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戊 - 人物簡介
太戊,姓子名密。商第9位國王(公元前1486-公元前1411)。湯五世孫,太甲孫。死后追謚為中宗。甲骨文作大戊、天戊,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據(jù)古書上記載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長久的。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國政大修,各小國又紛紛歸順,商朝中興,《史記》故稱太戊在位時,舉賢人伊陟、巫咸為丞相,天下大治,諸侯歸附。病死,葬于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南30里處)。故后代尊稱他為中宗。謚號景宗。太戊 - 人物生平
太戊即位后,起用伊尹的兒子伊陟為相。太戊從小生活在鐘鳴鼎食的帝王之家,繼承王位時還是一個楞小伙子。所以整天只圖安逸享受,不勤政事。
太戊七年,亳都出現(xiàn)“桑谷共生于朝”的現(xiàn)象,就是桑樹下長出了谷樹,也就是構(gòu)樹。其實兩者同屬桑科喬木,二木并生是一種并不奇怪的自然現(xiàn)象?赡菚r因為植物學(xué)知識貧乏,所以大家認(rèn)為那是不祥之兆,視之為怪異。太戊非常恐懼,就向伊陟詢問原由。伊陟回答說:“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闋與?帝其修德。”意思是說:臣聽說妖怪不能勝過大德,之所以出現(xiàn)了妖異之事,也許是大王在治理朝政時有所缺失的緣故吧。大王只要修德善政,怪異之事自然就會消失。伊陟看到商王朝開始衰落,就利用此事勸誡太戊,希望他發(fā)憤圖強(qiáng),成為有德之君。商王朝本來就很迷信鬼神,經(jīng)伊陟這么一說,太戊信之無疑。此后開始勤政厚德,治國撫民。說來也巧,不久,那株“桑谷共生”的樹木就枯萎而死了,太戊以為是自己修德的結(jié)果。
在太戊的勵精圖治下,本來開始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復(fù)興。《尚書·無逸》中說:“昔在殷王中宗,嚴(yán)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只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這是西周時周公總結(jié)太戊治國經(jīng)驗的一段話。《史記》中也說:太戊時“殷復(fù)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太戊的復(fù)興,得力于伊陟、巫咸的輔佐。巫咸,一作巫戊,卜辭稱咸戊。據(jù)說他長于占星術(shù),發(fā)明過筮卜,是一名古代醫(yī)生。司馬遷說:“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咸艾》總結(jié)了巫咸輔佐政事的經(jīng)驗,《太戊》記述了太戊時期的歷史,二書均已失傳。伊陟也寫過《原命》,希望太戊發(fā)揚夏禹、商湯的王道。
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他死后傳位于仲丁。
太戊 - 商中宗陵
太戊陵俗稱商陵,內(nèi)黃十二景的“商陵煙云”便是所指。據(jù)《史記·殷本紀(jì)》載述,雍己在位時“殷道衰,諸侯多不至”,及至太戊即位,“殷復(fù)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庇纱,太戊陵又稱“商中宗陵”。商中宗陵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位于內(nèi)黃縣城西南15公里,商中宗陵是中國古老皇陵之一,也中國目前唯一的一處商王陵。漢代建陵,唐代續(xù)修,宋太祖開寶七年復(fù)修,明、清多次修葺增建。
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百畝,圍墻筑高墻,前后分區(qū),規(guī)模宏大,布局奇特。前區(qū)為陵墓區(qū),后區(qū)為祭祀?yún)^(qū),中間甬道為中軸線,直通拜殿,甬道東為太戊陵,西為嬪妃墓,歷代王朝祭祀不絕。
陵內(nèi)宋開寶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高聳雄偉,通高7.2米,寬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寫,碑有銘有序,雕刻精湛,字跡清晰,筆法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刀工嫻熟,骨刀堅凝,堪稱一絕。
商中宗陵是以陵寢陵園、碑碣為特色,極具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觀光價值的尋根祭祀之圣地。
太戊 - 趣事傳說
《山海經(jīng)》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太戊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派王孟求于西天王母,到過一個叫“丈夫國”的地方。那里的人都是男性,他們食野果,衣樹皮。一輩子單身相處,卻每人能生養(yǎng)兩個兒子,因此稱作“丈夫國”。求藥之事大抵渺渺,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猜測,太戊時的商王朝大概與西戎有所來往了。
太戊 - 歷史文獻(xiàn)
“王賓大戊仇匕壬,劦。”《殷契粹編》209
“翌戊寅其又于大戊! 《殷契粹編》212
“戊戌又歲于大戊二十牢!薄兑笃醮饩帯217
“天戊五牢!薄兑筇摃跚熬帯4?16?4
“…天戊…”《殷虛書契前編》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