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仙 - 簡介
花月仙,出生:1922年10月,農(nóng)歷壬戌年
花月仙,曾名張筠青。評劇女演員。天津人。六歲從師學評劇。工青衣。1930年后在天津、北平、河北、山東等地演出。1953年后,歷任北京市評劇團演員,中國評劇院演員、藝委會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擅演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馬寡婦開店》等。1985年獲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
花月仙 - 經(jīng)歷及劇目
花月仙,女,評劇旦角。漢族。
張筠青幼年在天津拜師趙月樓、碧蓮花學評劇,長年與碧蓮花、喜彩蓮搭班演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已成名,在天津以及上海、南京、青島、東北等地演出。
全國解放后,在北京參加北京評劇團,1958年隨團并入中國評劇院,專長評劇青衣、老旦,幾十年的舞臺實踐創(chuàng)造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在廣大觀眾中具有較大影響。她表演嚴肅認真、精益求精,善于從人物出發(fā),體會角色深刻。她的演唱功夫深、底子厚,嗓子高亢圓潤、寬厚有力,尤其是她的快板和垛板更是膾炙人口,形成了花派演唱藝術獨特的風格。她的代表劇目有:《珍珠衫》、《劉云打母》、《桃花庵》、《楊八姐游春》、《唐知縣審誥命》等。1954年北京舉行的文藝匯演時,她在《白洋淀春天》中扮演沈惠珍榮獲演員一等獎。
在中國評劇院演出的現(xiàn)代戲《奪印》、《向陽商店》、《南海長城》中她都擔任重要角色。在《奪印》、《向陽商店》、《第二次握手》、《故都春曉》、《鐘離劍》、《無雙傳》、《卷席筒》等劇目中參加唱腔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眾多優(yōu)秀唱段。她堅持對音樂的革新,如:《鐘離劍》中越王的反調(diào)慢板,《向陽商店》中的老奶奶和《奪印》中爛菜花的唱腔,都是她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演唱,頗受廣大觀眾歡迎。在她年近六旬時,為了提高和豐富評劇唱腔,她經(jīng)常觀摩錄聽其他劇種的音樂,借鑒學習,以充實自己,彌補評劇音樂的不足。
花月仙 - 成就
在培養(yǎng)青年方面,她更是不遺余力,對評劇藝術因“文革”荒廢十年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心急如焚,非常關心劇院中、青年演員的成長。她毫無保留地、熱心誠懇地把自己的藝術積累傳授給年輕一代,使她的演唱風格和特點在劇院中、青年演員有較大影響。為了讓青年更快的成長,在《包公賠情》一劇中,由青年演員李惟銓扮演花臉包拯,自己陪青年扮演老旦,演出頗為成功,受到院內(nèi)外一致好評。她還在現(xiàn)代戲《野馬》中出演陳母一角,全力輔佐兩個青年演員李惟銓和恒紅完成了角色的創(chuàng)造。她的弟子張淑桂、劉淑萍以及恒紅都是北京評劇界有影響的好演員。
花月仙 - 活動年表
1991年1月,農(nóng)歷庚午年:1991年全國評劇名家薈萃寶坻縣演出舉行全國評劇名家薈萃寶坻縣舉行了評劇表演盛會。參加演出的有:六歲紅、鮮靈霞、花月仙、筱俊亭、李憶蘭、趙麗蓉、新鳳霞、李福安、劉小樓、蓮小君、羊蘭芬等。 1994年11月,農(nóng)歷甲戌年:紀念評劇創(chuàng)始人成兆才誕辰120周年暨全國評劇新劇目交流演出舉行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在天津主辦“紀念評劇創(chuàng)始人成兆才誕辰120周年暨全國評劇新劇目交流演出”,全國各地的評劇藝術工作者來津獻藝,成兆才的弟子孫蕓竹,老演員花月仙、花淑蘭、小花玉蘭、筱玉芳,以及谷文月、劉淑萍、王麗華、李秀云、馬淑華、崔蓮潤、王有才、高金元、曾昭娟等參加演出。天津評劇院的新編歷史劇《殺妃劍》、《夫人令》獲優(yōu)秀劇目獎,崔蓮潤、曾昭娟獲優(yōu)秀表演獎,王有才獲表演獎。
花月仙 - 三訪評劇名家花月仙
提到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月仙,在評劇愛好者中,可謂家喻戶曉;ㄔ孪,原名張筠青,天津人,生于1922年8月20日。她6歲拜著名評劇老藝人趙月樓為師開始學戲;14歲后,在享有“時代藝人”之稱的喜彩蓮的“蓮劇團”演戲;自15歲起,在天津升平戲院擔任主演。當時,她的演唱風格遵高腔大嗓的劉(翠霞)派,代表作有《萬花船》、《天雨花》、《桃花庵》、《珍珠衫》和《馬寡婦開店》等,深受天津觀眾的喜愛。后來她覺得自己的嗓音條件唱這種高調(diào)門的唱腔很吃力,尤其是變聲期后,唱高音更不合適。于是她根據(jù)自己嗓子中低音寬厚明亮的特點,揚長避短,另辟蹊徑,同時又向著名評劇老藝人碧蓮花虛心求教,得到了碧派藝術的真?zhèn)。在此基礎上,她又博采眾長,她請曲藝界的老師教唱京韻大鼓、單弦、并學習京劇的某些演唱方法,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花月仙的演唱圓潤灑脫、舒展大方,她擅于用氣,以氣托字,以氣帶腔,掌握明氣口、暗氣口等許多難度較大的技巧。演唱慢板的時候低回委婉,演唱快板的時候靈韻飛動。因此她的戲路比較寬,青衣、彩旦、老旦皆能駕輕就熟。在傳統(tǒng)戲《珍珠衫》、《馬寡婦開店》、《勸愛寶》、《庵堂認母》、《劉云打母》、《楊八姐游春》和現(xiàn)代戲《奪印》、《白洋淀的春天》、《野馬》、《高山下花環(huán)》等劇中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其中《白洋淀的春天》獲北京市戲曲觀摩主演表演一等獎;《高山下的花環(huán)》獲北京戲曲匯演表演獎、全國戲曲匯演助演一等獎。
1986年,花月仙老師離開了她付出一生心血,并贏得贊譽的舞臺,除偶爾參加一些清唱會外,再沒有登臺演出大戲。花老師的愿望是:“只想給觀眾們留下自己一個美好、深刻的藝術印象”。目前,花老師的弟子、學生劉淑萍、張淑桂、劉珊、恒紅等,大部分活躍在舞臺上。
全國唯一的評劇專業(yè)網(wǎng)站“宇揚評劇苑”中收錄了花月仙老師的相關資料。引起眾多評劇愛好者的關注,他們迫切希望了解花老師的近況。為滿足他們的愿望,宇揚記者于2002年3月的一天,采訪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表演藝術家。接待我們的花老師已是滿頭銀發(fā),步履蹣跚。當年舞臺上的英姿似乎早已遠去,我們心中不禁泛起陣陣酸楚。眼下嚴重的類風濕病正在折磨著老人,一番簡短的寒暄后,我們切入主題,向老人簡要介紹了網(wǎng)站的情況,并將網(wǎng)站收錄的有關花月仙的文字及音像資料請她審閱。花老師饒有興趣地觀看后,緊緊地握住我們的手深情地說:“你們?yōu)樵u劇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作為一名演員,我很感謝你們,雖然身體不好,但你們需要我做些什么,不必客氣!”我們連忙說:“只要您許可讓本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播您的資料就可以了!睕]想到年屆八旬地老人竟與高科技地現(xiàn)代傳媒?jīng)]有任何隔閡,她高興地說:“我同意,雖然我現(xiàn)在不見任何媒體了,但今天見到你們,我非常高興!為了表示感謝,我贈送你們一份小禮物!闭f著,老人柱著拐杖,走到臥室從柜子中取出兩張年輕時的便裝照送到我們的手中。兩張小小的照片,凝聚著一個視藝術為生命的老藝術家對自己青春的無限眷戀,也寄托著老藝術家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此時我們的眼睛濕潤了,不知說什么才好……。
一訪花花老師后,我們覺得老人家年事已高,又重病纏身,實在不忍心再次打攪了。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們第二次拜訪了花月仙老師。
2002年8月,著名評劇小生演員王金章,專程向花老師學習《天雨花》。這是一出絕響舞臺幾十年的評劇傳統(tǒng)戲,也是花月仙當年久演不衰的代表作。碰巧的是,王金章老師受聘擔任宇楊網(wǎng)站的名譽斑竹,宇楊記者理所當然地陪同其前往拜訪。剛一進花老師家門,老人一眼就認出了我們,連忙招呼落座。當王金章說明來意,花老師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臉上泛起紅暈,滔滔不絕地講起當年演這個劇目時的情景。老人說,演好這出戲談何容易,演員每天必須把腳綁在“寸子”上,一遍一遍地練習,直到自己能夠非常熟練地走臺步、跑圓場。練完“寸子”后,還學習京劇的“四平調(diào)”,將它吸收到唱腔之中,這出戲中的“對鞋”一折,二人對唱的那段就是揉進了“四平調(diào)”。早期的評劇演員,學習河北梆子、曲藝的居多,如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等,很少有人會演唱京劇。評劇演員練習京劇的唱腔,但唱出來還得是評劇的味道,這就更難了,因此,當年能演出這個劇目的演員寥寥無幾。花月仙老師談完自己的心得體會,又語重心長地說:“現(xiàn)在的演員演這出戲,小旦好演,不用踩“寸子”了,小生卻不好演,因為小生的演唱要和小旦同調(diào),唱起來很難,需要改進。金章,你作為小生演員,要想想辦法,不要墨守成規(guī),更大膽一些,一定要恢復這出傳統(tǒng)戲!绷钠饝騺,老人如同著了魔,一時間似乎忘記了病痛。說到“對鞋”中邊唱邊舞的身段,花老師竟丟掉拐杖,和金章一起走起身段來。看著花老師能夠如此投入的為年輕演員說戲,我們心中感慨萬千!她是多么希望評劇藝術能夠傳承下去呀;多么希望現(xiàn)在的青年演員能夠多多實踐、多多演出呀;多么希望以自己畢生心血澆溉的表演藝術成果能夠弘揚光大呀!
二訪花月仙老師后,我們雖然時刻掛念著她,但還是不愿意再輕易打攪病中的老人。意想不到的是,2002年12月23日,幸運之神再次讓我們敲開了花老師的家門。這次我們是陪同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派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本苑名譽苑長花淑蘭去看望花月仙老師的。兩姐妹見面,立刻相擁而抱;ㄊ缣m說:“聽說您最近做了手術,這次我來北京,請咱們評劇網(wǎng)苑的朋友陪我來看望您,我給您介紹一下網(wǎng)苑的朋友!被ㄔ孪蛇B忙說:“不用介紹,我們已經(jīng)很熟悉了!甭渥,花淑蘭說:“我稱您是姐姐,但在藝術上,您是我的老師。我去了東北后,經(jīng)常從錄音和電視上,向您學習了很多的東西!被ㄔ孪芍t虛地說:“你太客氣了,雖然咱們姐妹在天津的時候沒有機會合作,有些遺憾。但我一直欽佩你的藝術和藝德,尤其是你把你的徒弟張秀云送給了谷文月,讓秀云學習新派藝術,使我們北京有了這么好的一位新派再傳弟子,作為一名北京人,我應該感謝你。雖然我們遠隔千里,但我覺得離得很近,每年春節(jié),你都打電話給我,祝我節(jié)日快樂,我非常珍惜我們姐妹的情意!眱晌换ɡ蠋煚幭嘞蛭覀冎v起當年她們是如何相識,又是如何相交最后成為好友,說到傷心處,兩人唏噓不已,講到開心時,兩人又不約而同地朗聲大笑。花月仙老師轉(zhuǎn)身向我們深情地說:“孩子們,你們都看到了,雖然我們見面的機會很少,但友誼卻是越來越深厚,那是因為花淑蘭拿我當成好姐姐。希望你們年輕人也要這樣,不要妄交朋友,要慎交朋友,交一個好朋友,他就會是你的良師益友。孩子,要記住呀!”。
兩位花老師的交談,對于她們來說,是敘舊,是說說心里話;而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啟迪人生的金玉良言。能夠親耳聆聽兩位評劇表演藝術家、兩位前輩花老師的交談,真是我們的榮幸!是的,我們一定會記住,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困難,但在關鍵的時刻,只有你真心交往的朋友才能與你共度難關。
三訪花月仙,除了對這位老藝術家的近況有所了解外,是不是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