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狄仁杰

    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jīng)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fù)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quán)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擔(dān)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后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fù),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dān)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jìn)拜納言。后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fù)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進(jìn)拜內(nèi)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fù)辟后,追贈司空、梁國公。


    人物生平

    踏入仕途

    狄仁杰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jīng)及第,被授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儀鳳年間,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nèi)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后改任侍御史。

    調(diào)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累職拜相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為寧州刺史。任內(nèi)妥善處理民族關(guān)系,深受愛戴。寧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dāng)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dāng)他到達(dá)寧州(治今甘肅寧縣)境內(nèi)后,卻不斷聽到當(dāng)?shù)匕傩辗Q頌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杰。不久,狄仁杰被征拜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撫使。當(dāng)時,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間自行設(shè)立、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毀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廟,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員。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狄仁杰

    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dāng)時,越王李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杰一概不予聽從,還正言斥責(zé)張光輔,稱其之罪甚于李貞。張光輔懷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彈劾狄仁杰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狄仁杰因此被貶為復(fù)州刺史。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wù),并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武則天對他道:“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認(rèn)為臣做錯了,臣當(dāng)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并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蔽鋭t天嘆服。

    謫貶彭澤

    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dāng)時律法規(guī)定,一經(jīng)審問即承認(rèn)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杰當(dāng)場認(rèn)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口供,將狄仁杰等人收監(jiān),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yán)加防備。狄仁杰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里,請求送回家中。負(fù)責(zé)看守的王德壽并未起疑,讓人送交給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yuǎn)。狄光遠(yuǎn)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看罷帛書,召來俊臣前來質(zhì)問。來俊臣辯稱:“臣并未對狄仁杰等人用刑,連他們的冠帶都未曾剝下,飲食寢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沒有謀反的事實,他們?nèi)绾慰铣姓J(rèn)謀反?”武則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杰等人穿戴齊整,然后讓周綝入內(nèi)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復(fù)命。來俊臣還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義,偽造《謝死表》,讓周綝呈給武則天。

    武則天決定親自過問狄仁杰謀反案。她召見狄仁杰,詢問他為何承認(rèn)謀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認(rèn)造反,已經(jīng)死于酷刑了。”武則天又問為何要作《謝死表》,狄仁杰則答稱并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謝死表》,方知道表章是偽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貶到彭澤,擔(dān)任縣令。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杰,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復(fù)居宰輔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lǐng)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wěn)定局勢,起用狄仁杰為魏州刺史。當(dāng)時,前任刺史為了抵御契丹,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城器具。但狄仁杰到任后,卻讓百姓返田耕作。孫萬榮聞聽狄仁杰被起復(fù),不戰(zhàn)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杰調(diào)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誠。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擔(dān)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當(dāng)時,朝廷征發(fā)百姓戍守安西四鎮(zhèn),以致怨聲載道。狄仁杰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hù)府,復(fù)立高氏為高句麗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百姓。他的建議雖未被朝廷采納,但卻得到了有識之士的贊同。不久,狄仁杰又代理納言之職,兼任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圣歷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余人。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征討突厥,并許以便宜行事之權(quán)。突厥軍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dāng)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后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杰奏明皇帝,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xiāng)生產(chǎn)。

    晚年生活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進(jìn)拜內(nèi)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dāng)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杰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dāng)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謚號文惠。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fù)辟,追贈狄仁杰為司空。

    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追封狄仁杰為梁國公。

    天寶六載(747年),狄仁杰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于中宗廟廷。

    后晉天福六年(941年),狄仁杰被后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軼事典故

    無暇語俗吏

    狄仁杰小時候,家里曾有門人被害?h吏前來查問,眾人都爭相申辯,只有狄仁杰自顧看書,不理不睬。他面對縣吏的責(zé)問,回答道:“我正在與黃卷之中的圣賢對話,哪有時間理你們這些世俗的官吏!

    滄海遺珠

    狄仁杰早年曾被小吏誣告。工部尚書閻立本時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審問之時發(fā)現(xiàn)他是個德才兼?zhèn)涞娜瞬,稱贊道:“孔子說:‘觀過知仁矣!阏婵梢哉f是滄海遺珠啊!焙笫浪煊谩皽婧_z珠”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白云親舍

    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時,父母遠(yuǎn)在河陽(治今河南孟縣)。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云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彼麃辛澩季,直到白云散去方才離開。后世遂用“白云親舍”、“白云孤飛”等作為客居他鄉(xiāng),思念父母之辭。

    斗南一人

    狄仁杰擔(dān)任并州法曹時,同僚鄭崇質(zhì)要到很遠(yuǎn)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親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動對鄭崇質(zhì)道:“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yuǎn)門,怎么能讓親人對遠(yuǎn)在萬里之外的你擔(dān)心呢?”他去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zhì)出行。藺仁基非常感動,聯(lián)想到自己與司馬李孝廉之間的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他還經(jīng)常對人稱贊狄仁杰道:“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焙笫浪煊谩岸纺弦蝗恕北扔魈煜陆^無僅有的人才。

    整肅綱紀(jì)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寵信,驕橫跋扈。狄仁杰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卻下詔寬宥。狄仁杰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后的忠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后來,狄仁杰彈劾司農(nóng)卿韋機,稱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室太過壯麗。唐高宗遂將韋機免職,自此朝廷風(fēng)紀(jì)肅然。

    勸諫皇帝

    左威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右監(jiān)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柏樹,論罪應(yīng)當(dāng)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狄仁杰卻上奏辯護(hù),認(rèn)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須處死!钡胰式苤毖缘溃骸皾h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huán),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dāng)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于天下?現(xiàn)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高宗怒氣稍解,免去二人的死罪。

    狄仁杰擔(dān)任宰相時,有太學(xué)生要求謁見皇帝,得到武則天的批準(zhǔn)。狄仁杰勸諫道:“君主只有生殺權(quán)柄不能假手于人,其他的都應(yīng)當(dāng)交付給相關(guān)部門處理。太學(xué)生告見,這是國子監(jiān)丞、主簿負(fù)責(zé)的職責(zé)。如果天子連這種事都允許,那些貴胄弟子多達(dá)數(shù)千人,得下多少詔令呢?陛下只要只要將明文規(guī)定告訴他們就行了!蔽鋭t天聽取了他的意見。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yīng)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杰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wèi);实勰耸侨f乘之尊,不宜前往!蔽鋭t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武則天晚年時,欲鑄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費錢財數(shù)百萬,因府庫不足,便讓天下的僧人每日施舍一錢相助。狄仁杰進(jìn)諫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莊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終究是由地里長出來的。這么做損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邊境尚未安寧,您應(yīng)放寬徭役,免去不需急辦的事務(wù)。即使雇請工匠勞作,以此接濟(jì)窮人,但耽誤農(nóng)時,也是放棄國家根本。鑄造佛像,既費官府庫財,又耗人力,如果一方發(fā)生災(zāi)難,到時又用什么去救濟(jì)呢?”武則天遂作罷。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途徑妒女祠。當(dāng)時,民間認(rèn)為穿著華麗的衣服經(jīng)過妒女祠,會招致風(fēng)雷之災(zāi)。并州長史李沖玄打算征發(fā)數(shù)萬民夫,另外開辟一條御道。狄仁杰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fēng)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么妒女之害?”李沖玄遂停止征發(fā)徭役。唐高宗得知后,嘆道:“狄仁杰真是個大丈夫!”

    囚徒哭碑

    越王之亂后,武則天為懲治亂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認(rèn)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他密奏武則天,認(rèn)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何況這些人中有許多是被迫作亂,并非本心所為,可以赦免武則天便下詔赦免他們的死罪,改為發(fā)配豐州。囚犯們途經(jīng)寧州時,寧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囚犯們遂相互攙扶著前往百姓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齋戒三日,方才離開寧州。他們到達(dá)豐州后,又為狄仁杰立碑,以頌恩德。

    直責(zé)宰相

    宰相張光輔討平越王之亂后,縱容部下將士恃功勒索,但卻被狄仁杰所拒絕。他怒道:“你這州官怎敢怠慢元帥?”狄仁杰正色而言道:“您率三十萬大軍平定叛亂,但卻不能約束士卒,反而縱容他們對百姓施暴。越王李貞禍亂河南,現(xiàn)在死了一個李貞,卻又生出了一萬個李貞。那些被脅迫造反的人主動放棄城池,歸順朝廷,您為何要縱容貪功的將士,去追殺這些人呢?您就不怕冤聲沸騰,直沖九霄云天嗎!我如能請來尚方斬馬劍,必要斬殺你這罪人。到時我就算是死,也心甘情愿。”

    怒斥酷吏

    狄仁杰被誣陷下獄時,御史臺酷吏王德壽對他道:“您曾與楊執(zhí)柔同在禮部為官,我想請您攀連楊執(zhí)柔入獄,作為我升遷的臺階,可以嗎?”狄仁杰怒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讓我狄仁杰做如此不義之事。”他以頭撞柱,血流滿面。王德壽嚇得趕緊溜掉。

    愧對婁公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杰為宰相。狄仁杰對此絲毫不知,反而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武則天問狄仁杰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杰道:“他擔(dān)任將領(lǐng)謹(jǐn)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蔽鋭t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杰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蔽鋭t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杰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钡胰式艽髴M,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yuǎn)了!”

    舉薦人才

    兩薦張柬之

    武則天曾問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誰比較合適?”狄仁杰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風(fēng)流的人才,那么宰臣李嶠、蘇味道便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您若一定要找出類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荊州長史張柬之了。張柬之年紀(jì)雖老,但卻有宰相之才!蔽鋭t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后來,武則天又讓狄仁杰舉薦人才。狄仁杰道:“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蔽鋭t天道:“我已經(jīng)給他升了官了!钡胰式艿溃骸拔宜扑]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蔽鋭t天于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

    保薦契丹降將

    李楷固、駱務(wù)整是契丹將領(lǐng),曾參與侵略唐朝邊境,數(shù)次挫敗唐軍,最終兵敗降唐。法司認(rèn)為二人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杰卻道:“李楷固、駱務(wù)整皆驍勇絕倫,若恕其死罪,撫以恩德,他們必會感恩戴德,為國家盡心竭力!彼活櫽H友的勸阻,請求赦免二將,并道:“只要對國家有利,我又怎能只為自己打算!蔽鋭t天遂赦免二將,委以官職,讓他們征討契丹余黨。

    后來,李楷固、駱務(wù)整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xiàn)俘之禮。武則天大宴群臣,席間向狄仁杰舉杯勸酒,道:“這都是您的功勞!钡胰式艽鸬溃骸斑@全靠陛下威靈,將帥盡力,我又有什么功勞!”

    內(nèi)舉不避親

    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杰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而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贊道:“您可以和內(nèi)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

    外舉不避仇

    狄仁杰早年被貶官時,路經(jīng)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jié)果被開封縣令霍獻(xiàn)可勒令當(dāng)日離境。狄仁杰貶謫彭澤時,霍獻(xiàn)可已為御史,又當(dāng)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杰。后來,狄仁杰回朝復(fù)相,卻舉薦霍獻(xiàn)可為御史中丞。

    解夢復(fù)唐

    武則天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杰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后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杰解夢。關(guān)于這個夢,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

      武則天夢到自己下雙陸(古代一種棋盤游戲),卻始終不能贏。狄仁杰道:“雙陸不勝,是因為沒有子了,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乃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蔽鋭t天夢到一只大鸚鵡,兩翼全部折斷。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xiàn)在只有廬陵王、相王(武則天第四子李旦,即唐睿宗)二子,只要起復(fù)二子,兩翼便能振作。”

    狄仁杰解完夢境,又道:“太宗皇帝櫛風(fēng)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于子孫。先帝將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現(xiàn)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guān)系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后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yù)!钡胰式軈s道:“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后來,武則天逐漸醒悟,派使者前往房州,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她將李顯藏在帳后,然后召見狄仁杰,故意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杰懇請意切,以致哭泣不止。武則天便將李顯喚出,對狄仁杰道:“朕現(xiàn)在將皇太子還給你!钡胰式苓殿^跪拜,又道:“太子回朝,但卻無人知曉,人言紛紛,如何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先將李顯安頓在龍門,然后按禮節(jié)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悅。

    但李顯對狄仁杰卻稍顯涼薄。一次,武則天在三陽宮病重。狄仁杰為了鞏固李顯的太子之位,趁機建議讓其監(jiān)國,最終因大臣的反對而未能實現(xiàn)。李顯復(fù)辟后,方才知道這件事。他對宰相楊再思道:“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天下豈有皇帝剛剛得病,就讓太子監(jiān)國的道理。這是狄仁杰在樹立私惠,想趁機討好我!

    君臣相知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杰,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準(zhǔn)。她不讓狄仁杰行跪拜之禮,道:“每當(dāng)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贝送,武則天還免除狄仁杰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wù),并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杰去世后,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沒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杰,嘆道:“老天為什么要這么早奪走我的國老!

    桃李滿門

    狄仁杰任相期間,先后舉薦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jiān)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唐代名臣。曾有人對狄仁杰道:“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門下啊!钡胰式軈s道:“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并不是為我個人打算!焙笫浪煊谩疤依顫M門”、“桃李滿天下”比喻一個人學(xué)生眾多,到處都有。

    縱博褫裘

    武則天曾把南?みM(jìn)獻(xiàn)的集翠裘賞賜給男寵張昌宗,讓他當(dāng)面穿上,一起玩雙陸游戲。狄仁杰正好進(jìn)來奏事,武則天便讓他和張昌宗一起玩雙陸。狄仁杰道:“三局兩勝,臣用身上的紫袍賭張昌宗穿的這件皮袍子!蔽鋭t天笑道:“他這件皮袍價錢超過千金,您這紫袍無法對等!钡胰式苷溃骸拔疫@件紫袍,是大臣朝見天子時所穿的服飾,高貴無價;而張昌宗的這件皮袍,只不過是因?qū)櫺叶玫馁p賜。兩件相對,我還不服氣呢!”武則天只好應(yīng)允。張昌宗感到羞赧沮喪,氣勢不振,沉默無語,連連敗北,最后將集翠裘輸給了狄仁杰。狄仁杰出宮后,將集翠裘送給一個家奴穿上,策馬而去。

    人物評價

    總評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杰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杰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歷代評價

    唐代

    閻立本:仲尼云:“觀過知仁矣!弊阆驴芍^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藺仁基: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武則天:地華簪組,材標(biāo)棟干。城府凝深,宮墻峻邈。有八龍之藝術(shù),兼三冬之文史。雅達(dá)政方,早膺朝寄。出移節(jié)傳,播良守之風(fēng);入踐臺閣,得名臣之體。豈惟懷道佐明,見期於管樂;故以謁誠匡主,思致於堯舜。九重肅侍,則深陳可否;百辟在庭,則顯言得失。雖從容顧問,禮被於皇闈,而基酌輕重,事隆於紫誥。(《授狄仁杰內(nèi)史制》)

    寧原悌:自天授以來,二十馀載,周興、來俊臣等,譖害忠良,壅蔽正直,先皇舊臣,夷滅殆盡,唯有狄仁杰、魏元忠尚存。仁杰等處先帝之朝,猶為小吏,及周室之際,實謂忠臣,或樹績當(dāng)時,徇身王室。

    張鷟:粗覽經(jīng)史,薄閑文華,箴規(guī)切諫有古人之風(fēng),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膽氣堅剛。明而能斷。晚途錢癖,和嶠之徒與。

    高適:梁公乃貞固,勛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潛運儲君策。待賢開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猶是門下客。(詩作《三君詠·狄梁公》)

    杜甫:狄公執(zhí)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jì)。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詩作《狄明府》)

    令狐楚:洪惟昊穹,降鑒儲祉,誕生仁杰,保佑中宗,使絕維更張,明辟乃復(fù)。

    馮宿:后不可以獨臨,必誕生岳靈,扶既傾,系將絕,茲梁國狄公是已,興於天授之朝,蘊深謀,奮奇節(jié)也。(《魏府狄梁公祠堂碑》)

    呂溫:梁公以武氏篡盜,國命如綴,翊安宗社,非我而誰,是用蒙大恥,履大險,聳節(jié)振美,以持世心,閑高祖天下於方寸之地。盜力雖盛,莫之敢窺,唐復(fù)為唐,ム公是賴。后代昧者,頗歸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狄梁公立盧陵王傳贊序》)

    張祜:失運廬陵厄,乘時武后尊。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上保儲皇位,深然國老勛。圣朝雖百代,長合問王孫。(詩作《讀狄梁公傳》)

    李昂:朕詳觀列圣紀(jì)冊,祖宗盛業(yè),粲然在前;虻烙形鄢纾猩品,未始不系乎當(dāng)時輔弼!缢炝贾嗣嬲,名垂史書;仁杰之恢復(fù)廟社,事形先覺。宋璟之文吏骨鯁,功參理平;元纮之守規(guī)畫一,時成有裕。

    裴敬:唐朝以詩稱,若王江寧、宋考功、韋蘇州、王右丞、杜員外之類;以文稱者,若陳拾遺、蘇司業(yè)、元容州、蕭功曹、韓吏部之類;以德行稱者,元魯山、陽道州;以直稱者,魏文貞、狄梁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以武稱者,李衛(wèi)公、英公;以學(xué)行文翰稱者,虞秘監(jiān)。唐之得人,于斯為盛。

    皮日休:天后革大命,垂二十年,天下晏如,不讓貞觀之世,是遵何道哉?非以敬任公乎?(《狄梁公祠碑》)

    五代

    石敬瑭:唐室中圮,賢臣挺生,凜然英風(fēng),迥冠千古,不有典冊,曷旌忠良?唐梁國公狄仁杰,稟五行正氣,聳九諫直操,鼎祚危而復(fù)安,黔庶否而獲泰;萘骱颖,名振寰中,惟爾事君,無愧臣節(jié),用光遺像,式示明恩。論道經(jīng)邦,著周官之貴位;貞魂毅魄,煥魏土之靈祠,昭是寵嘉,永光緹素。(《贈狄仁杰太師詔》)

    劉昫: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致廬陵復(fù)位,唐祚中興,諍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許之太甚。答曰:當(dāng)革命之時,朋邪甚眾,非推誠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與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鯁有彰,雖逢好殺無辜,能使終畏大義。竟存天下,豈不然乎!

    宋代(含金代)

    趙匡胤: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杰,所以能享國者。良由此也。

    范仲淹:天地閉,孰將辟焉?日月蝕,孰將廓焉?大廈仆,孰將起焉?神器墜,孰將舉焉?巖巖乎克當(dāng)其任者,唯梁公之偉歟!……商有三仁,弗救其滅;漢有四皓,正于未奪。嗚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可回!我公哀傷,拯天之亡,逆長風(fēng)而孤鶱,訴大川以獨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為乎剛!地可動,公不可動,孰為乎方!一朝感通,群陰披攘。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發(fā)靈,萬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誠其孰能當(dāng)!(《唐狄梁公碑》)

    孫甫:武后臨朝僭竊二十余年,所用之人奸正相半,然持大權(quán)者多賢才也。如狄仁杰、姚元崇相于內(nèi),婁師徳、郭元振將于外,天下事何慮乎?故雖兇殘不道,不至禍敗者,以此也。

    歐陽修: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恥奮忠,以權(quán)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fù)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故唐呂溫頌之曰:“取日虞淵,洗光咸池。潛授五龍,夾之以飛!笔酪詾槊浴

    蘇頌:昔狄梁公之拊循江表、李衛(wèi)公之防察是邦,皆嘗翦除淫祠、澄清郡邑,當(dāng)時美之,唐史稱焉。

    蘇軾:如漢汲黯、蕭望之、李固,吳張昭,唐魏鄭公、狄仁杰,皆以身徇義,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則豺狼狐貍,自相吞噬,故能消禍于未形,救危于將亡。

    蘇轍: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于侄,故沒身而后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fù)。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狄仁杰論》)

    徐積:李氏山河勢若終,手提長劍截長虹。請將唐室中興事,可比汾陽再造功,逆鱗深得諍臣風(fēng)。儒生若有逢時幸,未必勛勞盡在公。(詩作《書狄梁公傳》)

    張商英: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后昏主,危難嫌疑莫過于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杰,真人杰也。

    楊時:狄仁杰在武后時能撥亂反正,謂之社稷臣可也,然亦何嘗挾數(shù)任術(shù)。觀史氏所載,其議論未嘗不以正。當(dāng)時但以母子天性之說告武后,其濱于死者亦屢矣,卒至武后怒而言曰:“還汝太子。”夫豈嘗姑務(wù)柔從,以陰幸事之成乎?

    李綱:或謂平勃從呂后,而卒安劉氏,與狄仁杰從武后,而卒正唐室異世而同科,此不然。平勃親與高帝之盟,當(dāng)諸呂術(shù)王時,可止而不止,其后乃以計滅之。仁杰晩相武后,以至誠感悟后意,遂返中宗,仁杰其為優(yōu)歟。

    李彌遜:武后擅有天下,在位日久,變置之謀既成,而仁杰一言遂反唐祚,難矣!蓋后知為身謀,而不知為天下計。仁杰為天下計,而借后之利害以悟其心,故言之出不得不為之感動也。自古無不可諫之君,無不可回之事,在進(jìn)言者得其道而已。(《狄仁杰感悟武后卒復(fù)唐嗣》)

    王十朋:武火方炎李欲灰,忠良何力可能回。斗南人有擎天手,為向虞淵取日來。(詩作《詠史詩·狄仁杰》)

    洪邁: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韓休、張九齡、楊綰、崔佑甫、陸贄、杜黃裳、裴垍、李絳、李藩、裴度、崔群、韋處厚、李德裕、鄭畋,皆為一時名宰,考其行事,非漢諸人可比也。

    完顏雍:狄仁杰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數(shù)百年之永。

    楊萬里:舉朝皆武氏之臣,而狄仁杰以一身徇唐,非孤立于睽離之世乎,乃下薦洛州司馬張柬之,薦一柬之而五柬之,合與仁杰而六,周復(fù)為唐,仁杰之志行矣。

    張栻:夫所貴乎權(quán)者,謂其委曲以行其正也,若狄仁杰是已。其始終之論,皆以母子天性為言,拳拳然日以復(fù)廬陵王為事,然其所以紆余曲折,而卒成其志者,則用功深矣。潛授五龍,夾日以飛,仁杰豈必功業(yè)于其身者哉。人臣之義,當(dāng)以王陵為正;濟(jì)大事者,當(dāng)以狄仁杰為法。

    留正:忠言之于國,猶脈理之于身也。脈理通而后身安,忠言用而后國治,否則手足不相為用,君臣不能無異意矣。漢高祖、唐太宗俱以能聽言而開創(chuàng)大業(yè),武帝奢縱,能容一汲黯;武后淫虐,能容一狄仁杰,而不至于亂亡,言之有益于人之國也如此。

    蔡戡:唐武后以一女子不出房闥,屠戮士夫不可勝紀(jì),獨狄仁杰、徐有功,抗顏正論,無所畏忌,不但免禍,亦多信用其言。武后所以終其身不及于難,唐室未至大亂者,職此之由。故曰:國不可以無直臣,無直臣則國非其國矣。

    趙秉文:若漢之汲黯、蕭望之、楊震、李固、杜喬,唐之狄仁杰、顏真卿、段秀實,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生以理全,死與義合,國存與存,國亡與亡,斯可謂社稷之臣矣。

    關(guān)耆孫:唐因隋舊,以進(jìn)士取士,其始也,得士如狄仁杰、張九齡、姚崇、宋璟、裴度,則亦能為唐強;而其末也,如鄭樸、楊知至,則為唐之亡矣,取士一也,何始末之異也。

    吳箕:狄仁杰、婁師德在唐,俱為大臣,狄之登用,由婁薦拔。及其并位,狄必欲擠婁于外,何也?為其所容,而不自知,狄公之賢,其不及婁也,審矣。

    真德秀:古之大臣有身系安危,而不容以家國異視者,曰世臣,曰社稷臣。若商之伊陟、巫賢,周之呂伋、召虎,世臣也;漢之平勃,唐之狄仁杰,社稷臣也。

    楊果:牝雞聲里紫宸寒,神器都?xì)w竊防間。一語喚回鸚鵡夢,九霄奪得鳳雛還;膲灱拍R官道,清節(jié)孤高直泰山。為問模棱蘇相國,當(dāng)年相見愧何顏。(詩作《狄仁杰墓》)

    徐鈞:天理何曾一日亡,始終感悟為存唐。平生獨有知人鑒,身后功名付老張。

    元代

    王奕:周紀(jì)唐綱一線間,旋乾容易轉(zhuǎn)坤難。不將廟祔來雄辨,焉得宗祧可再安。國事固當(dāng)元老定,徳碑留與具臣看。寄言彭澤親民者,須學(xué)好人為好官。(詩作《題彭澤舊縣狄梁公祠》)

    察罕:當(dāng)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

    吳澄:韓司徒張文成侯、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唐司徒狄文惠公、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四人之功業(yè)不盡同,而其為百代殊絕之人物則一。文成身事漢而心在報韓仇,文惠身仕周而心在復(fù)唐祚,常人莫能測知,卒能克遂其志。故邵子稱其忠,且言忠武扶漢于末造,文正佐宋于盛際,而器局公平廣大,設(shè)施精審詳密,心事如青天白日。遘時雖異,易地則皆然。故朱子稱其磊磊落落,無纖芥之可疑也。(《跋張葛狄范四公傳》)

    鄭玉:武曌以一婦人滅唐篡位,奄有天下,南面稱制,莫敢誰何,此古今所未有之大變也。革命之際,百官宗戚,百姓四夷,合辭而勸進(jìn)者,六萬余人。方是時也,人心天理蓋蕩然矣,豈復(fù)知男女內(nèi)外之定位,君臣上下之大倫哉。李昭德雖有姑侄相篡之言,不過詭計以奪武承嗣之權(quán);吉頊雖有請還廬陵王之語,不過為二張長保富貴之策。不有梁公,心在王室,志復(fù)我唐,智識足以破其奸謀,至誠足以折其詐偽,忠言讜論足以沮其邪心,婉辭曲意足以興其善念,卒還中宗,又薦張柬之等,誅除奸惡,以成反正之功,則天下為周,唐室不復(fù),奪攘篡弒之禍興,誅討征伐之事起矣,生靈受禍,何時而已乎。唐之宗社,又豈復(fù)有二百余年之血食哉?(《狄梁公論》)

    趙景良:我于漢唐得諸葛公、狄梁公、郭令公,天下服之,社稷生民賴之。

    陳應(yīng)潤:婁師德、狄仁杰立于惡人之朝,外視若柔,內(nèi)實剛介,故能免禍,能復(fù)中宗之辟,志行也。

    明代

    危素:大江從西來,萬里流蕩蕩。維唐社稷臣,勲業(yè)載旂常。天子在房陵,女后御明堂。晨聞牝雞鳴,腥聞溢穹蒼。猗公秉忠義,耿耿立廟廊。周旋極黽勉,論議忽慨慷。載御卷冕歸,宗社赫有光。豈徒保國祚,實欲扶天常。云孫江州牧,宮廟薦烝嘗。豆籩孔嚴(yán)潔,絲石載鏗鏘。再拜久屏息,低回想忠良。作歌勸臣子,百代踵遺芳。(詩作《梁國狄文惠公新廟詩》)

    朱右:伊尹志在致君,卒肇商祀;張良志在報韓,卒成漢業(yè);鄧禹志垂竹帛,卒興南陽;狄仁杰志復(fù)唐室,卒摧僭周。數(shù)子者,志立于事,為之先志,遂乎功成之后,非志前定,其孰能成蓋天之功,以信天下后世乎。

    林弼:武氏暴忍權(quán)數(shù),穢竊宸極,親若二子,猶不見容,唐祀不絕如帶矣。幸梁公特被信重,而公周旋其間,所以不忍引去者,為李氏地也,他日折三思,復(fù)廬陵,卒于移周為唐,微公反復(fù)進(jìn)諫之力,將何賴哉?嗚呼,忠矣。ā稌伊汗M(jìn)諫圖》)

    李昱:狄公正笏持朝綱,直辭凜凜生秋霜。神堯大器安可攘,儲君不復(fù)我涕滂。沒身事付桓與張,虞淵日落回重光。瑤圖三百漢共昌,至今青史傳芬芳。(詩作《狄仁杰諫復(fù)廬陵王圖》)

    王翰:峩峩太行山,悠悠行子心,憑髙望鄉(xiāng)國,白云翳遙岑。目觸心亦馳,親居宛在臨。欲發(fā)久裴回,悒悒傷中襟。孝哉狄文惠,才器真遺珠。推轂五龍起,扶日升天衢。元功照簡策,存與天地俱。許公純孝心,羮墻見昏曉。辭家曠定省,作郡理紛擾。懐親慕昔賢,襟韻同表表。惟此逺業(yè)期,令譽庶終保。(詩作《望云生》)

    徐有貞:公心本自不臣周,唐祚中興實有謀。故邑遺民猶感徳,獨存祠宇向千秋。(詩作《謁狄梁公祠》)

    陳獻(xiàn)章:梁公仕唐,在武后朝以一身系唐宗社之重,扶陽抑陰,光復(fù)唐祚,事載簡冊,昭若日星,夫梁公可謂大有功于唐矣。

    鄭紀(jì):漢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則幾于三百,宋則三百有奇,雖創(chuàng)業(yè)中興,各有賢主,然申公之勸力行,狄梁公之復(fù)唐祚,韓范富歐諸公之定儲靖國,縱非周召之偶而社稷之功。

    程敏政:先儒謂狄仁杰未及復(fù)中宗,年七十以卒,所薦張柬之等嗣而成之,柬之亦年八十矣,使天不假年,則事機一失,國祚終傾,仁杰之不早計于此,有遺恨焉。是大不然,凡事之成雖出于人,然其所以成者,天也!當(dāng)武后末年,中宗已還東宮,而仁杰居相位,其間豈無事機可,而迟回覟(zāi)劣謁潰灘豢梢匝災(zāi)。然謨丛?cè)黄埆宫,酝愳蠏噙东宫之天蠑n謊鑰芍V欽哂詿,正当撤N兀韻t慝而要其成,固不可為萬一嘗試之舉,此仁杰之心,而柬之幸其功,凡此皆天也。就使柬之不幸亦死,而唐命未改,天下豈無狄張之徒哉?論者乃以其衰莫不早計為恨,末矣。(《狄仁杰論》)

    李東陽:褚遂良、來濟(jì)、韓瑗死武氏之立,狄仁杰不死武氏之簒,君子謂遂良守經(jīng)、仁杰近權(quán)。然觀遂良之仗節(jié),見太宗納諫之效,數(shù)年之士氣未衰;觀仁杰之成功,見太宗致治之效,數(shù)十年之人心未去。此亦不可得而誣也,顧其所處猶有不同者。若易地而觀,則仁杰必能直諫于將立之時,而遂良未必能成功于既簒之后。故為遂良死者難而易,為仁杰生者易而難。邵子謂任天下之事,不若死天下之事;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然臣子不幸而當(dāng)此,能為仁杰則為之,不能則必為遂良,乃不失正。

    張志淳:張留侯、諸葛武侯、狄梁公、范文正公,功業(yè)不同,而同為百代殊絕之人物,遭時雖有異,易地則皆然。

    梅純:狄梁公雖始終為唐,卒授五王反正大統(tǒng),功固高矣,然非守道者所宜取法。何也?蓋君子于義有所不安,不敢須臾處以成事,有命難取,必于將來也。若梁公之事,后雖幸而成功,其身固已委質(zhì)為臣,而處于其所不安矣。況或不能終遂其志,遂又將何以自獻(xiàn)于先王乎?

    方鵬:穎考叔、狄梁公、韓魏公,善處人君母子之間者也;張子房、李泌,善處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惲,善處人君兄弟者也。

    孫緒:狄仁杰之失身武后,與馮道之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子深鄙于道,而不責(zé)于仁杰者,道為身謀,仁杰為唐謀也。

    崔銑:① 唐有三臣焉,曰狄仁杰之密、宋璟之堅、郭子儀之大。② 諸葛公之相蜀,狄梁公之復(fù)唐,一人而任社稷,微二臣則其國亡。

    孫承恩:妖后亂唐,王祚欲絕。批龍扼虎,幾蹈禍烈。撥亂反正,捧日再升。社稷之功,孰能與爭。(《古像贊·狄梁公》)

    薛應(yīng)旗:① 狄梁公豈直社稷之臣哉,推其心萬物一體而無間者也。向使其功不成,而此心不白于天下,亦安然受之矣。② 漢諸葛武侯、唐狄梁公、宋范文正公,皆三代以上人物也。豈唯功名事業(yè)而已哉!雖謂之圣學(xué)亦可也。③ 梁公值唐厄運,周旋武后之朝,向使壽春之命不延,虞淵之功不就,其將何辭于天下后世乎,而天下后世抑亦有以諒之乎?

    歸有光:君德賴以培養(yǎng),生民賴以滋息,社稷賴以鎮(zhèn)定,此忠厚之臣也。其在于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其大者,則如曹參、周勃、丙吉、狄仁杰、郭子儀、裴度、呂端、王旦、韓琦之徒是也。

    王世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杰、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dá)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李贄:梁公始者幾危,后得免于虎口,遂悟黃帝、老子之旨,同流合污,與世委蛇。對主禠裘,當(dāng)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又可喜者,婁公實薦梁公,而反以為不知人;梁公實重婁公,而反數(shù)擠之于外。朋黨之疑不開,二張之交已合,后雖忮忍,不知反正之權(quán),已在此老掌握之中矣。所謂污其身以善其君者,梁公有焉。奈何作史者往往添足其間,欲以為梁公諱也?故撮其畏者,錄之于篇,亦以見當(dāng)斯之際,尚有能為之人,則天下決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為之事矣。特未有善學(xué)黃老如梁公者,徒使人扼捥嘆息,恨不得起之于九原耳。(《大臣總論·狄仁杰》)

    郭子章:洛水獻(xiàn)石,永昌受圖,垂拱長壽之間,唐已周矣。而廬陵相邸,不即殞絕如線者,則李昭德、狄仁杰之力也。……廬陵之所以復(fù)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且侄姑之說,狄發(fā)于李,又惡知狄不祖述其說,以動武曌,安廬陵乎!汗⒊,其薦公者,公不知德,其譖公者,公不知怨。桃李之植,歸之為國,參術(shù)之收,備之吾籠。周旋淫佞,不罥罟獲,潛授張崔,取日虞淵。則豈非其愚不可及者乎。(《狄仁杰論》)

    唐伯元:古之大臣斡旋宇宙,弘濟(jì)時艱,竟臻厥成,而身安名顯,如張留侯、狄梁公、裴晉公諸君子。

    袁宗道:叔孫強諫之時,則有張子房為大人;顧廚挑禍之日,則有陳太丘為大人;裴炎廷爭之日,則有狄梁公為大人;謝、劉去國之日,則有李文正為大人。當(dāng)其迎四皓、吊張讓,褫裘牝朝、周旋逆豎之時,比肩共事之人,誰不厭其作偽,罪為諂佞,詬其穢濁,而卒之大有濟(jì)于時艱。

    謝肇淛:狄梁公之仕女主也,有取日之績;姚廣孝之佐靖難也,有化國之勛。

    袁宏道:三代而下,亦有一二至人,與龍德相近者。漢之子房、東方朔、黃叔度,晉之阮嗣宗,唐之狄仁杰是也。子房當(dāng)烹狗藏弓之世,時隱時見,托赤松以自保。方朔事殺人如麻之主,玩弄兒戲,若在掌股。叔度居亂世,君、公、顧、庖皆其師友,而熏禁不及。嗣宗縱酒污朝,口無臧否。梁公身事女主,與淫奴為伍,縱博裸裘,恬不知恥。使諸君子有一毫道理不盡,我根潛伏,惡能含垢包羞,與世委蛇若此?

    張燧: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猶置之不問,復(fù)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后取,豈以禍亂之根生于母子之間,不如是則必至于毀傷故耶?張玄羽曰:“狄公在周,如大乘菩薩行忍辱行,自非小圣所測!

    王夫之:① 若夫社稷臣者,以死衛(wèi)主,而從容以處,期不自喪其臣節(jié),如謝安之于桓溫,狄仁杰之于武氏,亦豈矯矯自矜以要權(quán)奸之知遇乎?② 仁杰驟貴于武后之朝,當(dāng)高宗之世,未嘗位大臣、秉國政,權(quán)固輕矣,故不能不假權(quán)于武后以濟(jì)大難。③狄公之與張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貞焉,故志相輸,信相孚也。④狄仁杰之仕于偽周也,廟已改,君已囚,無可仕矣。而仁杰當(dāng)高宗之世,未與大臣之列,則舍武氏不仕,而更無可執(zhí)國柄、進(jìn)忠賢、以為興復(fù)之基。灼知其逆,而投身以入,不恤垢辱以與從逆之臣齒,非但一死之不惜,操心愈隱,懷貞愈烈,尤非夫人之所可托者也。

    清代

    黃鵬揚:梁公忠足匡主,智能完軀,卒之廬陵復(fù)辟,柬之反正,伊誰之力。以余觀之,其膽識機權(quán),尤非當(dāng)時諸賢所及,洵當(dāng)代第一流人也。

    葉燮:吾于唐狄仁杰反周為唐之事而致嘆于前,此諸賢之為其難者之可傷也。史稱仁杰以一言悟主而廬陵復(fù)位是已,殊不知姑侄子母孰親之論不自仁杰始發(fā)也。吾不能不竊議仁杰之后矣,徒見武氏末節(jié)旋有悔心可以轉(zhuǎn)移,故言之易入,非真有回天不可能之力也。獨是仁杰知張柬之將帥才薦之武氏可謂為明,然何以待柬之已老而始薦之。反周為唐者,成于姚元之之薦柬之為相也,非專出仁杰也。乃仁杰獨居其功而有其名,彼炎與昭德之徒身死而名弗彰。(《狄仁杰論》)

    陳廷敬:武后令宰相各舉尚書郎一人,狄仁杰舉其子光嗣,時比之祁奚,失其指矣。蓋與左師觸龍諫趙太后,請長安君為質(zhì)事絕相類。當(dāng)時武承嗣、武三思營求為太子,仁杰每從容進(jìn)諫,勸召還廬陵王。他日,武后語仁杰“夢鸚鵡,兩翼折”。仁杰對以“武者,陛下之姓;兩翼,謂二子。起二子,則兩翼振矣。”鸚鵡之翼釋以二子,權(quán)也,舉子之事,亦權(quán)也,而遂正告之矣。故左師之憐舒祺,仁杰之舉光嗣,其跡雖殊,所以感其心者則一也。卒之長安君為質(zhì)于齊,而趙國不被兵;中宗復(fù)辟,而唐社稷卒不變。(《狄仁杰舉子論》)

    喬萊:① 如陳平之事呂后,狄仁杰之事武后,亦巷遇矣,卒成安劉反周之功,可謂不失道者。② 漢七國之禍,周亞夫為將則濟(jì);昌邑之廢,霍光為大將軍則濟(jì);唐武則天之禍,狄仁杰為相則濟(jì);安史之亂,郭子儀為節(jié)度使則濟(jì);明土木之陷,于謙為兵部尚書則濟(jì);宸濠之變,王守仁為巡撫則濟(jì),皆大過人之才也。

    玄燁:仁杰在當(dāng)時為諸臣第一,武后亦以第一流目之,人臣特患不能竭忠為國爾,若果盡誠無二,不以身家為念,雖當(dāng)艱危之際,亦可深防主眷,況朝廷清明乎?(《閱史緒論·狄仁杰卒太后泣云朝堂空矣》)

    李塨: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之計于狄文惠,答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使非平日天覆地載,賢奸仝在駕御間,何能使之聽哉。后每以天性感動后,后悟,使人迎廬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帳中,召見文惠語廬陵事,文惠敷陳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斯言也,一若還太子專為文惠者,一若太子為文惠之太子而還之者。至誠感人,乃能至是,千載下讀之,猶泫然交頤也。

    金維寧:梁公薦張柬之、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敬暉等五王成反正功,此唐一大功臣也。而來俊臣羅告公等謀反,從來首惡之名無過謀反,獨于武后時不得以此名律之!挝匪溃俏匪酪,不輕死也,不輕死所以圖反正也。忠于武氏者不可謂忠,忠于唐者乃其忠,薦賢為國者忠,薦賢復(fù)廢主,不使國家廟社移于他族者,尤可謂盡忠!苑凑秊樾,而俊臣途知有謀反之名足以陷公,計何左也,又何淺且陋也?小人之識如是而已矣。

    任啟運: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鄴侯、陸宣公、宋之韓魏公、李忠定公、明之于忠肅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轉(zhuǎn)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實狄梁公以下諸賢,其經(jīng)世之學(xué),皆深于仲者也。

    藍(lán)鼎元:仁杰心乎唐者也,忍辱事牝主,君子諒之,謂其機深謀長,欲成匡復(fù)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義,茍利國家,無所不可。向令仁杰潔身以去,亦自為謀,則忠于唐祚,究何補焉?隨流合污從容歲月,使老嫗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帝子得有反正之日,蓋用心苦矣。

    江日升:身為宰輔,當(dāng)如蕭相國籌餉關(guān)中,以佐軍需;否則,如狄梁公汲引人才,以鞏皇國。

    張烈:狄梁公于武后可謂辱身矣,然正言侃論于群小,無所讓調(diào)護(hù)太子,武后為之感動,卒能反周為唐。

    秦篤輝:予嘗以狄梁公、郭令公、李西平為唐再造三忠。

    蔡世遠(yuǎn):苦心調(diào)防,輸忠報國者,狄梁公、李鄴侯也。

    楊以貞:宋儒謂狄梁公獻(xiàn)忠悃以感悟武氏,卒能反周為唐。以愚考之,武氏始終無復(fù)唐之心也,其不終于周而仍易為唐者,天也,非梁公之力也。若梁公者,亦始終心乎唐室而已。

    弘歷:①狄仁杰一再相彼盡心乃事,而后世反以復(fù)唐之功歸之,是皆托于明哲保身寬柔以教之論,而未終讀夫子至死不變之語,是非倒置莫甚于此。② 仁杰不承則死于拷掠之對,明是貪生。論者以為留其身以復(fù)唐祚,然終仁杰之世,唐祚何嘗復(fù)哉?雖云善善欲長,未免阿其所好。③ 仁杰嘆師德盛德,足見恩怨分明,未忘芥蒂。蓋當(dāng)時有名者莫如仁杰,不惟師徳稱賢,即后世讀書無識者,孰不以仁杰為賢乎?余少時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韜晦,且以復(fù)唐自任之論,今以武氏始終奪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復(fù)觀之,未免失言。

    弘晝:當(dāng)武氏廢唐簒立之秋,宗族誅戮殆盡,正士君子隱而難仕之時也,而仁杰獨能毅然自任,若預(yù)知李氏之必興,武氏之必敗,而優(yōu)防歲月,卒以成功。嗚呼,此殆非常人之所能為也,仁杰可謂忠矣。

    陸錫熊:當(dāng)時人才輩出,如狄梁公、張漢陽、魏高要等,皆有撥亂反正之才。

    陳懿典:則天擅政,李氏幾絕,而狄公念念唐室,挽回天下,唐之所以復(fù)血食者狄公為之也,乃真純忠也。

    劉風(fēng)起:狄梁公不愿聞譖己者名,與呂圣功不欲知朝士姓名,皆真宰相之度也。

    方東樹:嘗謂狄梁公自是一時偉人,而其仕偽周也,實為忘恥。武后之毒虐淫丑,世謂之無雙,則梁公之忘恥,亦與之為無雙焉也。彼梁公之仕偽周,豈亦有不屑不潔之念而出于不恭乎哉?而仁杰宴然仕于其朝,徒以小忠小信小節(jié)固寵邀名為自免計,尚得為有恥乎。彼其與張昌宗奪裘而棄之也,如同蛆蟲處溷而茹穢不咽,以明潔將以欺天下,萬世皆無人乎。雖名聲煊赫,耀艷千古,久而論定,要不能解其妄恥,善乎。ā兜伊汗摗罚

    劉寶楠:唐祚之復(fù),諸臣皆與有功,后人但歸美于仁杰,未考之甚矣。

    解鑒:梁公大忠大智于廬陵,反正一事今備載之!汗恳阅缸犹煨詾檠,后雖忮忍不能無憾,故卒復(fù)唐嗣。

    周池:梁公此答,順逆兩踹,不及李安靜所對遠(yuǎn)甚,豈預(yù)知其必有復(fù)唐之功,而姑為保身之明且哲邪。

    湯鵬:蕭何賢,則援曹參;諸葛賢,則援蔣琬;仁杰賢,則援柬之;士安賢,則援寇準(zhǔn)。是輔也,于己則榮焉,于人則利焉,以氣類之感酬吾道,以天地之心酬吾友,以舉能其官酬吾君,以普被其澤酬吾代。是故大力者善援引,則賢之后又杖賢焉;杖賢者亡不安,則庇人材以庇社稷焉。

    劉蓉:如狄梁公李文正之為者,其所處為最難,而用心為特苦,千載而下,猶將鑒其孤忠。蓋宛轉(zhuǎn)以運機權(quán),而不詭于正,論者或誚其委曲已甚,不知非此不足與有為也。

    劉啟襄:吾于唐得社稷臣三,曰:狄梁公、郭汾陽、裴晉公。

    陳澹然:武之于唐,猶呂之于漢也。武氏僭立偽周,竟移唐祚,仁杰獨貌承武氏,九死不歸,卒之假夢兆以返中宗,薦五王以安唐室,君子且憐而嘉予之。……武之廢唐,仁杰未嘗授之隙,君子不得不略其相周之罪,而予之以復(fù)唐之功。

    蔡東藩:當(dāng)日者嬖幸擅權(quán),盈廷蕪穢,無一非武氏家奴,惟婁狄二公,以功名終,頗有重名,然婁師德只務(wù)圓融,不知大體,所差強人意者,惟狄仁杰一人。

    個人作品

    狄仁杰著有文集十卷,《家范》一卷。此外,《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還收錄有他的詩詞、奏疏、文告等作品。具體詳見下表:

    狄仁杰詩文作品
    詩作《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奏疏《奏從越王舉兵詿誤免死表》、《請拔安東表》、《請罷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zhèn)疏》、《請曲赦河北諸州疏》、《諫造大像疏》、《諫殺誤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
    文告《檄告西楚霸王文》、《吁神文》

    表格參考資料:

    家庭成員

    祖父:狄孝緒,官至尚書左丞。

    父親:狄知遜,官至夔州長史。

    兒子:狄光嗣,歷任司府丞、地官員外郎、汴州刺史、揚州長史、歙州別駕。

    兒子:狄光遠(yuǎn),曾持狄仁杰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

    兒子:狄景暉,曾任魏州司功參軍,因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毀。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

    相關(guān)爭議

    卒年爭議

    關(guān)于狄仁杰的去世時間,《新唐書·狄仁杰傳》記為“圣歷三年”,《舊唐書·狄仁杰傳》與《舊唐書·則天本紀(jì)》記為“圣歷三年九月”,而《新唐書·則天本紀(jì)》、《新唐書·宰相表》、《資治通鑒·唐紀(jì)二十三》皆記為“久視元年九月辛丑”。據(jù)史籍記載,武則天在圣歷三年五月改元為久視。圣歷三年與久視元年實際上是同一年,即公元700年。

    但據(jù)查證,公元700年陰歷九月并沒有辛丑日。此外,“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杰撰書”的《大唐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墓志銘》(即《袁公瑜墓志》,出土于洛陽北邙山,現(xiàn)藏于千唐志齋博物館)中,也有“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合葬于洛陽縣之北邙山”的記載。以上兩點,皆與狄仁杰去世于“久視元年九月辛丑”的記載有所沖突。

    根據(jù)《舊唐書·狄仁杰傳》記載,狄仁杰病逝當(dāng)年,曾勸諫武則天,反對命“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建造大像。但在《舊唐書·李嶠傳》、《舊唐書·張廷珪傳》中,均將武則天建大像一事記在長安四年。有部分學(xué)者據(jù)此認(rèn)為,狄仁杰的去世時間當(dāng)在長安四年,即公元705年。

    墓志紀(jì)念

    墓葬

    主詞條:狄仁杰墓

    狄仁杰墓位于洛陽城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旁(現(xiàn)被圈入白馬寺),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

    后世紀(jì)念

    狄公祠

    狄公祠位于江西彭澤縣黃嶺鄉(xiāng)姚家村西,原為唐舊縣街北門衙獄。據(jù)彭澤縣志記載,狄仁杰任彭澤令期間,將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獄側(cè)積成小丘,稱為“縱囚墩”,后人在縱囚墩上建狄公祠。

    狄梁公街

    狄梁公街位于山西太原市崇善寺北端東側(cè),原名狄公祠街。

    狄村

    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區(qū)南郊(建南汽車站附近),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樹,稱唐槐,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文藝形象

    文學(xué)形象

    清朝公案小說《狄公案》,原名《武則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全傳》、《狄梁公四大奇案》,講述狄仁杰任昌平縣令時平斷冤獄及任宰相時整肅朝綱的故事。

    荷蘭漢學(xué)家高羅佩曾根據(jù)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大唐狄公案》。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 / 片名飾演者
    1939年電影《武則天》黎明
    1963年電影《武則天》陳又新
    1984年電視劇《武則天》梁漢威
    1985年電視劇《一代女皇》吳風(fēng)
    1986年電視劇《一代公主》吳風(fēng)
    1986年電視劇《狄公案》薛中銳
    1986年電視劇《狄仁杰斷案傳奇》孫承政
    1986年電影《血濺畫屏》孫重亮
    1986年電視歌仔戲《薛剛反唐》張文彬
    1995年電視劇《武則天》王冰
    1996年電視劇《狄仁杰斷案傳奇第一部》孫承政
    1996年電視劇《狄仁杰斷案傳奇第二部》馬昌鈺
    1998年電視劇《上官婉兒》不詳
    1999年電視劇《大明宮詞》不詳
    1999年電影《唐朝禁宮秘史》鐘倫理
    2002年電視劇《護(hù)國良相狄仁杰》寇世勛
    2002年巡禮劇《狄仁杰公案》羅嘉良
    2003年電視劇《至尊紅顏》張明健
    2004年電視劇《神探狄仁杰》梁冠華
    2004年電視劇《龍珠風(fēng)暴》陳寶國
    2004年電視劇《月上江南之狄仁杰洗冤錄》歐陽震華
    2006年電視劇《無字碑歌》方旭
    2006年電視劇《日月凌空》劉偉明
    2006年電視劇《大祚榮》奇元浩
    2006年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第二部》梁冠華
    2007年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第三部》梁冠華
    2008年動畫劇《少年狄仁杰》吳曉蕾(配音)
    2010年電視劇《神斷狄仁杰》梁冠華
    2010年電視劇《神探狄仁杰前傳》富大龍
    2010年電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劉德華
    2011年電視劇《武則天秘史》陳繼銘
    2011年電視劇《太平公主秘史》葉新宇
    2011年電視劇《大唐儒將開漳圣王》李真奇
    2012年電視劇《盛世仁杰》鄭則仕
    2012年電視劇《大唐文宗》黑子
    2013年電影《狄仁杰之神都龍王》趙又廷
    2014年電視劇《少年神探狄仁杰》黃宗澤
    2015年網(wǎng)絡(luò)劇《名偵探狄仁杰》小愛
    2015年電視劇《通天狄仁杰》任嘉倫
    2015年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徐杰
    2015年網(wǎng)絡(luò)電影《武則天降妖記》肖基國
    2015年電視劇《隋唐英雄之薛剛反唐》楊洪武
    2016年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之瓊花金人案》梁冠華

    名人推薦
    • 曹乃謙
      曹乃謙(1949年-),山西省應(yīng)縣馬峪村人,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在海內(nèi)外擁有廣泛的影響,其作品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瑞典文等多種文字出版...
    • 陳奇瑜
      陳奇瑜(?-1645),山西保德人,字玉鉉。明末大臣。萬歷年間進(jìn)士。崇禎五年(1632),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甚力,名噪關(guān)陜。七年...
    • 董鴻漸
        董鴻漸近照董鴻漸,男,一九四八年出生,中國當(dāng)代易學(xué)家,著名的易學(xué) 納音學(xué)資深學(xué)者,出生于山西忻州。他在易學(xué)領(lǐng)域的納音學(xué)說研究方面具有極高...
    • 杜曙波
      杜曙波 ,男,1936,漢族,山西萬榮人。中共黨員。1959年畢業(yè)于山西師范學(xué)院中文系。歷任山西臨汾師范教師、教導(dǎo)處副主任,臨汾行署文化局文藝工作...
    • 封常清
      封常清(?-756年1月27日),蒲州猗氏人(今山西臨猗縣),唐朝名將。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747...
    • 耿九疇
        耿九疇,字禹范,河南盧氏縣人,明朝著名廉吏,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是元代名臣呂思誠的重外孫。因父親耿綗擔(dān)任河南省盧氏縣教諭,于是在當(dāng)?shù)芈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