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與《薛剛反唐》中的薛剛相比,他們頗有幾分相似,都反過大唐。
薛嵩墓(第一批山西省保護文物單位) 時代:唐朝
地址:夏縣水頭鎮(zhèn)大張村北300米。
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東萬泉(今萬榮縣)人。薛仁貴之孫,曾平安祿山之亂,任尚書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軍節(jié)度史,封平陽郡王。
該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過洞、壁龕、墓道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長91米。 墓前有唐大歷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F(xiàn)存石羊兩尊。甬道內保存有約20平方米的壁畫。
【薛仁貴譜系】(參見《新唐書.薛仁貴傳》)
薛仁貴:薛訥(字慎言),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楚玉:長子薛嵩,次子薛崿。
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
薛平之子:薛從(字順之)。
舊唐書薛嵩傳
薛嵩,絳州萬泉人。祖仁貴,高宗朝名將,封平陽郡公。父楚玉,為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嵩少以門廕,落拓不事家產(chǎn),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質逆徒。廣德元年,東都平,時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遣仆固懷恩東收河朔。嵩為賊守相州,聞賊朝義兵潰,王師至,嵩惶惑迎拜于懷恩馬前,懷恩釋之,令守舊職。時懷恩二心已萌。懷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分理河北道;詔遂以嵩為相州刺史,充相、衛(wèi)、洺、邢等州節(jié)度觀察使,承嗣鎮(zhèn)魏州,忠志鎮(zhèn)恒州,懷仙鎮(zhèn)幽州,各據(jù)數(shù)州之地。時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職,數(shù)年間,管內粗理,累遷檢校右仆射。大歷八年正月卒。詔遣弟崿知留后,累加崿太子少師。大歷十年正月丁酉,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盜所將兵逐崿,舉眾歸田承嗣以叛。崿奔于洺州,上表乞入朝,許之。至京,素服于銀臺門待罪,詔釋之。
新唐書薛嵩傳
嵩生燕、薊間,氣豪邁,不肯事產(chǎn)利,以膂力騎射自將。豫安祿山亂,晚為史朝義守相州。仆固懷恩破朝義,長驅河朔,嵩震懼,迎拜軍門,懷恩釋之,奏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wèi)洺邢等州節(jié)度使。方大亂后,人亦厭禍,嵩謹奉職,頗有治名。大歷初,封高平郡王,實封二百戶,號其軍為昭義。遷檢校尚書右仆射,更封平陽。七年卒,贈太保。
詔其弟昽知留后事,累加檢校太子少師。十年,為其將裴志清所逐,以兵歸田承嗣。昽奔洺州。請入朝,降服待罪銀臺門,赦之。乃分其地,以蒿族子擇為相州刺史,雄衛(wèi)州刺史,堅洺州刺史。承嗣誘雄亂,不從,遣客刺殺之。
初,嵩好蹴踘,隱士劉鋼勸止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晷刻歡?”嵩悅,圖其形坐右。
嵩子平
字坦途,年十二,為磁州刺史。父喪,軍吏以故事脅知留務,偽許之,已而讓昽,夕以喪歸。累授右衛(wèi)將軍,宿衛(wèi)三十年。宰相杜黃掌擢為汝州刺史,治有風績。王師討蔡,繇左龍武大將軍授鄭滑節(jié)度使,數(shù)戰(zhàn)有功。始,河溢瓠子,東泛滑,距城才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陽西南,因命其佐裴弘泰往請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弘正許之。乃籍民田所當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還壖田七百頃于河南,自是滑人無患。入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未幾,復帥鄭滑。李師道平,詔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徙平為節(jié)度使。王庭湊圍牛元翼,棣州危,詔平出援。平遣將李叔佐率兵二千往,刺史王稷饋餉陋狹,眾潰而歸,推突將馬士端為帥,劫屯士萬人,薄州堞。城中兵寡,平悉公帑家貲募銳卒二千迎戰(zhàn),以奇兵掩賊輜重,賊狼顧,遂大敗,降,余黨平。引謀亂者二千人斬堂皇下,脅從皆縱還田里,威震一方。詔遷檢校尚書右仆射,封魏國公。在鎮(zhèn)六年,兵鎧完礪,徭賦均一。寶歷初,入朝,民鄣路愿留,數(shù)日得出。拜檢校司空、河中降隰節(jié)度使,復得隸晉、慈二州,益兵三千。進檢校司徒,更封韓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贈太傅。
平子從
字順之,以蔭授左清道率府兵曹參軍,累遷汾州刺史,堤文谷、濾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徙濮州,儲粟二萬斛以備兇災。于是山東大水,詔右司郎中趙杰為賑恤使,杰表其才,擢將作監(jiān)。終左領軍衛(wèi)上將軍。贈工部尚書。
相關故事
唐代袁郊所撰《甘澤謠》中有一篇名為《紅線》。是寫唐代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與潞州節(jié)度使薛嵩兩個藩鎮(zhèn)之間的矛盾斗爭的。
據(jù)史載﹐薛﹑田均為安祿山部將﹐降唐后各霸一方。小說中的田承嗣飛揚跋扈﹐驕橫兇戾﹐殘民以逞﹐作為叛逆朝廷﹑妄圖吞并鄰鎮(zhèn)的反面人物﹔薛嵩則擁護皇室﹐思守封疆以報國恩。紅線是薛嵩的侍婢﹐具有超人的力量﹐她以神術潛入戒備森嚴的田府﹐巧妙地從田承嗣枕旁取回其供神金盒﹐薛嵩隨即遣人送回。這一有節(jié)制的威嚇行動﹐迫使田收斂其狂妄氣焰﹐回書表示悔過自新﹐并遣散了其強悍驕縱的親軍“外宅男”。紅線則在“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之后﹐功成身退。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平息藩鎮(zhèn)紛爭﹐維護國家安定的愿望。但篇中也帶有明顯的報恩思想。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智勇兼?zhèn)涞膫b女形像﹐文情駘宕﹐想象豐富﹐構思奇妙。人物對話駢﹑散結合﹐恰到好處。據(jù)計有功《唐詩紀事》載﹐薛嵩確有一名叫紅線的侍女﹐善彈阮咸琴。因其手紋隱起如紅線﹐因以名之。她離開薛家時﹐冷朝陽曾賦詩相送﹐詩亦見于這篇傳奇﹐則其事雖虛﹐其人或有。
本篇收入《太平廣記》。明代梁辰魚據(jù)以撰《紅線女》雜劇﹐無名氏又將它與梁的另一劇本《紅綃》合為一劇﹐稱為《雙紅記》。京劇中《紅線盜盒》亦取材于此。
薛仁貴
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yè)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后代,屬于河東薛氏家族,曾祖父薛榮,官至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其父薛軌早喪,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yè),娶妻柳氏。
薛仁貴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干,要等到機遇才能發(fā)揮。如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后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毖θ寿F應允,于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征。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于洛陽出發(fā)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zhàn)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于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于是撤軍,劉君邛被救。此役過后,薛仁貴名揚軍中。
貞觀十九年(645)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后,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zhàn)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戰(zhàn)后,唐太宗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并提拔為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
后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高句麗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唐太宗在軍中,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于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后久攻不克,后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zhàn)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興于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辈⑻岚窝θ寿F為右領軍中郎將,鎮(zhèn)守玄武門。
永徽五年(654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fā),大水沖至玄武門,守衛(wèi)將士盡皆逃散。薛仁貴憤怒說:“哪里有天子情況緊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后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唐高宗因此得以避過災難。不久大水淹沒唐高宗的寢宮,唐高宗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