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統(tǒng)述
恒溫親王允祺,圣祖第五子。康熙三十五年,上征噶爾丹,命允祺領(lǐng)正黃旗大營。四十八年十月,封恒親王。五十一年,賜銀五千。五十八年,封子弘升為世子,班祿視貝子。雍正五年,坐事,削世子。十年閏五月,允祺薨,予謚。子弘晊,襲。乾隆四十年,薨,謚曰恪。子永皓,襲郡王。五十三年,薨,謚曰敬。弘升子永澤,襲貝子。子孫循例遞降,以鎮(zhèn)國公世襲。弘升既削世子,乾隆十九年卒,予貝勒品級,謚恭恪。
細(xì)述
愛新覺羅·胤祺(1679-1732),清康熙帝第五子。
雍正帝異母弟,康熙十八年己未十二月初四日申時生,母宜嬪郭絡(luò)羅氏(宜妃)。雍正帝胤禛即位后避諱“胤”字而改“允”。因此又作“允祺”。
胤祺幼時養(yǎng)育太后博爾濟(jì)吉特氏宮內(nèi)。9歲尚未讀過漢文。胤祺心氣平和性情善良,給人以“心性甚善,為人淳厚”的印象。
康熙三十五年,率領(lǐng)正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征葛爾丹;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十五日,胤祺正式迎娶嫡福晉(前已有側(cè)福晉)。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胤祺同胤禛、胤祐、胤禩被封“多羅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秋冬康熙帝病時,胤祺同胤祉、胤禛陪侍床邊。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復(fù)立太子胤礽同時胤祺、胤祉、胤禛被封賜親王;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冊封,和碩恒親王?滴跷迨荒,再度廢太子的“讬合齊父子貪贓不法案”中,胤祺、胤祉、胤禛、胤祐都起到重要作用,各得賜銀5000兩,子弘升為世子。
此前后,胤祺在熱河避暑山莊之南小上崗得賜府邸一座,后人稱“老五爺府”。
康熙五十六年,太后病重,胤祺勸慰康熙“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yǎng)育;矢甘ンw違和,一應(yīng)事物臣可料理!笨滴酰骸拔以,爾何克代理耶!朕務(wù)期躬盡典禮耳!
康熙五十七年,胤祺奉命與內(nèi)大臣馬爾塞往奠故大學(xué)士李光地茶酒,并帶去賜銀千兩。
七月,鎮(zhèn)國公吞珠病故,上命賜鞍馬、散馬各2,白銀2000兩。遣胤祺送往。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孝惠博爾濟(jì)吉特氏兩周年忌。由胤祺、胤禛、胤禮至奉先殿恭代行禮。
十二月初十日,康熙帝命胤祺、胤裪前往迎作戰(zhàn)陣亡的湖廣總督、西安將軍額倫特靈柩回京。
雍正二年清明,胤祺奉命往清東陵的孝東陵致祭。
雍正四年五月,雍正令胤祉、胤祺為已獲罪的胤禟改名。
雍正十年五月十九日故。諡曰“謚”。時年五十四歲。十二年,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jǐn),頗具樂善之風(fēng)。
死后,葬于薊州的賈家山。
參考資料《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諸王六圣祖諸子》
恒親王府
地理位置
位于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燒酒胡同路北,今福府夾道1號,坐北朝南。此府在乾隆以前為恒親王府,嘉慶以后為惇親王府,因道光第五子奕誴承襲惇王綿愷封號,所以俗稱此府為五爺府,是世襲遞降親王府。2003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建筑沿革
始封王系清圣祖康熙第五子允棋,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封為恒親王后建造了恒親王府,俗稱五爺府。到嘉慶、道光年間,一則恒親王的繼襲者奕奎降爵為鎮(zhèn)國公,與府制不合;二則綿疆的嗣子奕奎還未曾遷入府中,故而府暫時空置,三則嘉慶第三子綿愷被封為惇郡王,后又晉惇親王,正需分府而居,于是恒親王府被改賜為惇親王府。
民國以后出售,經(jīng)過多次分割改建,現(xiàn)在只有部分遺存,F(xiàn)存建筑為府邸東路的部分建筑。在乾隆《京城全圖》中,此府后院建筑包括二進(jìn)院落,前院有內(nèi)門三間,東西轉(zhuǎn)角房,東西配殿各五間,正殿七間帶五間前抱廈。后院由正房、東西附院、七間后罩房和東西轉(zhuǎn)角房圍合而成。現(xiàn)狀宅院后部院墻仍基本完整。前院的內(nèi)門、東西轉(zhuǎn)角房已無存,僅留基址痕跡,保存有正房五間帶東西耳房,東西配房各三間。后院遺存有正房五間。院中現(xiàn)存建筑均為大式硬山,筒瓦過壟脊。建筑山墻、后檐墻基本完好,原有裝修和地面已全部改造。
2003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2004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全面修繕。
周邊環(huán)境
王府從屬于新聞出版大廈內(nèi)的版權(quán)局,位于新蓋的新聞出版大廈西側(cè),位置非常隱蔽。西部北部都是現(xiàn)代的住宅樓。
入口部分
入口部分在新聞出版大廈的西側(cè),需要繞過大廈來到王府門前。府門是三開間啟一式大門。兩側(cè)的開間為石墻。大門門簪4個,柱子梁枋之間有雀替,彩畫華美。
主體建筑
《乾隆京城全圖》上繪有該府,其主要建筑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7間的大殿、前出丹墀,面闊各7間的東西配樓,面闊5間的后殿,面闊7間的后寢(帶面闊5間的抱廈),面闊7間的后罩正房。規(guī)制嚴(yán)整。在中軸線建筑群院落以西還有一個院落面積大小與中軸
線建筑群院落差不多,中間是座較大的花園,園中及園的南北有房屋100多間。共有房屋300余間。
王府原本分為中、東、西三路,規(guī)制嚴(yán)整。解放后,恒親王府被56戶居民占用,私搭亂建變成了一個大雜院,F(xiàn)存西跨院,正房三間東西耳房,東配房三間。
院落景觀
現(xiàn)存西跨院,正房三間東西耳房,東配房三間。院落景觀整治良好,環(huán)境優(yōu)美。由于周圍的現(xiàn)代建筑高度很高,因此在王府院落里都可以看見,影響了景觀質(zhì)量。院落綠化蔥綠,園中還散落放置一些原來的門墩等石頭構(gòu)件,古意盎然。
家庭成員
父母輩
祖母博爾濟(jì)吉特·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
父親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母親嫡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生母宜妃郭絡(luò)羅氏
妻妾
(胤祺成婚時間,據(jù)皇太子胤礽奏折為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嫡福晉他塔喇氏,員外郎張保之女;
側(cè)福晉劉佳氏,劉文煥之女;
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
庶福晉馬佳氏,馬三合之女;
庶福晉白佳氏,白玉之女;
庶福晉錢佳氏,管領(lǐng)錢佳官之女;
庶福晉張佳氏,張喚文之女。
兄弟姐妹
排序/序齒 | 名字 | 生卒年月 | 生母 | |
---|---|---|---|---|
1 | 承瑞 | 生 | 康熙06年09月 | 榮妃 |
卒 | 康熙09年05月 | |||
2 | 承祜 | 生 | 康熙08年12月13日 | 孝誠仁皇后 |
卒 | 康熙11年02月05日 | |||
3 | 承慶 | 生 | 康熙09年02月 | 惠妃 |
卒 | 康熙10年04月 | |||
4 | 賽音察渾 | 生 | 康熙10年12月 | 榮妃 |
卒 | 康熙13年01月 | |||
5/1 | 胤禔【ti】(保清) | 生 | 康熙11年02月14日 | 惠妃 |
卒 | 雍正12年11月01日 | |||
6 | 長華 | 生 | 康熙13年04月 | 榮妃 |
卒 | 當(dāng)天夭折 | |||
7/2 | 胤礽【ré,ng】(保成) | 生 | 康熙13年05月03日 | 孝誠仁皇后 |
卒 | 雍正02年12月14日 | |||
8 | 長生 | 生 | 康熙14年06月 | 榮妃 |
卒 | 康熙16年03月 | |||
9 | 萬黼 | 生 | 康熙14年10月 | 貴人納喇氏 |
卒 | 康熙18年01月 | |||
10/3 | 胤祉【zhǐ】 | 生 | 康熙16年02月19日 | 榮妃 |
卒 | 雍正10年閏05月11日 | |||
11/4 | 胤禛【zhēn】 | 生 | 康熙17年10月30日 | 孝恭仁皇后 |
卒 | 雍正13年08月23日 | |||
12 | 胤禶 | 生 | 康熙18年02月 | 貴人納喇氏 |
卒 | 康熙19年02月 | |||
13/5 | 胤祺【qí,】 | 生 | 康熙18年12月04日 | 宜妃 |
卒 | 雍正10年閏05月 | |||
14/6 | 胤祚【zuò,】 | 生 | 康熙19年02月05日 | 孝恭仁皇后 |
卒 | 康熙24年05月14日 | |||
15/7 | 胤祐【yò,u】 | 生 | 康熙19年07月25日 | 成妃 |
卒 | 雍正08年04月02日 | |||
16/8 | 胤禩,【sì,】 | 生 | 康熙20年02月10日 | 良妃 |
卒 | 雍正04年09月08日 | |||
17/9 | 胤禟 | 生 | 康熙22年08月27日 | 宜妃 |
卒 | 雍正04年08月27日 | |||
18/10 | 胤俄 | 生 | 康熙22年10月11日 | 溫僖貴妃 |
卒 | 乾隆06年09月9日 | |||
19 | 胤?【jǔ】 | 生 | 康熙22年11月 | 貴人郭絡(luò)羅氏 |
卒 | 康熙23年,06月 | |||
20/11 | 胤禌 | 生 | 康熙24年05月07日 | 宜妃 |
卒 | 康熙35年07月25日 | |||
21/12 | 胤裪 | 生 | 康熙24年12月04日 | 定妃 |
卒 | 乾隆28年07月24日 | |||
22/13 | 胤祥 | 生 | 康熙25年10月01日 | 敬敏,皇貴妃 |
卒 | 雍正08年05月04日 | |||
23/14 | 胤禵 | 生 | 康熙27年01月09日 | 孝恭仁皇后 |
卒 | 乾隆20年01月06日 | |||
24 | 胤禨 | 生 | 康熙30年01月26日 | 平妃 |
卒 | 康熙30年03月 | |||
25/15 | 胤禑(xú,) | 生 | 康熙32年11月28日 | 順懿密妃 |
卒 | 雍正09年02月01日 | |||
26/16 | 胤祿 | 生 | 康熙34年06月18日 | 順懿密妃 |
卒 | 乾隆32年02月21日 | |||
27/17 | 胤禮 | 生 | 康熙36年03月02日 | 純裕勤妃 |
卒 | 乾隆03年02月02日 | |||
28/18 | 胤衸 | 生 | 康熙40年08月08日 | 順懿密妃 |
卒 | 康熙47年09月04日 | |||
29/19 | 胤禝 | 生 | 康熙41年09月05日 | 襄嬪 |
卒 | 康熙43年3月23日 | |||
30/20 | 胤祎 | 生 | 康熙45年07月25日 | 襄嬪 |
卒 | 乾隆20年01月09日 | |||
31/21 | 胤禧 | 生 | 康熙50年01月11日 | 熙嬪 |
卒 | 乾隆23年05月21日 | |||
32/22 | 胤祜 | 生 | 康熙50年12月03日 | 謹(jǐn)嬪 |
卒 | 乾隆08年12月29日 | |||
33/23 | 胤祁 | 生 | 康熙52年11月28日 | 靜嬪 |
卒 | 乾隆50年07月27日 | |||
34/24 | 胤袐 | 生 | 康熙55年05月16日 | 穆嬪 |
卒 | 乾隆38年10月20日 | |||
35 | 胤褑 | 生 | 康熙57年02月01日 | 貴人陳氏 |
卒 | 當(dāng)天夭折 |
排序/序齒 | 生卒年月 | 生母 | 封號 | 夫婿 |
---|---|---|---|---|
1 | 康熙07年11月-康熙10年10月 | 庶妃張氏 | ||
2 | 康熙10年03月-康熙12年02月 | 端嬪 | ||
3/2 | 康熙12年05月06日-雍正06年04月 | 榮妃 | 固倫榮憲公主 | 烏爾袞 |
4 | 康熙13年02月-康熙17年 | 庶妃張氏 | ||
5/3 | 康熙13年05月06日-康熙49年03月 | 貴人兆佳氏 | 和碩端靜公主 | 噶爾臧 |
6/4 | 康熙18年05月27日-雍正13年03月 | 貴人郭絡(luò)羅氏 | 固倫恪靖公主 | 敦多布多爾濟(jì) |
7 | 康熙21年06月-康熙21年08月 | 孝恭仁皇后 | ||
8 | 康熙22年06月-康熙22年閏06月 | 孝懿仁皇后 | ||
9/5 | 康熙22年09月22日-康熙41年07月 | 孝恭仁皇后 | 固倫溫憲公主 | 舜安顏 |
10/6 | 康熙24年02月26日-康熙49年03月 | 通嬪 | 固倫純愨公主 | 策凌 |
11 | 康熙24年09月-康熙25年05月 | 溫僖貴妃 | ||
12/7 | 康熙25年04月-康熙36年03月 | 孝恭仁皇后 | ||
13/8 | 康熙26年11月27日-康熙48年06月 | 敬敏皇貴妃 | 和碩溫恪公主 | 倉津 |
14/9 | 康熙28年12月07日-乾隆元年11月 | 貴人袁氏 | 和碩愨靖公主 | 孫承運(yùn) |
15/10 | 康熙30年01月06日-康熙48年12月 | 敬敏皇貴妃 | 和碩敦恪公主 | 多爾濟(jì) |
16/11 | 康熙34年10月-康熙46年 | 庶妃王氏 | ||
17 | 康熙37年-康熙39年 | 庶妃劉氏 | ||
18 | 康熙40年-生即殤 | 敦怡皇貴妃 | ||
19 | 康熙42年-康熙44年 | 襄嬪 | ||
20 | 康熙47年-同年 | 庶妃鈕祜祿氏 | ||
養(yǎng)女/1 | 康熙10年10月28日-乾隆06年12月 | 恭親王福晉晉氏 | 固倫純禧公主 | 班第 |
諸子
第一子,恭恪貝勒品級弘升,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四月初六日未時生,母側(cè)福晉劉佳氏,劉文煥之女。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二日丑時溘逝,年五十九歲。嫡夫人戴佳氏,郎中順岱之女;妾兆佳氏,朔色之女;妾伊拉里氏,關(guān)保之女;妾楊氏,楊鳳玉之女。三子:長子副都統(tǒng)品級永瑞,次子未有名,三子固山貝子永澤。
第二子,和碩恒恪親王弘晊,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八月二十六日申時生,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乾隆四十年乙未六月初六日亥時薨,年七十六歲。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協(xié)領(lǐng)德啟之女;繼福晉博爾濟(jì)吉特氏,科爾沁貝子拉什之女;側(cè)福晉李佳氏,五格之女;側(cè)福晉佟佳氏,華色之女;庶福晉成佳氏,達(dá)賴之女;庶福晉完顏氏,管領(lǐng)常保住之女;庶福晉田氏,田陽之女;庶福晉石佳氏,二格之女;庶福晉許氏,觀音保之女。十一子:長子二等侍衛(wèi)、輔國將軍永馨,次子永修,三子奉國將軍永熏,四子永銓,五子永特,六子永隆,七子永懋,八子三等侍衛(wèi)永封,九子永萃,十子多羅恒敬郡王永皓,十一子未有名。
第三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八月十六日戌時生,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滴跛氖甓『グ嗽鲁跞粘髸r卒,年六歲。
第四子,鎮(zhèn)國將軍弘昂,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丑時生,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十二月十三日未時卒,年七十七歲。嫡妻瓜爾佳氏,員外郎齊式之女;妾兆氏,花色之女。六子:長子永泰,次子永傅,三子永興,四子永瓚,五子永寶,六子未有名。
第五子,未有名,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六月十一日巳時生,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
第六子,奉恩將軍弘晌,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九月十八日寅時生,母庶福晉錢佳氏,官領(lǐng)錢加官之女。乾隆十八年癸酉八月十七日申時卒,年四十四歲。嫡妻博爾濟(jì)吉特氏,副都統(tǒng)格捫之女;妾石氏,二格之女;妾舒氏,舒斌之女。五子:長子永讓,次子奉恩將軍永慶,三子永琬,四子永雄,五子永果。
第七子,奉恩將軍弘瞳,康熙五十年辛卯九月二十三日丑時生,母庶福晉錢佳氏,官領(lǐng)錢加官之女。乾隆十九年甲戌二月二十九日午時卒,年四十四歲。嫡妻納喇氏,佐領(lǐng)三泰之女;妾劉佳氏,保住之女;妾楊氏,楊保之女。三子:長子奉恩將軍永椿,次子奉恩將軍永鼐,三子永綱。
諸女
第一女郡主,康熙三十七年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卯時生,母為側(cè)福晉劉氏劉文煥之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八月,嫁喀爾喀烏郎阿濟(jì)爾莫氏納穆塞;郡主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九月二十二日戌時卒,年五十八歲。
第二女郡主,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九月十九日寅時生,母為庶福晉馬氏白玉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正月,嫁厄魯特綽絡(luò)斯氏郡王策凌旺布;額附雍正二年甲辰七月卒,郡主乾隆八年癸亥三月十三日辰時卒,年四十五歲。
第三女縣君,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二十五日丑時生,母為庶福晉馬氏馬三臺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十二月,嫁薩克達(dá)氏達(dá)沖阿;額附雍正二年甲辰閏四月卒,縣君雍正二年甲辰五月二十三日戌時卒,年二十三歲。
第四女縣君,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一月初八日巳時生,母為庶福晉馬氏馬三臺之女,與第三女同母;雍正十三年乙卯正月,嫁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炳圖郡王郡錫班第;縣君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五月初六日申時卒,年八十歲。
第五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九月初十日戌時生,母為側(cè)福晉瓜爾佳氏碩色之女;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四月卒,年三歲。
第六女,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初四日未時生,母為庶福晉張氏;乾隆三年戊午七月,嫁敦爾羅斯博爾濟(jì)吉特氏蘇馬第;女乾隆九年甲子十月十四日巳時卒,年三十四歲。
世系
第一代—愛新覺羅·胤祺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升:愛新覺羅·胤祺第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封世子,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事革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卒,照貝勒品級殯葬,謚曰恭恪。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晊:愛新覺羅·胤祺第二子,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封輔國公,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晉鎮(zhèn)國公,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襲恒親王,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卒,謚曰恪。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昂:愛新覺羅·胤祺第四子,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封一等鎮(zhèn)國將軍,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因事革退。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愛新覺羅·胤祺第六子,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封奉恩將軍,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因病告退。
第二代—愛新覺羅·弘曈:愛新覺羅·胤祺第七子,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封奉恩將軍,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因病告退。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澤:愛新覺羅·弘升第三子,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襲貝子,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卒。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馨:愛新覺羅·弘晊第一子,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封二等輔國將軍,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卒。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勛:愛新覺羅·弘晊第三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封二等奉國將軍,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卒。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皓:愛新覺羅·弘晊第十子,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襲恒郡王,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謚曰敬。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慶:愛新覺羅·弘?第二子,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襲奉恩將軍,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病告退。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春:愛新覺羅·弘曈第一子,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襲奉恩將軍,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因病告退。
第三代—愛新覺羅·永鼐:愛新覺羅·弘曈第二子,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襲奉恩將軍,同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疆:愛新覺羅·永澤第三子,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封三等鎮(zhèn)國將軍,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襲鎮(zhèn)國公,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崧:愛新覺羅·永澤第四子,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封一等輔國將軍,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襲輔國公,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銓:愛新覺羅·永馨第一子,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襲三等奉國將軍,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因事革退。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果:愛新覺羅·永勛第四子,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襲奉恩將軍,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彰:愛新覺羅·永慶第一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襲奉恩將軍,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卒,無子嗣。
第四代—愛新覺羅·綿綱:愛新覺羅·永春第一子,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襲奉恩將軍,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奕奎:愛新覺羅·綿崧子,愛新覺羅·綿疆嗣子,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襲鎮(zhèn)國公,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奕禮:愛新覺羅·綿槐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襲愛新覺羅·綿崧之輔國公,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愛新覺羅·奕徵:愛新覺羅·綿果第一子,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襲奉恩將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卒,無子嗣。
第六代—愛新覺羅·載茯:愛新覺羅·奕禮第一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二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襲輔國公,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
第六代—愛新覺羅·載茂:愛新覺羅·奕禮第三子,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封一等奉國將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溥泉:愛新覺羅·載茯第一子,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卒。
第七代—愛新覺羅·溥鏡:愛新覺羅·載茂子,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襲奉恩將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事革退。
第八代—愛新覺羅·毓森:愛新覺羅·溥泉子,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后事不詳。
列表
第一代 | 胤祺 | |||||||||
第二代 | 弘升 | 弘晊 | 弘昂 | 弘? | 弘曈 | |||||
第三代 | 永澤 | 永馨 | 永勛 | 永皓 | 永慶 | 永春 | 永鼐 | |||
第四代 | 綿疆 | 綿崧 | 綿銓 | 綿果 | 綿彰 | 綿綱 | ||||
第五代 | 奕奎 | 奕禮 | 奕徵 | |||||||
第六代 | 載茯 | 載茂 | ||||||||
第七代 | 溥泉 | 溥鏡 | ||||||||
第八代 | 毓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