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琪 - 個人簡介
永琪生于乾隆六年二月初七,自幼勤勉好學,每天還是眾皇子中最早到書房上課的,而他與十五弟颙琰(即嘉慶帝)感情頗深。永琪多才多藝,不但精通滿蒙兩語,亦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有《蕉桐幐稿》傳世。此算法傳子綿憶,再傳孫奕繪,奕繪所著《本形篇》記其梗概。他還能畫能詩,書法既與十一弟永瑆齊名,亦擅長騎馬射箭,乾隆帝對他十分鐘愛滿意。加上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初五圓明園九洲清宴殿失火,永琪親背父親脫險,皇帝十分欣慰,遂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于永琪病中封其為榮親王,成為在生諸皇子中第一個被封王者,而封號為“榮”,也可見乾隆對他鐘愛和寄望之深?上Т文耆鲁醢,患骨結(jié)核病多月的永琪黯然離開了人世,謚號和他皇父一樣為“純”,此號也為其一生之表。愉妃得寵,是因為乾隆對她的兒子很是鐘愛,她的兒子逝世后,她就隨即失寵。
永琪表現(xiàn)出眾,本來更是皇儲的不二之選,可惜他的一生只是匆匆廿五載。乾隆帝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接見英國使節(jié)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時曾對他說:“其時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州、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嫻習,頗屬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復(fù)因病旋逝。”乾隆不但不避嫌談及當年立儲屬意永琪,且在他逝世后二十多年,足以表現(xiàn)對永琪的喜愛和懷念。
永琪 - 和碩榮純親王
乾隆三十年(1765)十一月,永琪被封和碩榮親王。深得乾隆鐘愛,曾屬意其繼承大統(tǒng)。永琪封王后即染病不起,四個月后不幸以26歲英年早逝,謚號“純”,即“和碩榮純親王”。
可以看到,榮王的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正是乾隆覺其“貴重”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幾個方面正是乾隆帝所推崇并親歷實行的,榮王在這幾個方面都做的十分出眾。尤其是九洲清宴殿火災(zāi)一事,乾隆當時曾因為和親王愛新覺羅·弘晝沒有及時前去救援一事大發(fā)雷霆,而榮王親自將乾隆背出火中,想必在乾隆心中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也就是在此事過后的第一個可以封王的年份(清廷親王的冊封每五年進行一次),乾隆就將年僅24歲的永琪封為榮親王。
應(yīng)該注意到的是,榮王的冊封是在其身前,而不是死后追封。這在乾隆的諸子中,只有三人有這樣的殊榮: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封榮親王)、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封成親王)、皇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封嘉親王,即嘉慶帝)。而永琪是最早享受這一榮譽的。
此外,“榮”字也是一個十分尊貴的字。清史上還有另一位榮親王,就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只活了三個月便去世,順治帝本想追封其為皇太子,但因孝莊皇太后阻攔,只得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由此可見,乾隆封永琪為“榮親王”,本身就已說明了對他寄寓的厚愛的期望。
其次,榮王的謚號“純”,也能說明乾隆對他的鐘愛。因為乾隆自己的謚號也是“純”,在乾隆帝諸多的兒女中,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可以享受與父親同用一個謚號的殊榮。從同用一個謚號來看,至少榮王和乾隆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了乾隆對榮王的喜愛。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在比對乾隆諸子的生平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永琪曾在一段時間內(nèi)當過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關(guān)注一下從皇長子永璜至皇五子永琪的生卒情況:
皇長子永璜,生于雍正六年(1728),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
皇次子永璉,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于乾隆三年(1738);
皇三子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
皇四子永珹,生于乾隆四年(1739),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1763)出繼為履懿親王孫。
皇五子永琪,生于乾隆六年(1741),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
也就是說,由于永璜、永璉、永璋均早逝,永珹又于二十八年過繼給他人,在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至永琪逝世的三十一年三月初八日為止,永琪確確實實是實際意義上的皇長子。由于“皇長子”的身份在協(xié)助皇帝上必然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機會和責任,乾隆也有更多的機會看到這位皇子的才能。想必也是乾隆喜愛永琪的另一個原因。
另外,乾隆曾說:“其時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嫻習,頗屬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復(fù)因病旋逝!贝嗽捠乔∥迨四辏1793)英使馬戈爾尼謁見乾隆時,乾隆帝在談到諸位皇子時提到的。在外國時節(jié)面前毫不諱言地指出要傳位于榮王,又是在榮王逝世二十多年后,足以表現(xiàn)乾隆對榮王的喜愛和懷念。
永琪 - 生母其人
生母為珂里葉特氏(又作海氏或海佳氏),其父為額而吉圖,官員外郎。珂里葉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雍正時入侍弘歷藩邸。乾隆時初賜號為貴人。乾隆六年(1741)二月生皇五子永琪,十一月封愉嬪。十年(1745)十一月晉愉妃。五十七年(1792)五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貴妃禮葬。她是乾隆后妃中第二長壽者。
可以看出,愉妃雖然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卻一直不受乾隆寵愛,因為其出身較低,僅以貴人身份生下永琪,死時也只是妃位,僅只按皇貴妃例辦理喪事。而且以她七十九歲的長壽,一生卻只育有永琪一人,這正是不受乾隆寵愛的明證。
在子以母貴的清朝,這樣地位的母親,兒子能封為親王,并被欲立為儲,只能說明乾隆帝對榮王的鐘愛來自于榮王本人,不像皇二子永璉、皇七子永琮是因為其母親孝賢皇后的緣故。從這點上來看,榮王確實是一位優(yōu)秀的皇子,同時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永琪 - 府邸與園寢
永琪府邸榮王府在宣武門內(nèi)太平湖西側(cè),現(xiàn)為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其府門、正殿、后樓等建筑仍然可見。昭梿《嘯亭雜錄》記載其“此園俱好,園林亦佳”。后成為醇賢親王奕譞的府邸,奕譞就是光緒的生父。老醇親王府因為是光緒的出生地,光緒承繼大統(tǒng)后,為潛龍邸,不再適宜普通人居住,醇親王府就搬到了剎海北岸,俗稱新醇王府。
榮王死后下葬定親王墓。定親王墓俗稱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和三子循郡王永璋、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之墓,位于今不老屯鎮(zhèn)楊各莊村二里許,風水極佳,是清朝唯一一處埋著三位成年王爺?shù)膲災(zāi)。1947年護陵章京齊國臣被人民政府鎮(zhèn)壓,1953年太子陵紅墻被毀。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庫,遂將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宮因從未被盜,挖開后殉葬品十分豐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館收藏。
順治元年5月,清軍破墻子嶺入關(guān),進占北京,定鼎中原。7月,順天巡撫移駐密云城,此后在清朝統(tǒng)治的二百六十八年期間,密云作為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以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政治、軍事地位成為清朝盛極一時的皇家勝地。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長達260年之久的皇家風水禁地,還有很多被賦予了皇家色彩的避暑行宮、御道寺廟、王爺陵墓、格格遺跡等。清朝的皇子和格格似乎與密云有著不解之緣,據(jù)《密云縣志》載,僅清一朝就有四位皇子葬與此,人們稱這些陵墓為“王爺墳”,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王爺墳就是后來在《還珠格格》中為人們所熟知的五阿哥永琪的墳?zāi)埂Ec格格有關(guān)的則是著名的大公主府了,密云文史文物三字經(jīng)云:“清建筑,王爺府,大公主,早作古,遷復(fù)建,何辛苦,啟民智,展文物,古建群,新用途。”
歷史上的永琪是真有其人,且給予的評價非常之高,說他自幼聰慧好學,能騎善射,精通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建樹,因此深的乾隆皇帝的喜愛。一篇《聽五阿哥永琪后人講家族史》的文章說,永琪生性純良,劇中乾隆欲懲罰皇后時,五阿哥永琪下跪替皇后向皇上求情,是真有其事。以上這些資料的真假且不去考究,但是病逝后的永琪葬在密云縣不老屯鎮(zhèn)楊各莊村卻是事實。這座陵墓建于乾隆十七年,占地約一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先后葬有乾隆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一墓葬三子,這在清代的王爺墳中是比較特殊的,為什么要這樣建呢,這就不得不說起擅觀風水的劉伯溫,相傳早在明朝定都之前,劉伯溫曾經(jīng)踏訪過這個地方,他認為這里很有風水,就推薦給明帝,但是由于明帝認為耗資太大,而且北京舊有的建筑可以利用,所以就沒有在這里建新都。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是乾隆能把三位皇子都建在這,這本身就說明是出于風水的考慮以及對密云山水的推崇和鐘愛。1958年,人民政府做出了修建密云水庫的決定,由于陵墓位于庫區(qū)范圍,所以陵墓建筑全部拆除,昔日的皇子陵已經(jīng)被淹沒在浩渺的水庫之下,而關(guān)于皇子陵的想象和對那個時代的想象仍然在我們的腦海里繼續(xù)。
永琪 - 真正死因
其文自注曰:“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标愓讈鏊f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附骨瘡即附骨疽的訛寫,據(jù)《醫(yī)宗金鑒》所述,此“系調(diào)治可愈之證”,可見在當時并非絕癥!案焦蔷疑诖笸韧鈧(cè),……由體虛之人露臥風,冷浴后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后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后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鼻≌劶坝犁鳎粺o遺憾的說“朕視皇五子于諸子中覺貴重,且漢文、滿洲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嫻習,頗屬意于彼而未名言,乃復(fù)因病旋逝!笨梢娪犁骶隍T射,其病之起極有可能緣于風餐露宿騎馬射獵所致。而因病旋逝,感覺病起倉促,可能即是因為陳氏所言的不得潰,此癥狀的特征是“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附骨疽在現(xiàn)代醫(yī)學也屬于骨結(jié)核的一類,相關(guān)資料皆言其沒有發(fā)現(xiàn)此癥可以遺傳,但是愛新覺羅家族患此癥的不少,比如康熙十三子怡賢親王胤祥及其子弘暾即患有此病,(稽古右文的交輝余韻版有相關(guān)資料,大家可對照看下)而光緒,我記得也有骨結(jié)核,如果說這種疾病并沒有遺傳,但是有可能和他們?nèi)菀谆继旎ㄇ也灰兹M而導致死亡一樣,用樂樂的話說他們可能屬于遺傳易感,比別人患此病的幾率要高很多。
永琪 - 妻妾子嗣
永琪有妻妾三人。嫡福晉西林覺羅氏(第六子生母),總督鄂弼之女即鄂爾泰孫女;側(cè)福晉索綽羅氏(第一、三、四、五子生母),左都御史觀保之女;使喚女子胡氏(第二子生母),胡存柱之女。子女后代方面,永琪的前四個兒子及第六子全都夭折,能長大成人的只有第五子綿億,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生,與第四子應(yīng)為孿生子。于乾隆四十九年封貝勒,嘉慶四年晉榮郡王,嘉慶二十年三月初五日薨逝,謚曰:“恪”。
綿億長子奕繪,嘉慶二十年襲貝勒,道光十八年卒。
奕繪長子載鈞,道光十八年襲貝子,咸豐七年卒。次子載釗,道光二十四年封一等輔國將軍,光緒七年去世,追封鎮(zhèn)國公。四子載初,咸豐七年封輔國將軍。同治元年因事革退。
載鈞嗣子溥楣,為載釗第一子,過繼載鈞為嗣。咸豐七年襲鎮(zhèn)國公。同治五年(1866年)因事革退。三子溥薈(1850年-1902年),同治五年(1866年)襲鎮(zhèn)國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九子溥菖(1880年-?),光緒七年(1881年)襲奉國將軍。
溥薈次子毓敏(1878年-1911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奉恩將軍。
永琪另有一女,生母使女胡氏,封縣君,乾隆四十九年嫁蒙古阿拉善親王羅卜藏多爾濟之子旺親班巴爾。
還有有一位叫愛新覺羅烏拉熙春的,她是永琪的八世孫,六世祖(與道光帝同輩)即奕繪貝勒,娶了滿州才女西林覺羅春(愿太清)為繼嫡福晉。祖父愛新覺羅恒煦(漢名:金光平),是溥儀時期的鎮(zhèn)國公。父親是女真學、滿州學、蒙古學専家愛新覚羅啟孮(漢名:金啟孮)。烏拉熙春下嫁日本的中國史學者吉本道雅,定居日本,歸化后改名吉本智慧子,是位知名的語言學家和文學博士。而滿州語“烏拉熙春”,是“聰慧”的意思。
永琪 - 兄弟姊妹
皇長子永璜,乾隆十五年追封為定親王,謚號安;
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璉,乾隆三年十月,殤,年九歲。十一月,冊贈皇太子,謚端慧。
皇三子永璋,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出繼為允祹之子弘昆之后。乾隆二十八年襲郡王。四十二年,薨,謚曰端。嘉慶四年,追封親王。
皇五子永琪,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榮親王。三十一年三月,薨,謚曰純。
皇六子永瑢,允禧嗣孫,乾隆二十四年封貝勒。三十七年,進封質(zhì)郡王。五十四年,再進親王。五十五年,薨,謚曰莊。
皇七子永琮,與端慧太子同為嫡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以痘殤,方二歲。謚曰悼敏。嘉慶四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皇八子永璇,乾隆四十四年,封儀郡王。嘉慶四年正月,進封親王,道光十二年八月,薨。謚曰慎。
皇九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五十四年,封成親王。道光三年三月,薨,謚曰哲。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四十一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貝勒。
皇十三子永璟,早夭。
皇十四子永璐,早夭。
皇十五子仁宗;实垲勭。
皇十六子,早夭,未命名。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五十四年,封貝勒。嘉慶四年正月,仁宗親政,封惠郡王,尋改封慶郡王。二十五年三月,疾篤,上親臨視,命進封親王。尋薨,謚曰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