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長治燴面”是長治地區(qū)伊斯蘭教回回族家庭一種古老的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相關故事
明代永樂年間朱元璋的第二十個兒子沈王朱模在潞州(現(xiàn)在的長治)享受天年時,常到民間察訪。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門外西和村和八義村一帶。日當中午,人困馬乏,腰疼腿酸,饑餓難忍,便坐在路旁休息。這時,一位頭戴黑紗的少女,手提著罐子和籃子走來。朱模見是一位回族姑娘,便和氣地問:“小姑娘你到哪里去呀!”小姑娘說:“我去地里給爺爺送飯哩!薄八偷氖裁达?”“羊肉老圪扯”(長治縣一帶百姓稱寬面條為老圪扯)。沈王驚喜地說:“我能看看你這羊肉老圪扯嗎?”小姑娘二話沒說就揭開罐蓋讓沈王看,結果一股濃郁的膻香味飄然而出,沈王說:“真香呀!我能嘗嘗嗎?”于是善良的小姑娘就給沈王倒了半碗讓他吃。沈王本來就餓得不行,一接住這半碗香噴噴的羊肉老圪扯,便狼吞虎咽地三口兩口吃了個精光,邊吃邊說:“真好吃!真好吃!”于是沈王便問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家里有幾口人,哪個村的。小姑娘說:“我叫春姑,西和村人,父母去世,家里只有我和爺爺兩人。”
沈王朱;氐铰褐莼食牵恢被匚吨前胪胙蛉饫羡俪兜南沲r味。于是他把他的回民衛(wèi)大隊長買本齋叫到皇宮,讓他去西和把春姑及爺爺叫到他的皇城,并給爺倆安排好住處,在后花園修了座清真灶房,就這樣春姑成了朱模家庭的一位回族廚娘。從此,皇城里又多了一種主食羊肉老圪扯。
沈王去世后,春姑也離開了皇城。在隊長買本齋的幫助下,在銅鍋街落戶成家。春姑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就在天晚集市搭棚壘灶開了個小小面食館,專營“羊肉老圪扯”。鮮味可口,物美價廉,食者絡繹不絕。在她的引導下很多回民跟她學習“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天長日久,代代相傳傳到了河南、傳到了陜西、傳到了甘肅、傳到了寧夏,也傳到了河北、天津等地,成了回族致富的門路。常言說得好,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在潞州這種美食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戰(zhàn)亂期間,長治(古稱潞州、潞安)街頭卻不見賣“羊肉老圪扯”面條的小攤小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