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稱譽,幼時就已粗通黃老列莊學說。在唐玄宗(明皇)政治最清明的開元時期,他只有七歲,已經(jīng)受到玄宗與名相張說、張九齡的欣賞和獎愛。有一次,張九齡準備拔用一位才能不高,個性比較軟弱,而且肯聽話的高級巨僚,李泌雖然年少,跟在張九齡身邊,便很率直地對張九齡說:“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處理國家大事,素來便有正直無私的清譽,難道你也喜歡低聲下氣而缺乏節(jié)操和能力的軟性人才嗎?”張九齡聽了他的話,非常驚訝,馬上很慎重地認錯,還改口叫他小友。
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學,而且對《易經(jīng)》的學問,更有心得。他經(jīng)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之間,希望求得神仙長生不死的方術。
到了天寶(742年—756年)年間,玄宗記起李泌的幼年早慧,特召他來講《老子》,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因而與太子兄弟等非常要好。
出謀劃策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玄宗倉皇出走,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到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他便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所在。肅宗要李泌在朝中任職,他懇辭不干,只愿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肅宗也只好由他,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叫他先生而不稱名。
此時,李泌已少吃煙火食。肅宗有一天夜里,高興起來,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便親自燒梨二顆請他,三王爭取,也不肯賜予。外出的時候,陪著肅宗一起坐車。大家都知道車上坐著那位穿黃袍的,便是皇帝,旁邊那位穿白衣的,便是山人李泌。肅宗聽到了大家對李泌的稱號,覺得不是辦法,就特別賜金紫,拜他為廣平王(皇太子李豫)的行軍司馬。并且對他說:“先生曾經(jīng)侍從過上皇(玄宗),中間又作過我的師傅,要請你幫助我兒子作行軍司馬,我父子三代,都要借重你的幫忙了。”李泌看到肅宗當時對政略上的人事安排,將來可能影響太子的繼位問題,便秘密建議肅宗使太子做元帥,把軍政大權付托給他。他與肅宗爭論了半天,結果肅宗接受了他的意見。
肅宗對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非常不滿,認為天下大亂,都是這個奸臣所造成,要將其挫骨揚灰。李泌力諫不可,肅宗氣得問李泌,你難道忘了李林甫當時的情形嗎?李泌卻認為不管怎樣,當年用錯了人,是上皇(玄宗)的過失。但上皇治天下五十年,難免會有過錯。你現(xiàn)在追究李林甫的罪行,加以嚴厲處分,間接地是給上皇極大的難堪,是揭玄宗的瘡疤。你父親年紀大了,又奔波出走,聽到你這樣作,他一定受不了,老年人感慨傷心,一旦病倒,別人會認為你身為天子,以天下之大,反不能安養(yǎng)老父。這樣一來,父子之間就很難辦了。肅宗經(jīng)過他的勸說,不但不意氣用事,反而抱著李泌的脖子,痛哭著說:“我實在沒有細想其中的利害!毙诤髞砟軌蜃允裰羞都,也頗靠李泌的周旋彌縫。
肅宗問李泌剿賊的戰(zhàn)略,他就當時的情勢,定出一套圍剿的計劃。首先,李泌斷定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沒有宗旨的烏合之眾,目的只在搶劫,“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欲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后害。”因此,他擬定戰(zhàn)略,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隔斷盜魁四將,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叛軍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shù)千里,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再將各路兵馬齊聚扶風,與朔方軍共同平叛。并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jié)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叛軍失去根據(jù)地,必將身死于河南諸將之手。肅宗統(tǒng)統(tǒng)照他的計劃行事,后來都不出其所料。這便是李泌的“挫其銳,解其紛”的戰(zhàn)略運用。但可惜的是肅宗急功近利,沒有聽信李泌的建議,致使河北沒有徹底肅清。
肅宗為了盡快收復都城長安,等到郭子儀籌借到西北軍大集合的時候,便對李泌說:“今戰(zhàn)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李泌就說:“如果動用大軍,一定想要速得兩京,那么賊勢一定會重新強盛,我們?nèi)蘸髸偈艿嚼_。我們有恃無恐的強大兵力,全靠磧西突騎(騎兵)、西北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師,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關東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等情況,春天來得較早,氣候容易悶熱,騎兵的戰(zhàn)馬也容易生病,戰(zhàn)士們思春。也會想早點回家,便不愿再來輾轉(zhuǎn)作戰(zhàn)了。那么,淪陷中的敵人,又可休養(yǎng)士卒,整軍經(jīng)武以后,必復再度南來,這是很危險的辦法。”但肅宗卻堅決地不聽李泌的戰(zhàn)略意見,急于收復兩京,可以稱帝坐朝,由此便有郭子儀借來回紇外兵,從元帥廣平王等收復兩京的一幕出現(xiàn)。 兩京收復,玄宗還都做太上皇,肅宗重用奸臣李輔國。李泌一看政局不對,怕有禍害,忽然又變得庸庸碌碌,請求隱退,遁避到衡山去修道。大概肅宗也認為天下已定,就準他退休,賞賜他隱士的服裝和住宅,頒予三品祿位。
另有一說,李泌見到懶殘禪師的一段因緣,是在他避隱衡山的時期。總之,“天道遠而人道邇”,仙佛遇緣的傳說,事近渺茫,也無法確切地考據(jù),存疑可也。
李泌在衡山的隱士生活過不了多久,玄宗去世,肅宗跟著也死了,繼位當皇帝的,便是李泌當年特別加以保存的廣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登上帝位,馬上就召李泌回來,起先讓他住在宮內(nèi)蓬萊殿書閣,跟著就賜他府第,又強迫他不可素食,硬要他娶妻吃肉,這個時候,李泌卻奉命照做了。但是宰相元載非常忌妒他的不合作,找機會硬是外放他去做地方官。代宗暗地對他說:“先生將就一點,外出走走也好!辈痪煤,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奸臣常衰所忌,怕他在皇帝身邊對自己不利,又再三設法外放他出任澧郎峽團練使,后再遷任杭州刺史。他雖貶任地方行政長官,到處仍有很好的政績,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稱“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边@便是李泌的“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的自處之道。
皇太子李適(即后來的唐德宗)也曾與李泌交游。對于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采用照辦。
李泌對內(nèi)政的處理,外交的策略,軍事的部署,財經(jīng)的籌劃,都做到了安和的績效。 他勤修內(nèi)政,充裕軍政費用。保全功臣李晟、馬燧,以調(diào)和將相。外結回紇、大食,達成“貞元之盟”,從而遏制吐蕃以安定邊陲。李泌常有與德宗政見不同之處,反復申辯上奏達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對他說:“朕要和你約法在先,因你歷年來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當權,就記恨報仇,如對你有恩的,朕會代你還報!崩蠲谡f:“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害臣的李輔國、元載他們,都自斃了。過去與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顯達了。其余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實在沒什么恩怨可報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說,臣可與陛下有所約言嗎?”德宗就說:“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李泌便進言,希望德宗不要殺害功臣,認為“李晟、馬燧有大功于國,聞有讒言之者。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衛(wèi)之士,方鎮(zhèn)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生也。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钡伦诼犃苏J為很對,接受了李泌的建議。李晟、馬燧在旁聽了,當著德宗感泣而謝。
調(diào)和矛盾
宮廷父子之間,又受人中傷而有極大的誤會,幾乎又與肅宗一樣造成錯誤,李泌為調(diào)和德宗和太子之間的誤會,觸怒了德宗說:“卿不愛家族乎?”意思是說,我可以殺你全家。李泌立刻就說:“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若畏陛下盛怒而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曰:吾獨任汝為相,不諫使至此,必復殺臣子。臣老矣,余年不足惜,若冤殺巨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欲其祀乎!”因嗚咽流涕。上亦泣曰:“事已如此,奈何?”對曰:“此大事愿陛下審圖之,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者。”
接著李泌又提出唐肅宗與代宗父子恩怨之間的往事說:“且陛下不記建寧之事乎?”(唐肅宗因受寵妃張良梯及奸臣李輔國的離間,殺了兒子建寧王李談)德宗說:“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故耳!崩蠲谡f:“臣昔為此,故辭歸,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復為陛下相,又觀茲事。且其時先帝(德宗的父親代宗)常懷畏懼。臣臨辭日,因誦《黃臺瓜辭》,肅宗乃悔而泣!保ā饵S臺瓜辭》,唐高宗太子——李賢作。武則天篡位,殺太子賢等諸帝子,太子賢自恐不免故作:“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搞令瓜希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保 德宗聽到這里,總算受到感動,但仍然說:“我的家事,為什么你要這樣極力參與?”李泌說:“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nèi),一物失所,責歸于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甚至說到“臣敢以宗族保太子!敝虚g又往返辯論很多,并且還告訴德宗要極力保密,回到內(nèi)宮,不要使左右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勿氣餒,不可自裁,他對太子說:“必無此慮,愿太子起敬起孝,茍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最后總算解開德宗父子之間的死結。德宗特別開延英殿,獨召李泌,對他哭著說:“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太子仁孝,實無他也。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于卿矣。”李泌聽了,拜賀之外,便說:“臣報國畢矣,驚悸亡魂,不可復用,愿乞骸骨!钡伦诔说狼赴参,硬不準他辭職。過了一年多,李泌果然去世。
四朝元老
李泌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shù)度堅辭宰相之位,并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于衡山。
涇原兵變后,德宗避難于梁州,急詔征李泌至行在(行轅),授以左散騎常侍之職。德宗令李泌每天在中書省值班,以便等候德宗召對,受到朝野關注。
貞元元年(785年)七月,陜虢(今河南陜縣、靈寶)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鴆殺節(jié)度使張勸,代領軍務,邀求旌節(jié),并密召李懷光將達奚小俊為援。德宗鑒于局勢危急,便于任李泌為陜虢都防御水陸運使。李泌請求單騎前往,德宗初時雖有懷疑,但最終同意。李泌先見陜州進奏官及將吏在京城的人,欺騙他們說:“皇上因陜虢饑,所以讓我領運使,督江淮米以賑濟。陜州行營在夏縣,如果達奚抱暉可用,就讓他統(tǒng)軍;如果有功,就讓他出任節(jié)度使!币源寺楸赃_奚抱暉。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為陜虢觀察使。李泌至陜州行營,讓達奚抱暉自領家人亡命。李泌辭行時,德宗曾草擬參加叛亂的七十五人名單授李泌,命他誅殺。李泌遣走達奚抱暉后,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誅殺叛亂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達奚小俊領兵入境,聽說李泌已入陜,只得還軍。陜虢遂安。
貞元三年(787年),參與防秋的淮西門槍兵馬使吳法超率步騎四千從鄜州(今陜西富縣)叛逃。渾瑊派部將阻攔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發(fā)兵攔阻,不得讓淮西軍渡河。李泌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軍至靈寶,但淮西軍已渡過黃河列陣。李泌于是令靈寶供給他們糧食,淮西軍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軍在陜州城西宿營,李泌不再向他們供給糧食,而派部將率精兵埋伏于太原倉隘道。一日后,淮西軍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齊發(fā),淮西軍大敗。殘軍從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將燕子楚率軍四百至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唐英岸多次追敗叛軍,吳法超等至長水,被燕子楚伏殺。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德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賻禮加等。
雖然執(zhí)政的時間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間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wěn)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主要成就
政治
在他幾歲大的時候,就曾當面批評名相張九齡不該喜歡“軟美者”,讓張九齡佩服得連呼他為“小友”(《新唐書·李泌傳》)。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善于協(xié)調(diào)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關系
這一點十分重要,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關系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肅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倓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倓遭讒被殺后,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xié)調(diào)了兄弟之間的關系,又保證了政權的統(tǒng)一。在克復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協(xié)調(diào)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系。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么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yǎng)”。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保ā缎绿茣·李泌傳》)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愿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jīng)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后,便想復仇:“(肅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于賊。帝不悅,曰:‘往事卿忘之乎?’對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舊怨,將內(nèi)慚不懌,萬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鄹形颍陬i以泣曰:‘朕不及此!保ā缎绿茣·李泌傳》)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xiàn)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年),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皇上表態(tài)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二)這充分表現(xiàn)出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xié),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反,緊接著,身為太尉、朔方節(jié)度使的李懷光亦反,再加上當時出現(xiàn)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nèi)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xié)。這時,“李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墒遣簧狻。李泌用帶有文學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懷光與朝廷的關系,說服了皇上,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對國內(nèi)的悍將態(tài)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tài)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吐蕃請出兵助唐,德宗答應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割讓給吐蕃。但后來,唐朝是靠自己的力量從叛軍手中收復了長安。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還趁機劫掠了武功地區(qū),沒有參與收復長安。平叛后,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并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zhàn),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德宗最終拒絕割讓土地。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wèi)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陳寅恪述及中唐應對吐蕃之策,稱“李長源之論尤為明暢!
(4)具有傳統(tǒng)士大夫的死節(jié)精神
德宗立李誦(即唐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tài)度相當堅決,以至于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zhí)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薄缎绿茣·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zhí)爭數(shù)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xié),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德宗爭執(zhí)達數(shù)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diào)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軍事
在安史之亂、肅宗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國家命運作出了正確的預測:
第一,叛軍猖獗不會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主要指漢族)寥寥,這說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
第二,李泌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shù)千里,其精卒勁騎,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jié)度大使,北并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李泌的這個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復告誡肅宗“無欲速”,要著眼于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wǎng)打盡,不留后患。開始,這一計劃也得到肅宗的認可,但后來肅宗急功近利,堅持先收復長安,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jù)局面,遺患無窮。《中國軍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評價李泌平叛之謀,而深惜肅宗之不能用。
李泌還寫了一篇《議復府兵制》,希望能夠恢復原有的府兵制,以便從根本上遏止軍閥割據(jù)。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數(shù)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衛(wèi)》中又一次提出這一問題。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鄴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復府兵,其言鑿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經(jīng)濟
在經(jīng)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jīng)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陜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疏通漕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任相后,李泌大力改革一些經(jīng)濟管理方面的弊端。據(jù)《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時方鎮(zhèn)私獻于帝,歲凡五十萬緡,其后稍損至三十萬,帝以用度乏問泌,泌請?zhí)煜鹿╁X歲百萬給宮中,勸不受私獻。凡詔旨須索,即代兩稅,則方鎮(zhèn)可以行法,天下紓矣!边@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藝術造詣
文學
據(jù)史載,李泌“尤工于詩”,他7歲能文,為張九齡所知。梁肅稱其“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李泌與詩人也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著名詩人顧況就曾拜李泌為師。(《唐才子傳·顧況》)
除文學創(chuàng)作外,李泌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他對《周易》、《老子》頗有研究,玄宗曾召他進宮進授《老子》,晚年又參修國史。以上所舉的文章,有——些即屬于學術著作。
書法
李泌亦擅書法,《書史會要》稱其“書體放逸”。
藏書
李泌家中藏書充棟,人送外號“書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約、任昉等藏書家,遇到圖書必購藏于家。李泌除了繼承遺書外,又有收藏并系統(tǒng)地整理了藏書,經(jīng)部書用紅色牙簽,史部用綠色牙簽,子部用青色牙簽,集部用白色牙簽。所有藏書均加蓋了“鄴候圖書刻章”藏書印章。著名文學家韓愈,曾仰慕他藏書之富,曾作《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贈詩云:“鄴候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皆牙簽,新若手未觸!绷粝隆班捄罴堋钡牡涔。其子李繁,曾攜其藏書3萬卷,遷居隨州(今屬湖北隨州),并繼續(xù)購藏圖書。李繁后因犯事被賜死,李氏三代藏書散佚。
個人作品
《新唐書·藝文志》等著錄有《李泌集》20卷,今已佚!度圃姟反嫫湓4首,又斷句6句,《全唐詩續(xù)拾》補斷句3句,補題1則!度莆摹芬啻嫫湮2篇,《唐文拾遺》補1篇。
李泌作品 | ||
---|---|---|
詩 | 《詠方圓動靜》、《長歌行》、《奉和圣制中和節(jié)曲江宴百僚》、《奉和圣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 |
文 | 《對肅宗破賊疏》、《議復府兵》、《學士去大字疏》 |
(李泌作品參考資料)
逸聞趣事
前事先定
天寶十四年(754年)三月三日,李泌自洛陽乘驢回別墅,隨行的仆人落在后面。路旁有一個大門,毛驢竟自行走了進去,李泌無法制止。這時遇到了這家的人,各自把乘坐的驢和馬牽出來。李泌感到疑問,詢問這家的主人,便與仆人走進屋去。主人請李泌進屋里坐下,李泌坐下后,主人的妻子出來同李泌見禮,李泌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懷疑自己遇見了妖怪鬼魅。李泌詢問主人的姓氏,主人回答姓竇。李泌暗中派仆人去附近的人家證實,知道主人確實姓竇。李泌又詳細詢問,主人回答叫竇廷芬,并請李泌留下住宿,以便繼續(xù)交談。其態(tài)度誠懇得叫人無法推辭。李泌便住了下來,但是心中非常害怕。竇廷芬對李泌說:“中橋有個算命的人叫胡蘆生,因為算得極準,所以非常出名。昨天他為我算命后告訴我,不出三年,我們家有滅門之禍,必須找到黃中君才能幸免。我問他如何才能找到黃中君,他回答說,去問鬼谷子,我又問怎樣才能找到鬼谷子,他說的就是您的姓名呀!他又告訴我,應該在三月三日,全家出城尋找。如果找不到您,我們?nèi)业綍r候必死無疑。如果找到了您,一定要全家人出來哀求祈禱,則一定能免除災禍。剛才我們?nèi)胰顺鲈L尋找,而終于遇見了您,真是蒼天解救我們?nèi)业男悦!”竇廷芬對李泌招待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李泌告辭,并說要回潁陽莊。竇廷芬堅持挽留,并派人去潁陽為李泌送信。并代其拿取他關心的東西,李泌接到叔父的回信后,又住了十多天才告辭回家。自從這以后,竇廷芬不斷地給李泌贈送禮物。安史之亂后,唐肅宗收復西京,之后回師長安,收復陜府,抓獲了刺史竇廷芬。肅宗下令誅殺其全家,并將家產(chǎn)沒收入宮。又氣憤地說:“玄宗的外家親戚反而替反賊做事,真是該殺!崩蠲谝驗橹栏]廷芬命運的前因后果,所以派人拿著自己所寫的奏章去朝見肅宗說明情況。肅宗派人去調(diào)查,回奏同李泌說的一樣。肅宗非常驚奇,隨即下令赦免竇廷芬的死罪,并問黃中君和鬼谷子是什么?竇廷芬也說不知道,而此時胡蘆生已死。肅宗感嘆說:“天下的事,都是從前就定下來的呀!”
許做宰相
傳說李泌避隱時期,聽到一個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悲涼委婉而有遺世之響,李泌認為那是一位有道的再來人。打聽之下,才知道是一個作苦工的老僧,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平常收拾吃過的殘羹剩飯充饑,吃飽了就伸伸懶腰,找個角落去睡覺,因此大家便叫他懶殘。李泌知道了懶殘禪師的事跡,在一個寒冬深夜,獨自一個人偷偷去找他,正碰到懶殘把撿來的干牛糞,壘作一堆當柴燒,生起火來烤芋頭。這個和尚在火堆旁縮做一團,面頰上掛著被凍得長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聲不響,跪在他的旁邊。懶殘也像沒有看見他似的,一面在牛糞中撿起烤熟了的芋頭,張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語地罵李泌是不安好心,要來偷他的東西。邊罵邊吃,忽然轉(zhuǎn)過臉來,把吃過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著,也不嫌它太臟,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吃了下去。懶殘看他吃完了半個芋頭便說:好!好!你不必多說了,看你很誠心的,許你將來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吧!道業(yè)卻不說了,拍拍手就走了。此段故事出自唐朝袁郊撰寫的傳奇小說集《甘澤謠》及雜劇《芋佛》。
處世方法
歸隱離京
綜合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李泌至少有四次因各種原因離開朝廷:
第一次發(fā)生在玄宗天寶年間,當時隱居嵩山的李泌上書玄宗,議論時政,受到玄宗的重視,“令待詔翰林,仍東宮供奉”。然而卻遭到楊國忠的嫉恨,說李泌曾寫《感遇詩》諷刺朝政,結果李泌被送往蘄春郡(今湖北省蘄春縣)安置,而李泌干脆脫離了官府,“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第二次大約發(fā)生于肅宗至德末、乾元初。自從肅宗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舊唐書·李泌傳》說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正是這種與皇上極為親密的關系,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收復京師后,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進衡山修道,“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新唐書·李泌傳》)。
第三次發(fā)生在代宗大歷年間。代宗剛一即位,就馬上把李泌從衡山召進京師,任命他為翰林學士,并勉強他吃肉,還為他娶朔方故留后李的甥女為妻。當時的權相元載認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對自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此時剛好江西觀察使魏少游請朝廷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載就盛稱李泌有才,可擔任此任,于是就在重用人才的名義下把李泌趕出了朝廷。順便要提到的是,元載是一位靠應試老、莊、列、文起家的文人,卻容不得同道。
第四次則大約發(fā)生于代宗大歷末、建中初。大歷十二年(777年),元載被誅,李泌又被召回,卻再一次受到常袞的排斥,先讓李泌到澧朗峽(在今湖南省澧縣)當團練使,不久,又調(diào)任杭州刺史。
實際上,李泌還有第五次離京的經(jīng)歷。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德宗逃往奉天,身處危難的德宗又把李泌召到身邊。這一次,李泌在朝廷也僅呆了兩年,至貞元元年(785年),又被任命為陜虢觀察使。觀察使的地位比較高,所以不能被視為受到排擠。到了貞元三年(787年),李泌才回到朝廷,當上了宰相。
四次被排擠出朝廷,又四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屢蹶屢起的原因,主要得力于他恰當?shù)奶幨婪椒ê突磉_的心態(tài)。每次被趕出朝廷,雖然我們不敢斷定他就沒有怨心,但我們的確沒有聽到他的怨言,這是他沒有受到進一步迫害、能夠東山再起的根本保證。李泌先后五次入京為官,除前兩次為主動入京外(第二次肅宗曾召李泌,李未接到詔書即起身赴行在),后三次都是被召,這說明李泌已經(jīng)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李泌還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則建功立業(yè),“藏”則修心養(yǎng)性,出處都過得十分充實,心情都很平靜。
避禍全身
時隨地牢記并顯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來避害全身。
李泌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事的戰(zhàn)亂時代;他所處的朝廷,是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的朝廷。如何在這個異常復雜的環(huán)境中保全自己,是當時每一個人,特別是當權者都要遇到的問題。前文提到的曾排擠過李泌的楊國忠、李輔國、元載都曾權傾一時,后又都在政治斗爭中被殺。
李泌用來保全自己的方法,首先是在為國出力的同時,又竭力與權力中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新唐書·李泌傳》記載:“肅宗即位靈武,物色求訪,會泌亦自至。已謁見,陳天下所以成敗事,帝悅,欲授以官,固辭,愿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圣人,著白者山人!薄蠲趫詻Q要以白衣人的身份為國效力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向皇帝身邊的當權者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以避免卷進爭權奪利的斗爭之中。
在進入權力中心之后,李泌則時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誕的形式宣示于眾!短茋费a》卷上記載:“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曰:‘令家人速灑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腥诉z美酒一植,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瘍A之未畢,閽者云:‘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還之,略無怍色!庇腥绱苏尾拍艿睦蠲诰谷换恼Q到了這種地步,特別是當謊言揭穿后,李泌竟然能夠泰然處之,毫無愧色,令人不可思議。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對李泌的為相,“時論不以為愜”(舊唐書·李泌傳》),“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保ā顿Y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有謀略”與“好談神仙詭誕”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因為真正明智的人是不會陷于詭誕之談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好談神仙詭誕”正是李泌“有謀略”的一個表現(xiàn),歐陽修、宋祁等人就看到了這一點:“德宗晚好神鬼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保ā缎绿茣·李泌傳》贊語)說李泌是假借神怪以自助,這當然有道理,古代有數(shù)不清的政治家以神鬼設教,而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泌處處表現(xiàn)出神仙家的本色,讓同僚們清楚,自己的根本興趣不在于人間,而在于仙界,這樣—來,與世俗人就會少幾分摩擦,自己也就多幾分安全。我們這樣講并非全是猜測,《鄴侯外傳》記載:“(李泌)曰:‘若臣之所愿,則特與他人異!C宗曰:‘何也?’泌曰:‘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幃幄運籌,收京師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崩蠲诜磸蛷娬{(diào)自己是“絕粒無家”的世外人,不爭名奪利,或者說世俗名利對自己無用,這樣講無非是要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名利之人不要把自己看作一個競爭對手。以世外人的身份參與世內(nèi)的政治活動,是李泌全身的策略。事實上也是如此,肅宗聽了這番話以后,對他更加放心,并且不久就滿足了李泌枕天子膝睡一覺的愿望!顿Y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還記載,李泌早就與肅宗有約:“俟平京師,則去還山。”收復京師之后,李泌不顧肅宗的真誠挽留,堅決到南岳當?shù)朗咳チ恕?/p>
謙退處世
以謙退的態(tài)度處世,是道家和儒家所共同提倡的!渡袝·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老子》六十七章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彼氖恼乱舱f:“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崩蠲谏钪@一點。《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德宗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后來被授予“大學士”頭銜的人也多引李泌為例,不敢稱“大”。在金錢方面,李泌更是如此。動亂時期,朝廷賞賜百官的物品“皆三損二”,后來稍稍安定,“帝使還舊封。于是李晟、馬燧、渾堿各食實封,悉讓送泌,泌不納”(《新唐書·李泌傳》)。李泌能夠在名利面前保持著一種謙讓態(tài)度,這是他處世精明的又一表現(xiàn)。
有關李泌的謙退態(tài)度,時人也已看出,《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記載:“上謂泌曰:‘卿昔在靈武,已應為此官,卿自退讓?梢姡蠲诘摹巴俗尅睉B(tài)度給當時的君臣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人物評價
總評
李泌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zhàn)略,配合郭子儀等各個將領的步調(diào),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愛好神仙佛道,被歷來以儒家出身、執(zhí)筆寫歷史的大儒們主觀看法所摒棄。說到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于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在是望之猶如神仙中人。
歷代評價
明瓚:領取十年宰相。
李隆基: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李亨:卿當上皇天寶中,為朕師友,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三人,資卿道義。
李適:①滉(韓滉)不惟安江東,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李泌)可謂知人、谏胶哟鈿,道德清英,蔚為禎祥,生我王國。夷簡不雜,高明有融,深厚以致誠,直方而可大。識窮化本,動會時中,讜正居心,謀猷允哲。自膺分陜,累洽嘉聞。宜其入掌中樞,內(nèi)司闕袞,贊兩儀之化育,貞百度之經(jīng)綸。協(xié)和神人,參總廊廟,咨爾才實,惠於邦家。③惟卿則異彼三人(盧杞、崔祐甫、楊炎)者。朕言當,卿有喜色;不當,常有憂色。雖時有逆耳之言,如曏來紂及喪邦之類。朕細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則理安,如彼則危亂,言雖深切而氣色和順,無楊炎之陵傲。朕問難往復,卿辭理不屈,又無好勝之志,直使朕中懷已盡屈服而不能不從,此朕新以私喜于得卿也。
柳玭: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于魯連、范蠡。
陽城:鄴侯經(jīng)邦緯俗之謨,立言垂世之譽,獨善兼濟之略。
梁肅:唐興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洽,頌聲作,洋洋焉與三代同風。其輔相之臣曰鄴侯李公泌字長源,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舒卷之道,必形於辭。其偉矣夫!淞暭味,則有滄浪紫府之詩;其在王庭,則有君臣賡載之歌。或依隱以玩世,或主文以譎諫,步驟六義,發(fā)揚時風。觀其詞者,有以見上之任人,始興之知人者已。初太上當陽,公以處士延登內(nèi)殿,實敷黃老之訓。至德初,宣皇以元良受禪,公則獻《泰階頌》,昭纂堯之道,睿文以廣平伐罪。公則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大德不官,既追五岳之隱;大用不器,終踐代天之職。方將熙庶工以成邦教,載直筆以修唐書,命之不融,凡百興嘆?
李炎:亦大是奇士!
劉昫:①泌見可進而知難退,足為高率智辯之士;居相位而談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锻踔啤吩疲骸皥(zhí)左道以亂政,殺!睂師o畏乎、讷_、泌、造、播,俱非相材。國禎左道,梁生直哉!
宋祁: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觀肅宗披榛莽,立朝廷,單言暫謀有所寤合,皆付以政。當此時,泌于獻納為不少,又佐代宗收兩京,獨不見錄,寧二主不以宰相器之邪?德宗晚好鬼神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繁為家傳,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謬言好鬼道,以自解釋。既又著泌數(shù)與靈仙接,言舉不經(jīng),則知當時議者切而不與,有為而然。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掇其近實者著于傳。至勸帝先事范陽,明太子無罪,亦不可誣也。
司馬光:①泌雖詭誕好談神仙,然其知略實有過人者。至于佐肅、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jié)可重者也!杜f傳》毀之太過!都覀鳌烦鲇谄渥,雖難盡信,亦豈得盡不信!②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豐其私財,財豐則欲滋矣,財不稱,欲能無求乎,是猶啟其門而禁其出也,雖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秦觀:①唐室方鎮(zhèn)之患,至于百有余年而不能解者,其弊蓋始于天寶之際,肅宗不用李泌之謀,先取范陽而已。②嗚呼,使泌之謀盡見聽也,豈有方鎮(zhèn)之患哉!
范祖禹:①李泌善處父子兄弟之間,故能以其直誠正言感悟人主,卒使父子如初,可謂忠矣。②夫為人君,不知相之奸邪,不省己之闕失,而歸之術者之言,以為命,宜其德之不建,政之不修也,李泌之論,不亦正乎。
洪邁:①觀此三者,其危至矣!杜畿、李泌、董晉,皆以單車入逆城,從容妥定,其智勇過人如此。②德宗輔相之賢,如崔祐甫、李泌、陸贄,皆身沒則已。而獨于湯、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嘆也!
葉適:古今毀譽,類不可憑,而房琯李泌為甚。……泌歷三主,艱難時彌綸補益,蓋不為少,然毀之者乃無異于左道怪民,何也?琯結知于眾人,泌結知于人主,勢應至此。
羅大經(jīng):自古隱士出山,第一個是伊尹,第二個是傅說,第三個是太公,第四個是嚴陵,第五個是孔明,第六個是李泌,皆為世間做得些事。
徐鈞: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功成拂袖還歸去,高節(jié)依稀漢子房。
胡三省:①自李泌為相,觀其處置天下事,姚崇以來未之有也。史臣謂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數(shù)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縱橫大言,時時讜議,能寤移人主意。然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余謂泌以智免,信如史臣言矣。然其縱橫大言,持黃、老、鬼神說,亦智也。泌處肅、代父子之間,其論興復形勢,言無不效。及張、李之間,所以保右代宗者,言無不行。元載之讒疾,卒能自免,可謂智矣。至其與德宗論天下事,若指諸掌。以肅、代之信泌而泌不肯為相,以德宗之猜忌而泌夷然當之,亦智也。嗚呼!仕而得君,諫行言聽,則致身宰輔宜也。歷事三世,潔身遠害,筋力向衰,乃方入政事堂與新貴人伍!^經(jīng)濟之略,向未能為肅、代吐者,盡為德宗吐之。豈德宗之度弘於祖父邪!泌蓋量而后入耳。彼德宗之猜忌刻薄,直如蕭、姜,謂之輕已賣直;功如李、馬,忌而置之散地;而泌也恣言無憚。彼其心以泌為祖父舊人,智略無方濟中興,其敬信之也久矣,泌之所以敢當相位者,其自量亦番矣,庸非智乎!其持黃、老、鬼神說,則子房欲從赤松游之故智也。但子房功成后為之,泌終始篤好之耳。②按泌雖詭誕好談神先,然知其略實有過人者。至于佐肅、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jié)可重者也。
王應麟《三字經(jīng)》: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朱右:予觀唐人材出處從容,有三代王佐器,唯李泌、陸贄而已。泌自贊復兩京,功成身去。代宗再征,權臣間忌,浮湛外任。德宗以春宮之知,委心聽用。泌亦竭智盡忠,展布政體,謀慮計劃,洞燭物情,故治效聿著。跡其安馬燧、取懷光、相李勉、保韓滉,單騎以來抱暉,設伏以擒叛卒,開三門運路,屯關中荒田,國用日充,邊鎮(zhèn)懾服,其績章章可紀。至于辯太子冤,則曰“天子以四海為家,宰相當豫”。帝贈白起,則曰“國將興,聽于人”。帝言有命,則曰“君相造命,不可言命其”。言又足征者!短苽鳌纺酥^其隨時俯仰,無足可稱,取媚以求相位,豈信史哉?
高啟:至于肅宗之昏孱、徳宗之猜忌,而太子卒得以不動者,果誰之力哉?一李泌而已耳!粍t君無曹公之智,臣無李泌之忠,而小人是信,則雖父子猶不能自保,可不慎哉!
方鵬:穎考叔、狄梁公、韓魏公,善處人君母子之間者也;張子房、李泌,善處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惲,善處人君兄弟者也。
陳耀文:李泌匡復之功亦大矣。
王世貞:①自三代而后人臣出處之跡,未有如李鄴侯泌之奇者也。或伸而屈,或屈而伸,或先幾,或忍詬。其保身,亦未有如鄴侯之巧者也。七歲而以童子薦,入禁中,與宰相張九齡諸公善,奇矣。尋謝去,游嵩華于南間,求神仙不死之術,又奇也。久之,復以獻議入翰林,從太子諸王游,太子善之,又奇也。為詩以識楊國忠、安祿山,斥置蘄春,又奇也。太子即位靈武,為肅宗,使人召致泌,泌忽間關來謁,又奇也。立談而參帷幄,體輔若一,拜右相辭,俄又賜金紫,為侍謀軍國元帥行軍長吏,亦將相任耳,又奇也。復兩京,迎上皇,除道清宮,泌皆任之,甫功成而辭榮乞歸,以避李輔國,又奇也。當是時,廣平王以太子領元帥,泌僚也,師友也,即位為代宗,召泌舍之蓬萊閣,強以婚娶食肉,又奇也,然其重已不及肅宗矣。元載忌之,出為江西觀察判官判官,一下佐也,泌不辭而往,又奇也。載誅而復召,常袞忌之,出團練澧朗、剌杭州,又不辭而以吏治顯,又奇也。嗣帝為德宗,避泚奉天,復召泌而用之,則直臣之而已,又出而觀察陜虢,鑿饟漕之道,剪淮西之逆,又奇也。自是始登相位,天子恭巳葵之,不復設他相,以至終其身,又奇也。至德之初,郭汾陽、李臨淮、貞元之際、李西平、馬北平其建勛克復,若異代然,而皆保全于泌之手,又奇也。夫以輔國忌之、載忌之,而不能傷。袞忌之、而不能終抑則泌之巧所得于老氏者深矣。其所進深謀秘計,以聽者之中庸,不能盡讎,然至于處父子兄弟之間,功亦不淺矣。吾嘗謂泌實范少伯、張子房之流亞,唐以后無能及之者,史謂其好神仙,為世所輕,泌之初,若有得者,兆之已也,晚而拜相,卒死繁劇,將無所謂自夭其天年者耶?泌辟谷,子房亦辟谷,然而竟不辟者,何也?富貴之可戀,甚于死之可畏也。②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杰、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郭子章:嚴光加足于帝腹,光忘帝之貴也;唐肅宗因李泌假寐,登床捧泌首置于膝,良久方覺,帝自忘其貴也。布衣之遇天子,至光、泌極矣。桐江一絲,扶漢九鼎;歷佐四圣,而后脫屣。光、泌所以報人主者,亦至矣哉。
樊升之:賈生之治安,晁錯之兵事,江統(tǒng)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是一代之至畫也。李允則之筑圃起浮屠,范文正、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xié),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馮夢龍:①傳稱鄴侯好大言,然才如鄴侯方許大言。古來大言者二人,東方朔、李鄴侯是也。漢武好大之主,非大言不投;唐肅倚望鄴侯頗大,不大言不塞其望,望之不塞,又將遷跡他人,而其志不行矣。是皆巧于投主者也!蠲趪L言:“善料敵者,料將不料兵。”泌之策陜城,絳之揣魏博,皆料將法也。②鄴侯保全廣平,及勸德宗和親回紇,皆顯回天之力。獨郜國一事,杜患于微,宛轉(zhuǎn)激切,使猜主不得不信,悍主不得不柔,真萬世納忠之法。
沈鼎科:嗣是,若唐之李鄴侯、國初之劉文成,庶幾帝師之選乎!黄芬拢贡Ь畔晒,如李鄴侯而善藏其用。
王夫之:①此長源返極重之勢,塞潰敗之源,默挽人心、掛危定傾之大用,以身為鵠,而收復之功所自基也。深矣遠矣,知之者鮮矣。以示人臣遇難致身、非貪榮利之大節(jié),以戒人主邂逅相賞、遽假威福之淫施,不但如留侯智以全身之比也。其后充幕僚、刺外州、而不嫌屈,馴至德宗之世,始以四朝元老任臺鼎之崇,進有漸也,士君子登用之正,當如此爾。昭然著見而人不測,乃疑其詭祕無恒也。吳聘君一出山而即求枚卜,視此能勿慚乎?②能讓也,則不能任,所謂保身之哲也,張子房李長源是已。③鄴侯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調(diào)護元良,德望既重,其識量弘遠,遠于世變,審于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義,有曲中之權,若此者皆敬輿之所未逮也。④知此者,可以全恩,可以立義,可以得眾,可以已亂,夫是之謂大智。⑤宰相者,位亞于人主而權重于百僚者也。君子欲盡忠以衛(wèi)社稷,奚必得此而后道可行乎?至于相,而適人閑政之道詘矣。欲為繩愆糾謬之臣,則不如以筆簡侍帷帟之可自盡也。鄴侯知之,敬輿弗知也,二賢識量之優(yōu)劣,于此辨矣。⑥大臣之道,不可則止,非徒以保身為哲也,實以靜制天下之動,而使小人之自敝也。彼附末光者,躍冶爭鳴,恃為宗主,以立一切之功名,而足聽哉。……惜乎公(裴度)之未曙于此也。而后知鄴侯之不可及矣。⑦張子房、李長源之智也,求之于忠謹而幾失之。⑧故張子房當草昧之初,而亟垂家法;李長源當擾亂之世,而決定嫌疑。然后天子知有憂國如家之忠愛,而在旁之浸潤不入;宵人知我有贊定大策之元功,而甌臾之流丸自止。⑨潔之往代,其于王茂弘(王導)、謝安石(謝安)、李長源、陸敬輿(陸贄)匡濟之弘才,固莫窺其津涘。⑩而能以此導人主以全恩,李長源而外,難其人矣。長源始用之肅宗,繼用之德宗,皆以父處子者也。涕泗長言,密移其情于坐論而不泄,獨任其調(diào)停之責,而不待助于群言。其轉(zhuǎn)移人主之積忿,猶掇輕羽也。乃至于肅宗事父之逆,獨結舌而不言,夫豈忘其為巨慝而吝于規(guī)正哉?力不與張良娣、李輔國爭,則言且不聽,而激成乎不測之釁;則弗如姑與含容,猶使不孝者有所惜,而消不軌之心。長源之志苦矣,而唐亦茍安矣。
周楫:鄴侯李泌效賢良,藩鎮(zhèn)諸司進米糧。韓滉輸忠親自負,京師方得免劻勷。
谷應泰:處人骨肉,自古其難,漢留、唐鄴所由擅美千載也。
田蘭芳:每讀張良、周瑜、陳登、李泌諸傳則凄然興懷久之,曰:”真丈夫也“。
李子金:唐人中,余極愛鄴侯李泌……嗟乎!泌歷事三朝,再造唐室,骨肉未寒,一子賜死。
朱軾:李泌一代名臣也,尤善處人父子之間。留侯、鄴侯,異世同稱,信哉!泌謀甚忠,功甚偉。史氏以其好言神仙詭誕,為時所輕,屈矣。泌歷事諸君,未嘗以神仙詭誕之說進!V信黃老,乃其學術之差。漢唐以降,圣學不明,雖以泌之賢,不免為異端所牽惑,悲乎,其無師儒也。幸其惑止一身,不以施之于國。則其心之明,猶不肯離乎。正君子觀其忠貞事業(yè)焉可。
任啟運: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鄴侯、陸宣公、宋之韓魏公、李忠定公、明之于忠肅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轉(zhuǎn)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實狄梁公以下諸賢,其經(jīng)世之學,皆深于仲者也。
蔡世遠:漢唐以來,人材輩出,后先相望,略綜其概!嘈恼{(diào)防,輸忠報國者,狄梁公、李鄴侯也。
愛新覺羅·弘歷:徳宗惡回紇,而不許其和親,賴李泌委曲調(diào)護,卒成和戎之利。
秦篤輝:①長源一言,不惟保全功臣,亦延唐室數(shù)十年之命,真宰相也。②李長源于肅、德兩朝,皆值太子遭讒,兩次危言于昏主之前,得以保全。故論唐之賢相,決以長源為首。蓋房、杜、魏征幸遇太宗之明盛。姚、宋、九齡猶當玄宗之未昏。惟長源之遇肅、德,皆以昏主而信讒言,長源獨能善全父子之恩,故所處為難也。
陸以湉:唐宰相多無謚者,李泌功在社稷而亦無謚,尤為缺典。
蔡東藩:①范蠡沼吳甘隱去,張良興漢托仙游,功成身退斯為智,唐室更逢李鄴侯。②李泌之出,關系甚大,不特收復兩京,出自泌之參贊,即如迎還上皇,保全廣平,何一非泌之力乎?外有郭子儀,內(nèi)有李泌,而肅宗始得中興。③泌歷事三朝,功業(yè)卓著,而其最足多者,莫如調(diào)護骨肉,善格君心。自玄武門喋血以來,貽謀未善,故太宗高宗玄宗三朝,無不易儲,睿宗時幸有宋王之克讓,肅宗時且有建寧之蒙冤,代宗為張良娣所忌,幸李泌詠《黃臺瓜辭》,隱回上意,順宗為郜國長公主所累,又幸得泌之一再力諫,始得保全,泌可謂清源正本,不愧為社稷臣矣。惟與回紇和親一事,雖若為當時至計,然可與言和,不必定婚帝女,咸安遣嫁,歷配四汗,隋有義成,唐有咸安,非皆足為中國羞乎?
范文瀾:表現(xiàn)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
白壽彝:李泌具有豐富的政治閱歷,目光敏銳,善于洞察事物,又足智多謀。他對德宗的弱點有較深刻的了解,并善于勸諫,對德宗的后期統(tǒng)治具有不可忽視的輔佐作用。
崔瑞德:李泌或許是晚唐高官中一位使人矚目和最不落俗套的人物。
柏楊:①李泌是皇帝李亨的師友,所受的尊崇和信任,舉世無匹。而且,李亨就要以戰(zhàn)勝者和收復京師的蓋世奇功,重返長安。正在這個時候,李泌堅決辭職回山,這種情節(jié),傳奇小說里才有;現(xiàn)實政治上,可以說從來沒有聽見過……不過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只有耐得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②自三世紀二○年代諸葛亮當蜀漢帝國宰相算起,迄八世紀八○年代,六百年間,杰出的宰相不過王猛、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等五六人而已。……而在這寥寥的幾個人中……只有李泌,不僅是王猛之后第一人,在中國宰相群中,也居高位!蠲诮^對有異于傳統(tǒng)的知識份子和孔家班系統(tǒng),他做事既切實際而又有前瞻,糧食俸祿,以及疆場作戰(zhàn),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當宰相的時間不過一年十個月,對國家貢獻之大,已無與倫比。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
南懷瑾: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復雜的場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意權勢利害的斗爭……仗義執(zhí)言,排難解紛,調(diào)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第一人。因此,汪小蘊女史詠史詩,便有“勛參郭令才原大,跡似留侯術更淳”的名句。郭令,是指郭子儀。郭子儀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后的策劃。留侯,是寫他與張良對比?上,在一般史書所載的偏見評語,輕輕一筆帶過,還稍加輕視的色調(diào)。如史評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怪誕,故為世所輕”。其實,查遍正史,李泌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世。個性思想愛好仙佛,只是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jīng)世學術,又有何妨?善用謀略撥亂反正、安邦定國,謀略有什么不好?由此可見,史學家的論據(jù),真是可信不能盡信,大可耐人尋味。
趙劍敏:李泌先后事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個標準的三朝元老。這個三朝元老,是一個傳奇人物。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系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六世祖 | 李弼 | 字景和,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之一,后周時官至太師,封隴西公。卒后謚號“武”,追封魏國公。 |
五世祖 | 李衍 | 后周時官至太宮伯、柱國、安州總管,封真鄉(xiāng)郡公。 | |
四世祖 | 李仲威 | 襲封真鄉(xiāng)郡公。 | |
父親 | 李承休 | 官至吳房縣令。 | |
—— | 妻子 | 盧氏 | —— |
子輩 | 兒子 | —— | 官至高陵縣尉。 |
李繁 | 官至亳州刺史,后因事被賜死。 | ||
李繟 | 官至咸陽縣尉。 | ||
李紩 | 官至涪州刺史。 | ||
李絢 | 官至華州文學。 |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相國鄴侯家傳》
《鄴侯外傳》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八十》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
《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卷 唐紀三十四》
《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九卷 唐紀三十五》
《唐詩紀事·卷二七》
《堯山堂外紀·卷二十七·唐》
《欽定續(xù)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唐李鄴侯年譜》
后世紀念
參見:鄴侯書院
鄴侯書院,原名南岳書院,原址近湖南南岳鬧市。唐元和(806--820年)至長慶(821—824年)間,隨州刺史李繁創(chuàng)建,用以紀念其父李泌。南宋初鴻儒胡安國父子來岳,于此書院講授《春秋》之學。嗣后南宋許多理學家都來此講學。講讀之風,極盛一時,湖湘學派實發(fā)祥于斯。南宋寶慶(1225—1227年)年間,書院遷建集賢峰下,更名為鄴侯。鄴侯書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南岳目前保存最好的書院。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90年 | 電視劇 | 《唐明皇》 | 李虎城 |
2004年 | 電視劇 | 《大唐代宗》 | 馬曉奕 |
2017年 | 電視劇 | 《大唐榮耀》 | 常鋮 |
2017年 | 電視劇 | 《長安十二時辰》 | 易烊千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