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以撒·艾西莫夫

    以撒·艾西莫夫

    以撒·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chuàng)作力豐沛,產(chǎn)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撒·艾西莫夫 - 簡介

    以撒·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與生物化學教授,門薩學會會員,他創(chuàng)作力豐沛,產(chǎn)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創(chuàng)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jù)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阿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并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并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一統(tǒng),被譽為“科幻圣經(jīng)”。

    以撒·艾西莫夫 - 生平小傳

    阿西莫夫約莫是1920年1月2日(出生日期僅供參考,實際的日期尚未確定)出生于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羅維奇的猶太鄉(xiāng)鎮(zhèn),父親猶大·阿西莫夫(JudahAsimov),母親安娜·瑞秋·柏曼·阿西莫夫(AnnaRachelBermanAsimov),是以磨坊為業(yè)的猶太家庭。家族姓氏源于單字“Azimy”,俄語的意思是“冬天磨谷”,字尾飾以曾曾祖父的名字,紀念他的辛勞。阿西莫夫在第一本自傳《InMemoryYetGreen》里解釋過自己姓氏的念法:

    有天我收到一張明信片,詢問我的姓氏到底該怎么念,據(jù)說事關(guān)一場豪賭。我常這么說:“把三個很簡單的英文單字‘has’‘him’‘of’放在一起,就成了‘has-him-of’,先用正常的速度念一遍,然后把兩個字首‘h’拿掉再念一次,不就是‘Asimov’了嗎!闭f真的,有那么困難嗎。

    阿西莫夫3歲隨父母移民美國,在紐約布魯克林長大,5歲自己學習認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緒語和英語溝通,所以他不會說俄語,但能講流利的意第緒語跟英語。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雜貨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幫忙,他因此接觸到店里賣的廉價科幻雜志,一腳踏入科幻世界。阿西莫夫11歲下筆寫小說,19歲稿子就賣給了科幻雜志社。

    阿西莫夫未滿16歲便完成高中學業(yè),1939年畢業(yè)于哥倫比亞大學,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離開校園的這段期間正逢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他在費城海軍造船廠的大氣實驗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戰(zhàn)后加入美國陸軍,服役九個月就光榮退伍。從軍期間,他靠打字升到下士,僥幸躲過1946年在比基尼環(huán)礁的原子彈試爆。

    以撒·艾西莫夫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學業(yè)后,成為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生化講師,從此跟波大建立起終生的關(guān)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寫作后,就不再教書(他寫作所得遠比任教來得多),但仍爭取到保留副教授的頭銜。1979年大學為表揚他的寫作,晉升他為生物化學教授。1965年,應(yīng)大學莫加紀念圖書館(MugarMemorialLibrary)館長霍華·戈特利布(HowardGottlieb)之請,阿西莫夫捐贈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滿71格的收藏架。

    1942年7月26日,阿西莫夫與葛楚·布魯潔曼(GertrudeBlugerman)結(jié)婚,生有一子一女,1970年分居,1973年他和葛楚離婚,與珍妮特·杰普生(JanetO.Jeppson)結(jié)婚。

    阿西莫夫有嗜幽癖,偏好狹小幽靜的地方。他在第三本自傳中回憶起,小時候總是想拿本雜志躲進紐約地下鐵的車站里,在列車轟隆隆的聲響中,封閉自我,享受閱讀的樂趣。阿西莫夫怕坐飛機,一生中只坐過兩次飛機(一次是在海軍大氣實驗室工作的時候,另一次是1946年從歐胡島陸軍基地退伍回家)。他很少長途旅行,有部分是討厭長途旅行就要坐飛機。他的幾部小說里,都有懼飛癥的陰影,像是溫達·厄斯(WendellUrth)的推理故事,和“機器人系列”的主要角色伊利亞·貝萊。他晚年喜歡游輪旅行,有幾次還在航程中的娛樂乘客,像在皇家郵輪伊麗莎白女王二號(RMSQueenElizabeth2)上講述科學。阿西莫夫的演講風格極富創(chuàng)意,幽默風趣,頗受歡迎,他在時間上的掌控精確非常,不抬頭看鐘,卻總能準時結(jié)束演說。

    阿西莫夫中等身材,健壯結(jié)實,蓄山羊胡,有著與眾不同的布魯克林意第緒口音。他缺乏運動細胞,不會游泳,也不會騎腳踏車,不過他搬到波士頓之后,倒是學會了開車。在他的幽默小品《AsimovLaughsAgain》里,形容在波士頓開車根本是“開進無政府車陣”。

    阿西莫夫興趣廣泛,反應(yīng)在晚年致力參與的大小團體上,他熱愛吉伯特與蘇利文的輕歌劇,加入推理作家雷克斯·史陶德(RexStout)筆下人物尼洛·伍爾夫(NeroWolfe)的愛好團體伍爾夫協(xié)會(WolfePack),也是福爾摩斯愛好組織貝克街游擊隊(BakerStreetIrregulars)的著名會員。從1985年到1992年逝世為止,阿西莫夫擔任美國人道協(xié)會會長,后來繼任的是作家朋友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他也是電視系列劇《星艦奇航記》之父吉恩·羅登貝瑞的摯交,在拍攝《星艦迷航記》電影版期間,給予不少有用的建議。

    1992年4月6日,阿西莫夫離開他的第二任妻子珍妮特和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子女,撒手人寰。他死后十年,珍妮特版本的阿西莫夫自傳《It’sBeenaGood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愛滋病。1983年12月,在他進行一次心臟繞道手術(shù)時,輸血感染到愛滋病毒。明確的死因是愛滋病毒感染并發(fā)癥所引起的心腎衰竭。珍妮特·阿西莫夫在這本自傳的跋里寫道,阿西莫夫想要“公開”,醫(yī)生說服他保持沈默,警告大眾對愛滋病的偏見會傷害到他的家人。阿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開,卻適逢亞瑟·阿什(ArthurAshe)公開得到愛滋病之后爆發(fā)爭論,于是就打消了念頭。十年之后,阿西莫夫的醫(yī)生過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開他的死因。

    以撒·艾西莫夫 - 知識分子

    阿西莫夫是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者。他不反對虔誠的宗教信仰,但是曾經(jīng)多次斥責迷信和偽科學可能導(dǎo)致劣幣驅(qū)逐良幣的后果。在他幼年時期,父母奉行東正教猶太傳統(tǒng),不過比起在彼得羅維奇來得寬松,教條沒有強壓在阿西莫夫身上。也由于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太多的宗教影響,長大后他認為圣經(jīng)描繪的故事是希伯來神話,就如同伊利亞特是希臘神話一樣。阿西莫夫多年號稱無神論者,不過他自覺名不副實,解釋他只是不相信的比相信的多,之后他發(fā)現(xiàn)用“人道主義”來形容自己更為恰當。

    在他最后的自傳里,阿西莫夫說,“如果我不是無神論者,我會相信上帝寧可拯救生民百姓,而非當只字詞組中的典范。與其眷顧在電視上言必稱上帝卻口是心非的傳教士,祂會更喜愛坦誠直率的無神論者!蓖槐咀詡骼镆舱f地獄是“胡說八道的虐待狂”亂跟慈悲的上帝攀關(guān)系。人類政府既然樂于減刑,阿西莫夫納悶,何不先從另一世的刑罰開始減起。他否定人類的信念或行為,會導(dǎo)致無盡的懲罰。如果有另一世的存在,他主張,最恒久嚴酷的懲罰將保留給那些“詆毀上帝,捏造地獄”的人。在他的《TreasuryofHumor》和《AsimovLaughsAgain》作品里,有不少笑話跟宗教有關(guān),諸如猶太基督上帝、撒但1、伊甸園和一些宗教話題,他表示一個笑話講得好,能有刺激理性討論的功用。

    阿西莫夫在羅斯福新政期間成為美國民主黨的鐵桿支持者,從此成為政治自由主義者。1960年代,他挺身發(fā)言反對越戰(zhàn),1970年代初期,他在電視訪談里公開支持美國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喬治·麥戈文(GeorgeMcGovern,他的對手是總統(tǒng)寶座衛(wèi)冕者尼克森)。1960年代末期,政治自由主義激進派不理性的運動路線,讓他感到難過。在自傳《InJoyStillFelt》中,他回憶起跟反文化人士艾比·霍夫曼(AbbieHoffman)的會面,對于這位1960年代反文化的情緒波動特別印象深刻。他認為到最后,他們將擱淺在“精神的無人之地”,為眾人遺棄。(這項看法啟發(fā)自杭特·湯普森著名的旅程《FearandLoathinginLasVegas》)

    阿西莫夫使用核能的主張,在三哩島核能電廠災(zāi)變后,損及與某些自由主義同志的情誼。一封轉(zhuǎn)載在《Yours,IsaacAsimov》的信里,他解釋,盡管比起與核子反應(yīng)爐為鄰,自己更喜歡居住在“沒有危險的安全之地”,但是與其住在貧民窟,他寧可有核能發(fā)電廠作伴?词且x擇愛河(LoveCanal,早年美國一個墊基于廢棄物棄置場上所發(fā)展的社區(qū),造成居民健康上的嚴重問題,現(xiàn)已被迫撤離)還是要“美國聯(lián)合碳化物植物生產(chǎn)的異氰酸甲酯”(請參照印度博帕爾氰化物泄漏事件)。

    阿西莫夫多次呼吁進行人口控制,他的觀點是從托馬斯·馬爾薩斯到保羅·艾瑞希(PaulR.Ehrlich)一脈相承。阿西莫夫表示自己男女平等的主張,早于婦女解放運動,他開玩笑的說,他希望女性解放是“因為我討厭被她們收錢”。他認真爭論過婦女權(quán)跟人口控制有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除此之外,他認為同性戀在人口中必須賦予“道德上的合法性”,應(yīng)視同成年人無生殖結(jié)果的性活動。

    以撒·艾西莫夫 - 生涯總覽

    阿西莫夫的寫作生涯可以分成幾個時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科幻題材,1939年開始寫短篇小說,1950年撰寫長篇科幻小說,這個時期直到1958年,《裸陽》(TheNakedSun)出版為止。他在1952年開始出版非文學類作品,幫忙編輯大學教課書《生物化學與人體新陳代謝》(BiochemistryandHumanMetabolism)。蘇聯(lián)在1957年發(fā)射第一顆短軌人造衛(wèi)星史潑尼克一號后,他的非文學類著作,尤其是科普作品顯著增加,結(jié)果影響到科幻小說的產(chǎn)出,之后的四分之一世紀,他只寫了四本科幻小說。1982年,他另一半科幻時期隨著《基地邊緣》的出版而展開。此后直到他過世,阿西莫夫為以前的小說作品補充了數(shù)部續(xù)集和前傳,將各個系列作品合歸一統(tǒng),構(gòu)成一部他前所未料的宏觀系列。

    阿西莫夫認為自己歷久彌新的貢獻是“機器人學三大定律”和“基地系列”。(見于《Yours,IsaacAsimov》)《牛津英語詞典》認為“正子學”(完全虛構(gòu)的科技)、“心理史學”(阿西莫夫頻繁使用的虛構(gòu)名詞,與原字義相異)和“機器人學”這幾個名詞首創(chuàng)于他的科幻小說!皺C器人學”無疑是阿西莫夫原創(chuàng)的新字,當時他覺得那不過是順手拈來的機械學正常同源詞,就像水力學一樣。(原字“機器人”源自捷克語的“Robotovat”和“Robota”,意指“苦工”,首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用于《R.U.R.羅梭的萬能工人》)與“心理史學”不同的是,“機器人學”以阿西莫夫的原始定義,繼續(xù)在主流科技中開枝散葉。美國電視劇《銀河飛龍》里的機器人百科和知識能裝置“正電子腦”,得歸功于阿西莫夫創(chuàng)造這項(虛構(gòu)的)科技。

    以撒·艾西莫夫 - 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在1939年開始投稿科幻雜志,第一篇被刊登出來的稿子是在18歲寫的《MaroonedOffVesta》。兩年半后,他發(fā)表第32篇短篇小說〈夜歸〉,被譽為“最優(yōu)秀的科幻小說”之一。1968年,美國科幻作家協(xié)會票選《夜歸》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說”。他在短篇集《NightfallandOtherStories》里寫道,“〈夜歸〉是我寫作生涯的分水嶺…科幻小說界忽然認知我的存在,對我認真看待。年復(fù)一年,事實如此明顯,我寫出了一部‘經(jīng)典’。”

    〈夜歸〉是一部典型的社會科幻小說(SocialScienceFiction),阿西莫夫用來形容這是1940年代的科幻小說新趨向,由包括阿西莫夫和海因萊因在內(nèi)的作家領(lǐng)軍,題材拋開機器和太空劇場,轉(zhuǎn)而對人類環(huán)境進行深思。

    他在1942年動筆寫出“基地系列”(后來這些短篇小說集結(jié)成“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講述在未來宇宙中,一個浩瀚無垠的星際帝國,其衰頹與重生!盎叵盗小备皺C器人系列”是他的科幻小說代表作。多年之后,他繼續(xù)以《基地邊緣》和《基地與地球》發(fā)展架構(gòu),并且用《基地前奏》和《邁向基地》回顧原始三部曲之前的故事。這個系列的特色是他虛構(gòu)了一門自然科學,當人口數(shù)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歷史方向就能進行預(yù)測,阿西莫夫稱之為“心理史學”。

    同一時期,他還寫了“機器人系列”的短篇作品,大多都收錄在《我,機器人》。作品里發(fā)表了一套機器人倫理定律(見“機器人學三大定律”)和智能電腦,大大影響其他作家和思想家處理此一議題時的看法。其中一篇故事,后來改編成羅賓·威廉斯(RobinWilliams)主演的電影《變?nèi)恕罚═heBicentennialMan)。

    2004年由威爾·史密斯(WillSmith)主演的《機器公敵》(I,Robot)實則改編自杰夫·溫塔(JeffVintar)的劇本〈Hardwired〉,隨后取得授權(quán),再結(jié)合阿西莫夫的概念,才冠上《我,機器人》的小說頭銜。這部電影跟哈蘭·艾利森(HarlanEllison)的劇本〈I,Robot〉無關(guān),他曾和阿西莫夫合作,以創(chuàng)作捕捉到原作精神的劇本。引述阿西莫夫說過的話,艾利森的電影劇本將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成人導(dǎo)向,錯綜復(fù)雜,最值得觀賞的科幻電影”。1994年劇本出版成書,拍成電影的希望也隨之變得渺茫。

    除了電影以外,“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也啟發(fā)許多知名作家,寫出相關(guān)的科幻衍生作品,諸如羅杰·麥克布萊·艾倫(RogerMacBrideAllen)、葛瑞格·貝爾(GregBear)、杰格瑞·班福德(GregoryBenford)和大衛(wèi)·布林(DavidBrin)。阿西莫夫的遺孀珍妮特·阿西莫夫不僅同意這類作品的出版,她經(jīng)常還是扮演主動要求其他作家協(xié)作續(xù)篇的角色。

    1948年,他寫了一篇惡搞的科學報告〈升華產(chǎn)物硫羥肟酸有機胺的內(nèi)涵時間特性〉,當其時,阿西莫夫正在準備博士論文,他怕引起審查委員會的反感,遂要求編輯讓他用筆名發(fā)表,結(jié)果出版時他的大名沒有拿掉。不久就開始口試,他對自己備受注意感到忐忑不安。最后,一位口試委員轉(zhuǎn)向他,面帶微笑的說:“阿西莫夫先生,能解說一下化合物硫羥肟酸有機胺的熱力特性嗎?”半小時后,他被叫回審查室,拿到博士學位。

    1950年代,他持續(xù)為科幻雜志寫短篇小說,他稱這個時期是自己的“黃金十年”。這些作品被收錄在《TheBestofIsaacAsimov》,其中包括討論逆轉(zhuǎn)熵的〈最后的問題〉(TheLastQuestion),是他個人最滿意的短篇小說,與〈夜歸〉互競高下。阿西莫夫在1973年寫道:

    為什么我最滿意這篇故事?首先,寫這篇小說時我靈感充沛,下筆神速,不改一字,這是所有作家都心花怒放的狀態(tài)。

    再則,這篇小說對我的讀者有著不可思議的影響。經(jīng)常有人寫信問我,有個故事他們忘了叫什么,只記得是我寫的,他們簡述完大綱后,這個故事一定是〈最后的問題〉。甚至我最近接到一通長途電話,一位極端絕望的先生說:“阿西莫夫教授,有個故事我想是你寫的,可是我忘了叫啥──”還沒講完我就打斷他的話,直接告訴他是〈最后的問題〉,之后我描述一下劇情,證明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然后樂得讓他以為我有千里讀心的特異功能。

    1974年12月,前披頭士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與阿西莫夫聯(lián)絡(luò),想請他幫忙一部科幻音樂劇的電影劇本。麥卡特尼帶來一份模糊的劇情概念,和小部分對白。他想做一部外星人假扮模仿地球搖滾樂團的電影。扮演搖滾樂團和外星人的應(yīng)該是麥卡特尼正達事業(yè)高峰的羽翼合唱團(Wings)。雖然阿西莫夫?qū)u滾音樂算不上愛好,但是這個計劃讓他深感興趣,很快的,他就勾勒出一個故事大綱,再根據(jù)麥卡特尼的原始概念,創(chuàng)作出一個精彩動人的故事。不過他沒用上麥卡特尼的對白,最后麥卡特尼打了回票。這份劇本現(xiàn)存波士頓大學圖書館。

    1977年起,他把名字借給《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使用(即現(xiàn)在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并為雜志梳寫評論。除此之外,還有一份曇花一現(xiàn)的《阿西莫夫科幻冒險雜志》(Asimov’sSFAdventureMagazine),和以雜志型式重印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選訂集》(Asimov’sScienceFictionAnthology,同一手法也用在《艾勒里·昆恩推理雜志》和《艾弗列·希區(qū)考克推理雜志》的選訂集上)。

    以撒·艾西莫夫 - 科普著作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阿西莫夫轉(zhuǎn)移寫作重心,小說作品大為減少(從1957年的《裸陽》到1982年的《基地邊緣》之間,他只出版了四部成人小說,其中有兩部是推理小說),同時增加非文學類作品,寫的大多是科普著作。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史潑尼克衛(wèi)星,使得社會大眾關(guān)注起“科學缺口”,出版商對填補“缺口”的熱切之情,到了阿西莫夫?qū)懚嗌倬统龆嗌俚牡夭健?

    同一時間,月刊《奇幻與科幻雜志》(MagazineofFantasyandScienceFiction)邀請他在隔月別刊《冒險科幻小說》(VentureScienceFiction)雜志上連載非文學類專欄,表面上雖是科普專欄,但其實阿西莫夫擁有完全的編輯自由。第一個〈小說與科幻〉(F&SF)專欄始于1958年11月,此后不間斷的連載了399期,直到阿西莫夫病入膏盲。阿西莫夫的主要合作對象雙日出版社(Doubleday)定期把專欄文章收集成冊,將阿西莫夫捧成科學的“大說明家”,他解釋說,他寫的只是科普文章,他不會假定讀者是科學門外漢。他第一部暢銷推薦作《智者的科學指南》(TheIntelligentMan’sGuidetoScience),使他卸下大學教職,全心投入寫作。

    阿西莫夫的寫作范圍涵蓋全方面領(lǐng)域,有次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不禁問他,“無所不知是什么感覺?”阿西莫夫回答說,他只知道肩負全知之名是什么樣的感覺──“提心吊膽”。(見于《InJoyStillFelt》)托馬斯·品欽在他短篇集《SlowLearner》的序里公開承認,他全倚仗阿西莫夫的科普叢書介紹(和牛津英語詞典)才了解什么是熵。

    阿西莫夫和克拉克互敬互重的友誼一度傳為美名,稱之為“阿西莫夫與克拉克的公園大道之約”,有天他們同乘出租車前往紐約公園大道,在車上阿西莫夫堅持稱克拉克是“世上最優(yōu)秀的科幻作家”(他個人則謙居第二),克拉克則堅持稱阿西莫夫為“世上最優(yōu)秀的科學作家”(他個人也謙居第二)。于是在克拉克的《ReportonPlanetThree》獻詞頁,有詞記之曰:“用克拉克與阿西莫夫之約的說法,科學作家亞軍謹將這本書獻給科幻作家亞軍!

    以撒·艾西莫夫 - 其它類型

    除科學之外,阿西莫夫也熱愛歷史。1960年代起,他寫了14本大眾歷史作品,著名的有《希臘人大冒險》(TheGreeks:AGreatAdventure)、《羅馬共和國》(TheRomanRepublic)、《羅馬帝國》(TheRomanEmpire)、《埃及人》(TheEgyptians)和《近東世界:千年歷史》(TheNearEast:10,000YearsofHistory)。

    他出版過兩卷《阿西莫夫圣經(jīng)指南》(Asimov’sGuidetotheBible),1967年介紹舊約,1969年介紹新約,1981年合訂為一冊,總頁數(shù)達1300頁。這部指南用豐富詳盡的地圖與表格,將圣經(jīng)從頭到底作巨細靡遺的介紹,說明每一則歷史事件,解釋政治影響,并對各個重要人物作記傳體的詳述。

    即使將近日落西山,阿西莫夫也從不缺少風趣幽默,他出版過一系列的打油詩集,大多是親筆作,第一本打油詩集是1975年出版的《LecherousLimericks》!禠imericks:TooGross》在標題上顯示他對雙關(guān)語的熱愛,書中包括阿西莫夫的144則打油詩,另一半則是由約翰·查爾迪(JohnCiardi)所作。他甚至寫了一本小本的福爾摩斯打油詩集(還在幫書迷簽名時,即興用她的名字作韻腳寫了一首打油詩)。阿西莫夫在意第緒語上的幽默力作是《Azazel,TheTwoCentimeterDemon》,書中有兩個猶太人,在三餐時閑談朋友八卦。阿西莫夫的《TreasuryofHumor》則是一本笑話集,他在書中也談到自己的幽默理論。阿西莫夫說,幽默必不可缺的元素,就是要冷不防變換觀點,把焦點忽然由重轉(zhuǎn)輕,從大轉(zhuǎn)小,始能令人發(fā)噱。

    特別在晚年,阿西莫夫某種程度上有一種“好色紳仕”的形象。在1971年,為向應(yīng)大眾兩性指南書的出版,像是《TheSensuousWoman》和《TheSensuousMan》,阿西莫夫以筆名“A教授”出版《TheSensuousDirtyOldMan》,不過他的全名則大咧咧的印在封面上。

    阿西莫夫出版過兩本自傳《InMemoryYetGreen》和《InJoyStillFelt》,第三本自傳《I.Asimov:AMemoir》出版于1994年4月,在他死后十年,他的遺孀珍妮特·阿西莫夫?qū)懥艘黄稀W詈笠槐咀詡鳌禝t’sBeenaGoodLife》,由珍妮特擔任編輯,是三本自傳的濃縮版。

    阿西莫夫和《星艦奇航記》之父吉恩·羅登貝瑞,在1960年代《星艦奇航記》開播時,發(fā)展出一段特殊的關(guān)系。阿西莫夫在《電視指南》雜志(TVGuide)上寫過一篇批評《星艦奇航記》科學正確性的文章,羅登貝瑞寫了一封私人信,恭敬地回應(yīng)說,要在一個每周播出的帶狀節(jié)目上要求事事正確是有困難的。阿西莫夫后來改口,說盡管《星艦奇航記》在科學上有問題,但是無損于它是一部概念新穎,有內(nèi)容的科幻電視劇。兩人就此交上朋友,后來阿西莫夫甚至為部分《星艦奇航記》系列電視系列劇擔任顧問。

    以撒·艾西莫夫 - 作品特色

    阿西莫夫許多的小說,都有著濃厚的溫和專制主義。他的第一篇機器人短篇小說〈小機〉(Robbie)談的是一個機器人褓姆。在〈蘭尼〉(Lenny)的故事里,談到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SusanCalvin)對一個只有三歲智能的正子腦機器人產(chǎn)生母愛。慢慢的,機器人越來越老于世故,它們的介入也變得廣泛而微妙。在〈證據(jù)〉(Evidence)里,機器人偽裝成人類,成功贏得選舉!纯杀苊獾臎_突〉(TheEvitableConflict)中,機器人在幕后以人道主義,扮演起全人類的褓姆。

    其后,在《曙光中的機器人》和《機器人與帝國》中,機器人發(fā)展出“機器人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彼沟脵C器人的存在對人類的自由主權(quán)造成壓迫,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讓機器人分階段逐步撤出人類的世界。無巧不成書,同樣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也在一本非機器人系列的時間旅行小說《永恒的終結(jié)》(TheEndofEternity)里出現(xiàn)!暗诹愣伞钡闹匾栽谟诘匚涣桉{其它三大定律,如若有個機器人為保護人類整體(維護第零定律),必須殺害一個人或一群人(抵觸第一定律),機器人的正子程式為了人類整體著想就會同意謀殺罪行。

    基地中文版封面(奇幻基地)在“基地系列”中(起初并沒有機器人),一位科學家執(zhí)行了一項半機密的計劃,用千年的時間建立起新的銀河帝國。故事里有一個精神守護者,稱作《第二基地》,負責保護計劃順利完成。阿西莫夫在1950年代中場休息時,第二基地還是人類保護者,1980年代他重拾科幻筆桿,就把溫和專制主義發(fā)揮得更淋漓盡致。

    蓋婭行星(Gaia)在《基地邊緣》登場,顯然是基于蓋亞假說。蓋婭行星所有動植物跟礦石,都分享著一個整體意識,構(gòu)成一個超級心靈,合力為大我奉獻。在《基地與地球》里,主角開始搜尋地球,想找出他在《基地邊緣》選擇蓋婭星系的原因。阿西莫夫企圖借由蓋婭行星,探索集體意識的可能性。在《復(fù)仇女神》(Nemesis)里他更進一步,讓艾利斯羅行星上的原核生物擁有自我意識,并且試圖與人類交流。

    阿西莫夫從《基地與地球》開始,將機器人帶進“基地系列”,他在最后兩部小說《基地前奏》和《邁向基地》巨細靡遺探討了它們的行為。機器人被描寫成暗地里為人類福址努力的行動者。

    另一個常見的特色,大概就是溫和專制主義的相反面,社會壓迫。在《星空暗流》中有顆生長特殊植物纖維的行星,行星上的農(nóng)工都被鄰近行星的貴族們所剝削。《繁星若塵》里的英雄則協(xié)助一顆行星對抗傲慢自大的行星帝國太暴人。

    通常受壓迫的對象不是地球人(對抗其它行星的殖民者)就是機器人!峨p百人》(TheBicentennialMan)里機器人力抗偏見想變成人類。在《鋼穴》里,地球人怨恨富有的“外世界人”和他們對待機器人(由外世界人所組裝)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有如指鹿為馬,把機器人當“小男孩”看待!渡n穹微石》里也有類似的情形,銀河帝國統(tǒng)治地球,戲稱地球人為“地球仔”,而地球則成了一個神權(quán)獨裁世界,強迫每個人只能活到60歲就得接受安樂死,書中主角貝爾·艾伐丹是上流階層的銀河考古學家,力圖克服自己的偏見。而另一位主角是62歲的約瑟夫·史瓦茲,來自20世紀,從受迫害的歐洲逃難到美國(他可能是猶太人吧),意外被傳送到艾伐丹的時代。他必須決定是否要幫助這個想要他命的弱勢社會。

    阿西莫夫的作品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理性邏輯。他在小說《鋼穴》和《Asimov’sMysteries》里,發(fā)明了科幻推理風格,他通常都會遵守“公平游戲”的游戲規(guī)則,先在故事中詳盡介紹所有跟答案有關(guān)的科學或技術(shù)。后來他也寫非科幻類的推理小說,包括《MurderattheABA》和《TheBlackWidowers》和《UnionClub》短篇選集,公平公開,從不造次。在他的小說里,重要事件通常都是辯論戲,比較理性、人道(或具說服力)的一方就是贏家。

    以撒·艾西莫夫 - 外界評論

    艾西莫夫的寫作風格,普遍印象之一是樸實無華。1980年,科幻學者詹姆斯·甘恩(James Gunn)這么評論《我,機器人》:

    除了這兩篇短篇小說,〈騙子〉(Liar!)和〈證據(jù)〉,不是角色主導(dǎo)的故事,所有情節(jié)發(fā)展差不多都借由對話,帶點動作,沒有什么鄉(xiāng)土色彩或之類的特色,對白(至多是)實用,風格(至多是)直接…機器人的短篇小說,實際上幾乎所有艾西莫夫的小說,角色都是在一幕樸實無華的舞臺上演出。

    甘恩注意到,艾西莫夫會隨情節(jié)需求而升溫劇情,像是〈騙子〉的劇情高潮。他也常在故事里安排角色鮮明的人物在關(guān)鍵處發(fā)生作用,比如〈騙子〉和〈證據(jù)〉里的蘇珊·凱文,《第二基地》的艾卡蒂·達瑞爾(Arkady Darell),《鋼穴》里的伊利亞·貝萊(Elijah Baley)和《基地前奏》里的哈里·謝頓(Hari Seldon)。

    艾西莫夫曾被批評,他的科幻小說里缺少性愛場面和外星人角色。艾西莫夫解釋,早年他曾經(jīng)寫過一篇外星人的科幻短篇,結(jié)果被《驚奇科幻小說》雜志(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的總編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給退了件,說他把外星人寫得比人類還好。于是他決定,與其把外星人寫成笨蛋,那還不如不寫。不過后來的《諸神自身》(The Gods Themselves)他也從善如流,里頭不只有外星人,有性愛場面,還有外星人的性愛場面。艾西莫夫說,自己所有的作品中,他最以《諸神自身》的中段部分為榮。

    榮獲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的〈Gold〉里,艾西莫夫把自己寫進故事,描述一位作家想把自己的作品(《諸神自身》)改編成“電腦劇”(一種虛擬實境的電腦動畫)。“電腦劇”的導(dǎo)演批評小說里的艾西莫夫,說他的作品毫無視覺效果可言,難以改編。作家則反駁說他靠的是創(chuàng)意跟對白,不是風花雪月的形容詞。

    其他人則批評,他早期作品中缺少有力的女性角色。他在自傳里承認這點,回答當時的自己力有未逮。在后期的作品里,女性角色出現(xiàn)得較為頻繁,不過本質(zhì)上,風格以早期科幻短篇的平實直鋪面對廣大的讀者群。例如1985年8月25日華盛頓郵報的“世界叢書”專欄里是這樣介紹《機器人與帝國》:

    1940年的時候,艾西莫夫筆下的人類是1940年代的美國男性約化典型,現(xiàn)在還是沒變;他的機器人是錫罐改裝、會念臺詞的史都貝克(Studebaker)老爺車,現(xiàn)在還是沒變;機器人童話越來越不切實際,人工智慧只有會不會動的差別,到現(xiàn)在還是沒變。因為艾西莫夫的宇宙是許久以前的產(chǎn)物,因為作者討厭混亂曖昧,所以沒有舉足輕重的電腦,沒有錯綜復(fù)雜的社會,沒有基因工程,外星人,生態(tài)建筑,多重宇宙,復(fù)制人,罪惡或性愛。他筆下的英雄(這里指的是機·丹尼爾·奧利瓦,在《鋼穴》首次登場的機器人主角),資訊不管有無處理,對它來說都毫無壓力,就跟今日的我們一樣舉重若輕。他筆下的產(chǎn)物,不為未來催勢所壓迫,因為這片宇宙如此深刻有序。

    這篇評論可能有點過頭了,好比說,《裸陽》就從社會核心著手,描繪基層大眾把基因工程當成優(yōu)生學來使,呈現(xiàn)給讀者完全不同的生態(tài)建筑觀,在那里,人工環(huán)境僅為個人服務(wù),而這位英雄還是來自一個有“正!鄙鷳B(tài)建筑的地球。同時,社會領(lǐng)導(dǎo)人的目標是完全的人工生殖(沒有指明是否運用克隆技術(shù)),性需求驅(qū)策書中的女主角(盡管表面上罩著1950年代的感情觀),整個故事把焦點放在矯枉過正的結(jié)果,導(dǎo)致波紋不興的死水。

    無論如何,認為艾西莫夫的作品太過時的批評在所多有。更準確地說,艾西莫夫所構(gòu)想的未來科技,只適用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比如說,在他的作品中,未來世界厲害的機器人和電腦竟然仍在使用打孔卡或打孔帶,工程師還在拿計算尺!痘嘏c帝國》的一個場景里,有個角色從自動販報機買報紙看新聞。

    此外,他的故事偶而會發(fā)生內(nèi)部矛盾,“基地系列”里的名字和日期有時還不相吻合。有些這類的錯誤,還可以推給角色承擔,反正艾西莫夫筆下的角色很少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另外一種矛盾,則歸咎于艾西莫夫動筆寫“基地系列”后,曾經(jīng)中斷許多年,才回來將劇情發(fā)展下去。有時候,科學知識的進步,迫使他不得不回頭修正自己的虛構(gòu)時空。

    除了甘恩和派卓奇的書以外,就鮮少有對艾西莫夫的“文學”評論(尤其他著作等身,在比例原則下顯得有點不尋常)?继睾晚f默在《文學傳記字典》(Dictionary of Literary Biography)里提出一種可能性:

    他的文字并不容易作傳統(tǒng)的文學評論,因為他習慣將小說重點放在劇情,明白直接地告訴讀者,故事的來龍去脈。事實上,艾西莫夫作品里大部分的對白(特別是“基地三部曲”)多用于說明事情。有清楚明白表達意涵的故事,無需再多作說明,所以對學者來說是最難評論的對象。 

    公平起見,甘恩和派卓奇以各自的立場研究艾西莫夫平樸直敘的風格。在甘恩1982年的著作里,對每一本艾西莫夫出版的小說都作了大量的深度評注。他沒有贊揚艾西莫夫所有的小說(派卓奇也沒有),不過他將《鋼穴》里的某些橋段稱之為“普魯斯特的追憶”。討論到小說描寫夜幕低垂的未來紐約城時,甘恩說艾西莫夫的文筆“在文學界能抬頭挺胸”。

    艾西莫夫以樸實無華的風格為榮(他曾說是受克里佛特·西麥影響),但是他也樂于賦予長篇小說錯落有致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不按年代順序,插敘安排章節(jié)。有些讀者對此表達不滿,抱怨非線性的敘事結(jié)構(gòu)讓故事不清不楚,容易引起無謂的困擾。派卓奇發(fā)現(xiàn)錯綜復(fù)雜和交叉倒敘的敘事結(jié)構(gòu),的確對《星空暗流》造成嚴重的傷害,以致于只有艾西莫夫的鐵桿書迷才會欣賞這部小說。艾西莫夫扭曲敘事線的傾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晚期的《復(fù)仇女神》,在這部小說里,有一群角色活在“現(xiàn)在”,另一群處在“過去”,故事從15年前開始,劇情再逐步往“現(xiàn)在”發(fā)展。

    2002年,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東卡羅來納大學(East Carolina University)的英文教授唐諾·帕倫坡(Donald Palumbo)出版《Chaos Theory, Asimov’s Foundations and Robots, and Herbert’s Dune: The Fractal Aesthetic of Epic Science Fiction》一書。在書中一篇評論里,將艾西莫夫的敘事結(jié)構(gòu)跟科學碎形和混沌概念兩相對照。帕倫坡發(fā)現(xiàn)基地和機器人大系深具魅力,是由于作者的安排錯落有致,暗中符合罕見的對稱與遞歸結(jié)構(gòu),為敏銳的心靈所捕捉。這部著作還收錄幾篇迄今對艾西莫夫最具學術(shù)性的深度評論。

    約翰·詹金斯(John Jenkins)重新審視艾西莫夫大部分的著作后認為:

    曾經(jīng)有人指出,1950年代之后,大部分的科幻小說都受艾西莫夫影響,不是以他的風格為典范,就是避之惟恐不及。

    以撒·艾西莫夫 - 獲獎紀錄

    1957年 艾迪生基金獎,《Building Blocks of the Universe》
    1960年 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布雷克利斯獎,《The Living River》
    1962年 波士頓大學的出版價值獎
    1963年 雨果特別獎,〈Adding science to science fiction〉,刊登在《奇幻與科幻小說雜志》的專欄評論
    1965年 美國化學公會的葛蘭帝獎
    1966年 雨果獎,歷年最佳系列小說,“基地系列”
    1967年 西屋科學著作獎
    1973年 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諸神自身》(The Gods Themselves)
    1973年 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諸神自身》
    1977年 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雙百人〉
    1977年 星云獎,最佳中篇小說,〈雙百人〉
    1981年 小行星“5020 Asimov”取自其名
    1983年 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基地邊緣》
    1987年 星云大師獎,此乃終身成就獎
    1992年 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Gold〉
    1995年 雨果獎,最佳非小說類,《I. Asimov: A Memoir》
    1997年 死后入祀“科幻與奇幻名人堂”(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Hall of Fame)
    榮獲多間大學共14項榮譽博士學位

    以撒·艾西莫夫 - 語錄

    1.假如我的醫(yī)生告訴我,我只剩6分鐘可活,我不會憂傷,我會把字打的快一點。(11月19日名言)
    原文:"If my doctor told me I had only six minutes to live, I wouldn’t brood. I’d type a little faster." 
    2.我不害怕電腦,我害怕沒有他們。
    原文:"I do not fear computers. I fear lack of them."
    3.人生不像下棋,棋局在結(jié)束后還可以繼續(xù)。
    原文:"In life, unlike chess, the game continues after checkmate."
    4.暴力是無能者的最后手段。
    原文:"Violence is the last refuge of the incompetent."
    5.寫作對我而言,只是透過我的手指來思考。
    原文:"Writing, to me, is simply thinking through my fingers."
    6.如果知識會造成問題,那么即使透過無知,我們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8月31日名言)
    原文:"If knowledge can create problems, it is not through ignorance that we can solve them."

    名人推薦
    • 娥蘇拉·勒瑰恩
      娥蘇拉·勒瑰恩,美國重要科幻、奇幻與女性主義與青少年兒童作家。著有小說20余部,以及詩集、散文集、游記、文學評論與多本童書,并與人合譯...
    • 杰克·威廉森
      杰克·威廉森 杰克·威廉森美國科幻小說的大師級作家.1908年出生于美國亞利桑那州.代表作有《永遠的地球》、《石柱門》、《月亮孩子》。
    • 凱魯亞克
      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國作家,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小說《在路上》、《達摩流浪者...
    • 洛伊斯·比約德
      洛伊斯·麥克馬斯特·比約德,1949年生于美國俄亥俄州,是迄今為止獲獎最多的女性科幻作家。 比約德九歲起開始閱讀科幻小說,濃厚的興...
    • 馬拉默德
      馬拉默德(Malamud,Bernard1914~1986),美國作家。1914年4月26日生于紐約市布魯克林一俄國猶太移民家庭,1986年3月18日卒于紐約,代表作有《店員》...
    • 特德·蔣
      特德·蔣1967年出生于美國紐約市杰斐遜鎮(zhèn),畢業(yè)于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是美國當代最優(yōu)秀的華裔科幻作家。 特德·蔣的作品不多,自199...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