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謨 - 周洪謨
周洪謨(1421~1492),字堯弼。四川長寧縣人。明正統十年(1445年),進士及第,殿試榜眼,并授翰林院編修一職,后修《環(huán)宇通志》。景泰元年,周洪謨上疏勸皇帝親臨經筵(經筵是指中國古代皇帝研讀經史而舉行的御前講席),勤于聽政,因陳時務十二事,不久升為侍讀。周洪謨修過《英宗實錄》、《憲宗實錄》。明憲宗繼位以后,周洪謨在皇帝面前直言時務,并提出“君主 保國之道有三:曰力圣學,曰修內治,曰攘外侮”。皇帝為之贊賞,并采納其建言。
周洪謨 - 詳細介紹
成化十二年(1476年),周洪謨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轉任左侍郎,十七年升禮部尚書,后又加任太子少保。當時敘州(今宜賓)南部“都掌蠻”多次叛亂,朝廷商議用武力平息。周洪謨卻從維護民族團結出發(fā)和明王朝的長治久安的角度出發(fā),主張對“都掌蠻”應采取“撫”而不應“剿”。周洪謨還在成化、弘治兩朝四次上書,堅持用“撫”的方法和平解決。然而,朝廷并沒有采取他的方案,用武力血洗了九絲城,造成了很大的流血犧牲。
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謨告老還鄉(xiāng),他沒有回到老家長寧,而是來到了范圍較大的敘州府,致力于辦學和修志。翠屏書院(故址為今趙一曼紀念館所在地)即是周公所始建,《敘州府志》也是在他的倡導和主纂下完成的。在《翠屏山書院碑記》里,周洪謨寫道,修建書院不僅“有裨風教”,而且“以正人心”;于是便 “以明群圣之道,而垂法于天下萬世”。在古代中國,辦學和修志是教化人倫中最為重要的事。可以說,周洪謨完成了宜賓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周洪漠之前之后,也就是宋、明、清三代,宜賓的本土進士已經是人才輩出了。
周洪謨辭官后也是身在江湖心憂朝廷,將死時,還上疏《安中國定四裔十事》疏,孝宗感念他忠勤一生,特地派官員致祭,并賜謚“文安”。他死后葬于敘州府城東白沙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