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心理學家。開創(chuàng)精神分析學說,建立精神分析法。著有《性學三論》、《夢的釋義》、《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等。
人物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y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后來成為了著名的畫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yè),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yī)生。
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yè),擔任臨床神經?漆t(y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叫安娜·歐的21歲癔癥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里學了宣泄療法,后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他提出了自由聯(lián)想療法,1897年創(chuàng)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
人物生平
童年時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奧地利摩拉維亞(Moravia,現(xiàn)屬捷克)的弗萊堡 (Frieberg)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雅各布一位心地善良、助人為樂但資本微薄的猶太商人,他雖然經商,但為人誠實、單純。所有的這些性格,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響。母親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當時才21歲,他是同母所生8個兄弟姐妹中之長兄,而他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他早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就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他4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里度過的。在上中學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父親的教育的,盡管父親的文化程度很低。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于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yōu)異的成績比入學年齡提前1年通過了中學入學考試,17歲時以全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于吉姆那森學校。1873年,弗洛伊德從大學預科畢業(yè)前夕,面臨著一生職業(yè)的抉擇。他對成為政治家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均感興趣,但作為猶太人行醫(yī)是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yè)之一,他在自傳中曾說:“畢業(yè)之前,在卡爾·布魯爾教授的課上,聽他朗誦歌德那美妙的論自然的散文,遂決定成為一名醫(yī)科學生!
學習醫(yī)學
1873 年,他進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在大學期間,他曾做過布倫塔諾和布呂克的學生,在學習生物學、醫(y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花了大量的時間。1881年3月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之后他本打算進大學從事神經醫(yī)學的深入研究,但因猶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內斯特·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這里,他和布洛伊爾相識并成為密友)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后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全科醫(y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yī)生,后任內科實習醫(yī)生。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yī)師。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shù)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門下學習催眠,并在沙爾彼得里哀爾醫(yī)院實習,1886年2月返回維也納。1882年,弗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們才最后完婚,1886年春,他結婚前不久,由于經濟原因他以神經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yè)行醫(yī)。婚后他們育有三男三女。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后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癥被發(fā)現(xiàn)后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藥。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并繼續(xù)為病人診療和著述。1933年納粹執(zhí)政后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夸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維也納被占領仍不愿離開維也納。最后,由于他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后來他的四個妹妹都在奧地利遭納粹分子殺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倫敦。
觀點主張
基本觀點
精神分析學認為:人之為人,首先其是一個生物體,既然人首先是生物體,那么,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沖動,而本能沖動中最核心的沖動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沖動,而在社會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使之無法進入到人的意識層面上,而以社會允許的形式下發(fā)泄出來,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與“生殖本能”對應的“死亡本能”學說,認為人除了維護自身生命生長發(fā)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為性欲本能)之外,還有著將自身生物肌體帶入到無機狀態(tài),即死亡狀態(tài)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戰(zhàn)爭、仇視、殺害、自殘中得以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癥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y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于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xiàn)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自從《夢的解析》問世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認識大腦的生理機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經可以治愈諸如抑郁癥之類的疾病。這些進步的意義或許更在于:它們超越了舊的神經系統(tǒng)學的重點研究范疇,從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問題:我們是否對自己的意識知之甚少。
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后的8年間只售出600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于209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余下的時間里,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時被用于自我分析。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并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泄的技術,即發(fā)掘個人問題并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已經年過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沒有多少發(fā)展。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fā)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fā)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后來都變成了杰出的分析學家,包括 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 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xiàn)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fā)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于1914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如今已被 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于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驅使的。
1905年,他發(fā)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并治療精神神經癥的種種癥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性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于嬰兒期性欲以及其與性倒錯和神經癥之間關系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yī)學機構聯(lián)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 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并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志了精神分析理論終于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于人格發(fā)展和嬰兒性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guī)律的理論,以及關于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fā)行,這本書的重要性僅次于《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他發(fā)現(xiàn)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性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fā)現(xiàn)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1919年弗洛伊德創(chuàng)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fā)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5種雜志、150種書籍。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于兩個兒子參加戰(zhàn)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1919-1939年一直處于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fā)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對兩種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原理有很大的影響:他同時發(fā)展了人類心理構成和內部運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組織狀況是如何決定了人的行為。這使得他贊成嘗試用一些臨床技術來幫助治愈精神疾病。他在理論上闡述了人格的發(fā)展是基于個人的童年經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他主張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他被頌揚為“二十世紀無神論者的試金石!
性的心理
弗洛伊德相信個體原欲的發(fā)展,如升華(sublimation)概念所示,為不斷轉換客體。人生來即屬“多相變態(tài)”(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體都可能成為快感之源。隨不同發(fā)展階段,人會固著于特定欲望客體——初為口欲期(oral stage)(如嬰兒因哺乳產生的快感),繼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兒控制腸道產生之快感),隨之為性QI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著經歷固著性欲于母親之時期,即所謂戀母情結,但因此欲望有著禁忌的本質,必須予以壓抑——較不為人知的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則是性欲固著于父親。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諸四海皆準,故轉求古典神話和當代民族志為比較素材。弗洛伊德戀母情結一詞,原名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洛伊德說:“我從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對我母親的愛,對我父親的妒。如今我認為此乃孩童遍存之現(xiàn)象!备ヂ逡恋聡L試于心理動態(tài)層面落實此發(fā)展模式。每一階段均為邁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進程,該成熟期將產生堅實自我,并發(fā)展出延遲欲望滿足之能力。(參見《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洛伊德視俄狄浦斯沖突為性心理發(fā)展與啟蒙之型態(tài),借此指出他所確信人性對亂倫的渴求,與壓抑此欲望的必要。他轉求文化人類學對圖騰崇拜的研究,主張此崇拜以儀式性演繹,正反映出部落型態(tài)之俄狄浦斯沖突。
任何對弗洛伊德思想的討論,其影響力深遠又爭議不斷,關于女性角色與心理層面之議題,便無法稱之完備。雖弗洛伊德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與教育之健將(參見其〈開化性道德與當代神經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辯言,不過弗洛伊德對女性性發(fā)展的看法,讓西方文化中女性的進步倒退數(shù)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識型態(tài)靠攏。弗洛伊德相信女人為殘缺之男,必須學習接受自身的毀傷(缺了陰莖),謹記想像的生理誡命。他據(jù)此提出陰莖欽羨與閹割恐懼等術語,描述欲于家庭以外場域,展其才學的女性心理,不僅“豐富”了歧視女性的辭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權的傷害,增加女性進入傳統(tǒng)以來由男性主導之社會場域的障礙。
雖弗洛伊德的論點受到關心女性平權人士質疑,然而朱立葉·米契爾(Juliet Mitchell)、南西·查德羅(Nancy Chodorow)、潔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蓋洛普(Jane Gallop)、珍·弗萊斯(Jane Flax)等女性主義理論家,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女性主義所謀者并不分馳,可面對如其他理論傳統(tǒng),將其納為己用,去除其中性別歧視成分。另一女性主義者舒拉米斯·費爾史東(Shulamith Firestone),也認同弗洛伊德理論對女性主義運動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中,認為弗洛伊德的論點基本上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jié)須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
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洛伊德早先認為歇斯底里癥(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之后舍棄此稱為誘奸理論(sedu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fā)現(xiàn),孩童時期性逾矩之記憶,并非出自事實,多源自于想像。轉而重視俄狄浦斯理論,認為人潛意識均希望與雙親發(fā)生性關系。
自我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潛意識的本我(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我們最為原始,屬滿足需求的思緒;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jù)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屬潛意識的超我(德文字為“über-Ich”)代表社會引發(fā)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倫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屬于意識層次的自我(Ich)則存于原始需求與道德/倫理信念之間,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xiàn)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認為心智并非具單一與同質性之物的立論,仍深遠的影響著心理學領域以外的人們。弗洛伊德極為關注心智這三部分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特別是三者間產生沖突的方式。
這三個系統(tǒng)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xiàn)實環(huán)境,采取適當措施。
心理防衛(wèi)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沖突,會使用心理防衛(wèi)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欲(Eros)——此為希臘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丘比特(Cupid)。若適當使用,防御機制可減緩超我與本我間之沖突,但過度或過當使用,而不正視面對沖突,則會造成焦慮或產生罪疚(guilt),最終將導致如抑郁沮喪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機制領域的研究相當杰出,但她將首開防御機制先河的榮耀歸于其父。防御機制有以下數(shù)種:否認(denial),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轉移(displacement),壓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補償(compensation),升華(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認”為避免去意識到對自我產生威脅的不快事實或現(xiàn)實。例如學生接到表現(xiàn)不佳的成績單,而對自己說成績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辯稱,弗洛伊德的“否認”,與尼采歸為奴隸或畜群道德的“憤懣”(ressentiment )和“價值的再價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極高。
“反應結構”為意識性的采取某種與潛意識的欲望完全相反的進向。例如某人強烈仇視某一種族,宣稱其理由為該種族低下卑微,但潛意識而言,是其人感覺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說。
“轉移”為情緒從危險物轉向安全物。例如擊打枕頭,以避免攻擊某人。
“壓抑”為下意識的將極度痛苦的經驗(如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強制驅離意識層次;“抑制”則為有意識的進行同樣工作。
“投射”是將基本上本屬自身一部份某種不快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個吝嗇的人會說別人愛斤斤計較,而一個不愿承認自己滿腦子想著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對別人成天想著性的樣子感到憤怒。
“理智化”為在情感上讓自我脫離壓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過接受現(xiàn)實,而經由合理化解釋來進行自我脫離。
“合理化”為透過建構邏輯的正當性來作出某個決定,而此決定最初的形成原因,來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狀態(tài)。例如甲為了聽自我成長課程而購買MP3播放機,但卻怕真正的理由無法被人茍同,而告訴友人是為了聽古典搖滾才購買播放機。
“補償”乃因無法達成某種行為,而代之以另一種行為。例如第一個小孩很會讀書,第二個小孩可能常逗父母開心來博取注意。
“升華”是將沖動導引至社會認同的行為上。如以黑暗陰沉之詩描寫人生的女詩人愛蜜莉·狄金森,其創(chuàng)作活動即為一例。
“退化情感” 指行為回朔到較幼年期(較早發(fā)展階段)中的愉悅及滿足的行為,借此平衡心理沖突。其常見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過度進食、易怒與小孩腔調。
生死驅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類由互相沖突的兩種欲望所驅動:原欲能量愛欲與死亡驅力死欲。弗洛伊德所說的愛/原欲,包含所有創(chuàng)造性、及產生生命的驅力。死亡驅力(Death 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內在的沖動,欲回歸至平靜狀態(tài),甚至最終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認知到死亡驅力,而這兩種驅力的對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風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釋宗教起源!秷D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一書,提出人類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男孩生命早期對母親抱有性欲,此戀母情結為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父親有保護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愛慕他,但也同時因父親與眾母親的關系而嫉妒他。兒子們了解獨力無法擊敗領導者父親,故合力予以殺害,之后以祭儀宴饗形式啖之,借此將父親的力量納入己身。然而眾子之后背負的罪惡感,也使其強化對父親的回憶,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親,形成內化的威權之源。部落內也由此產生亂倫與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動物犧牲(獻祭)(sacrifice)取代儀式性的活人宰殺。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一書,則根據(jù)弗洛伊德里論重建圣經歷史,然而圣經學者與歷史學史家,因其說法與現(xiàn)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書另有發(fā)揚。論及宗教為一種幻象(illusion),弗洛伊德強調其為一幻奇結構,人若要進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處理,則偏向無神論。
論題研究
弗洛伊德一個較少為人所知的興趣是神經學。他是大腦性麻痹(腦癱)論題的早期研究者。
口唇期(oral stage):從出生到1歲左右。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門期(anal stage):2-3歲左右。此期兒童性欲望的滿足主要來自于肛門或排便過程。
性QI期(phallia stage):4-5歲左右。此期兒童性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xiàn)出對生殖器的極大興趣,性需求集中于性QI官本身。他們不僅通過玩弄性QI官獲得滿足,而且通過想象獲得滿足。此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結),對于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結)。
潛伏期(latency stage):6歲到12歲左右。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fā)展同性的友誼,滿足來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識滿足,娛樂和運動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歲到18歲。青春期性QI官成熟后即開始,性需求從兩性關系中獲得滿足,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xiàn)實的和社會化的成人。
成就影響
精神層次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 ,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fā)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意識(conscious)即自覺,凡是自己能察覺的心理活動是意識,它屬于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著外界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preconscious)是調節(jié)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意識的一部分,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體現(xiàn)在阻止?jié)撘庾R進入意識,它起著“檢查”作用,絕大部分充滿本能沖動的潛意識被它控制,不可能變成前意識,更不可能進入意識。
潛意識(又稱無意識,英文unconscious,又譯為下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皾撘庾R”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由于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于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所謂意識閥,是指能否意識到的分界線)下,但并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潛意識(無意識)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的最基本的層次是本我(id),相當于他早期提出的潛意識。它處于心靈最底層,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它是混亂的、毫無理性的,只知按照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滿足。
中間一層是自我(ego),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xiàn)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自我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絡者與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導下監(jiān)管本我的活動,它是一種能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jié)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說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它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層是超我(super-ego),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換言之,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guī)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至善原則活動。
人格發(fā)展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沖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fā)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fā)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fā)展論。
發(fā)表著作產生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藝術觀點始終貫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中。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是違反道德和倫理的,因此必須放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滿足的愿望而退縮回來,不得不從享樂主義原則回到現(xiàn)實主義原則;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國卻是一個避難所。藝術家就像一個有精神病的人那樣,從一個他不滿意的現(xiàn)。實中退縮回來,鉆進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正如夢一樣,是”潛意識”愿望獲得一種假想的滿足。盡管弗洛伊德的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體精神分析大廈一樣缺乏堅實的基礎,并且沒有充足而嚴密的科學證明,但他卻受到諸多文學家、藝術家的盛贊。可以夸張的說,隨便翻開西方任何一本文藝評論的書,我們能夠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為許多藝術家正是以這個理論所提供的原則去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僅作為一種心理學派對心理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當今資本主義國家里,特別是在美國,弗洛伊德主義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一般意識形態(tài)中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它不僅影響了西方當代的文學藝術,而且對宗教、倫理學、歷史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著作「圖騰與禁忌」可以說是這種影響的代表。
人物評價
外界評價
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一直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由于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chuàng)立新學說的杰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人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fā)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如今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弗洛伊德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并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xiàn)代心理學發(fā)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
心理療法爭議
弗洛伊德身受醫(yī)師訓練,因此深信其研究與成果為科學產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學者與學院人士,對他的研究與實踐多所批判。如朱立葉特猠兼爾(Juliet Mitchell)等人,提出其中緣由在于弗洛伊德基本立論──即潛意識的懼怕與欲望,啟動我們意識層次的思想及行為──挑戰(zhàn)了關于世界本身,屬于普遍性與客觀性的看法。某些擁護科學人士,認為此說讓弗洛伊德理論失效,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另擁護弗洛伊德人士,則認為此說同讓科學失效,也使其成為詮解人類行為的一種方式。今日的精神分析,仍與弗洛伊德生前所經歷的醫(yī)學與學院,維持相同的曖昧關系。
當今嘗試治療心理疾病的精神治療師,以不同方式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產生關連。某些治療師修改弗洛伊德取向,發(fā)展各種精神動態(tài)(psychodynamic)的模式與療程。有些則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但將其療法的某些部分,特別是其中仰賴患者言談以治療形式者,加以改編再使用。精神醫(yī)師(psychiatrists)身受醫(yī)學訓練,但如同弗洛伊德時代的醫(yī)師,多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療程中不重視言談,而多仰賴激活心理藥物(psychoactive drugs)。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論至今爭議仍大,許多重要的學院與研究領域之精神醫(yī)師,認為他不過是個郎中;但也有其他這方面的重量級人士,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精神失序常視為純然的腦疾,基本上屬遺傳性病源。此觀點強調心理疾病的生理構成。弗洛伊德則相信大部分的精神失序,源自生理構成與環(huán)境因素之共成,何者較為重要,則因人而異。
相關哲學
不論精神分析作為哲學的形式其價值為何,弗洛伊德引介下列三個概念,與西方以前的哲學產生斷裂。
他創(chuàng)建心理程序的模型,破除了笛卡兒的我思(cogito)。對弗洛伊德而言,思緒產生的程序,非主體直接反思所能探知。自歷史角度觀之,馬克思意識型態(tài)的分析早于弗洛伊德,但后者更將主體性之不明視為根本。二者之后,人實踐的目標,及用來合理化其目標的想法,其構成核心不外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史,和馬克思的社會階級角色。
在夢、口誤、神經病征、和精神病患的文字構建等,這些看起來全然難解、無理、和無意義的素材中,弗洛伊德檢視了其中找到的“合理性”。相對言之,在工作活動、政治哲學、制式社會行為這些清楚明白具“合理性”的素材中,他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不合理性”(如純然專斷和怪異的元素)。
弗洛伊德從言談治療引進創(chuàng)新的言說技術,借此讓人透過間接泄漏潛意識內容的方式以消減沮喪。精神分析療程的逆向程序,顯示了個人如何依據(jù)符號壓縮與情緒轉嫁的邏輯,以潛意識的方式形成所遭遇的諸種問題。
批判回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fā)展模型遭受諸多批判。有些人攻擊弗洛伊德認為兒童為性生物的立論(連帶波及弗洛伊德發(fā)揚的性概念)。另些人雖接受弗洛伊德的性概念,但認為此種發(fā)展模式并不具普同性,對于健康成人的發(fā)展而言也非必須,另強調社會及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認為需重視弗洛伊德較為忽略的社會動能因素(例如階級關系)。這一支批判弗洛伊德的思想,深受赫伯特·馬庫色作品影響。
也有人批評弗洛伊德拒斥實證論的態(tài)度?茖W哲學家卡爾·波普形構出一套分辨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他認為一切合理的科學理論,均具備能夠證明其存?zhèn)?falsifiable)的可能。若一理論無法存?zhèn),便不能稱之為具備科學性。波普指出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永遠不可被“證實”,因無任何行為得以證明其存?zhèn)巍km然科學家普遍接受波普辨明科學與非科學的方法,然而在科學哲學與一般哲學領域內,仍有爭議。學院派心理學通常僅區(qū)分出“理論”與“假設”,前者過于抽象無法證明其存?zhèn),后者雖源自理論,卻可能經研究予以驗證。
行為主義、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及認知心理學均視精神分析為偽科學,而予以拒斥。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堅持精神分析看待人的觀點,既苛刻也不正確。心理學其他學派則建構心理治療的替代方法,其中包含了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及咨情治療(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y)。
人物貢獻
理論貢獻
心理研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yōu)橐幻癫±韺W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醫(y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后,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病例。這時候 ,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里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病癥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于發(fā)現(xiàn)了催眠療法的奧秘,揭示出催眠療法的使用范圍及其與人的內在精神狀態(tài)的關系。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親自到法國南錫,試圖向多年應用催眠術的法國醫(yī)生們求教,他說服一個病人跟他一塊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這位女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y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lián)想。
心理治療
自由聯(lián)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認為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關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潛意識中的癥結。自由聯(lián)想就是讓病人自由訴說心中想到的任何東西,鼓勵病人盡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
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兩層次:當事人所記憶者稱為顯性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顯性夢境并非夢的真正內容。另一為當事人所不能記憶者為隱性夢境(latent dream-thought),隱性夢境中隱含更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的目的,即在根據(jù)患者顯性夢去解析其隱性夢的涵義,從而找出當事人潛意識中的問題。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對心理醫(yī)生的情感反應。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將積極的情感轉移到醫(yī)生身上,負移情是患者將消極的情感轉移到醫(yī)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結加以重現(xiàn),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進而幫助他解決這些心理沖突。
潛里意識
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動態(tài)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于自身及其所處環(huán)境之真實認知,并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系極微。潛意識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論的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提出意識的層次之說,“在表層之下”另有思緒運作。弗洛伊德稱夢為“通往潛意識之王道”,提供參與潛意識生活的最佳入徑,是說明潛意識“邏輯”之佳例,此邏輯與意識層次思緒之邏輯迥異。弗洛伊德在其夢的解析一書,發(fā)展最初的心理拓樸學,論證潛意識之存在,并描述如何參與潛意識之法。潛意識(the preconscious)則被視為存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思緒層,欲探求之不難。弗洛伊德認為啟蒙理念、實證論、與理性論之完備,可借由理解、轉化、與掌控潛意識而得,而非給以否認或壓抑。
學術影響
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yī)生,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了一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chuàng)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面得到廣泛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 論點已被后人所修正、發(fā)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會-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yǎng)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一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于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chuàng)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
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經常會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欲始于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弗洛伊德創(chuàng)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tǒng)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fā)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御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
弗洛伊德之所以出名,主要因為他革新了心理學,創(chuàng)立了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系統(tǒng)。在社會學中他卻是一位異常人物。他寫了五本主要的社會學著作:《圖騰與禁忌》(1913年)、《群體分析及自我之分析》(1921年)、《幻覺的前景》(1928年)、《文明及其不滿》(1930年)、《摩西和一神教》(1939年)。
重要著作
《歇斯底里癥研究》,與約瑟夫·布魯爾(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學》(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論自戀》(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自我與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相關書籍
《精神分析入門》 查爾斯.布倫納 楊華渝等譯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療指南》 羅伯特.尼薩諾著 楊華渝譯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馬克思》 奧茲本著 董秋斯譯三聯(lián)書店
《生與死的對抗》 諾爾曼.布朗著 馮川等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心靈的激情》上下 歐文.斯通著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別傳》麗連婭.弗萊姆著 戎容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人格》長江文藝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奧.曼諾妮著 王世英譯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傳》 葉孟理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價》 何仲生等編著 遼海出版社
《結構精神分析學》 拉康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 恩斯特.貝克爾著 華夏出版社
《藝術與精神分析》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藝術與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煉1譯 四川美術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義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 賴希著 張峰譯 重慶出版社
《后現(xiàn)代精神分析》 諾曼.N.霍蘭德著 潘國慶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論》 陸揚醫(yī) 山東教育出版社
《潛意識的詮釋》 王小章等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學》 方迪著 尚衡譯 三聯(lián)書店
《現(xiàn)代精神分析的"圣經"》 賈曉明等譯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第一本心理學漫畫書》吳瑞君編著 現(xiàn)代出版社
理論與實踐
Philip Rieff, 弗洛伊德:道德家的Mind, 3d ed.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1979)
Anthony Bateman 和 Jeremy Holmes,精神分析導論:Contemporary 理論與實踐(倫敦: Routledge, 1995)
概念批評
Adler, Mortimer J.,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研究of the Consequences of 柏拉圖主義 and Positivism in 心理學(紐約:Longmans, Green, 1937). (A 哲學批評 from 亞理斯多德ian/Thomistic point of view.)
Deleuze, GillesandGuattari, Félix,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This first volume of the famous two-part work (also subtitled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olemicises Freud’s argument that the Oedipal complex determines subjectivity. It is also, therefore, a staunch critique of theLacanian ’return to Freud.)
Ellenberger, Henri F.,Unconscious的發(fā)現(xiàn): 李適合 Evolution of Dynamic Psychiatry(London: Penguin, 1970). (An extensive account and sensitive critique of 弗洛伊德 metapsychology.)
* Eysenck, H. J. and Wilson, G. D.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弗洛伊德理論, Methuen, London (1973)
Eysenck, Hans,弗洛伊德帝國的衰落(Harmondsworth: Pelican, 1986).
Hobson, J. Allan Hobson,夢:睡眠科學導論(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ISBN 0-19-280482-0. (Critique of Freud’s dream theory in terms of current neuroscience)
Johnston, Thomas,弗洛伊德和政治思想(紐約: Citadel, 1965). (One of the more accessible accounts of the import of 弗洛伊德主義for 政治理論)
Marcuse, Herbert,Eros 和文明: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弗洛伊德(Boston, MA: Beacon Press, 1974). (Mentioned above. For a good review, see Stirk, Peter M. R., u2018Eros and Civilizationrevisitedu2019,人類科學的歷史, 12 (1), 1999, pp. 73 u2013 90.)
Mitchell, Juliet.精神分析和 Feminism: A Radical Reassessment o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4; Basic Books reissue (2000)ISBN 0-465-04608-8
Neu, Jerome (ed.),劍橋 Companion to 弗洛伊德(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4). (A good conceptual overview.)
Ricoeur, Paul,弗洛伊德和哲學: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 Denis Savage (紐黑文和倫敦:耶魯大學出版社,1972). (Great fun!)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ed. Don Ihde (倫敦: Continuum, 2004).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弗洛伊德對于哲學的重要性)
Thomas Szasz.反弗洛伊德: Karl Kraus’s Criticism of精神分析and Psychiatry,Syracuse 大學出版社, 1990,ISBN 0-8156-0247-2.
Voloshinov, Valentin.弗洛伊德主義:A 馬克思主義 critique, Academic Press (1976)ISBN 0-12-723250-8
Wollheim, Richard,弗洛伊德,第二版. (倫敦: Fontana, 1991)。
傳記
第一本弗洛伊德傳記是他自己寫的:精神分析運動的歷史(1914)和An Autobiographical 研究(1924) provided much of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s by later biographers,包括"debunkers" (as they contain a number of prominent omissions and potential misrepresentations)。20世紀以來弗洛伊德少數(shù)的主要傳記如下:
Helen Walker Puner,弗洛伊德:他的生活和思想(1947年) —
Ernest Jones,弗洛伊德的生活和著作, 3 vols. (1953-1958) —
Henri Ellenberger,Unconscious的發(fā)現(xiàn)(1970) —
Frank Sulloway,弗洛伊德: Biologist of the Mind(1979) — Sulloway,第一位寫弗洛伊德傳記的專業(yè)歷史學家,positioned 弗洛伊德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科學的歷史, arguing specifically that Freud was, in fact, a biologist in disguise (a "crypto-biologist", in Sulloway’s terms), and sought to actively hide this.
Peter Gay,弗洛伊德: 我們時代的生活(紐約: W. W. Norton & 公司, 1988) —該書的出版是對反弗洛伊德文學和1980年代的"弗洛伊德戰(zhàn)爭"的回應。
The creation of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 has itself even been written about at some length — see, for example, Elisabeth Young-Bruehl, "弗洛伊德 Biographies的歷史," inDiscovering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edited by Mark S. Micale andRoy Porter(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傳記批評
Bakan, David.弗洛伊德和猶太神秘傳統(tǒng), D. Van Nostrand Company, 1958;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5; Dover Publications, 2004.ISBN 0-486-43767-1
Crews, F. C.Unauthorized Freud : doubters confront a legend, New York, Viking 1998.ISBN 0-670-87221-0
Dufresne, T.Killing Freud,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3,ISBN 0-8264-6893-4
Eysenck, H. J.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Freudian Empire, Scott-Townsend Publishers, Washington D. C., (1990)
Jurjevich, R. M.The Hoax of Freudism: A study of Brainwashing the American Professionals and LaymenDorrance (1974)ISBN 0-8059-1856-6
LaPiere, R. T.弗洛伊德 Ethic:Subversion of 西方Character分析Greenwood Press (1974)ISBN 0-8371-7543-7
MacDonald, K.批評的文化: Evolutionary 20世紀猶太 Involvement in Intellectual 和政治運動分析Authorhouse (2002)ISBN 0-7596-7222-9
Macmillan, Malcolm.弗洛伊德 Evaluated: The Completed ArcMIT Press, 1996ISBN 0-262-63171-7[originally published by New Holland, 1991]
Stannard, D. E.Shrinking History: On 弗洛伊德and the Failure of Psychohistory牛津大學出版社(1980)ISBN 0-19-503044-3
Thornton, E. M.弗洛伊德 and Cocaine: 弗洛伊德 Fallacy, Blond & Briggs, London (1983)ISBN 0-85634-139-8>
Webster, Richard.為什么弗洛伊德是錯的: 罪、科學和精神分析BasicBooks, 1995.ISBN 0-465-09579
經典名言
1、笑話給予我們快感,是通過把一個充滿能量和緊張度的有意識過程轉化為一個輕松的無意識過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愛情和工作。
3、每個人都有一個本能的侵犯能量儲存器,在儲存器里,侵犯能量的總量是固定的,它總是要通過某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個人內部的侵犯性驅力減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對一個男孩來說,他的潛意識中有種對母親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親,一旦對他構成威脅,他都會產生仇恨,甚至想殺掉他們。
6、女人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是永恒麻煩的源泉,但她們依然是我們所擁有的那一種類中最好的事物。沒有她們,情形會更糟。
7、人是一個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閉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潛意識里,人的性欲一直是處于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規(guī)則使人的本能欲望時刻處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
12、禁欲對身體是有害的,嚴重者男女皆可出現(xiàn)神經癥病狀,如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發(fā)“無名火”等,這是一種性抑郁的表現(xiàn)。
13、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親展開斗爭,以擺脫被統(tǒng)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14、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jié)。
15、生物性即命運。
16、感情的沖動更接近于基于性本能的欲望沖動。
17、人生有兩大悲。阂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尋求和創(chuàng)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18、夢是愿望的滿足。
19、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20、人體就是命運。(解剖即命運)
2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22、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23、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無意識中確信自己不死。
24、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于躁動于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愿望的抵制。
25、不要去了解女人,因為女人都是瘋子。
26、本我過去在哪里,自我就應在哪里。
27、幸福決不是文化的價值標準。
28、一個在媽媽懷里受寵的孩子終生都會保持一種征服欲,那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帶來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引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9、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30、人類世界就是一個悲劇。
31、我堅信人類文明是以犧牲原始的本能為代價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
32、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也能帶來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識從教師傳給學生;言辭能使演說者左右他的聽眾,并強行代替他們作出決定。言辭能激起最大強烈的情感,促進人的一切行動。不要嘲笑言辭在心理治療當中的的用途。
33、一種科學要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也不必勉強人家信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績,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34、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識的流露;當你瞧不起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輕視一定能夠感覺得到那他/她就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自衛(wèi)。
35、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的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