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裴矩

    裴矩

    裴矩(約公元547年-公元627年),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諱而去世字,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中國隋及唐初政治家。隋煬帝時任尚書左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右光祿大夫等職。裴矩是隋朝重要的顧問大臣之一,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戰(zhàn)略家,同時也是個地理、民族問題專家。

    代表作品有《西域圖記》、《開業(yè)平陳記》、《鄴都故事》、《高麗風俗》等。

    人物簡介

    楊堅代周,建立隋朝,矩為近臣,參與平陳之役,繼而經(jīng)略嶺南,北撫突厥啟民可汗。又與牛弘等參定隋禮。隋煬帝即位后,矩甚受重用,參掌朝政。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動是為煬帝經(jīng)營西域。大業(yè)元年(605年)至九年間,他至少4次來往于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大力招徠胡商。裴矩盡力搜集西域各國山川險易、君長姓族、風土物產等資料,繪畫各國王公庶人服飾儀形,撰成《西域圖記》3卷,并別造地圖,注記各地險要,獻于煬帝。煬帝即將經(jīng)營西域事宜悉以委任給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并積極策劃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五年,煬帝親征吐谷渾,拓地數(shù)千里。稍后,煬帝又派薛世雄進軍伊吾,于漢舊城東筑新伊吾。矩同往經(jīng)略,鞏固了隋與高昌的聯(lián)系。大業(yè)十四年,反賊宇文化及弒煬帝,任裴矩為尚書右仆射。化及敗,矩轉事竇建德。建德敗,矩降唐,官至民部尚書。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十一月,因年事已高,罷官。裴矩80歲精明不減,歷事諸主,均受禮遇,以熟悉故事,常受咨詢。所撰《西域圖記》記載了44國情況,可惜原書已佚,F(xiàn)僅存書序,記述了自敦煌至西海(今地中海)的3條主要路線 ,是關于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此外,他還著有《開業(yè)平陳記》十二卷、《鄴都故事》、《高麗風俗》,與虞世南共撰《大唐書儀》,均佚。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卒,謚號“敬”。

    生平經(jīng)歷

    隋煬帝出巡江都, 衛(wèi)士逃亡甚眾,裴矩向隋煬帝建議:把江都的女子征集起來,分配給衛(wèi)士們“恣欲”,以穩(wěn)定軍心鼓舞士氣。隋煬帝準,下令照辦,所以以史書上稱裴矩是隋之佞臣。后來隋煬帝被反賊弒,裴矩被宇文化及任命為河北道安撫使,為河北起義軍竇建德俘獲。

    武德四年,竇建德兵敗被殺之后,裴矩與魏征一道入關降唐。 裴矩被任命殿中侍御史,封為安邑縣公。武德五年,出任東宮太子左庶子,不久即升任太子詹事。 武德八年,以太子詹事檢校侍中。玄武門政變之后,太子李建成被殺,裴矩被免去檢校侍中,任民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卒。貞觀年間,他敢干向唐太宗犯顏直諫,諫“試賂”即其中一例。

    歷史傳記

    及長好學

    裴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人也。祖他,魏都官尚書。父訥之,齊太子舍人。

    矩襁褓而孤,及長好學,頗愛文藻,有智數(shù)。世父讓之謂矩曰:“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達,當資干世之務!本厥剂羟槭朗。齊北平王貞為司州牧,辟為兵曹從事,轉高平王文學。及齊亡,不得調。高祖為定州總管,召補記室,甚親敬之。以母憂去職。高祖作相,遣使者馳召之,參相府記室事。及受禪,遷給事郎,奏舍人事。伐陳之役,領元帥記室。既破丹陽,晉王廣令矩與高颎收陳圖籍。奏詔巡撫嶺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進等相聚作亂,吳、越道閉,上難遣矩行。矩請速進,上許之。行至南康,得兵數(shù)千人。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與大將軍鹿愿赴之,賊立九柵,屯大庾嶺,共為聲援。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jù)原長嶺。又擊破之,遂斬師舉,進軍自南海援廣州。仲宣懼而潰散。矩所綏集者二十余州,又承制署其渠帥為刺史、縣令。及還報,上大悅,命升殿勞苦之,顧謂高颎,楊素曰:“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

    裴矩

    以功拜開府,賜爵聞喜縣公,賚物二千段。除民部侍郎,尋遷內史侍郎。

    功竟不錄

    時突厥強盛,都藍可汗妻大義公主,即宇文氏之女也,由是數(shù)為邊患。后因公主與從胡私通,長孫晟先發(fā)其事,矩請出使說都藍,顯戮宇文氏。上從之。竟如其言,公主見殺。后都藍與突利可汗構難,屢犯亭鄣,詔太平公史萬歲為行軍總管,出定襄道,以矩為行軍長史,破達頭可汗于塞外。萬歲被誅,功竟不錄。

    上以啟民可汗初附,令矩撫慰之,還為尚書左丞。其年,文獻皇后崩,太常舊無儀注,矩與牛弘據(jù)齊禮參定之。轉吏部侍郎,名為稱職。煬帝即位,營建東都,矩職修府省,九旬而就。時西域諸蕃,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帝令矩掌其事。

    方勤遠略

    矩知帝方勤遠略,諸商胡至者,矩誘令言其國俗山川險易,撰《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奏之。其序曰:臣聞禹定九州,導河不逾積石;秦兼六國,設防止及臨洮。故知西胡雜種,僻居遐裔,禮教之所不及,書典之所罕傳。自漢氏興基,開拓河右,始稱名號者,有三十六國,其后分立,乃五十五王。仍置校尉、都護,以存招撫。然叛服不恒,屢經(jīng)征戰(zhàn),后漢之世,頻廢此官。雖大宛以來,略知戶數(shù),而諸國山川,未有名目。至如姓氏風土,服章物產,全無纂錄,世所弗聞。復以春秋遞謝,年代久遠,兼并誅討,互有興亡。或地是故邦,改從今號,或人非舊類,因襲昔名。兼復部民交錯,封疆移改,戎狄音殊,事難窮驗。于闐之北,蔥嶺以東,考于前史,三十余國。其后更相屠滅,僅有十存。自余淪沒,掃地俱盡,空有丘墟,不可記識。

    皇上膺天育物,無隔華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風行所及,日入以來,職貢皆通,無遠不至。臣既因撫納,監(jiān)知關市,尋討書傳,訪采胡人,或有所疑,即詳眾口。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從西頃以去,北海之南,縱橫所亙,將二萬里。諒由富商大賈,周游經(jīng)涉,故諸國之事,罔不遍知。復有幽荒遠地,卒訪難曉,不可憑虛,是以致闕。而二漢相踵,西域為傳,戶民數(shù)十,即稱國王,徒有名號,乃乖其實。今者所編,皆余千戶,利盡西海,多產珍異。其山居之屬,非有國名,及部落小者,多亦不載。發(fā)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jīng)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于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jīng)鈸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于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盤陀,度蔥嶺,又經(jīng)護密、吐火羅、挹怛、忛延,漕國,至北婆羅門,達于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并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門戶也?倻惗鼗,是其咽喉之地。以國家威德,將士驍雄,泛蒙汜而揚旌,越昆侖而躍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但突厥、吐渾分領羌胡之國,為其擁遏,故朝貢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誠款,引領翹首,愿為臣妾。圣情含養(yǎng),澤及普天,服而撫之,務存安輯。

    皇華遣使

    故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即從,渾、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不有所記,無以表威化之遠也。

    帝大悅,賜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親問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諸寶物,吐谷渾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將通西域,四夷經(jīng)略,咸以委之。轉民部侍郎,未視事,遷黃門侍郎。帝復令矩往張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國。大業(yè)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來助祭。帝將巡河右,復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說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等,啖以厚利,導使入朝。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設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國,謁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錦罽,焚香奏樂,歌儛喧噪。

    復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騎乘填咽,周亙數(shù)十里,以示中國之盛。帝見而大悅。竟破吐谷渾,拓地數(shù)千里,并遣兵戍之。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xù)。帝謂矩有綏懷之略,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其冬,帝至東都,矩以蠻夷朝貢者多,諷帝令都下大戲。征四方奇技異藝,陳于端門街,衣錦綺、珥金翠者以十數(shù)萬。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閣而縱觀焉。皆被服鮮麗,終月乃罷。又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蠻夷與民貿易,所至之處,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蠻夷嗟嘆,謂中國為神仙。帝稱其至誠,顧謂宇文述、牛弘曰:“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未發(fā)之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帝遣將軍薛世雄城伊吾,令矩共往經(jīng)略。矩諷諭西域諸國曰:“天子為蕃人交易懸遠,所以城伊吾耳。”咸以為然,不復來競。及還,賜錢四十萬。

    矩又白狀,令反間射匱,潛攻處羅,語在《突厥傳》。后處羅為射匱所迫,竟隨使者入朝。帝大悅,賜矩以貂裘及西域珍器。

    征遼之策

    從帝巡于塞北,幸啟民帳。時高麗遣使先通于突厥,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矩因奏狀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tǒng)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xiāng)乎?今其使者朝于突厥,親見啟民,合國從化,必懼皇靈之遠暢,慮后伏之先亡。脅令入朝,當可致也。”帝曰:“如何?”矩曰:“請面詔其使,放還本國,遣語其王,令速朝觀。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帝納焉。高元不用命,始建征遼之策。

    王師臨遼,以本官領武賁郎將。復從至遼東。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帝令矩兼掌兵事。以前后渡遼之役,進位右光祿大夫。于時皇綱不振,人皆變節(jié),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賄聞。唯矩守常,無贓穢之響,以是為世所稱。

    還至涿郡,帝以楊玄感初平,令矩安集隴右。因之會寧,存問曷薩那部落,遣闕達度設寇吐谷渾,頻有虜獲,部落致富。還而奏狀,帝大賞之。后從師至懷遠鎮(zhèn),詔護北蕃軍事。矩以始畢可汗部眾漸盛,獻策分其勢,將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設,拜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受,始畢聞而漸怨。矩又言于帝曰:“突厥本淳,易可離間,但由其內多有群胡,盡皆桀黠,教導之耳。臣聞史蜀胡悉尤多奸計,幸于始畢,請誘殺之!钡墼唬骸吧!本匾蚯踩烁婧ぴ唬骸疤熳哟蟪稣湮,今在馬邑,欲共蕃內多作交關。若前來者,即得好物!焙へ澏胖,不告始畢,率其部落,盡驅六畜,星馳爭進,冀先互市。矩伏兵馬邑下,誘而斬之。詔報始畢曰:“史蜀胡悉忽領部落走來至此,云背可汗,請我容納。突厥既是我臣,彼有背叛,我當共殺。今已斬之,故令往報!笔籍呉嘀錉睿墒遣怀。十一年,帝北巡狩,始畢率騎數(shù)十萬,圍帝于雁門。詔令矩與虞世基每宿朝堂,以待顧問。及圍解,從至東都。屬射匱可汗遣其猶子,率西蕃諸胡朝貢,詔矩宴接之。

    從幸江都

    尋從幸江都宮。時四方盜賊蜂起,郡縣上奏者不可勝計。矩言之,帝怒,遣矩詣京師接候蕃客,以疾不行。及義兵入關,帝令虞世基就宅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愿鑾輿早還,方可平定!本貜推鹨暿。俄而驍衛(wèi)大將軍屈突通敗問至,矩以聞,帝失色。矩素勤謹,未嘗忤物,又見天下方亂,恐為身禍,其待遇人,多過其所望,故雖至廝役,皆得其歡心。時從駕驍果數(shù)有逃散,帝憂之,以問矩。矩答曰:“方今車駕留此,已經(jīng)二年。驍果之徒,盡無家口,人無匹合,則不能久安。臣請聽兵士于此納室!钡鄞笙苍唬骸肮ǘ嘀牵似嬗嬕!币蛄罹貦z校,為將士等娶妻。矩召江都境內寡婦及未嫁女,皆集宮監(jiān),又召將帥及兵等恣其所取。因聽自首,先有奸通婦女及尼、女冠等,并即配之。由是驍果等悅,咸相謂曰:“裴公之惠也!

    宇文化及之亂,矩晨起將朝,至坊門,遇逆黨數(shù)人,控矩馬詣孟景所。賊皆曰:“不關裴黃門。”既而化及從百余騎至,矩迎拜,化及慰諭之。令矩參定儀注,推秦王子浩為帝,以矩為侍內,隨化及至河北。及僣帝位,以矩為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封蔡國公,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及宇文氏敗,為竇建德所獲,以矩隋代舊臣,遇之甚厚。復以為吏部尚書,尋轉尚書右仆射,專掌選事。建德起自群盜,未有節(jié)文,矩為制定朝儀。旬月之間,憲章頗備,擬于王者。建德大悅,每諮訪焉。及建德渡河討孟海公,矩與曹旦等于洺州留守。建德敗于武牢。

    群帥未知所屬,曹旦長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說旦及齊善行令歸順。旦等從之,乃令矩與徵、公淹領旦及八璽,舉山東之地歸于大唐。授左庶子,轉詹事、民部尚書。

    史臣曰:世基初以雅淡著名,兼以文華見重,亡國羈旅,特蒙任遇。參機衡之職,預帷幄之謀,國危未嘗思安,君昏不能納諫。方更鬻官賣獄,黷貨無厭,顛隕厥身,亦其所也。裴蘊素懷奸險,巧于附會,作威作福,唯利是視,滅亡之禍,其可免乎?裴矩學涉經(jīng)史,頗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歷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jié),美矣。然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也。

    人物評價

    臣子裴矩

    有人根據(jù)裴矩在隋而佞在唐而忠的事實,斷言,裴矩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隋煬帝愛聽奉承話,裴矩就必須千方百計地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思,廣費民財,連年征戰(zhàn),”主昏臣佞,這當然也是自然的。然而當他降順了唐以后,他很快發(fā)現(xiàn),唐太宗和隋煬帝不是一路人,唐太宗早年為了帝位的鞏固,善納人言,“導之使諫”,裴矩又看準了風向,發(fā)揮了他的天才,搖身一變,成了常!胺割佒敝G”的諍臣。

    裴矩現(xiàn)象的歷史必然性

    后世許多歷史學家認為裴矩的前佞而后忠完全是皇帝逼出來的,與其個人品行無關。例如,司馬光就認為裴矩根本就是一個忠臣,只是由于皇帝的好惡才因此變忠變佞了。竊以為,此說法不僅抬高了裴矩,而且也太夸大了兩位皇帝的威力。忠佞都是由其本質決定的,皇帝的好惡原本只是一個外因而已。實際上裴矩迎合皇帝的需求歸根究底是由專制制度的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缺乏制約決定的。

    以前曾有觀點認為如果裴矩能犯言直諫,歷史將會改寫,然而這完全不可能是真實的歷史。如果裴矩不能洞穿這個制度的本性他就難以身居高位,即使他位極人臣后希望大展宏圖依舊可能受到皇權與官僚的制約。我們不可能苛求古人,同樣也不能以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能臣。作為一個多朝老臣,裴矩已經(jīng)以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他力所能及的最大貢獻,在他的才華受到外國人關注之時,國內學者對他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這是有失公允的。

    被遺忘的隋朝才俊

    (著名玄幻武俠《大唐雙龍傳》中武林第一人石之軒就是以他為原型)

    裴矩是今之山西省人,起初他擔任了一些次要職務,之后他被派往廣州地區(qū)平定叛亂,他遠征告捷,并在戰(zhàn)后的安撫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因而得到賞賜和擢升。從此他開始負責隋帝國北部和西部邊境事務,在這里他面對帝國的最大外部威脅——極盛時期的突厥帝國,他奉命計劃和執(zhí)行遏制突厥人的軍事和外交活動。

    裴矩不愧是出類拔萃的外交家和戰(zhàn)略家,他僅僅運用傳統(tǒng)的計謀,而不是龐大的軍事行動,就讓突厥實質上分裂為東西兩大汗國,這個盛極一時的草原帝國在內耗中被嚴重削弱了。這一成就被證明是扎實和持久的,東西突厥之后再沒有統(tǒng)一,并在大部分時間確實處于敵對狀態(tài),很多年之后唐朝的輝煌勝利便直接得益于裴矩的成就。

    裴矩還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地理學家和人種學家,煬帝即位后,裴矩成了他在邊境問題和國外民族方面的主要顧問,在履行職責時,裴矩前往今甘肅省的邊境貿易站,在那里收集關于亞洲腹地的情報;經(jīng)過認真研究,他向主公呈獻《西域圖記》,書中描述了中國西面約40 個“國家”的特點,同時概略地敘述了通往“西洋” 的主要貿易路線!秷D記》附有詳圖。在對待西域問題上,他的政策性建議是使用和平方式—— 主要是中國的財富和威望——以盡量爭取這些民族或盡量影響它們的代表人物。

    裴矩的一大失誤在于他推動了煬帝對高麗進行軍事冒險的野心,這之所以說是失誤,是因為它的結果是災難性的,被認為是造成隋帝國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宋朝歷史學家司馬光等遍著的《資治通鑒》對裴矩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卒令中國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導也。”。然而把責任都推到裴矩頭上是有失公正的,作為一個對外戰(zhàn)略制定者,裴矩的理論是合理的,高麗地區(qū)是農耕地區(qū),其國民是“開化”的,是容易并入帝國的。但軍事上的低能,組織上的混亂,讓遠征高麗變成一場災難;另一方面,煬帝殺掉了被證明是隋朝最能干的大臣高颎(高颎是個天才型的人物,他的才能絲毫不遜色于管仲和商鞅,是隋文帝開皇之治的實際執(zhí)行者,初唐的官員對高穎推崇備至,唐太宗也稱贊他“公平正直,尤識政體”)帝國已經(jīng)沒有堅強實干的行政工作負責人,國家行政已經(jīng)失控,國家的資源被浪費和濫用以致過度消耗,對外實行積極干預擴張政策的基礎已經(jīng)失去。

    裴矩只是對外戰(zhàn)略的制訂者,他專長是外交,他把時間都花在帝國西,北部的地理、民族問題的研究上,而的對帝國內部狀況的急轉直下是不甚了了的,因此裴矩的失誤僅在于他低估了高麗的反抗力量。而高麗的抵抗力量之強是值得欽佩的,偉大的太宗皇帝在位時期發(fā)動的意在征服她的戰(zhàn)爭也未盡全功。

    對于裴矩的人品,透過模糊的史料我們可以說,他似乎是一個比較正直的官員。隋書評價他“學涉經(jīng)史,頗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歷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jié),美矣!

    因為裴矩才能卓越,成績斐然,他所制定實施的外交政策影響深遠,竟也引起外國學者的關注,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介紹他生平的外文專著。反倒是國人對他知之甚少。

    相關事件

    原文

    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u2018道之以德,齊之以禮。u2019上悅,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u2018君明臣直u2019。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動則影隨矣。

    釋文

    唐太宗憎惡大多數(shù)官吏多都受賄,秘密派近臣向官吏行賄,以試驗其是否受賄。有一個刑部司門令史接受一匹絹的賄賂,唐太宗要殺他。民部尚書裴矩提出:“受賄當死。然而行賄呢?恐怕不符合以德教化、以禮規(guī)范行為的準則吧!”唐太宗很高興,召集五品以上官員,說:“裴矩當官力爭,不看我臉色行事,假如都這樣,何愁國家不治!

    司馬光評論說:“君明臣直。裴矩在隋煬帝面前是個佞臣,在唐太宗面前忠于職守,不是裴矩性格有改變。君主不愿臣下提缺點,則忠臣化為佞臣;君主喜歡臣下提批評意見,則佞臣變化為直言忠臣?梢姡魇潜砺,好像華表,臣下是影隨。根子還在君主身上啊!”

    點評

    裴矩諫“試賂”,唐太宗欣然接受,并改正了試賂的錯誤做法。受賄應與行賄同罪,不可以錯糾錯。

    裴矩在隋煬帝面前是個佞臣,出了那么一個壞主意,簡直是個罪人,死有余辜。然而裴矩在唐太宗面前,卻提出這么一個中肯的直言批評,擺正了君臣關系,端正朝綱。同是一個人,為何表現(xiàn)如此不一樣?是不是裴矩在品格上有什么大的變化呢?司馬光的分析認為,不是裴矩品質上有什么大的變化,而是君主變了。隋煬帝晚年昏庸,昏君出佞臣;唐太宗早年是明君,明君出忠臣。好比華表與影隨的關系,陽光照射在華表木上,其投影必隨之而變化。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兵隨將轉”。裴矩從歷次經(jīng)驗中了解到唐太宗是個歡迎提意見的人,只要意見提得對,提得中肯,不僅不會打擊報復,而且還會對提意見的人表揚,甚至提拔。正因為如此,裴矩何樂而不為呢!

    名人推薦
    • 商輅
      商輅(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明代首輔。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第一...
    • 趙鞅
      趙簡子(?-前476年)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趙氏的領袖,原名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囤w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晉昭公時,公族弱,大夫勢力...
    • 李景隆
      李景隆(生卒年不詳),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蘇盱眙)人,明朝將領,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早年襲爵曹國公,常奉旨出京練軍,后協(xié)助建文帝削藩。...
    • 敬暉
      敬暉,字仲曄,中唐人,絳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fā)動神龍政變,迎立唐中宗,封郡王。后遭到韋皇后貶謫謀殺...
    • 良弼
      愛新覺羅·良弼(1877—1912),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道光年間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的大學士伊里布之孫。滿洲鑲黃旗人,愛新覺羅氏...
    • 薛崇簡
      薛崇簡(-724年),字崇簡,唐代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父薛紹,母太平公主,娶妻武三思之女。幼封郢國公,與臨淄王李隆基相善,710年,奉母...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