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阮大鋮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天啟初,由行人擢給事中,不久因居憂還里。阮大鋮曾經列籍東林,為高攀龍弟子。同鄉(xiāng)左光斗是東林在憲司的領袖人物,也是大鋮倚以自重的朋友。他在打倒方從哲引入的非東林閣老史繼偕等人的“斗爭”中立下頭功,因此名列東林骨干,在《東林點將錄》中綽號“沒遮攔”。天啟四年春甲子,吏科都給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鋮來京遞補。而趙南星、高攀龍、楊漣等一伙人因為與左光斗發(fā)生內訌,因此“以察典近,大鋮不可用”,而準備改用高的另一名弟子——同為東林闖將的魏大中。經過一番內部交易,等到大鋮至北京時,趙南星一伙人使之補工科。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本來按資歷遞補應該輪到吏科的阮大鋮。此時魏忠賢出現(xiàn)了,他讓阮大鋮遂得償心愿。但是,阮大鋮的官沒能做多久,東林的可怕壓力就讓他上任未及一月便棄官逃回老家。從此大鋮與東林決裂。
魏忠賢當權時,他被召至京城,為太常少卿。他深知自己是東林出身,又當上了反東林楷模,估計是兩面難討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時間后,他又歸鄉(xiāng)里,打算觀望形勢。
崇禎二年(1629),魏黨事敗,他上書指出東林與閹黨都“黨附宦官”,應該一起罷去(大鋮準備了兩本不同的奏章,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楊維垣處。其一專劾崔、魏之閹黨。其二“以七年合算為言,謂天啟四年以后,亂政者忠賢,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亂政者王安,而翼以東林”。但楊維垣因為正和東林敵對,因此沒有按照他的囑托“見機行事”,上了第二本)。然后他上京任光祿卿。崇禎不聽,結果他名列逆案被罷官,避居安慶、南京,招納游俠,談兵說劍,結成文社。中途他想與復社和東林講和,因此在復社領袖張溥為其師周延儒復相而奔走活動時慷慨解囊相助,表示愿意重歸東林。東林反對周報答他。因此崇禎一朝終未得仕。不過他舉薦以自代的馬士英由此登上高位。崇禎八年(1635),農民起義軍進入安徽。大鋮避居南京,廣召勇士,當時復社中名士顧杲、楊廷樞、黃宗羲等憎惡其為人,作《留都防亂公揭》驅之,曰:“其惡愈甚,其焰愈張,歌兒舞女充溢后庭,廣廈高軒照耀街衢,日與南北在案諸逆交通不絕,恐嚇多端!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毅宗山陵崩。同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馬士英執(zhí)政,阮大鋮得其薦舉,被起用為兵部右侍郎,不久晉為兵部尚書,編《蝗蝻錄》,據(jù)《留都防亂公揭》對東林、復社諸人立意報復,大興黨獄。東林黨人聯(lián)合明軍將領左良玉,發(fā)動“清君側”。順治三年( 1646 )六月,建州軍渡錢塘,阮大鋮率先剃發(fā)降清。清廷授其內院職銜。他感激涕零,自請為前驅,破金華后隨清兵入閩,在五通嶺上突然頭面腫脹,貝勒勸他留下養(yǎng)病,“大鋮驚曰:u2018我何?我年雖六十,能騎生馬,挽強弓,鐵錚錚漢子也!我仇人多,此必東林、復社諸奸徒潛在此間,我愿諸公勿聽!u2019已而又曰:u2018福建巡撫已在我掌握中,諸公為此言得毋有異意耶?u2019”于是大鋮帶病隨軍南征,越仙霞嶺,眾將上馬緩行登山,而“大鋮獨下馬,徒步而前,左牽馬,右指騎(者)曰:u2018我精力百倍于后生!u2019蓋示壯以信其無病也。言訖,鼓勇先登”,不久“馬拋路口,身踞石坐”,僵仆石上死。時天氣炎熱,尸體潰爛,清軍草草收殮,不知埋在何處。一說阮大鋮聞馬士英被殺,自投崖下死,被戮尸。
作品成就
才華概述
縱觀大鋮一生的官宦生涯只有大約二年左右的時間。然而大鋮卻是著實有文采,而且結交廣泛,在放意歸田的一段時間里,如史可法、文震孟、張岱、范景文等一批名士,皆曾是大鋮游宴倡和的朋友。這在阮大鋮的《和簫集》和《詠懷堂詩》之中,都收有大量唱和之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大鋮《詠懷堂詩外集》乙部中,有十四首作于天啟甲子的還山詩,其中有:“星占處士山中臥,影弄嬰兒世上名,但使榆關銷戰(zhàn)斗,何妨花塢有深耕”。又有:“拂袖行呤歸去來,草堂猿鶴莫相猜,云霄自愧無修翮,雨露誰為棄不材”。雖然是描寫歸隱一類的詩歌,雖有怨氣,但卻不多,確是深得還山詩之三昧。詩不但寫的漂亮,也并不脫離實際,倒是完全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大鋮不但在詩歌作上的確是文采斐然。而且于戲曲創(chuàng)作上,也顯示出過人之處。如《燕子箋》、《春燈謎》等陳寅恪先生認為尤推佳作。不過他也沿襲明末規(guī)矩,利用戲劇來進行政治宣傳。如大鋮在戲曲《雙金榜》中以戲中人,分別影射東林,東廠和自己。為自己進行無罪地辯解,再三表白自己的清白。大鋮的另一本傳奇《牟尼合》中,其中《伶詷》一折,在傳世的刻本之中,甚至有兩種不同的內容。當是大鋮為取媚于權貴,所玩出的新奇花樣。
文學作品
阮大鋮品格本不足道,執(zhí)政才能也很有限。但他頗有才華,尤善詞曲。所作傳奇戲曲有《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牟尼合》、《忠孝環(huán)》、《桃花笑》、《井中盟》、《 獅子賺 》、《 賜恩環(huán) 》、《老門生》等10種 ,前4種今存 ,合稱《石巢傳奇四種》。詩文有《詠懷堂全集》。
故里成謎
明末戲劇家阮大鋮,由于他為人奸佞,品格低下,多為士林所擯斥。因此,三百多年來不但對他戲曲作品缺少系統(tǒng)的剖析與評價,就連他的籍貫也出現(xiàn)了“桐城不要,懷寧不收”的情況,至今未能確認,以致留下了一個歷史性的懸案。
現(xiàn)有的各類辭書都一致沿用《明史》上的說法,把阮大鋮定為安徽懷寧人,故清代有“阮懷寧”之稱。(見《池北偶談》)《明史》是清代桐城人張廷玉主持編輯的。他當時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位高權重,任《明史》總裁,自然有很大的權威性。由他拍板定案的事,別人也不敢妄議。直到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懷寧縣編修縣志,上百名舉子秀才經過多方考證,發(fā)現(xiàn)阮大鋮并非懷寧籍,因而對《明史》上的這個論斷表示極大的不滿《懷寧縣志·山川》,當記到縣境內的名勝百子山時,加了一段語氣頗重的注解:“舊志云明季阮大鋮自號百子山樵,辱此山矣。大鋮實桐城人,今禮部題名碑及府學前進士坊可考也。”公開把阮大鋮這個“急權勢,善矜伐,悻悻然小丈夫”(錢澄之語)推到桐城,這還是第一次?上ФY部題名碑與府學前的進士坊均毀,懷寧的抗議之聲雖高,但桐城縣根本不買這筆帳。
其實,桐城的阮姓人家比懷寧多,集中在東南鄉(xiāng)(音藕)山山麓。據(jù)說山阮的一世祖是唐代鎮(zhèn)江南大將軍阮樅江,他從長安遷居到此,“越今千余年,相傳四十余世!彼约旱哪沟鼐驮谏,其墓表依在。除了這位大將軍外,山腳下還葬著宋朝解元阮晉卿,明季抗倭英雄、浙江兼福建巡撫副都御史阮鶚。這些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將,死后皆得到皇封御葬,曾給古老的桐城縣帶來榮耀。至于明末兵部尚書阮大鋮,是不是歸屬于這個豪門大族呢?歷屆《桐城縣志》都沒有記載,在山山麓也找不到他的半塊殘碑。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桐城有個叫房夢覺的人,閑居在浮山腳下,寫了一本很不出名的小志——《浮渡名勝志》。志中介紹到浮山五云巖時,有這么一段記述:“關外有五云巖,巖在翠華之上。亦曰阮集之讀書處,為明末邑人阮大鋮讀書所也。龍眠(桐城)昔多名臣、理學,以大鋮附魏閹,故多諱之,常寄居皖(安慶——引者注)城,故稱大鋮為懷寧人!备∩街,確有“阮集之讀書處”,題刻至今尚存。此巖高八尺,縱十尺,橫二十四尺。巖洞空闊,居高臨下,可攬浮山之勝。若照這段記載,事情就清清楚楚的了。阮大鋮不僅是桐城人,而且還是被龍眠的名臣理學家們,為邑隱惡而排擠出縣籍的。至于其中包不包括《明史》總裁張廷玉,就不得而知了。
《浮渡名勝志》不屬于官修,對這歷史性的懸案難以為證。但作者是桐城人,所記之事不能不說是一條重要的線索。
歷史評價
評論
自古小人有才者亦多矣,如唐朝詩人沈佺期、宋之問,宋代有孫覿、方回,蔡京,明時有嚴嵩、趙方華等。而每逢社會發(fā)生疾遽變革時代,尤其多見如此人品雖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精英”。此類人物過去有之,只是不知未來還會有怎樣的變故。大鋮與東林黨錢謙益可謂其中師表。
評論說:大鋮為人反復,固然不足道,然所以臭名昭著者,蓋反出東林而已。而查其與光斗輩差池,亦不過反復得保身(光斗未得保身)而已。然而其反復之故,東林中人又有六七分責任。故曰:大鋮為人偏激而猾。故觀大鋮,可知東林之七分,還有三分,則留待迂人也。
名家評論
今日評論前人功過,當應不以人廢言。所以陳寅恪在遺作《柳如是別傳》中曾有一段談論阮大鋮的文字:“圓海人品,史有定評,不待多論。往歲讀詠懷堂集,頗喜之,以為可與嚴惟中之鈐山,王修微之樾館兩集,同是有明一代詩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評語曰:“大鋮五言古詩,以王孟意趣,而兼謝客之精練。律詩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論明代詩人,如大鋮者少矣。潘岳、宋之問險詐不后于大鋮,其詩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廢言也”。更有胡先骕先生甚至稱大鋮為“有明一代唯一之詩人”!吨袊蟀倏迫珪分吨袊膶W分卷》中,在“清傳奇雜劇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