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 - 后土的變遷
上古時代,后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稱諸侯,如風(fēng)后、后羿,最早的“后土”,是炎帝的后代。《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炎帝之妻......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嗚,噎嗚生歲十有二!薄洞蠡谋苯(jīng)》:“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笨涓甘亲詈笠淮椎,當時“神農(nóng)氏世衰”,而后軒轅代之,為黃帝。到夸父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國語.魯語上》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后“平九土”的功績!蹲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薄肮补な嫌凶釉痪潺垼瑸楹笸,此其二祀也......”共工之子術(shù)器處于江水,后土則在九州腹心地區(qū)承共工之位,為炎帝。黃帝之子昌意降處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帝王世紀》帝嚳“以句芒為木正,祝融為水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顓頊時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嚳設(shè)“五行之官”可信。《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所述五祀,即講這五行之官的來歷。少暤氏四叔重、該、修、熙“實能金、木及水”,所以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與熙為玄冥,也就是木正、金正、水正的稱呼!渡胶=(jīng)》四方之神東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芍@些官名、神名最初為真人,因他們有功,被后來的人祭祀,以其稱號為官名。羲和為少昊妻,堯時羲、
和分為四,夏代羲和是官名。后土也是同理,其為炎帝遠在黃帝以前,后為官名,我們忘記其本來的身份了,只稱作是“田官”,不全面。
《呂氏春秋》、《淮南子》、《禮記》等到書記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黃帝,后土為佐神。后土的“土”字與黃帝的“土”德一致,被聯(lián)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治四方。”又《時則》:“中央之極......黃帝、后土之所司者,萬二千里!边@是后土作為神的第二個階段。這是憑空編造的,與后土其人無關(guān),而是由后來的土正附會出來的。
后土被奉為社神,時代當在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時代當在周代后期。漢建“后土祠”,祠黃帝之佐神,與社神的地位不同;侍旌笸翆ΨQ,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xiàn)。公元44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nèi)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后相對,于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廟,祠后土娘娘,這是封建時代后土作為神的又一個分階段。民間稱“土地爺”,仍是男神,斞、古希臘地神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兒子。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土地”是陰性,德語“土地”是中性,俄語“土地”是陰性,而今“大地母親”早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觀念了。
后土 - 女媧與后土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與女媧氏就自然連到一起了。記載我國遠古傳說的《風(fēng)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云,古代所謂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別是伏羲、女媧、神農(nóng)。這里女媧既是地皇,她自然就與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個人了。明嘉靖丙辰歲秋重刻的后土祠廟像圖,有“后土皇地祇”之言,亦徑直稱后土為皇,更說明后土與地皇女媧不可分開了。也就是說女媧即后土,后土即女媧。這種合二為一的說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一文中就說:“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彼(jīng)過考證,就得出了“帝嚳與帝舜實為一人”的結(jié)論。故我們也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后土、女媧確為一人之二稱。這是最順暢的推論,也是最合理的判斷。由此我們也可以說,位于古汾陰今萬榮脽上的后土祠。原來就是女媧祠。我們從今日始,完全可以把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權(quán)威的地皇,合稱為后土女媧。后土 - 宗教
后土信仰源于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抖Y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惫糯藗兩ㄓ匈囉诘,故“親于地”,并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約始于春秋時期。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人們稱大地是“人類的母親”。因此,后土被奉為社神。遠古時代,與黃帝同列中央之神,漢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說。天為陽,地為陰,帝又與后相對,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稱為“大地母親”。
后土 - 后土圣母廟
后土圣母廟位于山西石樓縣城西40公里的前山鄉(xiāng)張家河村西南2.5公里的殿山半山梁上。殿山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375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寺內(nèi)建筑由中軸線呈對稱分布,依次為正殿、戲臺、山門和戲臺一座;兩旁分別有,東西配殿、廂房及十一孔窯洞。
山寺古建筑群除了兩側(cè)的廂房部分塌損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雖然其規(guī)模不大,但其布局整齊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廟建筑群。
殿山寺正殿也稱懸空無梁殿。它是采用磚石券成,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殿外設(shè)有木結(jié)構(gòu)的回廊,結(jié)構(gòu)雅致,別出心裁。正殿內(nèi)塑像共三組,十三尊。中間是后土圣母坐像,東側(cè)是九天圣母坐像,西側(cè)是使令圣母坐像,分別高1.16、1.1、1.2米。圣母兩側(cè)各有兩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東、西兩側(cè)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兩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正殿用傳統(tǒng)的四根蟋龍柱將三位娘娘間隔開;后墻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葉填充格扇背景之外,還使用了大量“懸塑”藝術(shù)手法,用于表現(xiàn)人間多福、多子、天上仙樂祥云等繁褥的生活細節(jié)。
正殿后土圣母的發(fā)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銜珠結(jié)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間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發(fā)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與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墜,面部豐腴,額中央飾有金色額黃,與娥眉、紅唇相得益彰。服飾方面,三位圣母均為外著披肩,穿交領(lǐng)大衫,胸背有補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環(huán)帶,足穿云頭鞋。整個塑像極具程式化,唯有兩側(cè)的圣母頭略向中間偏斜,這給傳統(tǒng)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潑的氣息。
在正殿的北墻上雕塑也十分華麗,大至亭臺樓閣,小至人物、花卉、珍禽、異獸無不精工細作,活靈活現(xiàn)。就是一個個格扇都一絲不茍。它以紛繁復(fù)雜、富麗堂皇的彩塑宮殿、云山作為主像的背景,目的是更加突出主像在殿堂中的位置。
殿山寺除了彩塑藝術(shù)精湛之外,其元代遺物,如戲臺、石燈等無不顯示著它昔日的輝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省現(xiàn)存元代以前戲臺有15座,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殿山寺戲臺是至今發(fā)現(xiàn)元代戲臺中面積最小的一座,面寬5.25米,進深5.15米.面積27平方米。從戲臺的結(jié)構(gòu)來看,它的頂柱斗拱、梁架經(jīng)古建專家認定是元代建筑無疑。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斗拱形制為假昂,是研究中國戲劇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殿山寺始建年代沒有確實可靠的材料,唯寺內(nèi)遺存的元代燈柱上有“元至正七年(347)……”字樣,筆者在寺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個覆蓮柱礎(chǔ),給我們斷定殿山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證據(jù)。覆蓮柱礎(chǔ)從隋唐開始盛行,宋金以后基本絕跡,“柱礎(chǔ)的形式與雕刻趨丁多樣化”。殿山寺的覆蓮柱礎(chǔ)從時代上排比,不會比宋更晚。
殿山寺的彩塑在人物造型、衣飾等多方面都透露著明代風(fēng)格,它是明代藝術(shù)家的杰出作品。雖然在規(guī)模上不如隰縣小西天的大雄寶殿,但在藝術(shù)手法上無疑一脈相承,它是我們研究古代文明的寶貴財富。
后土 - 文獻記載
關(guān)于后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海經(jīng)》、《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后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鄭注: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山梅經(jīng)·梅內(nèi)經(jīng)》:“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經(jīng)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梅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黎(后土)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梅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梅經(jīng)》。
《山梅經(jīng)·梅內(nèi)經(jīng)》:“共工生后土!痹妗渡矫方(jīng)全譯》案:《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經(jīng)“共工生后土”之歷史。
《楚辭·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蓖跻葑ⅲ河亩,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
以上關(guān)于后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xiàn)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xiàn)的,有的則記官名,均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后”字均為女人形狀。至于“土”,《釋名·釋天》曰:“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后土 - 傳說由來
一般人對后土的來歷都不是太清楚,很多人以為這位只用個小石碑安頓在一角的神明,只是小小土地之類。可是如果熟悉“皇天后土”之俗語,并且翻查舊典,就會發(fā)現(xiàn),后土信仰原本是道教信仰,而后土的身份居然是與“皇天”——玉帝同階位,只是權(quán)位較遜。
后土信仰出現(xiàn)在墳葬文化之中有它重要的原因,安奉后土成為中國南方閩粵2省以致南洋造墳的慣例,其實是一種從周代以來流傳的風(fēng)俗演變。它正好表現(xiàn)了人們對后土功能和原型的信仰。這是上古信仰的流傳,另外也表現(xiàn)為一種把土地當成孕育與收藏人命的母體的一種崇拜。
后土 - 宗教地位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這位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國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可見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對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貴的大神。后土對民間來說,并不是一個不熟悉的神,她其實就是人們俗稱的“地母娘娘”。
《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边@種對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釋,還是比較樸素。也就是說,古代人類祭祀地神,是為了酬勞它負載萬物與生養(yǎng)萬物的功勞。
據(jù)《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條所載:“天地未分,混而為一;二儀初判,陰陽定位故清氣騰而為陽天,濁氣降而為陰地。為陽天者,五太相傳,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參差玄象。為陰地者,五黃相乘,五氣凝結(jié),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妒缆浴匪^‘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瘡R在汾陽,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誥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駕幸華陰親祀之。今揚州玄廟觀,后土詞也。殿前瓊花一株,香色柯葉絕異,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按:應(yīng)為徽宗)。”
后土 - 后土信仰
關(guān)於后土神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傳說!秶Z·魯語》說神明是共工的兒子,能平定九州,成為地神!蹲髠鳌酚终f是神的名稱:“土正曰后土”《周禮·大司樂》稱“地示”!抖Y·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如果把一些漢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看到,漢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實已是一種土地信仰。
《左傳》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笨资瑁骸耙缘厣窈笸裂灾。后土著,地之大名也。”
《周禮·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编嵶ⅲ骸昂笸粒辽褚!
《禮記·檀弓》曰:“君舉而哭於后土。”鄭注:“后土,社也!
《周書·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傳:“句龍為后土!卑础段宥Y通考》曰:“此以后土為人神!
《禮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笨资瑁骸肮补ず笫乐訉O,好后土之官!薄段宥Y通考》曰:“此以后土為土官!
《禮記》:“南郊祀天,則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陽位,則祭地就陰位矣!
當時后土曾是專指由歷史產(chǎn)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這位男神有個在中國神話中有名的父親。他的父親即是與黃帝爭帝,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個神話中有名的孫子,即曾位鍥而不舍追蹤太陽的理想家“夸父”。
《左傳》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社!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焙萝残凶ⅲ骸昂笸粒彩现泳潺堃惨娬压29年《左傳》,又見《海內(nèi)經(jīng)》!
《海內(nèi)經(jīng)》:“共工生后土。”
《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笨磥砑础渡胶=(jīng)》“共工生后土”神話之歷史化。
在所有這些有關(guān)后土的記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jīng)》的記載。根據(jù)這一記載,“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經(jīng)的原始版本應(yīng)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檔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茅盾以“玄殊”為筆名寫作《中國神話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與《楚辭》互相對證,發(fā)現(xiàn)到在春秋時代。根據(jù)《楚辭》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經(jīng)》的《海內(nèi)經(jīng)》說:“北海之內(nèi),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盡也),有大幽之國,有赤脛之民(郭注:膝以下盡赤色)!
茅盾以為這里所說“幽都”之內(nèi),凡物皆黑,頗與希臘神話中說的冥國內(nèi)陰慘無光相仿。原始人對於死后世界的觀念大都是慘厲的。但《山海經(jīng)》的“幽都”神話并不完全。茅盾還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內(nèi)容,才能說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土伯九約,(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約,屈也。)觺觺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執(zhí)衛(wèi)門戶,其身九屈,有角,主觸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駘駘些。(駘駘,走貌。)參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楚辭》的王逸是后漢順帝時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為實而下了定論。由這一注解看《楚辭》作者對后土的印象,我們可相信至少這是當時在長江兩域的中國南方對不可測的甚至?xí)r而對敵的北方,加諸其神話人物的印象。所以《楚辭》這種把后土說成幽王的傳說,一面對應(yīng)了《山海經(jīng)》的記載,又與《禮記》、《左傳》所載的社神形象有相異之處。這就影響了后來人們在南北文化交流后,對后土的看法會出現(xiàn)以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與幽冥之神的性質(zhì)。
茅盾在論述中的結(jié)論以為:“參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衛(wèi)者,仿佛等於北歐神話中守衛(wèi)地獄門的獰狗加爾姆。中國大概也有極完備的冥土神話,可是現(xiàn)在只存留上述的二斷片。我們只能望見幽都門口的守衛(wèi)者土伯,彎著九曲的身體,搖晃一對利角,參目虎首,張開了滿涂人血的手指趕逐人。幽都之內(nèi)有甚麼,后土是怎樣一個狀貌,原來大概一定有,可是現(xiàn)在全都逸失了。后代的書籍講到冥土的故事極多,然而大抵摻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話,已不是中國民族神話的原樣。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恐怕是中國本有的冥土神話絕滅無存的最大原因!保ㄐ椋骸吨袊裨捬芯緼BC下》,上海世界書局,1928,頁16-17)
從歷代以來,民間對后土的祭祀,尤其華南一帶墳邊普遍拜祭后土,我們又可知道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間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禮失求諸野”般地繼續(xù)流傳成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后土 - 信仰發(fā)展
漢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載:“中央土地,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這時的后土信仰畢竟是統(tǒng)一了。后土被視為黃帝之佐,代表總樞中國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話人物。人們并以感謝土地負載萬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視其信仰為主流。
漢朝是后土信仰進一步獲得尊崇的開始。在這朝代,它成為了皇家祭祀的對象。
在那個時代,后土代表全國土地之形象是較為突出的。
西漢文帝時,由國家統(tǒng)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
《漢書·郊祀志上》載漢武帝元鼎4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碑敃r武帝即建后土祠於汾陽睢上,親往拜,用拜上帝之禮拜后土。
平帝元始5年,大司馬王莽奏言:“孝文16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陽五帝廟,祭泰一、地只,以太祖高皇帝配。日終至祠泰一,夏至祠地只。后平伏誅,乃不復(fù)自親,而使有司行事。(成帝)建始元年,徙甘泉泰時、河?xùn)|后土於長安南北郊!焙竺в肿嘌裕骸胺Q地只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宜令地只稱皇地后只!庇伸稘h武帝專門建立后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后土崇拜從此成為定制,歷代皇朝都列入祀典,歲時祭祀。
我們看漢武帝后來的皇帝,包括魏、晉至宋、齊、梁、陳、隋的南北朝,后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須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條文都有一共同特點:當時并不能證明后土是女神——祭后土常是以皇后配享卻又是事實。
《后漢書·世祖本祀》載:“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太后為高皇后,配食地只!
《通典》載:“曹魏明帝景初元年,詔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祀,以武宣后配!
《晉書·禮志》載:“東晉成帝咸和8年,祀北郊以宣穆張皇后配!
《宋書·少帝紀》》載:“宋武帝永初3年,祀北郊以武敬皇后配!
《隋書·禮儀志》載:“隋高祖文帝定祀典,祭皇地只以太祖配!
《梁書·武帝紀》稱“后地”!杜f唐書·禮儀志》稱“皇地只!
后土 - 母性確定
考察周代至漢代有關(guān)“后土”的說法,發(fā)現(xiàn)到后漢朝之前,當時把后土當成男神的說法,似乎和古制不符合。它尤其與中國自周代以來把天地的性質(zhì)視為“乾坤”或“陰陽”將兩者相對互合的看法很不相同,而且也超乎了周代之后人們對“后”字的理解。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之,《段公先王考》經(jīng)過考證后,認為卜辭中的“毓”、“育”、“后”,乃源於同一個字,并且提出了“女”字說。郭沫若又在這種說法上作進一步的考證,以為“后土”與“先后”的“后”有崇拜生殖之意(《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冊,47頁)。
這表明了古人以為土地生育萬物、養(yǎng)育人類,所以農(nóng)業(yè)民族極崇拜土地。實質(zhì)上也是如此!抖Y記·郊特牲》說:“社,祭土而主陰氣也!!痘茨献印ふf山川》高誘注:“江淮謂母為社”!逗鬂h書·隗囂傳》:“地為母!。這些記載都表明社神為女祖先。在古人看來,婦女能生兒育女,大地也能生產(chǎn)各種生物,兩者都有生育能力;大地也讓死者安息在它懷中,如母親懷抱兒女,所以社神才能稱地母。把它和巨人共工聯(lián)想在一起反而不親切,也似乎不合古字義了。
這一“后土”是男是女之混淆似乎是古人的誤會。我們參考楊寬著《中國上古史導(dǎo)論》,第二篇《論古史傳說演變之規(guī)律性》其中第一部份《殷周之宗教觀念與古史傳說》,其文字可提供很好的參考。
關(guān)於“帝”與“后”稱號的演變過程,楊寬先生據(jù)梁玉繩、于省吾2家之說,曾明確指出:“周人雖神視先王,初多僅以地祗相比擬,猶不取常以上帝尊重之也!庇謸(jù)唐蘭、森谷克己2家考證,進一步指出:“‘后’初為廟主之稱,盛行於殷周2代,后亦漸變?yōu)槿送踔Q,……‘帝’之為廟主之稱,雖曾一度見之殷代末年,入周以后,則未見盛行,及周末此制始盛,如《戰(zhàn)國策》稱秦、趙之先王為先帝,是其例。”
“后”之廟號盛行於前,而“帝”之廟號盛行於后,古史傳說亦先見有了“后”之傳說而后見“帝”之傳說;由此可見,先王廟號與神祗稱號之混同,實為神話演變?yōu)楣攀分钜P(guān)鍵。
在殷周之際,先王既多稱之為“后”,以土地之神的稱號去比擬他們的地位,就會使人王與社神之稱互相混同。正如春秋戰(zhàn)國之世,先王又多稱“帝”,與上帝稱“帝”相混同,所以上帝神話又混淆而為先王。
看來,把共工之子稱為“后土”,可能亦是由於把這位“后土”當成如后羿等神話的歷史人物,混淆了人間神話化的“后土”非神明“后土”。結(jié)果女神的身份和真正的歷史人物身份互相混淆了。
中國古代的觀念認為天陽地陰,又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所以后土神在漢代以后逐漸演變恢復(fù)成為女神。據(jù)唐代杜祜的《通典》記載,當時汾陽的后土祠已是婦人打扮的塑像。因此民間又稱之為“后土娘娘”。
到了宋代,后土的女神身份再一次重新確定。
《宋史·禮志七》:北宋政和6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樣的儀禮規(guī)格。南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的地母焉!彼未院,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宣稱后土神執(zhí)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有些道觀專門建有后土殿。
在民間多建有后土娘娘祠,每於農(nóng)歷3月18日(相傳是后土神的誕生日),祭祀后土。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54:“金元好問《承天鎮(zhèn)懸泉詩》注曰:杜氏《通典》:汾陽后土祠,為婦人塑像,武太后時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開元11年,有司遷粱山神像於祠外之別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為之配合,其瀆亂不經(jīng)尤甚矣!
后土 - 民間祭祀
由於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加上《楚辭》的流傳,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說法;這種說法也因此不易消失。既然東漢王逸《楚辭》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币虼,早在唐宋以來,古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門崇理折衷堪與完孝錄》卷8《祠后土》說:“按古禮,無所謂后土氏者,惟唐《開元禮》有之。溫公《書儀本》《開元禮》《家禮》本書儀,喪禮開塋域,乃窆與墓祭俱祀后土!庇终f《家禮》曰:祀以后土恐其潛竊也”,它也說“擇遠親或賓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笨梢娺@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義的結(jié)果。
后土 - 神話傳說
平陸和芮城兩縣交界處,有個后土廟。廟內(nèi)敬奉兩位正神,她們是堯帝的女兒,也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廟偏東二里許有廟叫“龍首觀”,供奉的是祖師神。說起這兩個廟來,還有個故事:
且說后土廟北枕條山、南臨大河,地脈雄厚,川塬廣衍,廟址方圓十多畝,樹森蔭翳,廟宇輝煌,為兩縣接境之勝地。兩位娘娘,兩位各奉其一,平陸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傳說陰歷三月十八日是這對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這一天,兩縣附近十村九社的群眾,都要大張旗鼙地迎神賽社,除了唱對臺戲,還要執(zhí)事鑼鼓迎送,特別是把很多騾馬身上披紅扎彩,戴鈴結(jié)纓,鑾轡齊全,打扮得花團錦簇,由身強力壯的小伙子緊挽籠頭,在高高的獻臺地跑上跑下,在緊拐彎的山門里跑進跑出,興高采烈達于極點。兩位娘娘的塑像被轎抬到廟外行宮暫住,然后又抬回廟里,出盡了風(fēng)頭。
這一天,也是農(nóng)事活動的分界線,在此以前是農(nóng)閑季節(jié),每天只吃兩頓飯,從這一天起,進入農(nóng)忙季節(jié),開始吃三頓飯。因此,當?shù)厝罕妼@個日子,象對待二十四節(jié)氣一樣重視。廟內(nèi)有兩棵參天的古柏,也是兩縣各有其一,遠遠站在中條山的斜嶺頭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們都為娘娘廟這一優(yōu)越地勢而贊不絕口。
傳說這個地方本來是祖師神最先選中的,卻被娘娘用計給騙走了。祖師神為了選擇一處理想的地方作廟宇,曾到各處采尋,當他云游到中條山上空時,一眼就看中這里的地脈,便拔出寶劍插到這里,作為標記。娘娘姊妹同樣為選擇廟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這塊寶地,無奈已被祖師神寶劍所號,放棄了又不甘心,遂起了爭奪的念頭,耍了一個手段。乘祖師神尚未動工時,悄悄把寶劍抽出來,將自己一只繡鞋埋到地里,再把寶劍從鞋上插下去。當祖師神要在這里動工時,娘娘便雙雙阻擋,說她們占在先,祖師神占在后,有埋鞋為記。祖師神性情直爽,襟懷坦白,光明磊落,沒想到娘娘會捉弄自己,見到寶劍果然插在鞋上,便不再相爭,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這樣把寶地據(jù)為已有。祖師神另選了距離這里以東約二里遠的“龍首觀”。雖然比不上娘娘廟的地勢,卻也頗具規(guī)模,有山門、正殿、后樓、禪院等建筑,四周高墻圍繞,另有一番氣象。當?shù)厝罕娒慨斦勂鹉锬镉嬺_祖師的故事,都說:“怪道世人勾心斗角矛盾,連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時候呢!”
后土 - 相關(guān)詞條
大庭氏 | 女媧 | 涂山氏 | 祖師神 | 風(fēng)后 | 玉皇大帝 |
夸娥氏 | 二郎神 | 瑤姬 | 黃帝 | 精衛(wèi) | 蓐收 |
后土 - 參考資料
1、《左傳》
2、《禮記》
3、《山海經(jīng)》
4、《淮南子》
5、http://iask.sina.com.cn/cidian/browse.php?name=%BA%F3%CD%C1%C4%EF%C4%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