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儀 - 簡介
王貞儀(1768—1798年),字德聊,安徽天長市人,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她是中國清代有名的女學者、女詩人、科學家,對天文、氣象、地理、數學、醫(yī)學、文學等方面均有較深的研究,并表現出卓越的才能。她的一生雖很短暫,但著述卻很多,包括科學、文學、史學以及繪畫、書法、篆刻、圍棋等藝術,無不涉獵。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稱她是“班昭之后,一人而已”。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王貞儀 - 生平概況
王貞儀學貫中西,才華橫溢,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女算學家、天文學家、醫(yī)生和詩人?上⒛暝缡,像一顆劃破夜空的流星,僅活了短促的二十九個春秋,便于嘉慶二年(1797年)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王貞儀的成長與她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她家原籍安徽天長縣,祖父時遷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歷算,著述甚豐。特別是她家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王貞儀的父親王錫琛,生活坎坷,屢試不第,但他精通醫(yī)學,以行醫(yī)為業(yè),在他的影響下,王貞儀也精通醫(yī)學。但是,對王貞儀的成長,特別是對王貞儀在科學研究方面影響最大的還是她的祖父。王貞儀在《敬書先大父惺齋公讀書記事后》一文中說:“貞儀幼侍大父惺齋公,公細訓以諸算法。即長,學歷算,復讀家藏諸歷算善本十余種,潛心稽究十余年!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機會閱讀祖父豐富的藏書,增長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我國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玨成(1681-1763)為中堅骨干的安徽數學學派,祖籍安徽的王貞儀是這一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的中西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論述:“中西固有所異,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視。夫益知理求是,何擇乎中西?唯各極其兼收之義!
她對探索宇宙星辰的奧秘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她不僅閱讀中外天文著作,還長年堅持夜觀天家,日算星辰,日積月累,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第一個天文數據資料。她對西洋傳入的天文學是一分為二的,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準!薄坝兴,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積極宣傳闡述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王貞儀 - 學術成就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fā)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并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于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探索自然奧秘.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么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不用發(fā)問?墒窃诨8世紀末葉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學者也都承認地球是圓的,但卻很少考慮或回答不了這個不傾斜摔倒的問題。唯有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難道不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大,腳下都是地嗎7這就是說,人們生活的地球,處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問之中,對宇宙空間來說,任何地方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王貞儀正確地認為,在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中,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qū)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 - 精神品質
王貞儀博覽群書,楔而不舍。對古籍中的天文資料她仔細體會,吸取營養(yǎng)。當時一些歷書將恒星年同回歸年的區(qū)別說成了起于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并不是起于《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fā)現“歲差”以后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于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也指出,這是錯誤的。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另有一些人認為,歲差可以用“土圭”測得。王貞儀指出,上圭只能測日影,哪能測歲差?歲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測出。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古人對日行遲疾沒有認識,“定氣”始于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岸狻遍_始于北齊的張子信,其后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王貞儀有頑強的斗爭精神。王貞儀29歲的短暫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學、醫(y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一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
同任何科學家一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鉆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wèi)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yè)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一面從事科學研究,一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后期,統(tǒng)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一封信里,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后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抬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圣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圣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tài)度。在一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斗爭中取得的。
王貞儀酷愛科學。她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廢寢忘食地搞試驗。沒有科學儀器,她就卷起衣袖,自己動手,因陋就簡地制造。有一天,王貞儀關緊門窗,一個人躲在屋里進行天文學方面的實驗。不知不覺已到了吃飯的時候了,她母親在房門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見她出來吃飯,就非常好奇地從門縫向內張望。只見桌上的水晶燈被懸掛在房梁上當作太陽,小圓桌被扳倒在燈下當作地球,而王貞儀手拿著鏡子當作月亮。她一邊移動著反復試驗,一邊不斷觀察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弄清了月食等天文現象。她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辟地闡述了月食發(fā)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
“嘗擬雄心勝丈夫”。用王貞儀的這句詩文來概括她和我國古代其他女天文學家是再恰當不過了。王貞儀等人堪稱是中華民族科學發(fā)展史上女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應該占有自己的地位。
王貞儀 - 著作
王貞儀的著述計有56卷之多。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論著有:《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籌算證訛》和《西洋籌算增刪》等;天文學方面有:《星象圖解》二卷,《象數窺余》四卷,《歲輪定于地心論》等;詩詞文學方面的有:《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德風亭二集》六卷,《文選詩賦叁評》十卷,《女蒙拾誦》、《沈疴囈語》各一卷等。她的全部著作最精華的部分,都收在《德風亭集》之中。王貞儀 - 后世評價
我國歷代學者對王貞儀的評價都是很高的。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贊揚她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南京藏書家朱諸曾為《德風亭集》寫跋中說:“德卿于書,無所不窺,工詩古人辭,尤精天算,貫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謝道蘊、左芬之屬能為詩矣,未聞其能文章也;曹大家續(xù)漢史矣,宋宣文傳周官矣,未聞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謂彤管之杓魁青閨之收并乎?”用桐城學者肖穆在《女士德卿傳》中贊揚王貞儀的話來概括,就是“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王貞儀確實是一位才華過人,兼通自然科學、詩文和醫(yī)學的古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典范,她雄辯地證實了中國女子的才智并不亞于男人,是當之無愧的清代巾幗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