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儺戲簡介

    2021-10-20    贛州   

    儺戲是河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貴州省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劇。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

    2006年,儺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儺戲

    劇種簡史

    產(chǎn)生背景

    儺,古書解為驅(qū)鬼逐疫。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qū)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在傳統(tǒng)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并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于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qū)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時被稱為“儺”。從中國古代商周時起,就把祭祀神靈作為重要的活動。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眾渴望驅(qū)逐苦難,追求幸福生活最樸素的表達,國家要祭,民間也要祭。如日月星辰、風師雨師、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這種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稱為儺,并且國家有大儺,民間有鄉(xiāng)人儺。在祭祀的儀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禮樂,這種歌舞也就是儺舞。儺在民間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jié),豐富了表演,向儺戲轉(zhuǎn)化。而這種儺戲就是最原始的戲曲。

    發(fā)展過程

    儺儀由天子所命的莊嚴祭祀,漸變發(fā)展到民間,經(jīng)歷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個階段。漢魏時期,儺事活動的規(guī)模變得更加盛大,儀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個,另各有12個黃門弟子和神獸,120名扈從,其余裝扮成各種神盠的演員多達上千人。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儺變驅(qū)鬼逐疫而為酬神納吉。主角方相氏讓位于青龍、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剛、力士等護法神。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變酬神為娛人,傳統(tǒng)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變而為儺公、儺母;再變則成灶公、灶母;至晚唐,連乞丐也加進了儺儀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漸淡化,而現(xiàn)實社會的習俗充塞儺祭儀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戶戴面具,穿紅衣,挈黨連群,通宵達旦,遍索酒食,場面十分壯觀。

    唐宋以后,隨著儺事活動的廣泛流傳,在驅(qū)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借用,還有不少歷史故事和戰(zhàn)爭題材的內(nèi)容穿插其間,顯示出濃厚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特色,《蘭陵王》、《目連救母》等儺戲劇目便一直延傳至今。約在元明時,嬗變而成儺戲。

    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xiāng)黨》中記載的"鄉(xiāng)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xù),并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jié)合,衍變?yōu)槎喾N形態(tài)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流行。

    在儺戲形成的最初階段,像戲曲的出現(xiàn)一樣,它也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現(xiàn)象被人們普遍接受。由于它符合民眾的心理需求,因此傳播渠道也很廣泛,社會收效較明顯。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fā)展成為儺戲。除少數(shù)地方外,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十分流行,后來又傳入一些邊遠地區(qū),特別是巫術氣氛較濃的邊遠落后地區(qū),經(jīng)過當?shù)孛竦奈蘸屠,最后固定成俗,成為中國眾多民俗文化之一?/p>

    儺戲流行于四川、貴州、江西、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qū)。湖南、湖北的儺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長處,四川、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儺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優(yōu)勢。后世儺戲逐漸發(fā)展成一種娛樂性的民間舞蹈,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名稱,又稱鬼舞、跳儺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逐漸加深。人們思想上的宗教意識相應減少,而娛人慶典的氣氛卻日益增多,最終將是宗教成分的完全消失,變成純粹娛人取樂,供人消遣的戲劇。

    現(xiàn)狀

    改革開放后,儺戲得到學術界的重視,成為一門內(nèi)涵古老的新興學科,20多年來迅速涌現(xiàn)了一大批研究性、記述性成果,一些省份還依照《中國戲曲志》的編撰體例出版了如《湖南儺戲志》《四川儺戲志》一類的志書,成果十分豐富,并為今后儺文化學科的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是,由于資料發(fā)掘與成書時間的相對集中,難免在資料整理、認定、梳理、分類方面有所疏漏,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也相對薄弱。按照一門歷史文化學科構(gòu)建的標準來衡量,我國現(xiàn)有儺文化研究呈現(xiàn)出枝葉繁茂、主桿不齊的狀況,尚待改進和加強。此外,傳統(tǒng)的儺戲演出形式變得罕見,絕大多數(shù)儺戲表演已脫離了祭祀儀式,演化為民俗活動、旅游節(jié)目中的舞蹈節(jié)目或民俗展示,其祭祀性逐漸弱化,為展示性所代替。

    進入21世紀,國家對儺文化的發(fā)掘、搶救、保護和研究更為重視,各地許多儺文化項目進入國家和省市非遺名錄。2006年5月20日,儺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6月7日,儺戲(萬載開口儺、鶴峰儺戲、恩施儺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2011年5月23日,儺戲(任莊扇鼓儺戲、德安潘公戲、梅山儺戲、荔波布依族儺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11月11日,儺戲(臨武儺戲、慶壇)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儺戲參與其中。

    分布區(qū)域

    古代,儺祭、儺戲的流行面很廣,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嫩江流域、西南地區(qū)都有流行。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演進,儺祭、儺戲在嫩江流域、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一帶則日趨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區(qū)長期以來交通閉塞、科學技術落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閉性社會環(huán)境為儺祭和儺戲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那種信息閉塞的文化環(huán)境中,社會進化的步子分緩慢的,加上邊區(qū)的巫文化既保守又發(fā)達,使得儺祭到儺戲的發(fā)展長期浸泡在那種巫術氣氛十分濃重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之中,滋長并根深蒂固,才導致了儺祭到儺戲的進化速度與當?shù)氐纳鐣,并且還保留有相當部分的宗教因素。以貴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帶,包括貴州全省、云南東都、四川南部、重慶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廣西北部及安徽南部,時至今日仍為儺祭和儺戲流行的地區(qū),而且保存的儺戲最多、品種最全、特色最為顯著。

    傳統(tǒng)劇目

    儺戲的演出劇目不多,內(nèi)容也較為簡單,大都與宗教和驅(qū)疫納福有關。一般來源于兩方面,一是從請神的需要出發(fā);二是從娛神娛人的需要出發(fā),扮演一些與請神法事無關的劇目。儺戲可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戲”統(tǒng)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jié)的折子戲和連臺大戲。

    從總體來看,儺戲劇目可分三類:

    一類是正本戲,多屬巫師作法事必須唱的,如《仙姑送子》、《梁山土地》、《發(fā)五猖》等,這類劇目宗教色彩濃,情節(jié)簡單,戴面具演出,多唱巫腔。

    二是儺堂小戲,在儺壇和高臺均能演出。如《采香》、《造云樓》、《打鑾駕》即《陳州放糧》、《青家莊》等。這類劇目宗教色彩淡一些,世俗及娛樂成分較重,常在法事程序中的"唱戲"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變化。

    三是一些稱為"外臺戲"的戲,如《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又稱《柳毅傳書》或《騎龍下!罚耖g經(jīng)常把《龍王女》與《孟姜女》、《龐氏女》(東漢孝子姜詩及其妻子龐氏的故事)并稱"三女戲"。此外還有一些取材于《目連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故事的劇目。這類劇目戲曲化程度較高。儺戲劇目一般唱多白少,但也有一些白口戲。演出時以各地方言為主,生動樸實。

    戲曲音樂

    音樂

    儺戲音樂比較豐富,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歌舞、宗教音樂、說唱和戲曲音樂。

    一、民間歌曲

    民間歌曲是儺戲音樂的基礎,包括山歌、小調(diào)、敘事歌曲、勞動歌曲等。

    二、民間歌舞音樂

    其中古代文化的層累面很清晰地展現(xiàn),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曲調(diào)多屬分節(jié)歌體的上下句結(jié)構(gòu),段與段之間用打擊樂過渡,歌唱以一唱眾和為主。

    三、民間宗教音樂

    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簡單,以口語性和吟誦性為主要特征,說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

    四、說唱戲曲

    通常在說唱中加入對唱和幫腔,臺上臺下應和。戲曲部分可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qū)ζ涞挠绊。隨著劇目的豐富,唱腔的戲劇性增強,表現(xiàn)力加大,還吸收融匯了一些兄弟戲曲劇種的聲腔音樂,角色唱腔已呈雛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當唱腔和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曲調(diào)。

    器樂

    常用的樂器是小鑼、中鑼、鈸小釵、鼓、師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樂器。除湖南沅陵等少數(shù)地區(qū)用嗩吶在句尾伴奏外,多數(shù)儺戲只使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

    唱腔

    音樂主要由正腔和小調(diào)兩大類組成,正腔類唱腔粗獷樸實,小調(diào)類歡快流暢,民歌風味濃。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等。演唱形式為鑼鼓伴奏、人聲接腔,音樂氣氛十分熱烈。

    表演藝術

    角色行當

    儺的表演者古稱巫覡、祭師,被視為溝通神鬼與常人的“通靈”者,表演時裝扮上各種服飾面具,模仿與扮演神鬼的動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驅(qū)鬼逐疫,祈福求愿。角色分列為一未、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貼旦、八小生,主要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多數(shù)戴面具表演。

    儺戲在人物的塑造上借助面具來烘托,即木雕面具和獸皮面具。臉譜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畫,根據(jù)不同的人物選取不同的獸皮。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特色技藝

    儺戲中也有儺技表演,如噴水畫符、撈油鍋、捧熾石、滾榨刺、過火炕、過火海、跺火磚、吞火吐火、咬鏵口、踩刀梯等。儺戲演員多是巫師出身,劇目又多是宗教色彩,其表演具有濃烈的宗教風格。如臺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訣”,以及柳巾、師刀、師棍等特種道具的運用等.

    演出形式

    儺戲的演出形式很特別。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儺戲角色,便是靠面具來區(qū)分角色行當。面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為木質(zhì),也有絲質(zhì),所繪花紋及色彩,各地大同小異。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較為直觀地表現(xiàn)出角色性格。儺戲的面具來源甚古,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面,是紋面的再度夸張,既增加了自我獰戾與異狀變形后的神秘感,對疫鬼增加了威攝力,又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儺舞的表演形式與面具的制作,對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舞蹈產(chǎn)生影響,如藏族的"羌姆",壯、瑤、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師公舞",就是吸收了漢族儺舞的許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發(fā)展成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儺面具以柏楊和酸棗等木料為原料。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開始,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細雕兩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頭飾位置,雕成立體圖形,以確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具體形象。細雕是將各部位進行認真刻畫,有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刀法上有鑿、鏤、剔、剜、劃、挑、戳、刻、鏟、鉆、拓、削等。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細紗布打磨各細致部位。對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治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的鮮艷度。

    另外,儺戲的演出形式與其他戲曲不同,它與沖儺等宗教活動融為一體。儺戲的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開壇、開洞、閉壇。開壇和閉壇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開洞門后就演出儺戲劇目。迷信的鄉(xiāng)人遇上一病兩痛、三災六難,以為是鬼神作祟,便請求神靈庇護,并許下儺愿。一旦到了還儺愿的時候,還要備好香紙、法器和祭獻的用品。清末儺戲班子,邊做法事,邊演儺戲。儺戲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著神像,三面向觀眾,時空虛擬。儺戲班子里的演員也兼法事主持,他們既能唱、又能舞,還會“判卦”、“繪符”、“念咒”等法事技能。儺戲班多以“壇門”組合,藝人一般以作法事開始,以唱《盤洞》戲為結(jié)束。湘北一帶還儺愿演出,則要經(jīng)過發(fā)功曹、扎寨、請神、安位、出土地、點雄發(fā)猖、姜女團圓、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有關劇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與演出形同一體。

    班社藝人

    班社

    儺戲班稱“壇”,班主稱“壇主”或“掌壇師”。一個儺壇約8至10人不等,常有嚴格的班規(guī)。儺戲的傳承主要是目耳相授,而且要舉行拜現(xiàn)師儀式,學徒期滿后,必須要有較好的表演才能與驚人的記憶力的弟子才能“度職”升為“掌壇”。史載"無儺不成村",儺戲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有據(jù)可查的如江西南豐的石油村儺班、上甘村儺班、大儺班、竹馬班、八仙班、和合班等儺班,至今依舊活躍并演出的有重慶酉陽的陳永霞壇班和黃光堯壇班以及安徽貴池區(qū)梅街鎮(zhèn)的“吉祥儺舞團”、蕩里姚儺班等。

    石油村儺班

    南豐“石郵儺”始于漢代。清同治南豐縣金砂村《余氏族譜·儺神辨記》載:“漢吳芮將軍封軍山王者,昔常從陳平討賊駐軍山。對豐人語曰:u2018此地不數(shù)十年有刀兵,蓋由軍峰聳峙煞氣所鐘,凡爾鄉(xiāng)民一帶介在山輒,須祖周公之制,傳儺以靖妖氛。u2019”所傳之儺很快在當?shù)亓餍虚_來。唐末,余氏為避亂,由余干遷南豐金砂,主廟祀儺神,世襲“驅(qū)儺”。明宣德年間,鄉(xiāng)人吳潮宗出任廣東潮州海陽縣令,解職返鄉(xiāng)時,購嵊頭山樂姓屋址修建儺神廟,在石郵傳播鄉(xiāng)儺。石郵儺班始終由8人組成,論資排輩,代代相承。年紀長者稱為“大伯”,為儺班班主,次稱“二伯”,并以此類推,直至“八伯”。八伯中一人去世,依次遞進,并從雜姓弟子中推選一人為八伯。每年從正月初一至十六,為儺班活動期,平日禁跳。儺班弟子負責跳儺和舉行儀式,從古到今,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凡村民新蓋房屋,或家庭分居,或鬧病等原因,都要舉行當年的搜儺儀式。搜儺中的儺舞表演節(jié)目有《開山》、《紙錢》、《雷公》等。石郵儺舞動作古樸遒勁,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間可長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兩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隨意性。石郵儺舞的藝訣是笑晃頭、怒抖肩、腳勾手彎身段圓、指出快、腕反彈、手腳同步順一邊,概括起來便是,梗、拙、擰、傾、跺、甩、推、抖。

    三坑村和合班

    和仙、合仙是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喜神,南豐縣的鄉(xiāng)儺隊都有和合舞。而在該縣的白舍鎮(zhèn)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處偏僻山窩里,在過年時節(jié),和合的地位至高無上。鄉(xiāng)民們篤信兩位神仙小童可以為他們新年帶來福分,相信勤勞奮斗、適時順應、誠信買賣,生活一定會和諧合安。從清代開始,這里的儺班就在族譜上有了記載,每班4至5人,2枚面具,2個小孩表演,2、3個青年或成人伴奏。在家中神龕供奉面具。不同于其他鄉(xiāng)村的大儺班,三坑的儺班則由兩姓家族分別組成,王氏跳“和合”,聶姓跳“判神”。三坑村的儺神有四位,王姓擁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聶姓擁有判官、小鬼二位驅(qū)邪神靈。這些圣神以儺面具為相,分別恭放在家族祠堂。和合的扮演者均為10歲左右的孩童,雖然戴上面具轉(zhuǎn)換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潑的舞姿的確讓人覺得可愛。和仙腹前裝肚,右手拿毛筆,左手握竹簡,象征讀書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盤,暗合勤儉治家,相同的情節(jié)、動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復6次,寓意六六大順,家人和睦。

    在三坑,儺祭年年有,儺舞年年跳,舉燈禮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舉行,按族規(guī)輪流起燈,延續(xù)了幾百年的古儺規(guī)從無變更,形成了三坑村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儺風情。

    中壩鄉(xiāng)儺戲班

    貴州省印江縣中壩鄉(xiāng)爛壩溝儺戲班成立于1987年10月,現(xiàn)有藝人5人,張澤君任掌壇師。該儺戲班表演的儺戲為陰戲,屬于“鄉(xiāng)人儺”,在本地稱“沖儺還愿”,又稱“跳菩薩”。該班子表演的正戲有:《報戲三郎》、《開路將軍》、《引兵土地》、《點兵仙官》、《押兵仙師》、《出秦童甘生》、《出先鋒》、《出開山》、《安龍奠土》、《出判官》、《倒儺》。表演的雜戲有:《張仙娘勾陰愿》、《張少子打魚》、《唐二挑擔送蘇秦》、《祭四老爺》、《講春》、《打錢桿(莽蛇記、江湖詩、二十四孝)》等具有啟迪教育他人、改惡從善的戲。在儺技的表演過程中,主要有上刀梯、撈油鍋、滾刺筒,翻案解結(jié)等絕枝。儺面具有:報戲、土地、蔡陽、關公、靈官、唐氏太婆、秦童、甘生、先鋒、和尚、開山、鐘馗、判官、將軍、柳三、楊四、李龍、師爺?shù)?4幅。法器有:牛角、牌帶、司刀、卦子、馬鞭、祖師棍(杵師棍)、令牌、朝簡、令旗、玉皇印、斗、寶劍、鑼、鼓、鈸、法衣、法冠、法圍等。收藏有儺戲手抄本:《開壇禮清》、《立牛坐橋》、《交標》、《和神》、《運星祀灶》、《和神下馬》、《出豹戲》、《開路將軍》、《出先鋒》、《打開山》等40余本。

    蕩里姚儺班

    貴池蕩里姚“以委婉、細膩為風格特色,代表表演項目有《舞傘》、雙人和多人舞蹈《打赤鳥》、《五星會》、《高蹺馬·花關索大戰(zhàn)鮑三娘》以及使用古老青陽腔表演的《和番記·分別》和《關公斬妖》。安徽池州是儺戲之鄉(xiāng),有“無儺不成村”之說。儺戲主要流行于九華山北麓方圓百里的劉街、姚街、梅街、清溪等村落的姜、杜、姚、劉等姓氏家族中。劉街的“蕩里姚”儺班第三十七世祖姚祥七,于北宋由江西新建縣遷往貴池。

    2000年8月,應新加坡牛車水人民劇場基金義安城的邀請,池州儺首次走出國門。隨后,池州儺又相繼赴韓國、匈牙利、德國等海外演出。 2008年11月,他們攜帶6個節(jié)目應邀參加法國第十二屆意象藝術節(jié),連演5場,場場爆滿。

    傳承人

    龍開春

    龍開春,男,湖南懷化天井寨人,于1948年2月加入儺戲班,數(shù)十年間演出不輟,與叔父龍子明一起,培養(yǎng)了儺戲演員近30名,承上啟下地傳承劇目28個。

    龍開春能夠飾演各類劇中人物,如劉備、關公、張飛、關平、周倉、王允、呂布、華佗、蔡陽、劉高、癩子、強盜、巫師、看香婆、縣官、衙役、農(nóng)人、農(nóng)婦、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據(jù)劇情將劇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一人串演多個角色,是儺戲班子的頂梁柱,為儺戲不可替代的主要繼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擄瘟 華佗救民》、《桃園結(jié)義》、《古城會》、《戰(zhàn)華容》、《關公教子》、《云長養(yǎng)傷》、《關公捉貂蟬》、《老漢推車》、《癩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于1950年,8歲便登臺表演儺戲,1985年從爺爺李正年那里接過了“社首”的位子,成為第十九代傳人。作為“社首”,李增旺只負責組織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務性工作,不用參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安固義儺戲的傳承人。

    劉臣瑜

    劉臣瑜,男,漢族,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長輩影響,參與宗族儺事活動。17歲登臺搬演儺戲劇中角色,現(xiàn)任本村劉姓宗族儺戲會會長。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恢復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儺戲搬演,憑記憶親筆書寫了該宗族所演的儺戲劇本和儺舞喊段詞。他先后培養(yǎng)了十幾位后生熟練掌握了儺戲的各種角色,指導新一輩鼓師獨立擔當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參加了在山西臨汾召開的“中國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并展演了儺戲、儺舞。2005年6月,參加在江西南昌召開的“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學術研討會和文化藝術周”中獲表演金獎和踩街表演優(yōu)秀獎。

    姚家偉

    姚家偉,男,漢族,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對儺戲愛好,對現(xiàn)存蕩里姚儺戲復出,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從父輩那里學到了一些儺戲技藝,每年都參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演出分別獲金獎、優(yōu)秀表演獎;代表池州市參加黃山民俗文化節(jié)演出,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代表貴池旅游局參加安徽國際旅游文化月演出獲二等獎。

    譚學朝

    土家儺戲大師譚學朝,恩施市三岔鄉(xiāng)鴉沐羽村四組人,自幼開始在農(nóng)村從事儺戲、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譚學朝“民間藝術家”稱號。

    譚學朝一生致力于儺戲的傳承與發(fā)展,特別是在他晚年時期,譚學朝將儺戲逐漸與現(xiàn)代元素相結(jié)合,獨辟蹊徑;在儺戲演出面具的雕刻和制作上亦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從1986年以來,譚學朝以協(xié)會為基礎,開始系統(tǒng)地向會員傳授儺戲藝術。在他的引導下,三岔儺戲聲譽越來越高,三岔鄉(xiāng)因此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謂,譚學朝被命名為恩施州首屆民間藝術大師。

    代表分支

    江西儺戲

    江西儺的品類之豐富,在中國儺文化中也不多見。從其性質(zhì)而言,如儺祭、儺藝術之分;從表現(xiàn)形式而言,有“開口儺”、“閉口儺”,“文儺”、“武儺”之別;從藝術開礦而言,則有“儺戲”、“儺舞”相輔相成。正是由于這種豐富,贛儺才能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歷程中,存其生命,葆其活力。贛儺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贛儺在歷時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使自己適應時代發(fā)展,并不斷從釋、儒、道三教中汲取營養(yǎng),文化積淀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儀式,具備了祭祀場所,以及由儺祭影響形成的民間習俗、文化活動等的贛儺文化體系。

    寧都儺戲

    寧都儺舞是贛南僅存的儺舞,其所在地為江西寧都南部的黃石鄉(xiāng)中村。這個村自明代洪武年間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寧都中村儺舞到清代已形成儺戲,面具達108個,節(jié)目也較多。通常演出的節(jié)目有《打安樂》、《打鐘馗》、《打冬易》、《打王卯》(又稱《王卯醉酒》)。

    寧都中村的儺舞表演一般在每年兩次的“禳神”期間進行。一次是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次是農(nóng)歷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

    這里的儺戲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點有些類似道教“踏罡”、“踩靈”等步伐,動作雖簡單卻相當原始,也很優(yōu)雅。表演時,不論演什么角色,演員都必須頭戴面具,面具由樟木雕鑿而成。演員用不同身段動作區(qū)別男女角色,配器也簡單,主要以鑼鼓伴奏,人聲幫和。服裝有兩種,一為紅色,代表男性;一為綠色,代表女性。服裝前后有特殊圖案和道教符錄等標志,頭上用一塊一面紅、一面黑的頭巾包扎。道具也很簡單,大多是用木制劍和木制令尺令箭或根據(jù)劇情需要制作的其他道具。

    中村儺戲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jù)說先前可演《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大戲,到今天僅保存《賴公射月》、《太公釣魚》、《鐘馗斬鬼》等7個節(jié)目,劇情單調(diào),內(nèi)容簡單,但原汁原味,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到今天,面具僅存下34個,能演儺戲的也只剩下郭家習、郭天春兩位老人。

    萍鄉(xiāng)儺舞

    儺舞 ,萍鄉(xiāng)俗稱“仰儺神”(仰,方言為舞跳之意),“耍儺神”、“耍儺案”、“蹍儺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須踩在鑼點上而稱為“踩儺”、“踩儺案”。萍鄉(xiāng)儺舞一直沿襲“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戶”所謂“沿門舞”的習俗。

    一是索室。按舊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縣城集結(jié),在“官迎”后才正式開始。

    二是夜場演出。儺隊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兩三個小時的節(jié)目。

    三是封洞儀式,即儺隊回儺廟將面具擱置神龕上和神龕下密封 。封洞是跳儺中最大的活動,當天在儺廟要通宵達旦表演儺舞。

    舞蹈節(jié)目依據(jù)面具名稱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類推。舞蹈的特點大體可分三類:一是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對峙而舞為特色;三是以雄壯剽悍、風趣詼諧為特點。舞蹈節(jié)目有:《頭陣》、《太子》、《關公》、《三將軍》、《趙公》、《鐘馗捉小鬼》,《雷公電母》、《瘟神下界》、《先鋒祭將》、《功曹奏本》、《歐陽將軍》、《小鬼戲判官》、《關公觀南北二斗》、《關公戰(zhàn)顏良》等。

    江西萍鄉(xiāng),普遍流傳著關于“銅面具”的傳說。據(jù)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制。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面具在儺舞中具有特殊的位置,是儺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為供奉和舞耍兩種面具。萍鄉(xiāng)的儺面具,原有4000多幅,現(xiàn)存700多幅,制作時間從元末、明清到民國時期都有。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并在面具頭頂后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谷、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涂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后,據(jù)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

    萍鄉(xiāng)儺面具的雕刻,蘊含著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其中傳承著歷代藝人對儺的祟信和理解,將先民們對神靈的偶像崇拜,對鬼魅疫癘的痛恨,通過面具的制作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人們至今仍能感受到遠古先民請神驅(qū)鬼的巨大震攝力。

    河北儺戲

    武安儺戲

    武安市地處河北省南部,東距邯鄲市30華里。武安儺戲歷史久遠。從武安儺戲的規(guī)模、陣容和角色來看,有宋代宮廷大儺的遺風。武安儺戲內(nèi)容豐富,娛神娛人節(jié)目多樣,有隊戲、賽戲、竹馬等。儺戲面具角色原始古樸。

    武安市固義村有一種古老的儺戲“捉黃鬼”,豐富的內(nèi)容,恢弘的氣勢,演出的同時還賽戲,以及花車、旱船、龍燈、獅子舞、武術、霸王鞭、秧歌等民間藝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600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shù)不下千人。整個演出期間還有迎神、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等儀式。

    “捉黃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害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邪惡勢力的代表。主要表現(xiàn)村民驅(qū)除鬼祟,祈盼村落平安、人畜兩旺的愿望,是原始火崇拜的遺續(xù)。"捉黃鬼"中的各種人物角色,大都以臉譜和面具為扮相。他們身著古裝和各種佩飾,面目或計策或猙獰。這些角色大都是世襲的,輩輩相傳,不派不選,使其久演不衰。

    儺戲是元宵活動的又一重頭戲。從正月十四,一直持續(xù)到十六晚上,分為賽馬戲和社火活動。儺戲是由祭祀時的舞蹈演化來的,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說唱與表演相結(jié)合的戲劇形式。儺戲保留了戲劇發(fā)展的原始形態(tài),有戲劇史上的"活化石"之稱。

    雛形時的戲劇,說唱與表演是由不同的角色扮演的。說唱者稱為"掌竹"。站在舞臺的前角,負責介紹人物和劇情。介紹一段,表演者表演一段,直至劇終。"掌竹"的角色隨著戲劇的發(fā)展早已被湮沒。而武安的儺戲卻仍然保留了"掌竹"的角色,使戲劇的歷史在此形成了定格。

    武安的社火表演豐富多彩。儺戲均由鑼鼓伴奏,劇目主要是三國及漢代以前的內(nèi)容,劇情較為簡單質(zhì)樸。在《岑彭馬武奪狀元》、《吊黑虎》、《吊勒馬》、《點鬼兵》和《打十棒鼓》等出戲中,都出現(xiàn)了"掌竹"角色。他的說唱半吟半唱,聲腔古樸渾厚,念詞多為七字句,大都押韻,處于由吟誦向唱腔發(fā)展的過渡階段。

    武安儺戲起源于夏商時期,與"磁山文化"一脈相承,是古老的、質(zhì)樸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間藝術形式和研究人類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民間戲曲等領域極其難得的活資料。武安儺戲的存在為研究中國儀式戲劇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實證資料,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武安儺戲演出中的特殊角色——掌竹,是我國宋金雜劇引戲人"竹竿子"在當今的遺存。武安儺戲完整地再現(xiàn)了中國儀式戲劇發(fā)展衍變中的四種形態(tài)。

    安徽儺戲

    儺戲在皖南地區(qū)較為常見,如貴池、徽州等地。貴池儺戲源于對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動,一般只在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時擇日演唱,演員和觀眾都是本宗族成員。貴池儺戲演出劇目有兩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以“悅神”為目的的儺舞與吉祥詞;另一類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節(jié)的正戲;罩莸貐^(qū)盛行的是儺舞,特點是不說不唱,有鑼鼓和樂器伴奏以烘托氣氛,人物主要通過夸張變形的面具來塑造。儺戲表演主要是為了娛神,同時也有娛人的功能,它是了解徽州習俗與民眾信仰的一個重要方面。

    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于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于中國佛教圣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qū)),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貴池區(qū)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xiāng)鎮(zhèn)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qū)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僅在祭祀和敬神時演出,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兩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儺舞、正戲、"新年齋"。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xiàn)形式。整臺"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jié)、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臺砌末等戲曲特征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劇目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的小戲,用于娛神,如《舞傘》、《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觀音》等。另一類是本戲,共有五大本:《劉文龍趕考》、《孟姜女尋夫》、《打鑾駕》(即《陳州放糧》)、《章文選趕考》(即《賣花記》)和《花關索》。儺戲曲調(diào)有曲牌和板腔兩種。伴奏樂器有: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小堂鼓等,無絲弦樂器。

    池州貴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舊習的程式和規(guī)范演出儺戲,至今有"無儺不成村"之說。1987年 2月,由中央藝術研究院、安徽省藝術研究所主持召開的古老稀有劇種--儺戲?qū)W術研討會在貴池舉行,同期舉辦了池州儺戲劇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覽,與會人員在劉街鄉(xiāng)觀看了儺戲現(xiàn)場演出,會后,《安徽日報》發(fā)表了有關論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徽州儺戲

    徽州儺活動歷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為盛行。祁門縣立春前的一天,縣令要率領下屬到城東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則扮戲相隨,立春日則祭祀太歲行儺。明嘉靖時,歙、休寧縣二月二十八日舉行紀念汪華的游行活動,人們戴著面具,在隊伍中邊歌邊舞,即為儺戲。婺源縣是徽州諸縣儺活動最為興盛的縣份,歷史上有“三十六儺班,七十二獅班”之說,往往獅儺同游,一邊舞獅,一邊是儺舞,以酬神娛人,故有“獅儺會神”之稱。

    從清朝中期開始,儺舞向儺戲方面演變。清光緒年間,休寧茗洲吳氏春秋二祀請儺戲演員來演戲成為宗族定例,并且是搭臺演戲,顯然吳氏的儺已經(jīng)是舞臺表演,成為儺戲。

    湖南儺戲

    侗族儺戲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xiāng)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時在“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的鑼鼓聲中跳躍進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

    咚咚推”有簡單情節(jié)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戲劇雛形的儺戲。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語。它的劇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癩子偷!贰ⅰ独蠞h推車》等;也有《關公捉貂蟬》、《古城會》等以關公為主角的三國戲!斑诉送啤钡囊魳范嘤僧?shù)厣礁琛⒚窀璋l(fā)展而成,常用的曲調(diào)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誦腔】、【壘歌】等!斑诉送啤毖莩獣r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稱為“交目”,共有36個。

    沅陵辰州儺戲

    辰州儺(又稱土家儺),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qū)流傳最廣的儺戲,見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縣志》、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順縣志》、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縣志》均有記載。沅陵縣七甲坪鎮(zhèn)尚有較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師沖儺還愿時,必唱儺戲。辰州儺由兩大流派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儺時,分為三個部份:即儺祭(又稱法事)、儺戲、儺技。

    貴州儺戲

    貴州民族民間儺戲系統(tǒng),主要有兩個系列,三個層次。貴州儺戲具有民族多、品種多、層次多、分布廣、保存完整等特點。

    德江土家族儺堂戲

    德江儺,作為一種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儺的一種,它源于古時儺儀。明代中期,德江儺堂戲已發(fā)育成熟,在民間占有了生存空間和價值。德江儺堂戲原始古樸,源遠流長,除儺藝人口傳歷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儺藝人墓志碑記;有傳代數(shù)百年的師傳名單位,《師壇圖》和代傳《金譜》。由于師傳不同,有茅山教和師娘教之分。師公傳授者為茅山教,師娘傳授者為師娘教,二者的“師壇圖”上都共同頂敬“玄壇會上趙侯圣主儺公大法師”。茅山教與師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內(nèi)容和風格則有一定的差異,師娘教的文戲、正戲較多,茅山教的正戲、插戲較多;師娘教柔美細膩,唱腔婉轉(zhuǎn),舞步輕盈;而茅山教則粗獷豪放,唱腔質(zhì)樸,舞步驕健;蛘哒f,一是充滿陰柔之美,一是充滿陽剛之氣。

    時至今日,德江儺堂戲在民間開展活動十分普遍,儺戲壇(班)遍布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有儺戲壇班131壇,掌壇師131人,儺藝師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專門從事儺文化研究的人員有20余人。

    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于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

    威寧彝族變?nèi)藨?/b>

    “撮泰吉”是彝語。“撮”意是人,“泰”意是變化,“吉”意是游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戲”,簡稱“變?nèi)藨颉薄?/p>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陰歷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掃火星”民俗活動中舉行。由四個有機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組成:

    祭祀。由包頭布把頭頂纏成錐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纏緊以象征裸體;戴著面具,用類似羅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學直立行走形態(tài)的一群演員表演。開場時,在場地四角點燃燈籠,由惹嘎阿布發(fā)號施令,領著幾個“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蹌蹌,像從遙遠的原始森林里走來,發(fā)出猿猴般的吼叫聲。接著向天地、祖先、神靈、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禱畢,跳“鈴鐺舞”(一種古老祭祀舞蹈)。

    正戲。正戲就只有一個劇目——“變?nèi)藨颉薄K膬?nèi)容是反映先民創(chuàng)業(yè)、生產(chǎn)、繁衍、遷徙的歷史。演出中,對先民如何馴牛、犁地、撒種、薅刨、收割、脫粒、翻曬、貯藏等生產(chǎn)過程,都作了粗獷的示意性動作描述。演出由模擬動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語講述的對白和誦詞組成。誦詞內(nèi)容主要是驅(qū)邪、講史、祝福。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聲調(diào)講彝語外,其他幾個“撮泰”老人,則用抽氣沖擊聲帶發(fā)出怪聲答話,很像猿猴一類動物叫聲。面具大于真面,有猴相,前額寬大厚實向前突出。制作工藝原始、拙樸、粗獷。有打擊樂器鑼、鼓、鈸,但只是在演出開始和舞獅時敲打。

    喜慶。正戲演完,在緊鑼密鼓聲中,獅子登場翩翩起舞,幾個演員揮舞棍棒逗耍獅子,氣氛十分熱烈。

    掃寨,即“掃火星”。正月十五演出后,由惹嘎阿布領著幾個“撮泰”老人,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災人禍、邪惡隨著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來,六畜興旺,四季發(fā)財,五谷豐登,兒孫滿堂”。主人要備下酒肉,表示歡迎,“撮泰”所到之處,喜氣洋洋。最后由惹嘎阿布瓴誦詞,向各家各戶要幾個雞蛋和一束麻。走時,還要從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來到寨邊,埋下雞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雞蛋燒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雞蛋,來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壞,以卜來年吉兇禍福、年景好壞。上述儀式完成后,“撮泰”們?nèi)∠旅婢,放在住在寨邊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為神靈看待的。

    “撮泰吉”是儺戲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員。它具有儺戲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為神靈看待的;在內(nèi)容上與民俗信仰,儺祭活動密不可分。完成了儺祭向儺戲藝術的初步過渡,是儺戲的雛形,是儺戲的低級層次。

    仡佬族地戲

    儺,是我國先秦時期黃河流域漢族先民用以驅(qū)逐鬼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逐漸增加了有戲劇情節(jié)的內(nèi)容,用以娛人,稱之為“儺戲”,明王朝“調(diào)得征南”和“調(diào)得填南”的過程中,內(nèi)地眾多的漢族軍民進入貴州境地,與仡佬族等各少數(shù)民族錯居雜處,漢族文化向仡佬族社會滲透。漢族儺文化逐漸在仡佬族社會扎根,成為仡佬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黔新、黔東等地區(qū)受漢文化影響較早、較廣、較深,仡佬族傳說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較大沖擊和削弱。黔中地區(qū)仡佬人受漢文化影響面窄,程度淺,民族傳統(tǒng)的原始宗教尚大量保留,因而盛行的是以娛人為主的儺戲變種——地戲。

    仡佬族民間儺戲請巫師演出,既酬神女娛人。演出的特點是戴儺面演出,按祭祀程序進行,分開壇、開洞、閉壇三段。開壇和閉壇是酬神送鬼,表示對祖先的虔城祈禱,開洞則是演出戲劇節(jié)目。其劇目有《山王圖》、《收蚩尤》、《柳毅傳書》、《金雞嶺》、《五岳廟》、《財神圖》、《青龍山》、《黑風洞》等。道白用當?shù)貪h語方言土語,唱曲有9板13腔。9板是:一字、二流、三眼、快板、慢板、搖板、碰板、剁板、倒板。13腔指:儺腔、松腔、二回回、連二腔、上香調(diào)、清水調(diào)、點兵調(diào)、縷縷金、菊花馨、哭皇天、罵玉郎、祝運程、滿庭芳。戲有唱有舞。其舞,手姿講究勾、屈、伸、按、擰、扭、旋、翻,腳功有踢、跌、滾、爬、躍、旋。著名的仡佬族儺戲劇目《山王圖》1956年獲貴州省民間舞蹈藝術調(diào)演二等獎。儺戲主要流行于黔北仡佬族地區(qū)。

    其他地區(qū)

    除了以上地區(qū)的儺戲代表,湖北三岔儺戲、云南大關儺戲、四川川北儺戲、甘肅臨夏儺戲等各具特色的儺戲,都是儺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影響

    儺戲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鮮明的地域特色,廣泛的社會基礎,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正是這種混合性的古老藝術形式,其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界普遍認為,它是我國在演出形式、劇目、唱腔、面具、服飾、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堪稱“戲曲活化石”,對于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宗教演變、宗族結(jié)構(gòu)、民風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均有極大的史料價值。

    儺戲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儺是原始祭祀儀式的重要活動,是原始舞蹈的源頭,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

    儺戲是中國戲曲的催化劑。儺戲的不斷發(fā)展成熟,也帶動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進步,儺戲的文化內(nèi)涵、表演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社會影響等都為中國戲曲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思想文化方面而言,到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儺戲?qū)⒃嘉姿囆g融合了儒、釋、道等文化。如儺戲宣傳的儒家忠、孝、節(jié)、義等道德觀也是中國戲曲的普遍主題;儺戲較早地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輪回思想在中國戲曲的結(jié)局中也時常體現(xiàn);儺戲中道教的神仙方術思想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更是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對古代戲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從表現(xiàn)方式而言,由于儺戲的早期演出沒有特定的劇本,都是口耳相授的藝術經(jīng)驗,因此具有現(xiàn)場發(fā)揮的靈活性。這種即興表演的發(fā)揮,也影響到中國戲曲的表演,為其積累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借鑒經(jīng)驗。

    從藝術風格和內(nèi)容而言,儺戲為中國戲曲發(fā)展提供了更直接的借鑒素材,是中國戲曲由實用性到審美性過渡的重要階段。儺戲的音樂、語言、舞蹈、造型等,都能在中國戲曲的演繹中體現(xiàn)出它們的縮影。此外,面具作為儺戲造型藝術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面具在儺戲中應用極廣,淵源深厚,流派眾多,是儺戲思想和表現(xiàn)人物特征的直觀體現(xiàn),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審美和娛樂功能。儺戲面具對中國戲曲臉譜等文化藝術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此外,在儺戲的演化形成過程中,農(nóng)業(yè)民族的民族信仰以及思想意識都始終貫穿于其中,其社會功能不僅僅在于某種精神的寄托和慰藉,同時還是某種精神的陶冶。這就是儺戲的娛人因素,顯示出了儺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結(jié)合的傾向。

    儺戲?qū)ρ芯恐袊鴳蚯哂兄匾獌r值。儺戲沉淀積累了從古至今各個階段的文化和藝術,也包括戲曲藝術,從而在劇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并比較完整地傳承下來。在一些地區(q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儺戲原始粗狂的風格和文化形態(tài)保留得比較完整,同時還有很多流傳久遠的面具也得以保存下來,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另外,作為民間草根文化的代表,由于民間祭祀和法事等表演需要,儺戲往往并無職業(yè)班底,也沒有登大雅之堂的藝術改造,故而很少受到外來藝術的影響,現(xiàn)今還保留著宋雜劇、古南戲等古樸風貌。因此,儺戲?qū)τ谘芯抗艖蚯幕哂兄匾膶W術價值。

    戲曲保護

    傳承意義

    儺的宗旨是驅(qū)鬼逐疫,以商周時期《周禮》的文字記載為始。數(shù)千年來,周代儺儀延伸為儺俗,衍為儺戲,擴散到漢文化全周邊地區(qū)的民族和國家,如東亞地區(qū)的韓國和日本。儺儀、儺俗、儺戲在流傳過程中,融入了諸多文化藝術因素,包括詩、歌、樂、舞、戲等,這給文化藝術的起源和發(fā)生帶來了諸多啟迪。 這就意味研究儺戲不單純是進行戲劇研究,而是具有人類文化學、民族心理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由巫入道,體現(xiàn)著中華文明的足跡。因此就有對其研究、記錄、開掘文化內(nèi)涵的必要。中國儺戲?qū)W研究會會長劉禎也認為,對儺文化的重視、保護和研究,則對全面完整和深刻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民間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脈相承具有積極意義。

    儺戲積淀了從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的文化信息和藝術特征,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為學術界提供了極高的歷史學、宗教學、人文學、戲曲學、美術學、民俗學、考古學等研究價值。人類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文物資料相當缺乏,特別是歷史久遠的史料少,難以佐證人類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動。而沿襲經(jīng)年、保持不變的儺戲,卻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了人們從驅(qū)邪逐疫、敬神祭向請神尊祖、消災納福和娛神娛人方面轉(zhuǎn)變的歷程,留下了珍貴史料。

    保護措施

    儺文化應在現(xiàn)有條件下爭取更好的生存空間。這需要人們對本土文化更加重視,也需要得到當?shù)馗骷夘I導的重視。如對儺戲及相關傳統(tǒng)文化藝術資源進行挖掘、收集和整理;開展展演活動并籌建儺文化原生態(tài)基地建設、儺文化傳習所、儺文化陳列室等。

    對文化的封閉和開放性,我們也應持辯證的態(tài)度。另外,更好研究儺的價值,應從宗教、文藝、民俗、戲曲等不同角度廣泛切入。

    保護傳承人,讓傳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得到完整的保護和傳承。

    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國內(nèi)外學術交流與展演。爭取組團隊參加國內(nèi)外的展演和學術交流活動。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