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張弘范

    張弘范

    張弘范墓志銘張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疇,祖籍河北易州定興,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tǒng)帥。元初漢人世侯張柔第九子。曾參加過襄樊之戰(zhàn),后跟隨元帥伯顏滅宋。1276年1月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眾官僚和太學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廢為瀛國公。至元十四年(1277年)授予鎮(zhèn)國上將軍,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使弟張弘正為前鋒,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卒,終年四十三歲。

    張弘范 - 簡介


    張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疇,祖籍河北易州定興,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tǒng)帥。元初漢人世侯張柔第九子。曾參加過襄樊之戰(zhàn),后跟隨元帥伯顏滅宋。1276年1月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眾官僚和太學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廢為瀛國公。至元十四年(1277年)授予鎮(zhèn)國上將軍,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使弟張弘正為前鋒,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卒,終年四十三歲。

    張弘范 - 史載

    張弘范(一二三八— — 一二八○),字仲疇,人稱張元帥。河北定興縣人。中統(tǒng)初授御用局總管,改行軍總管。至元元年(一二六四)進順天路管民總管,次年移守大名,后進益都淄萊路行軍萬戶。以攻宋陷襄陽、下建康有軍功,改亳州萬戶,尋授鎮(zhèn)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為蒙古漢軍都元帥攻宋,俘丞相文天祥;次年攻崖山,陸秀夫負宋帝昺蹈海死,宋亡。至元十七年(一二八○)病死,封淮陽王,謚獻武!对贰酚袀鳌埡敕队啄陱暮 經學,能為詩歌,著有《淮陽集》、《淮陽樂府》。其散曲內容主要是以鐵騎征戰(zhàn)自矜。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于“詞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張弘范 - 從小受的教育

    張弘范,(1238—1280年)字仲疇,是元代名將張柔第九子。張柔(1190—1268年),字德剛,河北定興河內里人,是元朝歷史初期;即蒙古國時期,中原地方武裝中有名的軍閥頭目之一。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接著金都南遷,從中都(今北京)遷到汴梁(今河南開封),以避蒙古之軍鋒。張柔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xiāng)鄰親族數(shù)千余家結寨自保,金任命他為定興令。后來又升遷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他與蒙古軍戰(zhàn)于狼牙嶺(今河北易縣紫荊關附近的狼牙山一帶)。兵敗被俘,降于蒙古。當時蒙古人對各地歸降的官僚、軍閥等多沿用金朝官稱,仍讓他擔任舊職。在此期間,張柔擴張勢力,占領了以保州(今河北保定)為中心的三十多座城市。元太祖二十年(1125年)蒙古人任命他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元太宗四年隨蒙古將軍速不臺圍金之汴京。速不臺是以勇猛善戰(zhàn)聞名的將領,與折里麥、哲別、虎必來等人被并稱為“四狗”。(“四狗”是蒙古人對勇將的褒稱,無貶義)。元太宗五年(1233年)金元帥崔立獻汴京城投降,張柔又隨塔察兒攻克蔡州,金亡。這一年張柔入覲元太宗窩闊臺汗,被提升為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據(jù)一方的漢軍首領之一。

    在金元之際,蒙古在其占領的牛原地區(qū),除了派達魯花赤(蒙語鎮(zhèn)守者、管事官之音譯)進行政治監(jiān)督,派探馬赤軍進行軍事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漢人地主武裝的頭目來維持其統(tǒng)治。這些頭目,當時稱之為“世侯”。他們集軍、民、財權于一身,稱霸一方。在權力繼承上父子相襲,兄終弟及。其中有見識的一部分世侯,為了在自己勢力范圍內實行有效的、鞏固的統(tǒng)治,為了保存中原文化的傳統(tǒng),紛紛開設幕府,延納流落在各地的漢族士大夫。張柔正是這批世侯中的翹楚,他不僅在蒙古滅金戰(zhàn)役中戰(zhàn)功顯赫,與史天澤、嚴實等人齊名,而且進占汴京時,許多將領們正爭著搶掠子女玉帛,金銀珠寶,而他卻懂得去金國史館搶救出《金實錄》這部珍貴的文獻和皇家圖書館的圖書資料。在這次戰(zhàn)役中他還從屠戮戰(zhàn)俘的刑場上救出了金朝最后一科的狀元王鶚。將他接回他的大本營保定,留置于自己的幕府中。他的幕僚除了王鶚外,還有樂夔、敬鉉、郝經等人,都是極一時之選的英俊人才。王鶚在張柔幕府中生活了十幾年,太宗后乃馬真氏三年(1244年)被忽必烈召征至其藩邸,后來又被拔置在翰林院工作。前后十年間凡大誥命、大典冊皆出其手。敬鉉后來官至中都提學,著《春秋備忘》一書,是元泰定間中書平章政事敬儼的叔祖。郝經更是當時文士中極有見識的人。他提出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方式治理中國的就可以做中國的皇帝”這樣一種政治理論來為蒙古政權的迅速漢化作輿論。他在張柔幕府中生活了二十五年左右,后來成為忽必烈創(chuàng)建元朝的智囊團骨干人物。蒙哥汗逝世后,他向忽必烈提出《班師議》,主張先與宋議和,輕騎北返,以便贏得時間,組織力量與其幼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忽必烈正是采納了郝經的建議,取得勝利,建立了元朝。張柔這批幕僚在忽必烈前期政治中確曾起過不小的作用。

    元太宗十年(1238年)張柔四十九歲時,他的九子張弘范出生了,這—年正是元太宗窩闊臺汗十年,金已經亡國四年了,所以他說不上是金的臣民。他有八個哥哥,兩個弟弟。他八哥就是后來承襲萬戶爵位的張弘略。張弘略,字仲杰,以通經史,善騎射知名于時。張家在元初是有名的藏書家之一,據(jù)說藏書過萬卷。郝經很長一個時期是張柔為子弟們禮聘的家庭教師,張弘范當然也是郝經的門下士之一。在父兄師友的薰陶下,張弘范成長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年輕將領。元憲宗蒙哥六年(1256年)時,張弘范正二十歲,已經成人了。他身長七尺,儀表出眾。當時男子成年都有蓄須的風尚。

    張弘范長須拂胸,豐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僅是騎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長矛)知名于時?诓藕芎茫朴趹獙,詩歌也寫得爽郎可通,很有特色。他的作品不留底稿,隨手散落,后來有人為他網羅遺佚,刻印了一部詩集,即現(xiàn)在傳世的《淮陽集》。廬陵鄧光薦寫序時說:“據(jù)鞍縱橫,橫槊釃酒,叱咤風生,豪快天縱!嬷啡溃枪沤褚黄!保ㄔ娙说娘L格好象奔馳于馬上的英雄握著長矛,飲酒賦詩。格調之高,可以叱咤風云,才情豪爽,不可一世。……這些作品存在天地間,可以算得上是古今之一奇。)這些評語當然少不了有些溢美和偏愛的成份,但大致總可以反映他詩作的傾向性?傊斣_國之初,由于出身和教養(yǎng),他屬于上升階層中的新一代人物,在他身上河朔豪士生氣勃勃的色彩似乎比貴胄子弟們的紈绔習氣要強烈一些。

    張弘范 - 施政清廉的地方官

    那一年他八哥張弘略正任順天路總管,當赴皇帝駐地述職時,留下張弘范代理工作,這給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絕好機會。他決意要改革風氣,嚴格整頓紀綱。當時蒙古軍的紀律很差,他們所過之處,百般騷擾。張弘范認為:“我們國家是有法制的,令行禁止,不允許有違法的。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繩之以法!边@樣,許多違反軍風紀的蒙古兵都受了處分,不少人挨了軍棍。從此以后,風清弊絕,耳目一新。來到順天府的蒙古軍隊都相互告誡,再也不敢胡鬧了。

    張弘范

    (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改元中統(tǒng)。這時張弘范正是二十四歲,被任命為御用局總管。中統(tǒng)三年(1262年),山東軍閥之一的李殪起兵叛亂,忽必烈命令張柔和張弘范率兵二千迅速來大都(今北京)親自檢閱,并立即任命張弘范為行軍總管。這個職務相當于一個縱隊司令官。張弘范這時才二十六歲。在平叛進軍中,他不避艱險,屢立奇功,成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個青年將領。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處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賞必罰。胸懷坦白,不懷報怨之心。士兵有疾病,一定要親自去探視,照顧醫(yī)藥治療,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鄉(xiāng);上級有賞賜一定分給群眾;有軍功而未獲酬賞的,一定為之代請陳說,不得請求,不止。這些看來是很平常的行為,但發(fā)自內心、持之以恒,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愛戴和信賴,逐漸取得了很高的威望。至元元年(1264年)他八哥張弘略調至京城充任宿衛(wèi)。(蒙語稱為怯薛,是為皇帝輪流值宿守衛(wèi)的禁衛(wèi)軍,后來發(fā)展成為元代官僚階層的核心。)忽必烈在張柔諸子中特別選拔出張弘范來代替張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親自交給他,正式任命他為順天路管民總管。佩帶金虎符在當時是一種特殊榮譽,也是享有特權的標志。這一年他整二十八歲,在朝廷青年貴族群中,他是一個嶄露頭角的新星。正巧這一年也是他長子張珪出生之年,張珪是這個家族第三代中的名人,是元朝后期的名臣。順天張氏是和元朝血肉相連,同呼吸、共命運的一個家族。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順天調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fā)現(xiàn)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由于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qū)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見忽必烈后,忽必烈問他:“你有什么要申訴的?”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里。不如存在大倉庫里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里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首先要讓人民活下來,以后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余糧。農民有了余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忽必烈點頭稱贊,夸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張弘范 - 進攻南宋的勇將

    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進行襄陽的爭奪戰(zhàn)。元圍困襄陽的軍隊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編了的李檀舊部,以勇狠驕悍難加管束著稱。元政府正發(fā)愁難以物色到一個既有能耐又得軍心的將領來統(tǒng)帥這支隊伍。恰巧有人提到張弘范的名字,忽必烈立刻想到這正是他所要選擇的人!馬上就任命他擔任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攻宋戰(zhàn)役的總指揮是丞相伯顏。張弘范向伯顏建議:用重兵圍困襄陽,首先應切斷襄陽的糧道。伯顏采納了這項建議,并且就派張弘范負責萬山糧道的把守。在一次遭遇戰(zhàn)中,他以少勝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勝仗,伯顏對張弘范的才能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至元八年(1271年),伯顏聽從了他的計謀,決定把對襄陽的包圍圈逐步縮小。張弘范于是在襄陽、樊城之間,建筑了一個堅強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耙蛔殖恰毕笠话唁J利的寶劍,把原來是一個整體的襄樊軍事防區(qū),切割成兩份。這樣,包圍圈進一步逼近樊城。第二年攻打樊城時,張弘范肘部中了流矢。他把傷口裹扎了一下,馬上就到大本營晉見主帥,提出以水師截江道,斷絕樊城的救援。同時在攻取的策略上,建議用水陸夾攻的辦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陽也就無險可守了。他的這些主張,取得主帥同意后,立即組織新的進攻,他身先士卒,輪番猛撲,很快就拿下了樊城。宋方樊城守將范天順戰(zhàn)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戰(zhàn),兵敗后投火自盡,這是一場極艱苦的戰(zhàn)役。樊城這個堅壘一突破,襄陽的守將呂文煥也就只好舉白旗投降了。從至元四年(1267年)至至元九年(1272年)堅持六年的襄樊戰(zhàn)役,勝利結束。這是宋元之間的一場關鍵性的戰(zhàn)役。元軍攻克襄陽后,南宋的門戶洞開,崩潰已成定局。

    張弘范以襄樊戰(zhàn)役的功勛,帶著降將呂文煥去見忽必烈,受到了“賜錦衣、白金、寶鞍”等獎勵的榮譽。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獎賞。元軍稍事休整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顏開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勢。伯顏分兵二路,一道進攻淮西和淮東,直指揚州;一道由他率領,命降將呂文煥為前鋒,這路元軍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張弘范隸屬阿里海牙軍團之下。他們由襄陽順漢水而下,東賂.郢西(今湖北鐘祥一帶),南攻武磯堡,直撲臨安(今杭州)。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賈似道為了挽救頹勢,不得不親自出馬,督師駐蕪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軍大本營與伯顏議和。希望象景定元年開慶密約一樣,輸歲幣,稱臣。被伯顏拒絕了。這時賈似道只得命殿帥(即殿前都指揮使司的簡稱)孫虎臣率領步兵、七萬駐池州(今安徽貴池)丁家洲。舟師(水軍)統(tǒng)帥夏貴以戰(zhàn)艦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自率后軍駐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伯顏命張弘范所部步騎夾岸而進,利用陸上優(yōu)勢,形成包圍,又用戰(zhàn)艦巨炮,轟擊孫虎臣軍。孫軍大潰,逃到魯港。夏貴聞敗訊后,也放棄了指揮,倉皇奔逃。在這次戰(zhàn)役中,南宋水陸兩軍主力喪失殆盡,張弘范所部長驅至建康(今南京市)。軍入建康后有一個小插曲:丞相伯顏決定在建康休整一番。在諸將出席的勞軍大會上,取出庫存黃金分賜諸將。在諸將均已到齊之后,張弘范卻姍姍來遲。伯顏沉下臉來面帶慍色地說:“我們祖宗傳下來的習慣法規(guī)定:凡是軍事性的集會,遲到的有罪!雖然是近侍貴戚和以材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許寬赦,你難道連這規(guī)矩也不懂,竟敢遲到!”與會的人都為張弘范的過失,捏一把冷汗。張弘范卻毫不驚慌失態(tài),很從容地說:“我認為軍事集會是指戰(zhàn)場上的集會。在戰(zhàn)爭的場合上,我從來沒有遲到過。今天的聚會是領受犒賞,在犒賞之前我不敢爭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顏被他所講的道理折服了,冷若冰霜的面孔又變得和顏悅色,連連點頭稱是。他辭鋒敏銳,片言釋疑,語言之妙,舉此一例可以想見。在這個小故事的后面,可以隱約地看到他和伯顏爭論的實質是蒙古習慣法和中原儒學禮教的交鋒,用中原的文化傳統(tǒng)來影響蒙古貴族,正是張弘范父子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一項經常性工作。

    張弘范 - 消滅南宋政權的先鋒

    元軍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臨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發(fā)出勤王的號召。但宋朝軍民響應勤王號召的只有張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數(shù)人。五月間忽必烈派人告諭丞相伯顏:“夏天就要到了,元軍不適應南方盛暑的氣候,可以駐兵休整,不可輕敵貪進,以免造成失誤!倍鴱埡敕秳t從軍事形勢考慮,認為應當乘破竹之勢,掌握戰(zhàn)機,不可再稍緩。他和伯顏商討后,伯顏同意他的意見,命令他用當時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驛站的快馬,奔馳到忽必烈的駐地,面陳形勢。忽必烈是個指揮戰(zhàn)爭的行家,當然懂得倏忽即逝的戰(zhàn)機,稍縱即逝,于是收回成命,決定繼續(xù)追擊。張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戰(zhàn)就開始了。這年秋七月張弘范與張世杰、孫虎臣等所率水軍的戰(zhàn)斗,焦山之戰(zhàn),是場決定性的戰(zhàn)役。當時統(tǒng)帥阿術集合行省諸翼萬戶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樞密院萬戶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趙清、樞密都承旨張世杰、知泰州孫虎臣等陳列舟師于焦山南北。阿術派遣張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術、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揮水軍萬戶劉琛循江南岸,繞出南宋防軍之后,董文炳則直抵焦山南麓,和元軍劉國杰左右呼應,萬戶忽刺出擊中路,張弘范自上流來會師于焦山之北。這場會戰(zhàn),南宋全線潰敗于焦山。張弘范率軍直追至圃山(今江蘇鎮(zhèn)江市東北)之東。這是臨安陷落之前元軍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戰(zhàn)役。由于這次戰(zhàn)役的功勞,忽必烈賜他以拔都的榮譽稱號。(拔都蒙語意為勇士)并改授他毫州萬戶。

    在焦山戰(zhàn)役中南宋的主力張世杰,原來是張柔的部下。后來張柔降了蒙古,張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兩人都姓張,又都是小同鄉(xiāng),所以有記載說他們血統(tǒng)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卻完全不一樣。張世杰堅決抗元,最后以身殉國,死得十分壯烈。而張柔父子卻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顯貴!端问贰分姓f張世杰:“少從張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隸淮兵中,無所知名!保ㄐr候跟隨張柔在杞縣鎮(zhèn)戍,因為犯了法,就逃跑到南宋。曾在淮軍中當兵,并不被人所知)一個行伍出身的戰(zhàn)士和有土地有財產的地方豪強來相比,在政治上當然會有不同的選擇。張世杰和張弘范父子生活道路和見解的差異,和階級出身應有一定的關系。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趙尹甫、趙吉甫攜傳國玉璽及降表赴元軍大本營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稱。伯顏看了降表后,派遣張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議)、程鵬飛等人,帶著伯顏的命令,先入臨安城,責備宋大臣背約失信之罪。張弘范等終于說服了宋廷,取得宋王改稱臣仆,屈辱請降的表文。三月,伯顏入臨安,宋幼主趙顯(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

    皇帝、皇太后雖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東一帶發(fā)生了“叛亂”。按蒙古人的慣例,降而復叛,又殺了使臣,又焚燒了招降書,是要屠城的。張弘范的良心不允許他執(zhí)行蒙古人屠城的習慣法,只殺了幾個為首的人,就了結了此案,總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凱旋,張弘范也加官進爵,被授予鎮(zhèn)國上將軍的軍階,任命為江東道宣慰使。這時張弘范四十一歲,已經是武職官員中從二品大員了。

    張弘范 - 俘獲文天祥

    第二年四月,文天祥、張世杰等擁立的小皇帝趙罡,被迫逃到廣州,病死于硐州島上(今廣東雷州灣上一島)。為了堅持斗爭,他們又擁立廣王趙硐于廣東新會海中厘山。改元祥興。閩、廣一帶不愿投降的南宋臣民們,對這個政權總還寄于希望。元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有一個打著南宋旗號的政權繼續(xù)存在,于是決定要把這個流亡政府扼殺在搖籃里,這個任務又落在張弘范肩上。忽必烈調撥了二批蒙古軍歸他指揮,并且授予他以“蒙古漢軍都元帥”的頭銜。這在當時是超越常規(guī)的措施,使張弘范不得不提出“漢人歷來沒有統(tǒng)率蒙古軍的先例,請求皇上還是派親信的蒙古人來擔任元帥!焙霰亓?guī)е了己突貞浀纳袂槲⑿χf:“你可知道你父親和老將軍察罕的故事嗎?在太宗時期攻打安豐的那次戰(zhàn)役中,攻下安豐后你父親主張留兵駐守,而察罕習慣于蒙古的戰(zhàn)術,反對留駐。軍隊全部南下后,不久安豐又被宋占領了,幾乎斷了退路。事后你父親為此十分悔恨,這是由于當時委任不專的緣故。怎么可以讓你再重復當年的復轍呢?今天交付你辦這件大事,你如果能像你父親一樣用心,我就放心了。”忽必烈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中,認清了在漢地作戰(zhàn)也得用漢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來應付,草原上的那一套辦法有些時候會不靈驗的。這些推心置腹的話,使張弘范很感動。忽必烈并且當場要賜給他錦衣、玉帶等貴重的賞物。張弘范辭謝了錦衣玉帶等賞賜,而請求賜與戰(zhàn)斗時合用的劍、甲。忽必烈對他這種戰(zhàn)士的心情很贊賞。立即命令左右;把武庫中最好的劍與甲陳列在大殿上,任張弘范自由選擇。劍、甲選好后,忽必烈莊重地告訴他:“這把劍就是你的副手,不聽命令的,你可以用這把劍處死他!睆埡敕兑庾R到手中握著的是一柄真正的“尚方寶劍”。臨行前,張弘范又薦舉有謀有勇的西夏王后裔李恒做自己的副帥。這個要求忽必烈也答應了。他這支由蒙漢混合組成的南征軍,水陸共二萬人,分道南下。他弟弟張弘正被任命為先鋒。他告誡張弘正說:“我是由于你的勇敢而選拔你當先鋒,并非因為你是我弟弟而決定這項任命。軍法是嚴肅無情韻,我不敢以私情妨害公法!你處處要謹慎。 睆埡胝_也不負所托,軍鋒所向,沿海的漳、潮、惠、潭、廣、瓊諸州,相繼告捷。張弘正軍與宋丞相文天祥所部在潮州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相遇。宋軍寡不敵眾,文天祥被俘。元軍士兵們捆綁著文天祥至張弘范軍營,用槍、矛等武器百般威脅叫他拜見張弘范。文天祥不為所動,拒不下拜。張弘范被面前這個鐵漢子的正氣所感動,讓左右給文天祥松了綁,以客禮相見。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組織了水軍,大舉進攻崖山。文天祥以戰(zhàn)俘的身份也被軟禁在元軍船上。當張弘范這支艦隊經過珠江口外零丁洋時,文天祥感觸萬端,想到當年在贛州起兵時,曾路經贛水上怵目驚心的皇恐灘,眼前又面對汪洋一片的零丁洋,自己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的決心已經拿定了,于是作了一首詩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恰巧張弘范來要求他給張世杰寫一封勸降的信。他就順手寫出上邊這首詩,交給張弘范算是答復。張弘范讀罷,除對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肅然起敬。

    張弘范與文天祥在政治上雖然是對立的,但他對文天祥的人格則是崇敬和欽佩的。當部下勸告他:“敵國的丞相,居心叵測,不可親近。”時,張弘范笑著說:“他是個忠義至性的男兒,決不會有其他!

    張弘范 - 擊敗張世杰

    張弘范統(tǒng)率的元朝水軍抵達崖山后,曾派張世杰的外甥韓某,三次去張世杰軍中勸降,韓某是張弘范軍中的一員下級軍官。張世杰嚴辭拒絕了誘降。他對韓某說:“我知道投降了既可活命又可以富貴,但我已經抱定了犧牲的決心,沒有什么好說的了!碑敃r,張世杰尚擁有戰(zhàn)艦一千艘。他采取了守勢,把艦只排成一字陣,聯(lián)結在一起,企圖死守。張弘范采用封鎖?诘霓k法,切斷了宋軍淡水的來源;宋軍被困,取海水解渴,紛紛嘔吐,士兵們疲憊不堪。張弘范做了四面包圍的嚴密部署,一直等到副帥李恒從廣州趕來會師后,才發(fā)動了總攻。他目的在消滅宋軍的有生力量,要一舉殲滅,不使其再散逸。二月初六日晨,用炮石、火箭作掩護,插入宋艦隊主力所在。元軍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戰(zhàn),發(fā)揮北軍之所長,宋方潰不成軍。宋左丞相陸秀夫驅妻、子入海,自己抱著年僅七歲的宋帝趙咼投海死。張世杰沖出重圍,準備招集舊部;找尋趙宗室后裔再圖恢復。元軍李恒的艦隊追至大洋,沒有追趕上。不幸遇大風浪,船翻了,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南宋王朝的這幕亡國悲劇,至此結束了。在這場大事件中的一個小插曲,是張弘范在厘山海戰(zhàn)的敗軍之中救出了一位準備跳海自殺的鄧光薦。鄧是亡宋禮部侍郎,原名鄧剡(1232-1303年),光薦是字,號中齋,廬陵人,宋景定三年進士。張弘范勸鄧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并且禮聘鄧為他兒子張珪的家庭教師。張珪后來立朝有聲,成為一代名相,據(jù)說就是這位老師教誨的結果。這件事和他父親張柔當年從劊子手的刀下救出王鶚的故事有相似處。從中可窺見元代武將的政治家風度與戰(zhàn)略水平。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張弘范曾仗義執(zhí)言,為女真族學者夾谷之奇伸冤平反。這是一件當時膾炙人口的俠義行為。夾谷之奇字士常,號書隱,和東平世侯嚴實(1182--1240)的幕僚閻復(1236—1312)曾同受詞章之學于金進士康嘩的門下,又與金陵楊剛中同受理學之傳于張翌(即時人稱為導江先生者)。所以夾谷之奇不論詞章、義理以及品德、吏才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才。在元朝伐宋的南征中,他以濟寧教授的身份被征調為行省都事。元軍占領臨安,接管宋皇室金帛時,他經手文書登記事宜。后來查出這批金帛中有遺失的情況÷就有人栽贓誣陷,說這筆糊涂帳和夾谷之奇有牽連,因而他被隔離審查(當時的詞匯是“按問”),張弘范聞訊后,出于對讀書人人格尊嚴的維護,對儒生的保護;對各族知識分子的重視;對邪惡的義憤;他率領著屬員去找負責審理這樁案件的中央特使,為夾谷之奇申辯說:“夾谷之奇是個儒家所謂行已有恥的讀書人,操守一貫公正清白,是個看重榮譽有所不為的君子,不可能發(fā)生這種不名譽的事情。如果查出他確實稍有侵貪,我甘心情愿和他連坐!庇捎趶埦艓浀挠H自過問,此案迅速得到公正的平反。通過認真的調查,水落石出,一切不實之詞,原來都是壞人們的誣陷!睆倪@些事件中可以想象在那些動亂的年代中,某些有識見的元朝漢族統(tǒng)治者,對傳統(tǒng)文化,不同程度地起過些保護作用。

    張弘范 - 不幸病死

    十月張弘范班師還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慶功活動。忽必烈在內殿宴請這位百戰(zhàn)歸來的將領,為他洗塵,慰勞他的凱旋,是這一系列慶;顒拥捻敺。但樂極生悲,死亡女神已經在向他招手了。由于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和水土等環(huán)境,再加上又得了瘧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關心這位由前線歸來的勇士,特命御醫(yī)前往護視,并規(guī)定每天要把張弘范的病情作專門的匯報,并讓近侍傳出口諭給御醫(yī)說:“我有軍國大事,等著同九拔都商量決定。你們一定要盡心治療,使他迅速恢復健康!庇置钚l(wèi)士坐在張弘范的門口,對來探視的人們說:“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親和醫(yī)護人員外,皇帝有詔令,停止一切對病人不必要的干擾!北M管用了最貴重的藥物,安排了最高級的護理,仍沒有挽救了這位九拔都的生命。至元十七年(1280年)過了新年后,他的病轉重了。他自己也意識到病不會好了,要求從病房回到自己的舊居室,把親戚賓客們召集來,和他們一一告別。最后,他叫人把南征時忽必烈賜給他的尚方寶劍與鎧甲取出來,握著兒子張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給他。并且說:“我當年用這劍與甲為國家的統(tǒng)一立過功勞,你佩帶寶劍、穿戴盔甲時,不要忘記了爸爸!”他摩挲著劍與甲,在那些金戈鐵馬,崢嶸歲月的回憶中暈眩過去,那些回憶中當然也少不了江南兒女的血腥。海波和血浪的影子使他的視線模糊了,他最終地閉上了眼睛。他是一個軍人,但卻是一個有些詩人氣質的軍人。他在南征中寫過一首《述懷》詩,詩中說: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zhàn)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

    流露出他對戰(zhàn)爭破壞行為的憎惡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內疚。他逝世的這一天,正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初十。窗外朔風凜冽,從北方沙漠吹來的大風,挾帶著沙礫塵土,鋪天蓋地地吹來,又狂嘯著卷走了一切!這正是他老師郝經所歌頌過的北風!《四庫全書總目》評價他詩的風格,說近似南宋江湖詩派,其實,他的作品有些更像他老師郝經的格調,是金元詩宗元好問的謫系門徒。

    張弘范 - 人物評價

    張弘范這短促的一生,僅有四十三歲。死后元朝追贈他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謚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給他加贈“推忠效節(jié)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备闹u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賜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改謚獻武。他的遺詩題名《淮陽集》者,正取意于此。這些身后哀榮只反映元代官方對他的評價一直在上升。

    但世人對這個歷史人物卻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有人從封建的名教出發(fā),責備他們父子不忠于金朝,是大節(jié)有虧。也有人站在漢民族立場批評他助元滅宋,是沒有民族氣節(jié)。其實從歷史的發(fā)展上看,蒙古滅金后,經過長達四十年的蒙宋戰(zhàn)爭,終于由忽必烈重新奠定了全中國的統(tǒng)一,結束了分裂和割據(jù)的局面,這是歷史前進的需要。中國作為多民族的國家,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除漢族外,還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不應認為只有漢族才是當然的統(tǒng)治民族。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全國的王朝,應當承認這個歷史的事實。忽必烈既是一個剝削階級的代表,又是一個蒙古族的統(tǒng)治者;他當然不可能用平等聯(lián)合的方式來謀求統(tǒng)一,而只能通過戰(zhàn)爭去實現(xiàn)存在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統(tǒng)一。

    在肯定元朝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的同事,并不是肯定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合理。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斗爭是正義的,但卻不必贊賞他們?yōu)楦嗟哪纤涡〕⒍M忠的忠君思想。張弘范為全國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堅持統(tǒng)一。這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也不必為他的武功、為他自己也感到內疚的事唱贊歌,他只是做了當時歷史規(guī)定他應該做的事而已。對張弘范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歷史上的恩怨,隨著時光的消逝都過去了。元朝代宋而建國,這個王朝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fā),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guī)模,擴大了中外交通,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腐朽軟弱的南宋來相比,中國歷史總是前進了。張弘范在這個開創(chuàng)時期的所作所為,對整個元朝來說,對整個中國歷史來說,其影響是深遠的。

    張弘范 - 張弘范墓志銘

    張弘范墓志早年于河北定興縣出土,初置易縣清真寺內,后移入清真寺隔壁回民小學。1984年3月由易縣博物館收藏。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四月一日立。李謙撰文書丹,李處巽篆蓋。石匠秦德刊刻。

    墓志為漢白玉質,志蓋已佚。志石長0.97、寬0.84、厚0.15米。志文首題為:“故鎮(zhèn)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公墓志銘并序”。57行,滿行50字,全文2440字,字體為楷書。

    墓志記載了他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俘獲南宋丞相文天祥及文天祥不屈的情節(jié),還詳細敘述了他初率元軍“破襄樊、下郢漢”直至“收福建、平岒南”等滅南宋的戰(zhàn)爭經過。這些對研究宋元戰(zhàn)爭史均有參考價值。





    張弘范 - 作品

    小令   
    【中呂】喜春來
     

           金妝寶劍藏龍口,玉帶紅絨掛虎頭,旌旗影里驟 驊騮。得志秋,喧滿鳳凰樓。 

    【越調】天凈沙· 梅梢月 

          黃昏低映梅枝,照人兩處相思,那的是愁腸斷時。彎彎何以?渾如宮樣眉兒。 

           西風落葉長安,夕陽老雁關山,今古別離最難。故人何處?玉簫明月空閑。  

    【雙調】殿前歡· 襄陽戰(zhàn) 

           鬼門關,朝中宰相五更寒。錦衣繡襖兵十萬,枝劍搖環(huán),定輸贏此陣間。無辭憚,舍性命爭功汗。將軍戰(zhàn)敵,宰相清閑。 

    張弘范 - 參考資料

    1、《帝國如風》  梅毅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年10月
    2、《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蔡東藩著,江離翻譯  九州出版社  2008年01月
    3、《宋史》(元)脫脫等撰  中華書局  1985年06月

    張弘范 - 相關詞條

    元朝、軍事家、《淮陽集》、宋朝、忽必烈、文天祥、張世杰

    名人推薦
    • 楊義臣
      楊義臣(?--617年),鮮卑族,代人(今山西省代縣,位繁峙縣西南), 隋朝將領。楊義臣本姓尉遲,后隋文帝賜其姓楊,襲父爵,拜陜州刺使。從煬帝征...
    • 兆惠
      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姓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孫。父佛標,官至都統(tǒng)。作為乾隆朝的著名戰(zhàn)將,他屢次征伐,為...
    • 周共王
      周共王一般指姬繄扈。周共王姬繄扈(1019―前936年),姬姓,名繄扈(yī hù),一作伊扈,周穆王姬滿之子,西周第六位君主,謚號共王(又作...
    • 周昂
      周昂(?~1211年)金代詩人。字德卿,真定(今屬江蘇)人,王若虛舅父。初任南和主簿,后遷良鄉(xiāng)令,入拜監(jiān)察御史。因詩坐謗訕罪,謫貶東海十余年...
    • 趙執(zhí)信
      趙執(zhí)信(1662~1744)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歲中秀才,十七歲中舉人,十八...
    • 趙翼
      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云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