲 | 2000年 | 《梅妃遺事》 | 許秀年 |
粉墨妝梅
京劇程派《梅妃》,1928年9月20日(民國十七年)首演于鳴和社夜戲華樂園。程硯秋飾梅妃江采萍,郭仲衡演唐玄宗,芙蓉草扮楊玉環(huán)。程、郭均有唱片傳世。該劇與《紅拂傳》、《文姬歸漢》為程硯秋早期三大名劇。與梅蘭芳的《楊貴妃》(《太真外傳》)、尚小云的《漢明妃》和荀慧生的《斬戚姬》(《魚藻宮》)合稱為京劇四大名旦的“四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