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系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始命復宗籍,賜紅帶子。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從小接受正統(tǒng)的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生平
光緒三年(1877年),生于成都;及長,寄籍湖北。二十五年(1899年),由該省選送赴日留學,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二十九年(1903年),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二期畢業(yè)回國,入練兵處。三十年(1904年),升練兵處軍學司監(jiān)督。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補軍學司副使;八月,袁世凱延攬其為調充陸軍第八標統(tǒng)帶官。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回任軍學司副使,并主持保定陸軍學堂校務;同年新軍在河南彰德舉行會操,任北軍審判長,其間充任考試陸軍游學畢業(yè)生襄校官、提調官等職。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兼參議上行走。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獲選修訂法律館諮議官,參與編撰新律;十二月,授禁衛(wèi)軍第一協(xié)統(tǒng)領,實際負責管理禁衛(wèi)軍。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七月,清廷“從良弼等之建議”,仿日本參謀本部設立軍諮府,以統(tǒng)籌全國陸海軍事宜,軍諮大臣載濤不諳軍事,凡事皆以良弼為“謀主”;十月,擢升禁衛(wèi)軍訓練大臣。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二月,隨載濤赴日、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陸軍;同年秋,參與組織灤州秋操。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十一月,袁世凱進京出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調馮國璋任禁衛(wèi)軍統(tǒng)制,良弼被奪去統(tǒng)領禁衛(wèi)軍實權;十二月,授軍諮府軍諮使,兼鑲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
1912年1月12日,良弼與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遜位;26日,議事畢回家,在光明殿胡同家門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紅羅廠街),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四川武備學堂畢業(yè)生)向其投擲炸彈,被炸傷左腿;29日,袁世凱遣民政部尚書趙秉鈞買通一中醫(yī),開一藥酒服食,晚遂死。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統(tǒng)陣亡例從優(yōu)賜恤,其后有官紳立祠于北京。
評價
良弼剛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采、馮耿光、蔣百里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然其自負而傲上,惜才而厭庸碌,改革過激而得罪碌碌權臣,結果“頗為時忌”,“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以獨木支危廈何其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