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fā)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jié),更強調(diào)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chuàng)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lǐng)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fā)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人物經(jīng)歷

    191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來越南的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shù)學教師,母親波雷諾(柬埔寨)是當?shù)匦W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

    1930年左右,杜拉斯16歲那年遇見了一個中國男人李云泰,幫助她家渡過難關(guān),也成為她的第一個也是終身難忘的情人。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8歲首次返回祖國——法國。在巴黎大學攻讀法律、數(shù)學、政治學,但卻立志要做小說家。畢業(yè)后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1939年她同羅貝爾·昂泰爾姆結(jié)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羅克合作,在伽利瑪出版社出版《法蘭西帝國》.在書業(yè)俱樂部工作,《塔納朗一家》遭到伽里瑪出版社的拒絕;她第一個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去世;同迪奧尼斯·馬斯科洛相識。

    1943年她參加莫爾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lǐng)導的抵抗運動的活動。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xiāng)的一條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她用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筆名發(fā)表《無恥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報》,刊登戰(zhàn)俘和被放逐者的情況材料,發(fā)表《平靜的生活》。

    瑪格麗特·杜拉斯

    1944年R·昂泰爾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爾德,然后放逐到達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任維斯孔蒂街黨支部書記,成立尋人處,出版了《自由人報》。

    1945年R·昂泰爾姆回來。同R·昂泰爾姆一起成立萬國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爾姆離婚。

    1947年,她的兒子讓·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發(fā)表小說《太平洋大堤》,該作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吨辈剂_陀海峽的水手》(1952)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當法國掀起新浪潮后,法國文壇也隨而產(chǎn)生了新小說運動。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的小說《麾狄拉特干達畢業(yè)》而被譽為新小說代表作家之一。

    1955年,被開除出法國共產(chǎn)黨黨籍。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xù)進行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后又反對戴高樂政權(quán)。為各種周刊和雜志撰稿。

    1957年,同D·馬斯科洛分居。

    1959年名導演阿侖·雷乃請她為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1959)撰寫電影劇本。這部作品在法國大受歡迎,創(chuàng)下很高的票房紀錄,而她的名字也傳遍世界。

    1960年,當選為美第奇獎評委,但于幾年后辭職。1961年她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長別離》,這個電影劇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學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jié)果。

    1968年,她參加五月風暴。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guān)于大學生和作家行動委員會誕生的政論文,該文被委員會否定,委員會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4年,創(chuàng)作《印度之歌》,該作品于1975年在戛納電影節(jié)期間獲法國藝術(shù)片影院及實驗電影院協(xié)會獎。

    1976年,《整天在樹木之中》獲讓·科克托獎。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yī)院進行戒毒治療。1984年發(fā)表小說《情人》,該作獲龔古爾獎,并于1986年獲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被譯成40多種文字。

    1985年發(fā)表《痛苦》。書中記錄了她在u2018二戰(zhàn)u2019期間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對戰(zhàn)爭問題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關(guān)在納粹集中營的丈夫的歸來。

    1985年,發(fā)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報》上發(fā)表一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斯在"魏爾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場引起一部分讀者的敵對情緒和好幾位女權(quán)主義者的論戰(zhàn)。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1年發(fā)表《中國北方的情人》。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瑪格麗特·杜拉斯逝世,享年81歲,葬于蒙帕納斯公墓。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國小學教師,因輕信當時政府的宣傳,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希望能在當?shù)匕l(fā)財。但父親在瑪格麗特年幼時就因病告別了人世,留下母親瑪麗·多納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撫養(yǎng)3個孩子,家境非常貧寒。

    婚戀

    16歲那年,杜拉斯遇見了一個中國男人李云泰,他成為她的第一個也是終身難忘的情人。1939年,與她結(jié)婚的羅貝爾·昂泰爾姆(1917年1月5日-1990年10月26日)是她前一個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賴的弟弟和朋友。1942年,她認識了迪奧尼·馬斯科洛(1916年-1990年8月20日),覺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兩個人都愛上了對方。半年后,瑪格麗特引見迪奧尼認識了昂泰爾姆。接下去的10年之內(nèi),這兩個男人先后離開了她。直到她70歲時,她認識了不到27歲的大學生楊·安德烈亞,他成為了她的最后一個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歲人生。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中文名體裁出版年
    《厚顏無恥的人》小說1943年
    《平靜的生活》小說1944年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小說1950年
    《直布羅陀水手》小說1952年
    《塔吉尼亞的小馬》小說1953年
    《樹上的歲月》小說1954年
    《街心花園》小說1955年
    《琴聲如訴》小說1958年
    《塞納一瓦茲的高架橋》劇本1960年
    《夏日夜晚十點半》小說1960年
    《廣島之戀》電影劇本1960年
    《長別離》電影劇本1961年
    《安德馬斯先生的午后》小說1962年
    《勞兒的劫持》小說1964年
    《劇本集》1965年
    《副領(lǐng)事》小說1965年
    《音樂》電影劇本1966年
    《英國情人》小說1967年
    《劇本集》(二)1968年
    《毀滅吧,她說》小說1969年
    《郇可邦·薩芭娜和大衛(wèi)》小說1970年
    《愛》小說1971年
    《黃色太陽》電影劇本1971年
    《印度之歌》劇本1973年
    《恒河女子》電影劇本1973年
    《娜塔莉·格朗熱》電影劇本1973年
    《能說會道的女人》訪談錄1974年
    《印度之歌》電影劇本1975年
    《馬克斯特,薇拉·巴克斯特》電影劇本1976年
    《在荒蕪的加爾各答她名叫威尼斯》電影劇本1976年
    《樹上的歲月》電影劇本1976年
    《卡車》電影劇本1977年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lǐng)地》散文1977年
    《伊甸影院》小說1977年
    《黑夜號輪船》電影劇本1978年
    《塞薩萊》電影劇本1979年
    《否決之手》電影劇本1979年
    《奧萊莉婭·斯泰納》,又稱《墨爾本的奧萊莉婭》電影劇本1979年
    《奧萊莉婭·斯泰納》,又稱《溫哥華的奧萊莉婭》電影劇本1979年
    《薇拉·巴克斯特或大西洋海濱》電影劇本1980年
    《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說1980年
    《八〇年夏》小說1980年
    《藍眼睛,黑頭發(fā)》小說1980年
    《阿加莎》小說1981年
    《外面的世界》散文1981年
    《女孩和男童》小說1981年
    《羅馬對話》電影劇本1982年
    《大西洋男人》小說1982年
    《薩瓦納灣》小說1982年
    《絕癥》小說1982年
    《劇本集》(三)小說1984年
    《情人》小說1984年
    《痛苦》小說1985年
    《第二場音樂》小說1985年
    《契訶夫的海鷗》小說1985年
    《孩子們》電影劇本1985年
    《諾曼底海濱的妓女》小說1986年
    《物質(zhì)生活》散文1987年
    《艾米莉·L》小說1987年
    《夏雨》小說1990年
    《中國北方的情人》小說1991年
    《雅恩一安德烈亞·斯泰納》小說1992年
    《寫作》散文1993年
    《全在這里了》散文1995年

    參考資料

    電影作品

    中文名杜拉斯擔任職務(wù)上映年
    如歌的行版編劇1960
    女賊編劇1966
    音樂導演、編劇1967
    毀滅吧,她說導演、編劇1969
    娜妲莉·葛蘭吉導演、編劇1972
    恒河女人導演、編劇1974
    印度之歌導演、編劇、演員1975
    樹林里的兩天導演、編劇1976
    她的威尼斯名字在荒涼的加爾各答導演、編劇1976
    巴克斯特,維拉巴克斯特導演、編劇、演員1977
    卡車導演、編劇、演員1977
    Cesarée導演、編劇、演員1978
    否決之手導演、編劇、演員1978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導演、編劇、演員1979
    黑夜號輪船導演、編劇、演員1979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導演、編劇1979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導演、編劇1981
    大西洋的男人導演、編劇1981
    羅馬對話導演、編劇1982
    Enfants, Les導演、編劇1984
    寫作編劇、演員1993
    杜拉斯談杜拉斯編劇、演員1993

    創(chuàng)作特點

    作品主題

    愛情

    有人說,杜拉斯的作品表現(xiàn)了淫婦蕩女的世界,其實并不盡然。在通常謂況下,杜拉斯所寫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幾乎沒有正當職業(yè)的游手好閑之人。

    對絕對愛情的追求,是杜拉斯文學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主題,而且其他許多主題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之服務(wù)的。盡管杜拉斯曾經(jīng)宣稱,她已經(jīng)一點不喜歡談?wù)搻矍榱耍瑦矍橐巡辉偈顾信d趣了。但我們發(fā)現(xiàn),為愛所困的杜拉斯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絕對愛情的尋求。在她后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尤其是在《情人》里,絕對愛情似乎完全被性愛、肉欲所取代。杜拉斯的愛情觀是獨特的,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愛情能夠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夠通過“我”對他者的開放,能夠最大限度地張揚自我。杜拉斯心里明白愛情是不會主動送上門的、必須自己去尋求,尤其是絕對愛情有時只有“第一次”。

    性愛

    杜拉斯選擇了對欲望本原的回歸,試圖通過性愛的宣泄,剝離出愛的原欲,將愛情最原始的快樂交還給人類。在杜拉斯看來,也許這種沒有了道德束縛的近乎純潔的欲望,才是愛最核心助本質(zhì)。杜拉斯對身體言說的坦率不僅體現(xiàn)在男女性愛,還涉足了其他更為嚴格的禁忌,在內(nèi)容上呈現(xiàn)出極為先鋒的姿態(tài)。如對同性的欲望。
    盡管杜拉斯對欲望的追尋最終走向了虛無,但她的深刻之處,在于人格從緊緊束縛欲望的道德中解放出來,交還給絕望卻永恒的欲望本身,使人退卻、驚懼的犯罪感被純潔而自然地打碎,人得以回歸原本屬于自己的歡樂,無拘無束地繼續(xù)生命的探求。真正的痛苦不是欲望,而是人類把惡賦予了欲望。在作家中,描寫欲望的并不少;金錢、情欲,但大都陷于疏常,缺乏杜拉斯對人性的深層探索,她寫出的是純沽無辜的欲望,它充滿了生命的力量和美。確實,人首先是具有肉身實在的人,而生命的存在首先且一直是肉身的存在?刂粕,只會讓生命枯萎,滅絕肉身的欲望便意味著生命的消亡。因而,杜拉斯的小說中同時透射著厚顏無恥與純潔無理的光耀,回避著思維中慣有的理解,卻在它所貫通的深度達到了廣泛的接納。

    女權(quán)

    杜拉斯本人雖然在談話中否認自己是女權(quán)運動的領(lǐng)袖,但她確實參加過爭取女性權(quán)利的各種活動。“我寫作不是為了寫女人,我寫女人是為了寫我自己,寫那個穿越了多少個世紀中的我自己”。從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的女權(quán)主義作家,但是她確實在書中寫了眾多跟她一樣的女人,她“總是作為女人來面對一切,來看待無論什么問題”。她的作品中滲透著強烈的女性意識是吸引大量女性批評目光的主要原因。

    孤獨

    當人感受到孤獨時,第一個反應(yīng)便是遠避,不假思索的逃避,因為人是群體性的動物。杜拉斯不回避人面對孤獨時的恐慌,她抓住了人面對孤獨時那種急欲逃脫的心理,對孤獨的回避方式進行了夸張的展現(xiàn)。她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面對無法克服的孤獨時常常表現(xiàn)得異常的極端,這種極端的方式有遺忘、嗜睡等等,飽受孤獨折磨的人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魂不守舍的樣子,如行尸走肉,更甚者就是完全的癲瘋。

    杜拉斯的作品無一例外的使人感到壓抑,情節(jié)的撲朔迷離,結(jié)構(gòu)的支離破碎,語言的晦澀難懂,使得她的作品榮上了陰森恐怖的面紗,然而杜拉斯的黑色小說卻帶給人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杜拉斯的小說認可了人類不可逃避孤獨的宿命,她認為孤獨是個具有吸引力的老東西,積極樂觀的面對它。使得被動的感受轉(zhuǎn)換成為積權(quán)主動的生命體驗。杜拉斯讓一群身處孤獨中的人們在精神上顛覆了孤獨,使得那被認為是壓抑的孤獨感受轉(zhuǎn)變成主動感知生命的內(nèi)驅(qū)力。人在孤獨中變得賦有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孤獨像興奮劑,刺激人們努力去尋求和接近生命的本質(zhì)。

    責任

    殖民,戰(zhàn)爭,種族歧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一直是杜拉斯關(guān)注的焦點。杜拉斯雖然很早就退出了法國共產(chǎn)黨,但是她從來不忘站在無產(chǎn)階級的立場上,向世界上所有不公正的現(xiàn)象發(fā)出正義的譴責。

    藝術(shù)特色

    對于傳統(tǒng)的小說來說,敘述意味著情節(jié)的產(chǎn)生、發(fā)展、高潮和結(jié)局,一切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很強,而這些在杜拉斯的小說中都不具備,情節(jié)淡化到幾乎沒有,而且往往是破碎的、無序的,徹底遠離了傳統(tǒng)的“全知全能式”的敘述方式。杜拉斯的作品時就會發(fā)現(xiàn),故事極其平淡簡單,寥寥幾句話就可概括。淡化故事情節(jié)的結(jié)果,必然是強化人物的心靈刻畫和心理分析。

    杜拉斯的作品中,電影化手法的運用,加強了作品的畫面感,卻可能帶來支離破碎的感覺。但杜拉斯憑借著她在小說中成功營造的某種情緒和氣氛,賦予了貌似殘缺、不連續(xù)的畫面后一種內(nèi)在的流暢。

    除了電影化手段的運用外,多重的敘述視角也是杜拉斯小說的一大特點。杜拉斯的作品不是由情節(jié)和沖突來貫穿的,而是由無數(shù)的意念拼貼而成。邏輯性的敘事被反邏輯性的心理意象所取代,在看似零亂無序中卻有一種內(nèi)在的連貫。這種模糊、不確定、非線性的敘事,呈現(xiàn)出強烈的后現(xiàn)代風格。但這種不確定、不完整的形式反而使作品有詩的品性。模糊、不確定容易使人聯(lián)想,零碎、斷裂、不完整造成了情感的懸置、緊張,再加上作家短小的句子、音樂一樣反復出現(xiàn)的象征性事物、場景,都使讀者仿佛置于詩、音樂的氛圍。

    杜拉斯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為了表達作品主題而存在的,為了深刻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她的人物形象就保持在模糊狀態(tài),但作家自己對每一個人物的內(nèi)心都了如指掌,沒有名字或者只有字母拼成的名字只是為了盡可能地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表達作品主題。杜拉斯的人物貌似于其他當代小說中的人物,空洞、扁平、模糊,缺乏鮮明形象,但他們內(nèi)心充滿欲望、渴望激情,受過生活的傷痛,精神游離于周圍的人、物,沉浸在非理性的世界中,想象、睡眠、哭泣,叫喊是他們的非理性語言。他們是作家觀念的代言人,正如詩歌中的意象,他們的存在賦予了文本簡約、抽象卻含蓄、深沉的風格,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詩化品格。

    對杜拉斯而言,背景的設(shè)置更多地是為了映襯人物的心理活動,渲染其小說特有的濃重氛圍。但是杜拉斯小說的背景已經(jīng)失去了傳統(tǒng)小說的完整性統(tǒng)一性,而呈現(xiàn)出支離破碎的傾向,并且描寫非常簡潔,常常只是一個事物、幾句話,是完全寫意的表達,但由于作家的語言具有極濃的情感飽和度,因而,只言片語就可能構(gòu)成人物的心理背景,令人震動。

    單音節(jié)詞和簡單句構(gòu)成了杜拉斯作品的主要句式框架,并且用的是平淡的并列手法,但由此卻使短句之間產(chǎn)生了很強的意義生成能力,正如同詩歌的語言一般,留有充分想象空間的短句使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性,營造了簡潔卻豐饒的故事氛圍。

    另外,杜拉斯還善于運用重復敘述為小說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正如音樂和詩歌中的復沓手法,將那些關(guān)鍵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指向作者心頭之結(jié)的場景,一次次反復描寫,使文本產(chǎn)生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榮譽記錄

    文學類
    ?1984    龔古爾文學獎    《情人》    (獲獎)    ?1983    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    (獲獎)    ?1976    讓·科克托獎    《整天在樹木之中》    (獲獎)    ?1970    易卜生文學獎    (獲獎)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現(xiàn)代小說的最高成就者是卡爾維諾、君特·格拉斯、莫迪亞諾,還有瑪格麗特·杜拉斯”。(作家王小波)

    “中法兩國文化相契的地方比較多,可以說杜拉斯和羅蘭·巴特是其中的通道。”(作家孫甘露)

    “承認或者隱而不說,是形成杜拉斯作品風格的魅力之所在:意指的震顫波動!保ǚ▏脑u論家米雷爾·卡勒—格魯貝爾)

    TAGS: 文學家
    名人推薦
    • 錢澄之
      錢澄之(1612~1693),初名秉鐙,字飲光,一字幼光,晚號田間老人、西頑道人。漢族,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人。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錢澄之自...
    • 比切·斯托夫人
      哈麗葉特·比切·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 ,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著名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
    • 李汝珍
      李汝珍(約1763年-約1830年),字松石,號松石道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所以人稱北平子,清代著名小說家。博學多才,精通文學、音韻等,現(xiàn)...
    • 施米特
      類星體,顧名思義是一種類似恒星卻又不是恒星的天體,這里說的"類似"指的是外貌,因為從照片上看起來,類星體與普通恒星簡直沒有多大區(qū)別...
    • 李冷云
      冷云,柘人 ,字流溪,煙塵,號狂癡道人,山中醉客。其人放蕩不羈,喜青山而厭凡塵,好綠水而棄宮閣。其一生坎坷,少友多難。與商丘盧公子征者,柘...
    • 王遠洋
      王遠洋(1962~ ),筆名遠洋。河南新縣人。畢業(yè)于武漢大學。1980年開始文學寫作。1989年加入河南作協(xié),1994年轉(zhuǎn)入廣東作協(xié)及深圳作協(xié)(任理事),2002加入中國作協(xié)。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