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漁鼓一種湖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是湖北省流行最廣、群眾熟悉和喜愛的曲藝走唱形式。沔陽漁鼓職業(yè)藝人代代相傳,并有豐富的傳統(tǒng)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qū)。1952年以后,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為湖北漁鼓。長期以來,各地仍沿用沔陽話演唱,保持著濃厚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 它以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shù)史上頗負盛名。
簡介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shù)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后,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素稱“歌藝之鄉(xiāng)”,民間藝術(shù)比較繁榮,民俗剪紙、皮影更為醒目,仙桃市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美譽。
溯源
“沔陽漁鼓”起源于何時,來自何方,無文字記載。藝人說:“沔陽漁鼓”是由“八仙”所創(chuàng)制的。故在“漁鼓道情”藝人及其“行會”中素有“敬八仙”的習俗,視“八仙”為其“始祖”。沔陽漁鼓演唱前奏中的口訣“湘子湘子韓湘子,洞賓洞賓呂洞賓”,就明顯含有懷師憶祖之意。藝人“師承”關(guān)系推算,“沔陽漁鼓”大約在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1820年)就已在“江漢平原”的沔陽州一帶廣為傳唱了。
江漢平原地勢低洼,水災(zāi)頻繁,故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謠,舊時百姓深受水災(zāi)之苦,只得背井離鄉(xiāng),靠敲碟子、拍漁鼓、打蓮湘、玩蓮花落、唱民歌小調(diào)乞討謀生。起初,漁鼓被水荒窮人作為沿門乞討賣唱來謀生和藝人演唱養(yǎng)家糊口的曲藝形式;之后,在茶館坐唱或紅白喜事趕場祝酒取彩。曲目均為慶賀祝詞與斷片唱本,以及為人處事的應(yīng)酬語言“見子打子”的即興唱詞。如“來在府門外,先把四賓禮客拜……”、“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柴和貴,可用罐子煨”等。充分的體現(xiàn)了江漢勞動人民聰明的智慧和才能。
記載
漁鼓淵源于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據(jù)《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fā)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劉的技藝稍遜,故為“半根筒子”,當時其曲目一般是短篇唱本與即興之作,皮氏兄弟大膽對漁鼓筒、簡板進行改革,并以漁鼓伴唱皮影戲,形成楚地特色的漁鼓皮影戲。進而從沔陽影響到天門、潛江等地。由此方有連臺長篇,其曲目取材于歷史演義與傳奇故事的居多,冤案故事占有很大的比例,群眾稱之謂“冤枉戲”。比較著名的曲目有《十三款》、《考棚案》等。其中《十三款》取材于光緒年間沔陽仙桃人柳炳元不畏強暴、攔船告狀、為民伸冤的事跡。這一曲目后被改編成沔陽花鼓戲,成為保留劇目。
沔陽漁鼓,自從發(fā)展到有連臺長篇之后,于1931年左右,建立了漁鼓行會。沔陽行會以陳煥玉為首,潛江行會以陳國壯為首。沔陽、天門、潛江的漁鼓藝人,分別參加了這些行會。1931年湖北大水成災(zāi),沔、天、潛為重災(zāi)區(qū),兩行會藝人流落到武漢、沙市、宜昌、黃石、鄂城、新堤等長江沿岸城鎮(zhèn)謀生。其中,流落漢口賣唱的沔陽八潭人龔本槐,經(jīng)多次周折,于1932年底逃至應(yīng)城唱皮影。此時,應(yīng)城有8個漢調(diào)皮影班子,和包括龔本槐在內(nèi)的6個沔陽漁鼓皮影班子,各據(jù)1個茶館。數(shù)月后,因彼此爭取觀眾,常鬧摩擦,龔本槐遂向沔陽6個箱主建議,按江湖規(guī)矩拜把換帖,于1933年冬,設(shè)案焚香,以各箱主年齡大小為序,結(jié)拜為6大房,以年齡大小分名次先后,分別為陳煥玉、高天香、王福成、龔本槐、汪喜春(應(yīng)城人)、鄧復生。次年又增補兩名箱主,號為“應(yīng)城八派”,即:“天、元、普、義、文、章、華、國”。并立下班規(guī):一不準偷盜;二不準扯碼頭債;三不準淫女;四不準打偷場炮;五不準扯白(騙人);六要尊敬師傅。此后,各派之間,書目互相調(diào)劑,技藝時常切磋,使沔陽漁鼓有所發(fā)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陽漁鼓皮影戲進入興盛時期,藝人在道情唱本中加進說詞,逐漸形成說用散白、唱用韻文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散韻相間文體適合演唱中長篇書目。1911年前后,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
沔陽漁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藝人據(jù)長篇傳奇、小說、寶卷故事改編而成。沔陽漁鼓藝人根據(jù)原故事即興說唱,這種演唱方式稱之為“浩水”,而二三漁鼓藝人坐唱的形式,則被稱為“打坐唱”。20世紀20年代,沔陽及其周邊縣市的茶館、酒樓都有沔陽漁鼓藝人演唱。1931年后,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qū)。
1952年以后獲得進一步發(fā)展,除繼續(xù)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造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于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xié)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扎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流派
1840年后,沔陽漁鼓按地域形成流派,分為上、中、下三路,并成立分會,訂立派程和房規(guī)。在沔陽境內(nèi)三大門派所傳弟子眾多。至今已傳徒有大幾代。
上路(也稱為西路)漁鼓行會以陳國壯、伍明奎為會長,下分八大房,定立“道德通玄靜,光緒忠流圖,義馬四金石,一言復本”共二十代派序。著名漁鼓藝人別道洋(1905—1985)沔陽毛嘴人,是西路漁鼓的第三代傳人,即“通”字派藝人,其所傳弟子有60多人。
下路(也稱為東路)漁鼓行會以陳幺、龔本槐(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為會長下分六大房,訂立“元天普議,文章華國”共8代派序。著名漁鼓藝人陳幺(1902—1962)沔陽長埫口人,以“文”字派大房老大;龔本槐(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1907—1993)沔陽長埫口人,以“文”字派四房老大,所傳弟子50多人。中路漁鼓藝人受東西兩路漁鼓的熏陶,形成中路風格,出名藝人有:沔陽楊林尾的蔡海林、沔陽張溝的陳金觀、沔陽郭河的曾凡炎、沔陽沔城的方成發(fā)等,所傳弟子也很多。
沔陽的三路漁鼓已傳了大幾代,有門有派的就有400多人。還不計自學演唱漁鼓者。在其后,江漢平原荊楚大地各地方漁鼓也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如“天門漁鼓”等。所以我們“湖北道情”“湖北漁鼓”的藝人隊伍比較龐大,實力還是較強的。行成了獨立的一個特色劇種,受全省人民的歡迎和傳唱。不愧為全省的四大劇種之一。
后來在藝人流動和演唱實踐中,又形成了沔陽派、平江派、潛江派等不同流派,或平穩(wěn)質(zhì)樸;或潑辣風趣;或流利委婉。傳統(tǒng)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nèi)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新編現(xiàn)代曲目有《迷路記》、《大刀風云》等。
名人
夏祖勤
夏祖勤,1942年生,湖北仙桃人。現(xiàn)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仙桃市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仙桃市民間藝人協(xié)會秘書長。夏祖勤在民間文藝方面,堪稱“奇才”。他精通“沔陽漁鼓、湖北道情、快板、沔陽皮影戲”等,會演出,會編寫,會輔導。1991年,他主編出版《仙桃諺語》一書。由于在這項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成績顯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lián)、省民族宗教局特授予他“屈原獎”。從1961年到1991年的20余年時間里,他編寫和演出曲藝節(jié)目300多篇,除前述有關(guān)作品外,還有歌詞《放鴨姑娘》在省刊《長虹》發(fā)表,大型神話皮影戲《火焰山》劇本在《布谷鳥》全文刊登。
龔本槐
(1907-1993),男,漢族,沔陽(今仙桃)長埫口人。是仙桃漁鼓皮影隊創(chuàng)始者。父親龔培林,號龔堂,是沔陽著名的漁鼓藝人。龔本槐自幼聰慧,生在漁鼓世家,耳濡目染,7、8歲時就會沔陽漁鼓的平腔、悲腔、魚尾腔、琵琶腔、雜花腔等腔系的各種唱法。13歲正式隨父學藝時,他已是唱(漁鼓的各種腔調(diào))奏(漁鼓、云板演奏)俱優(yōu)的一把好手。他還改革皮影的制作工藝,將白紙影改成染色硬紙影,后改成牛質(zhì)皮影。其作品造型美觀,雕刻精細,線條流暢,色彩鮮明,臉譜服裝戲劇化,既夸張又逼真。
龔培林傳徒龔本槐,龔本槐傳徒夏祖勤、陳松柏等30余人。1953年調(diào)入沔陽縣文化館工作,組建皮影隊,編出唱本《兩兄弟對比》在新華書店發(fā)行!段渌纱蚧ⅰ吩诤笔∑び皶葜蝎@創(chuàng)作、演唱一等獎,同年4月調(diào)中南局會演又獲一等獎。1958年龔本槐被湖北省民間歌舞團聘為曲藝教授。
1960年后沔陽漁鼓定名為“湖北漁鼓”和“湖北道情”,成為全省四大曲種之一。1962年,湖北省文化局整理了龔本槐的《棉絮案》、《高坡嶺》、《一家賢》、《女拐男》等作品。湖北省曲協(xié)錄制整理了他的《沔陽漁鼓》唱腔集。其中沔陽漁鼓《皇歷迷》,在全國刊物《群眾演唱》上發(fā)表。1963年湖北省13縣(市)皮影隊在沔陽召開現(xiàn)場觀摩會議,龔演出的皮影戲《洪湖赤衛(wèi)隊》、《奪印》、《搶渡大渡河》等新編劇目,博得好評,并多次奉調(diào)進省城演出。1965 年5 月,湖北省委宣傳部調(diào)龔的皮影隊為中央、省級領(lǐng)導演出皮影戲《龜與鶴》、《兩朋友》、《風雨同舟》等劇目,受到好評與接見。他的漁鼓各種唱腔在《湖北說唱音樂集成》第一集上刊登。原沔陽曲藝皮影隊在他的帶領(lǐng)下,改革創(chuàng)新,是江漢平原最有藝術(shù)的皮影隊。文革前期,曲藝皮影隊走遍湖北各地。
別道揚
藝名別揚(1912-1988),男,漢族,沔陽毛嘴光華人。別道揚從小跟隨舅父吳運年學唱漁鼓腔沿門趕酒,以后唱茶館皮影戲。聰明的別道揚在演唱技藝上超越了前輩藝人的演唱水平。他對漁鼓唱詞很有研究,用成語與民間的方言土語(即順口溜)相結(jié)合,每一段唱詞讓人們聽了是哄堂大笑。解放前他在徐鴛一帶演唱《四下河南》一戲,孀婦田氏夜嘆家事,用漁鼓悲腔唱得滿場觀眾鴉雀無聲。戲場內(nèi)一寡婦聽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尋短見,多虧領(lǐng)居相救。別道洋是天、潛、沔漁鼓皮影戲最有名的老藝人。他的唱詞與唱腔流行江漢平原各地,別揚是仙桃最大一門派(即別派),他的傳承人高風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藝人。一九八八年,別道洋與世長辭,仙桃各地的皮影藝人都去參加喪葬,吊唁別揚名老藝人。
道具
沔陽漁鼓演唱的道具有漁鼓筒、簡板和女藝人用的碟子和筷子,伴奏樂器有二胡、揚琴等。漁鼓,也叫“道筒”、“竹琴”。由于漁鼓是道情的主要伴奏樂器,民間稱唱道情為唱漁鼓或打漁鼓。!逗闭f唱音樂集成》第一集談到:“宋、金、元年間,道士和文人為道情所作之詞或散曲,可謂風靡一時。其演唱純?yōu)橥礁瑁瑹o絲竹樂器伴奏,僅一手抱漁鼓并執(zhí)簡板,相擊成聲,以為節(jié)拍”。由此可見,漁鼓筒先于民間說唱形式——“漁鼓”五百多年時間。
據(jù)民間道情藝人說,他們所用的漁鼓乃是“八仙”所傳。相傳,八仙過海歸來之時,忽見一條金色鰲魚在海上興風作浪,浪花濺濕了鐘離權(quán)的衣服。鐘離權(quán)心中非常惱怒,于是便拔劍斬了鰲魚,并抽出魚骨,蒙上魚皮,制成了一種管狀樂器,取名叫“漁鼓”。
漁鼓做成之后,正好碰上王母娘娘開蟠桃會,“八仙”趕來為她祝壽。韓湘子吹玉蕭,呂洞賓擊云板(簡板),鐘離權(quán)拍漁鼓應(yīng)節(jié)而歌。這九天仙樂飄向花果山,美猴王睜開火眼金晴一看,原來是眾仙為王母慶壽。孫大圣見王母娘娘這老婆子沒有請他,便一個筋斗翻到壽堂之上,舉起金箍棒就打,一棒正好打在了鐘離權(quán)的漁鼓之上,漁鼓被打了個粉碎。一位仙人見狀,便向鐘離權(quán)獻上一根仙竹,說是可作漁鼓。于是請來人間名匠魯班依樣制作漁鼓。魯班接到仙竹,將竹尖給姜太公作了釣魚竿,竹蔸給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間三尺九寸作了漁鼓。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將她的兩個手鐲箍在了漁鼓的兩頭,又用裙帶系在漁鼓上作背帶。從此,竹質(zhì)漁鼓便取代了骨質(zhì)漁鼓。
漁鼓是用竹筒制作,一般長約80厘米,口徑約10厘米。竹筒的中心全是空的,有竹節(jié)處得把節(jié)掏掉。文獻中所見漁鼓產(chǎn)生的時代,大致可以追溯至南宋初年。元陶宗儀《說郛》卷四十七下引宋江萬坐《宣政雜錄》說:
靖康初,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許,冒皮于首,鼓成節(jié)奏,取其聲似,日“通同部”。又謂制
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為戲云。
《宣政雜錄》所載用竹制作的鼓,是用皮蒙住竹筒的一端,即所謂“漫上不漫下”,它使用的樂器是一根小碗般粗細、長約1米、一端蒙上豬腸衣薄膜的通節(jié)竹筒,附上一副拴有兩個銅制碰鈴的長竹簡板,演唱時左手執(zhí)板擊節(jié),竹簡蒙皮端向下,筒身斜依左臂,右手五指根據(jù)演唱需要拍擊蒙皮,發(fā)出嘭嘭的樂聲為伴奏。
說唱道情使用的道具,除漁鼓外還有簡板。明王圻《三才圖會》記“魚鼓簡子”的制作說:
截竹為筒,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用兩指系之。又有簡子,以竹為之,長二尺許,闊四五
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時用二片合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
湖北漁鼓在選材上有講究,盡可能選用節(jié)眼少的竹子,一般多選用楠竹,將里外刨光滑,等竹筒干了以后,在表面涂上桐油。最后在一端蒙上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皮或膜必須偏薄,過厚打出的聲音不響亮。為了使?jié)O鼓筒結(jié)實耐用,還要在竹筒外面裹一層絲線、白布,然后涂上膠粘結(jié)牢固,這樣制成的漁鼓筒可以經(jīng)久不裂。
由于竹筒大小規(guī)格不同,使用皮質(zhì)有厚薄的區(qū)別,漁鼓的音高和音色就有差異。竹筒大而皮厚的漁鼓,聲音渾厚而音高偏低;竹筒小而皮薄的漁鼓,則聲音亮脆而音調(diào)偏高。漁鼓拍打時不能形成音階,漁鼓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通過拍打節(jié)奏來體現(xiàn)。
為了攜帶方便,解放前就有一些民間藝人將此筒體改為兩截套接的形式。流傳于湖北境內(nèi)的“漁鼓筒”,多由一段“整竹”制成,而“漢江”流域的“漁鼓”藝人所使用的“漁鼓筒”則多為“兩截頭”。它不僅攜帶方便,且因中間可以伸縮,還可以適應(yīng)藝人嗓音的高低。漁鼓筒由骨質(zhì)變?yōu)橹褓|(zhì),由一節(jié)變?yōu)閮山,這是漁鼓道情史上的一大變革與進步。民間傳說將其功歸之于呂洞賓。道情藝人說,呂洞賓與韓湘子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唱道情,孫悟空本來不信什么道情不道情,于是大鬧天宮,將紫竹漁鼓攔腰打成了兩截,呂洞賓修整漁鼓時,將兩截漁鼓的斷面磨平,中間用王母娘娘的手鐲套上接了起來。從此漁鼓筒變成了兩截頭,其長度也由原來的三尺九寸變成了三尺八寸。
“近些年來,由于楠竹和豬護心膜、豬油膜不易取得,有人則以塑料筒和塑料薄膜取而代之。但藝人們普遍覺得,經(jīng)過現(xiàn)代改良的漁鼓,聲音變得更加動聽了。
特色
沔陽漁鼓唱腔中的哭靈腔、觀音腔、道士腔,據(jù)傳是道情講唱道教故事的遺存。另外廣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麥號子”等漢族民歌音樂,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加工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調(diào)。唱腔豐富優(yōu)美,旋律性強。
沔陽漁鼓以唱為主,說唱相間,說白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jié),或摹擬人物的聲態(tài)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簡板擊節(jié)。唱詞有七字句,十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也有時夾有三、四字垛句。優(yōu)美的唱腔、獨特的說白,不同的句式,沔陽漁鼓的地方特色顯得極為鮮明。漁鼓藝人多用沔陽方言演唱,保持著濃厚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
沔陽漁鼓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單口打溜”。“單口打溜”唱詞有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的固定唱詞,如《八仙詞》、《兩頭忙》,藝人稱之為“呆詞”;一種是“浩水”,即即興創(chuàng)作,見什么唱什么,靈活多變,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
沔陽漁鼓演唱者為了攜帶方便,一般在漁鼓筒兩頭系上帶子,站唱時將漁鼓橫掛左腰,左手將漁鼓按穩(wěn)在胸前,坐唱時將漁鼓橫放在左腿上,用左手將漁鼓扶穩(wěn)敲打。演唱者左手同時握簡板,右手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齊擊鼓面,發(fā)出“通通”的聲音,這是道情傳統(tǒng)的表演方式。漁鼓伴奏講究輕重疾緩,伴奏音聲有抑揚頓挫之妙。以輕重緩急不同的拍打,來控制音量與音色變化。漁鼓演唱者左手抱漁鼓筒并持簡板,右手輕擊漁鼓并兼作表演動作,如此鼓板配合,擊節(jié)說唱。在唱道情的前奏、間奏及說白停頓處,均可配以拍打漁鼓,以烘托唱腔及演奏過門。拍漁鼓是衡量一個藝人才藝是否嫻熟的標準,資歷較淺的藝人手指的力量小,只能用手指在漁鼓上撞擊,稱為“撞指”。而資深藝人則手指力度大,富有彈性,指頭能在鼓面上滾動翻花,這叫“滾指”。演奏指法一般有擊、滾、抹、彈四種:擊是用四指同時拍擊,滾(分單滾和雙滾)是用四指連續(xù)交替單擊,抹是用四指擊鼓止音,彈是用四指屈指連續(xù)交替擊彈。簡板又叫劍板、云板、書板、牙板、吉板、夾板、玉板、陰陽板。簡板由兩根長約65厘米的竹片制成, 用左手夾擊發(fā)音。
沔陽漁鼓有單口唱、對口唱和唱皮影戲三種演唱形式。解放前單口唱的漁鼓藝人大多是沿街乞討,解放后紅白喜事趕酒的藝人也是單口唱。單口表演時,左臂斜抱漁鼓,手執(zhí)云板(簡板),右手拍擊筒底皮膜與云板交錯應(yīng)節(jié)。單口唱和皮影戲的唱詞都是藝人們即興演唱的,行話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對口唱的詞大多是由作者編寫給藝人唱的,稱為“死詞”。對口唱主要在舞臺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員右手拍漁鼓,左手執(zhí)簡板,女演員用竹筷敲碟子對唱,說唱相間。輔以身段動作表演。演唱優(yōu)美動聽、膾炙人口,而且舞臺形象十分生動,進一步豐富了沔陽漁鼓的表演效果和藝術(shù)感染力,群眾喜聞樂見。唱皮影戲就成了一個戲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稱為“上簽子”,左方的演唱者稱為“下簽子”,由上下簽子為主唱,后臺的武樂師傅拍漁鼓,打擊樂、幫腔。
新中國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唱腔
沔陽漁鼓唱腔頗為豐富,有五大音樂唱腔,即:平腔,悲腔、魚尾腔(又稱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結(jié)合沔陽方言韻調(diào),具有節(jié)奏明快、曲調(diào)高亢的特點。唱腔結(jié)構(gòu)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
后經(jīng)著名漁鼓藝人龔本槐發(fā)展創(chuàng)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數(shù)板、聯(lián)板等二十幾種曲牌。除雜花腔系由不同類型的民歌、小調(diào)組成外,其余四種唱腔多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具有板腔特點,偶句尾常用襯詞、眾人幫腔組成的甩腔(也稱扣子)。如不用甩腔連續(xù)演唱則為滾板或聯(lián)板。甩腔部分帶以對口或眾人幫腔的形式演唱。
在“沔陽漁鼓”的五類唱腔中,可以說是“調(diào)中有調(diào)”、“腔中有腔”。如《平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新平腔等。曲調(diào)活潑、節(jié)秦明快,善于敘事、對話和表現(xiàn)喜悅、急躁等多種情感。男平腔是漁鼓中的主要唱腔,以敘事見長,旋律明快簡潔、語言性強;女平腔是女角色的主要唱腔,在皮影戲中通常由男藝人用假聲演唱,唱腔柔婉,輕盈;丑平腔是皮影戲中丑角的唱腔,旋律風趣滑稽,甩腔別致,尾句常以怪誕拖腔或插入“崴呀嗬子崴呀”等襯句,以朦聽眾,具有鮮明的喜劇風格。
《悲腔》為表現(xiàn)不同人物悲痛、憂郁、傷感、凄涼的唱腔,有“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男哭靈”、“女哭靈”等。依行當亦有多種唱法,〔女悲腔〕細膩婉轉(zhuǎn)、〔男悲腔〕高亢樸素、〔丑悲腔〕詼諧風趣!澳斜弧、“女悲腔”通常是成年男女角色的悲調(diào),“男哭靈”、“女哭靈”則
是未婚少男少女角色的哭腔,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五七句三種。
《魚尾腔》分“單魚尾”和“雙魚尾”,此腔一般在戲的開場和結(jié)尾處運用,旋律開朗向上,迂回剛美、富于喜慶、祝福的特點!皢昔~尾”兩句一甩腔,“雙魚尾”一句一甩腔,詞格是七字句,為徵調(diào)式調(diào)性。其曲調(diào)由于切分節(jié)奏和附點音符的生動運用,倚音的巧妙裝點,顯得明快秀美、輕巧流暢,故有喜腔之稱。
《琵琶腔》有“單琵琶”調(diào)和“雙琵琶”調(diào),詞格有七字句、十字句和五五七五句!芭谜{(diào)”的說唱性較強,其曲調(diào)的敘述部分有吟誦特點,而甩腔則奇峰突起,跌宕起伏,多用以表達激越的情緒。特色在腔尾上,其甩腔高低有致,跌宕起伏,詼諧夸張。在皮影戲中是丑角的哭腔,在現(xiàn)代漁鼓演唱中被改編成熱烈歡快的喜調(diào)。
《雜花腔》是觀音腔、歡樂調(diào)、小調(diào)的總稱。多為沔陽民歌小調(diào)、俚歌俗曲嬗變而來的“單曲體”。有皮影戲的“花腔”、“聊子”、“倒板”、“雜花調(diào)”(花臉的唱腔),有神仙道士的“觀音腔”、“道士腔”、“還魂腔”等。曲詞大都具有樸素。粗獷的氣質(zhì),與上述四類唱腔都不相同,是漁鼓腔的輔助唱腔。
劇目
“沔陽漁鼓”的傳統(tǒng)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nèi)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十三款》、《吳漢殺妻》、《乾隆游江南》、《羅通掃北》、《楊家將》、《呼家將》、《封神榜》、《隋唐演義》、《薛剛反唐》、《七俠五義》等大部頭,一部戲連環(huán)上演三兩個月極為平常,F(xiàn)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云》、《送膠鞋》等。
沔陽漁鼓最初以道教神仙故事為題材,宣揚道教的出世和勸善思想,以后漸多演唱傳奇故事、民間歌謠、法庭案卷。沔陽漁鼓積累了豐富的漁鼓曲目,漁鼓藝人保存有300多個案本。取材于傳奇、演義小說的劇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國》、《孫龐斗智》、《三國志》、《隋唐演義》、《西游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松打店》、《英烈傳》等;取材于歷史故事的劇目有《昭君和番》、《岳飛傳》、《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劇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取材于戲曲故事的劇目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孟麗君》、《瓦車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劇目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間故事的劇目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