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舉兵起義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 漢元帝皇后 王政君的侄兒王莽,代漢建立 新朝,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新莽殘酷統(tǒng)治。他推行“ 王田制”、王田奴婢政策、“ 五均六管”法等一系列所謂“新政”,激化社會矛盾,加重人民負擔(dān),加上連年征戰(zhàn)、災(zāi)荒頻仍,到 天鳳元年(公元14年),已經(jīng)是“ 緣邊大饑,人相食”了。王莽的暴政加速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瑯邪海曲(今山東日照境內(nèi))人 呂母起義,聚眾數(shù)萬人。天鳳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 京山縣境)人 王匡、 王鳳“ 綠林軍”起義,不久發(fā)展到五萬人。在這種形勢下,天鳳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城陽國的 莒縣(今山東莒縣)聚眾一百多人起義。他自號“三老”,率部轉(zhuǎn)戰(zhàn)泰山,不斷襲擊官軍,隊伍發(fā)展到一萬余人。不久,瑯邪人 逄安、東海人 徐宣等相繼起義,率隊歸附,前后不足一年時間,樊崇領(lǐng)導(dǎo)的起義隊伍就擴大到數(shù)萬人。他們規(guī)定簡單明了的紀律:“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chuàng)”。他們也沒有繁文縟節(jié),“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所定官位、 爵號也沿用西漢時期最低級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 卒史,泛相稱曰巨人”。表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的純樸而簡單的目的。
歷史貢獻
樊崇起義后,先后與王莽探湯侯 田況、太師羲仲景尚等所部多次大戰(zhàn),殲敵萬余人。地皇二年(21年),王莽派太師 王匡和更始將軍 廉丹等率10多萬官軍圍剿起義軍。樊崇率部在成昌(今山東 東平西)迎戰(zhàn)。因怕起義軍與官軍混在一起不易識別,樊崇下令義軍士兵一律將眉毛染成紅色,從此,便有了“ 赤眉軍”。當時,赤眉軍軍紀嚴明,而王匡、廉丹的官軍卻四處擄掠百姓,關(guān)東地區(qū)民眾都心向著赤眉軍,“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的歌謠到處傳唱。兩軍交戰(zhàn)后,王匡、廉丹的官軍被打得四處潰逃,死傷萬余人。赤眉軍乘勝猛追,于 無鹽(今汶上境)再次激戰(zhàn),殺死廉丹,趕跑王匡,消滅官軍10多萬。此后,樊崇揮師南下,連攻 彭城(今江蘇徐州)、 沛郡(今安徽 濉溪)、 汝南(今河南上蔡)、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連戰(zhàn)連捷。接著,再向東 下魯城(今山東曲阜),向西破濮陽(今河南今縣)。前后5年,樊崇率赤眉軍艱苦奮戰(zhàn),基本上消滅了 王莽新朝在華東、中原的主力部隊,為推翻 新莽王朝做出了貢獻。
由盛轉(zhuǎn)衰
劉玄更始元年(23年), 王莽新朝滅亡, 更始皇帝劉玄在 綠林軍的擁立下即位并遷都洛陽。不久,劉玄就派使招降樊崇和 赤眉軍。樊崇表示歸附更始政權(quán),與20多名赤眉軍領(lǐng)袖在洛陽受封 列侯。赤眉軍也與更始官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連獲大捷,兵力擴大到30營、30多萬人。但是,隨著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劉玄開始背叛擁其為帝的農(nóng)民起義軍,并派兵襲擊赤眉軍后方,樊崇遂與劉玄政權(quán)決裂。他決定立15歲的漢宗室 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更始三年(建世元年,25年),赤眉軍建立了以劉盆子為皇帝的政權(quán),樊崇被任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赤眉軍攻下長安(今西安),推翻劉玄政權(quán),處死劉玄,劉盆子入居 長樂宮,樊崇率百萬大軍據(jù)守長安大街小巷。一時間,兵士歡欣,百姓鼓舞,到處都是升平景象。然而,這種狀況只維持了極短的時間。幾乎與 赤眉軍建立政權(quán)同時,漢宗室、南陽豪族 劉秀也建立了東漢王朝,稱 光武帝。他不僅大肆糾合地主、貴族勢力,而且分化、削弱農(nóng)民起義隊伍。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在劉秀與地方貴族的封鎖和連年戰(zhàn)爭破壞下,由于 劉玄舊部和關(guān)中豪強武裝夾擊, 長安糧絕,境況困苦。赤眉軍士兵多是山東人,此時思鄉(xiāng)心切,而且紀律也日益渙散,事故迭出。為了擺脫困境,樊崇于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被迫退出長安。
樊崇之死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 , 赤眉軍在與漢將 鄧禹、漢中延嶺、更始將軍 李寶所部連續(xù)苦戰(zhàn)后,僅以20萬人突出長安東返。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以佯敗誘敵之計敗鄧禹、 馮異軍于湖縣(今河南 靈寶西北)。三月,樊崇率軍進抵湖(今河南靈寶境)、 崤底(今河南 澠池境),遭到劉秀派遣的大將鄧禹、馮異的接連攻擊,損失慘重。接著,在宜陽又遭到劉秀親自率領(lǐng)的大軍的截擊,大部被殲, 劉盆子、樊崇等被迫投降,赤眉軍的反抗斗爭,也因此而告失敗。同年,樊崇和赤眉軍首領(lǐng) 逄安等再度起義,結(jié)果失敗被劉秀殺害。
史籍記載
《后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