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存忠 - 簡介
范存忠,字雪橋、雪樵。英語語言文學家。江蘇崇明(今上海崇明)人。筆名雪橋。民盟成員。1927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外語系。
曾留學美國,1931年哈佛大學畢業(yè)后回國,任中央大學外語系副教授,1944年—194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講學。歷任中央大學外語系教授、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外語系教授、副校長及文科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南京市主任委員,全國第三、五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南京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副主席。192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范存忠 - 年表
1917年入江蘇太倉中學。
1920年,轉(zhuǎn)入交通部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次年改為交通大學上海分校)附中二年級,曾任學生會書記、《南洋周刊》主編。后升入大學部,學習工科。
1924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師從張士一、張歆海、黃仲蘇、Alexander Brede等人,1926年因東大學潮提前畢業(yè),獲文學士學位。
1927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伊利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928年夏,入芝加哥大學,學習英國古典文學暑期課程,習于R.S. Crane。
1928年秋,入哈佛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師從Fred Robinson,Irving Babbitt,John Livingston Lowes,Bliss Perry,G. L. Kittredge等人,1931年,以論文《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獲哲學博士學位。在美期間,除學英語、法語外,尚習德語、拉丁語、古法語、古德語、哥德語等。
1931年回國,至1987年辭世,一直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凡五十六載。曾講授寫作、小說、散文、詩歌、文學史、語言史、英國史、翻譯和專題研究等課程。歷任中央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56年任南京大學副校長,并曾任圖書館館長、文科學術委員會主任、文科學報編委會主任。
194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講學一年,系統(tǒng)介紹中國古代哲學、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對西方的影響。1956年高等教育部實行教授級別遴選,為中國英語文學界唯一的一位一級教授。
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
范存忠 - 文學之路
范存忠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舍工學文,在長達近6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致力于英國文學、比較文學的研究。
范存忠先生受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完整系統(tǒng)的訓練,是20世紀我國外國語言文學界少數(shù)幾個擁有西方著名大學博士學位者之一。1926年冬,他畢業(yè)于南京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獲學士學位。1928年,他從美國伊利諾大學畢業(yè),獲碩士學位后,入芝加哥大學,學習英國古典文學暑期課程,任課教授是克蘭(R.S.Crane)。克蘭從1935年至1947年任芝加哥大學英語系主任,領導課程改革,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學派批評思想的基礎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克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鑒別能力。
1931年范存忠先生從哈佛大學畢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秋天回國,在中央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任教授。1949年解放之后,范存忠先生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努力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這體現(xiàn)在他對笛福、菲爾丁、約翰遜、彭斯、布萊克、拜倫、雪萊、狄更斯等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上。范存忠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并不盲從教條,在極左思潮泛濫的五六十年代,做到持論公允,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極其難能可貴。例如,蘇聯(lián)學者安尼克斯特曾認為魯濱孫是一個勞動者又是一個資產(chǎn)者。
17、18世紀西方開始介紹中國文化,中西文化開始發(fā)生影響。這種影響總體來說,是間接的、漸進的,但確實存在。約翰遜、伏爾泰、哥爾德斯密斯等重要人物對中國思想文物表現(xiàn)出很大興趣,寫文章介紹評論中華文明,從而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范存忠先生選擇重要的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他們,揭示中華文明在西方哲學思想、政治體制、文學戲劇、生活風尚等領域引起的變化。范存忠先生熱愛祖國,民族自豪感促使他關注中國文學與文化對西方的影響,把視角投向中西文化交流的起始階段,研究西方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接受過程,走在了時代前面。
1983年,范存忠先生已是80多歲的老人,但給幾個研究生講授18世紀英國文學,思維依然十分敏捷,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范存忠先生排除種種干擾,踏踏實實,潛心做學問,真正是我們的典范。
范存忠先生于1987年12月21日去世。哲人已去,文心永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著述日漸顯示出其不朽價值。
范存忠 - 研究風格
范存忠先生治學嚴謹,任何結(jié)論都是建立在對材料的具體分析堅實基礎上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搞比較文學研究的路子,即影響研究。范存忠先生是比較文學影響研究學派在中國的開拓者。他注意到平行研究容易出現(xiàn)牽強附會、使比較成為比附的現(xiàn)象,在自己的研究中,重視收集真正發(fā)生過影響的史料。
范存忠先生發(fā)現(xiàn):在比較文學的研究中,歷來談兩國文化的關系時,往往難于具體。有鑒于此,他在探討中英兩國文化交流和互相影響的歷史時,“力圖作出明確而具體的闡述”。范存忠先生逝世后出版的《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1991)充分體現(xiàn)了他“明確而具體”的研究風格。已故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稱該書為“研究中英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朽之作”。
范存忠 - 治學態(tài)度
范存忠先生顯然得益于克蘭的教學方法,常說:“學習一定要有心得體會。小至一孔之見,大至發(fā)明創(chuàng)造,總要有自己的心得才好!
范存忠先生在國外大學接受嚴格、正規(guī)的訓練,使他接觸到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掌握嚴謹?shù)难芯糠椒ǎ瑸樗髞淼膶W術發(fā)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范存忠 - 文學貢獻
范存忠先生立志要在英國語言文學領域內(nèi)作出貢獻”。在長達近60年的學術生涯中,他致力于英國文學、比較文學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成為我國英語界、比較文學界的杰出學者。
1928年秋天,他進入哈佛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學習,撰寫題為《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的博士論文。
范存忠先生在《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1960)論文中對此持不同意見,指出:魯濱孫的“意識形態(tài)是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他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人物,旺盛、自信、具有‘開張駿發(fā)’的新氣概!狈洞嬷蚁壬P于布萊克“富有革命性的詩篇”的論述,對拜倫與雪萊創(chuàng)作中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問題的分析,對狄更斯作品反映19世紀中葉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之討論,都是在“詳盡地占有材料”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與作者的思想傾向加以考慮,”因此,他的觀點比較令人信服,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讀范存忠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我們發(fā)現(xiàn)都有大量注釋。他的引文均有出處,字字有來頭,這在那個時代的外國文學評論文章是不多見的。
范存忠先生研究英國文學的一個特點是立足中國,關照中國,這使他進入比較文學研究領域。在西學東漸,國人鄙視中國文化、崇洋迷外的年代,范存忠先生并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獨辟蹊徑,去探討西方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古老中華文明影響這一課題。早在20年代,他的博士論文便是選擇研究中英文化關系;貒,他發(fā)表了《約翰遜、高爾斯密與中國文化》(1931)、《孔子與西洋文化》(1932)、《17、18世紀英國流行的中國戲》(1940)、《17、18世紀英國流行的中國思想》(1941)等論文。1944年,范存忠先生去英國牛津大學講學,系統(tǒng)介紹中國古代哲學、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對西方的影響。他在英國ReviewofEng-lishStudies雜志先后發(fā)表“Percy′s Hau Kou Chouan”(1946)、“Sir William Jones'Chinese Studies"(1946)、“Chinese Fables and Anti-Walpole Journalism"(1949)等文章,在英國產(chǎn)生影響,使他成為走向國際學術界的中國學者。
范存忠先生逝世后出版的《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1991)一書中,首先談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作品里有關中國的記載。討論笛福時詳細介紹《魯濱孫飄流記》中關于魯濱孫到中國、到南京的描述。在評述杜赫德的《中國通志》,馬諾瑟的《趙氏孤兒》,哈切特、伏爾泰、謀飛的改編本《中國孤兒》,珀西的《好逑傳》,哥爾德斯密斯的《世界公民》等章節(jié)里,范存忠先生旁征博引,以事實立論,就中國思想文物對18世紀英國社會的影響,作出了“比較完整而具體的綜合性論述”。
范存忠先生從事比較文學研究,并不停留在材料的簡單羅列。他指出:對關系和影響可以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這里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什么?二是怎樣?三是為什么?譬如談關系,不光是談什么關系,也要談關系是怎樣發(fā)生的,以及為什么有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所研究的東西講得深透些。
在討論《趙氏孤兒》在歐洲的流傳時,范存忠先生不僅詳盡論述了該劇在西方改編、上演、以及上演后引起的批評反響等具體過程,還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深入分析中國戲劇在歐洲受歡迎的原因,闡發(fā)哈切特、謀飛等人改編本的意義和作用。范存忠先生由此得出結(jié)論:“哈切特的《中國孤兒》是40年代英國資產(chǎn)階級政治斗爭中的產(chǎn)物,在反抗瓦爾帕爾的運動中發(fā)生作用。它是采取戲劇形式的諷刺作品之一,表面上是一個東方故事,實際上揭露了瓦爾帕爾專政時代的政治現(xiàn)實,——貪污、腐化、搜括、剝削、政客的險惡與民間的疾苦——在歷史上有一定價值。
17世紀在討論中國的思想文物與哥爾德斯密斯的《世界公民》時,范存忠先生也是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fā),分析哥爾德斯密斯如何通過他創(chuàng)造的中國哲學家李安濟對歐洲(特別是英國)社會進行切中時弊的評論,闡明“其現(xiàn)實的意義”。范存忠先生從不孤立地去觀察問題,而是將研究對象置于歷史語境之中,由表及里,探究特定的文學文化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理清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使他的比較文學研究很有深度。
范存忠 - 著作
著有論文集《英國語言文學論集》、《英國文學論集》,專著《約翰遜博士與中國文化》,譯著《英國史提綱》、《英國文學史提綱》等。
范存忠 - 意義
哲人已去,文心永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著述日漸顯示出其不朽價值。范存忠先生在英國文學、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領域進行的開拓性工作,對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下研究中西文學文化的相互融會、吸收、碰撞和影響,具有啟迪意義。范存忠先生的道德文章為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范存忠 - 評價
臨到末時,涌上心頭的,竟是一句“一代英雄誰范公?”范存忠當然不是如范仲淹般的志士仁人,可就學術倫理的層面來看,他在學科群發(fā)展中的功用卻是可圈可點、值得充分肯定。誰說書生就不是英雄,能夠超越狹隘的一己之見、學科派分、門戶私利,以學術為天下公器,那他就是學人心目中的英雄。如果我們將英雄的概念稍作延展(我實在覺得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之貧乏),那么英雄不但指那些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也應該包括那些在人類文明進程中腳踏實地做出實質(zhì)推進與貢獻的常人。或者也還是因為,在當代如此喧囂的學術場域里,我們實在太需要、太期待范先生這樣的學術領袖了。學術英雄,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