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莫雷諾 - 個人概述
雅各布·莫雷諾(Jacob Levy Moreno 1889.05.18 -1974.05.14),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劇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集體心理治療的先驅(qū)。他出生于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一個猶太家庭,逝于美國紐約市的比肯(Beacon)鎮(zhèn)。
雅各布·莫雷諾 - 個人經(jīng)歷
家中有 6 個孩子,莫雷諾排行老大,1894 年全家移居到奧地利維也納。1909 年莫雷諾進入維也納大學就讀,原本主修數(shù)學和哲學,1912 年又轉(zhuǎn)讀醫(yī)學,1917 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他很快成為米頓多夫(Mittendorf)一家兒童醫(yī)院的負責人,1919-1925 莫雷諾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和沃斯勞(Voslau)擔任公共衛(wèi)生的醫(yī)護人員,1925 年移民至美國。1927 年莫雷諾獲得醫(yī)師執(zhí)照,1928 年在紐約與擔任社工的比阿特麗斯(Beatrice Beecher)結(jié)婚,并成為美國正式公民,這場婚姻僅維持了 6 年。1931 年,他以精神科醫(yī)師身份進入紐約市的新興監(jiān)獄工作,他將犯人依社經(jīng)背景、人格的特質(zhì)、居住區(qū)域等的不同加以分類及配對,在此團體中莫雷諾想訓練他們?nèi)绾闻c同組的另一個人相處及交往,直到這些犯人出獄,希望這樣的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回到真實的社區(qū)生活中,并建立支持系統(tǒng)讓他們可以與別人建立關系,這也是團體心理治療的起源。1933 年他進入哈德森女子學校,他用角色訓練的方式幫助這些女孩可以學到一些良好的態(tài)度與行為,同時也運用社會關系測量診治來探討團體成員間的關系,并協(xié)助他們可以建立良好的關系,這也是日后社會關系診治及角色訓練的正式起源。
1936 年莫雷諾在美國紐約市北部的小鎮(zhèn)比肯開設了一家私人的精神科療養(yǎng)院,在此除了作心理劇,同時也是日后專業(yè)人員、導演訓練的所在地。1937-1938 年,莫雷諾出任美國新社會研究學院教授,1938 年與小他 23 歲的弗洛倫絲(Florence Brige)結(jié)婚,婚后育有一女,兩人在 1948 年離婚。1939-1940 年莫雷諾受聘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2 年,他成立了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和心理劇協(xié)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Group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drama, ASGPP),1947 年后,他開始在歐洲各地推展其心理劇療法。1949 年莫雷諾與哲卡(Zerka Toeman)開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婚后他們育有一子。哲卡是莫雷諾事業(yè)上得力的助手,她協(xié)助莫雷諾在心理劇工作上的導演、教練,也協(xié)助莫雷諾整理文字著作。
莫雷諾是心理劇療法的創(chuàng)造者,并因此而著名。心理。≒sychodrama)屬集體心理治療,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治療方法,是一種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發(fā)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戲劇。通過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體會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自己以前的行為習慣。心理劇的目標是誘發(fā)患者的自發(fā)行為,以便直接觀察他的病情。莫雷諾反對 S.弗洛伊德研究非自然的夢境,以及在診所里用語言復述夢境的做法。與此相反,他十分強調(diào)自然環(huán)境中的活動或行為,包括角色訓練。他認為,在群全環(huán)境中具備一種“共鳴”的真實的雙向內(nèi)聚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比簡單的移情和宣匯復雜得多,涉及認知、愿望、欲望、選擇和行為等方面。
雅各布·莫雷諾 - 關于心理劇
心理劇乃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莫雷諾自小即喜歡閱讀古書,古詩等的文學作品,同時對宗教充滿熱情,在成長的過程中亦對戲劇產(chǎn)生莫大的興趣。在他四歲半時,他和鄰居孩子在家中地下室玩游戲,他扮演上帝,當他爬到椅子疊高的頂端去感受上帝的偉大時,不小心從高處摔下而跌斷了手臂,這讓他體會到原來上帝也會失落。這想法也奠定了心理劇中,主角是自己的上帝,而導演有時在治療過程中扮演的是協(xié)同治療的角色。而這個經(jīng)驗燃起他日后在設計心理劇舞臺時采垂直、多層的概念設計,也就是第一層舞臺作為暖身之用,第二層舞臺作為訪問主角的場所,第三層舞臺是行動演出的空間;而第四層是陽臺也就是上帝救世主所在的位置,這個概念就是源自他兒時游戲的構(gòu)想。
1908-1911 年間莫雷諾常在花園中漫步,他一時興起與公園中的小朋友們玩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他要孩子們即興扮演上帝來處理自己的問題,有時他也讓孩子們自行決定演出的議題,并試著讓孩子自行去發(fā)展出解決的方式,因此他發(fā)現(xiàn)人是可以在游戲中去創(chuàng)造、學習去發(fā)展出新的東西,這個經(jīng)驗讓他了解到人的自發(fā)與創(chuàng)造力的可貴。還有一次,莫雷諾看見警察抓妓女,他感到困惑與好奇,因此進入紅燈戶中去試圖了解妓女的生活,1912 年他為這群妓女組織了一個自助團體,在團體中人們可以隱藏自己的姓名,彼此討論現(xiàn)有的處境并相互支持,同時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現(xiàn)況,引發(fā)其內(nèi)在動機,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而這也是日后團體治療、社區(qū)服務的起萌。1921 年 4 月 1 日,莫雷諾首先在維也納的精神治療中心采用心理劇療法,心理劇正式誕生。
1.心理劇的一般程序 作為一個完整的心理劇階段為暖身階段、演出階段、分享階段。
暖身階段(warm up):暖身的目的包括刺激參與者進入狀態(tài),觸動各人的情感,迅速建立集體凝聚力以及選擇和確定演出題材和主角。是參與者為體驗作好準備的必要階段。
演出階段(the action):在治療者的指導下,通過一系列戲劇化的手段,完成心理劇的演出。包括表演有效地應對過去的情景、當前情景或預期事件。
分享階段(sharing):演出結(jié)束后,治療者立刻組織大家與主角一起討論,分享此時此刻的情感體驗,從而不僅達到情感宣泄,而且完成修通。觀眾向主角以建設性、支持性的方式,非判斷性地表達自己的觀察和反應,團體討論感受的過程。
演出階段和分享階段有時候會有交錯。因為在演出問題時,可以有討論。
2.心理劇的基本要素 一個完整的心理劇的參加人員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分別是導演、主角、配角、觀眾及舞臺。
導演(director):導演是心理劇的協(xié)同制作人,從尋求協(xié)助的人身上找尋線索。大部分是指治療者、協(xié)助者、團體領導者。
主角(protagonist):即當事人,第一個進入演出的人或最掙扎的人。
配角(auxiliary):配角是缺席者、個人妄想、象征、想法、動物或物體的代表,他們讓主角世界變得真實、具體、可接觸。他們是導演的延伸、探索跟引導,同時,他們也是主角的延伸,雕塑出主角真實或想象的角色。配角功能有三:身為一個演員來雕塑出主角世界中所需要的角色;身為一個咨詢員來引導主角;以及身為一個特別的調(diào)查員。
觀眾(audience):觀眾由不參加演出的集體成員組成。觀眾通常在心理劇進行時僅默默的注視眼前的演出。但是在心理劇完成后,這些人可以與主角分享他們的感想,或與主角對話,觀眾對主角的支持與同感,是支持主角重生的一股力量,也是讓主角反省和思考整個情境的動力。
舞臺(stage):舞臺代表了主角的生活空間,應是足夠?qū)挸,便于主角、配角和導演走動?
3.心理劇的主要技術(shù) 一個的常規(guī)心理劇的主要技術(shù),可以是以下的某一種到二種: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角色互換是心理劇角色扮演理論的核心,是指主角和舞臺上的其他人互換角色。當主角在與他有沖突的個體達成協(xié)議上有所收獲時,導演一般會采用角色互換技術(shù)。莫雷諾強調(diào)這一技術(shù)鼓勵盡量最大限度地表達沖突情境。盡管在這些主角扮演與他們有沖突的其他人的角色過程中,這些人際關系的歪曲信念可以被解釋、探究和進行行為矯正。通過角色互換,主角可以重新整合、重新消化和超越束縛他們的情景。角色互換可以充分表達他們對現(xiàn)實的理解,從團體中的其他人那里中獲得關于他們的專管態(tài)度的反饋,一定程度上,修正他們發(fā)現(xiàn)的歪曲信念。
獨白(soliloquy):獨白是指主角直接面對觀眾說話,表達一些未覺察的感受和思想。在心理劇表演中,主角會被導演要求表達當時感受。獨白給主角機會獲得他自己或他人正在思考和體驗而未直接表達的感受。主角也可能被要求在扮演自己之后,自言自語。這種做法可以是他總結(jié)概括他的思想,表達他的情感,更密切地檢驗情感。
替身(doubling):一個配角站在主角的身后與主角同臺表演,或替主角說話,這個配角即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的內(nèi)心思想和感受,并時常表達出潛意識內(nèi)容。替身幫助主角覺察到內(nèi)部心理過程,引導他表達除非語言思想和感受。替身輔助主角,并充當導演與主角之間的聯(lián)絡人。替身可以發(fā)揮整合作用,加強主角與配角的相互影響。
多重角色的自我(Multiple parts of self):也稱多重替身。當主角有多重矛盾的感受時,多重替身替身技術(shù)可以被有效地運用。多重替身可以參與到心理劇中,展現(xiàn)主角的多面性,表現(xiàn)主角內(nèi)部狀態(tài)、渴望、優(yōu)點和缺點。
空椅技術(shù)(empty chair):空椅子技巧是將一張空椅子放在舞臺中間,讓每位成員將其想象為一位他想訴說的對象而展開對話,從這個角度說,空椅子也是一個配角。空椅子技術(shù)也可以在預熱階段使用,通過每位參與者與空椅子地對話,可以選擇一位有強烈情緒困擾而其問題又具有普遍性的人做主角。治療者可與其共同商定演出題材。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讓當事人扮演自己或去世的人,讓彼此相互對話,直到某種沖突獲得解決為止。
鏡觀(Mirror):鏡觀技術(shù)是指讓配角通過模仿主角的手勢、姿勢、表演中的語言,來反映主角的狀態(tài)。在配角的模仿過程中,主角觀察由他人反映出來的自己的行為,像別人一樣來看待自己。這個過程有助于主角形成更加準確、客觀的自我形象。
雕塑技巧(sculpting):雕塑技巧是從社會計量技巧中發(fā)展出來的,通常是讓主角將他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以雕塑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例如,某成員可能將他放在父母之間,然后將其他成員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這些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皆不同,或許他大哥與家人之間的距離最遠,每個成員的姿勢亦由主角擺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讓主角陳述整個雕塑的意義,以及對每位成員的感受,或與成員對話。
未來投射:未來投射技術(shù)用于幫助集體成員表達、解釋他對將來的看法,包括:希望和愿望、對未來的恐懼、或是生活的方向。
其他心理劇地技術(shù)還有中斷行動(cutting the action),重演(replay),角色訓練(role training),超現(xiàn)實場景(surplus reality scenes),魔術(shù)商店技術(shù)等。
莫雷諾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所保留。他一生僅見過弗洛伊德一次,但從他與弗洛伊德的對話中可看出他們對心理治療的根本差異點:“我僅見過弗洛伊德醫(yī)生一次。那是發(fā)生在 1912 年,當時我在維也納大學的精神科做事,參加了弗洛伊德的一場演講,他當時已結(jié)束他對某個夢的分析。學生們走了后,他詢問我的工作。我回答:‘弗洛伊德教授,我要開始的正是您所舍棄的。您約見人們是在您所設計的辦公室內(nèi),我是在街上或他們的家中見他們,是在自然的情況中。您分析他們的夢,而我是想給他們再去作夢的勇氣。我教導人們?nèi)绾伟缪萆系邸!ヂ逡恋箩t(yī)生看著我,似乎很困惑!
心理劇是完成心理治療、個體發(fā)展等等目標而設計的咨詢技術(shù),也是格式塔療法、團體咨詢等著名療法的前身。例如格式塔的空椅技術(shù)扮演技術(shù)等都來源于心理劇。
雅各布·莫雷諾 - 社會測量法
社會測量法是莫雷諾于1934年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研究團體內(nèi)(特別是小團體)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謂社會結(jié)構(gòu),通過社會測量,人們可以了解人的人際知覺方式、團體凝聚力等團體特征。在進行社會測量時,人們假設:在所有團體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使得各團體內(nèi)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一種非正式的組織;這種相互偏愛或疏遠的關系會顯著地影響團體的士氣和效率。
社會測量法要求團體成員根據(jù)研究者所提供的某種標準,選擇一位或多位同伴。目前,社會測量的選擇已包含相當廣的內(nèi)容,它已不只是指“人”的選擇,還可以選擇信息交流渠道或組織層次,還可以要求被測人對數(shù)種選擇排出等級。
雅各布·莫雷諾 - 主要著作
《即興劇院》 (1924)
《心理劇》 (1946)
《群體心理治療初論》(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