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熹
(227)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賞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
(228)一個人有了崇高的偉大的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陶鑄
(229)正已而不求于人。-- 禮記
(230)在你過去的生活中,你傷害過誰,也早已忘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你。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yōu)點,而是記住你對他的傷害。-- 戴爾·卡耐基
(231)欣賞藝術(shù)美,需要知識修養(yǎng);領(lǐng)略自然美,同樣需要知識修養(yǎng)。修養(yǎng)越深,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廣闊,你獲得的美感也越豐富。-- 網(wǎng)絡(luò)收集
(232)民未之禮,雖聚易散。-- 馮夢龍
(233)良好教養(yǎng)的頂點即表現(xiàn)在熱心助人上。-- 佚名
(234)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 晏子
(235)啊,有修養(yǎng)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 車爾尼雪夫斯基
(236)插嘴和爭辯也不符合禮儀的要求,別人談話的時候去插嘴是一種最大的冒犯,因為我們在知道人家將說什么之前就去答復(fù)人家,若不是魯莽愚蠢,也是一種明白表示即對方的話他已經(jīng)聽膩了,不愿對方說下去。-- 洛克
(237)不由禮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 楊炯
(238)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圣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羅曼·羅蘭
(239)一個人應(yīng)當有良好的禮貌來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歡出人頭地,但這不應(yīng)當引起別人的討厭。-- 歌德
(240)權(quán)力和財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為它們能夠增進我們的幸福之故,凡是幫助別人,而幫助時的態(tài)度不好,使得別人感到不安的人,從別人的幸福看來,他是不會受到歡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對方感到舒暢,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顏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說得到了處世的真訣,到處都會受到歡迎與重視。所以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yīng)該特別小心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洛克
(241)品德應(yīng)該高尚些;處世,應(yīng)該坦率些,舉止,應(yīng)該禮貌些。-- 孟德斯鳩
(242)我們并不鄙棄一切有惡習的人,但我們鄙棄一點美德都沒有的人。-- 佚名
(243)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
(244)決不要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yīng)該同意的場合固執(zhí)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 巴浦洛夫
(245)民無禮而何為,財非義而不取。-- 施耐庵
(246)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輔助品,學問只能作為輔佐品德之用,對于心地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對于德行與智慧都有幫助;對于心地不是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就會使他們變得更壞。-- 洛克
(247)內(nèi)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于人間之委曲?-- 嵇康
(248)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 張載
(249)合理安排兒童每天的生活,使之總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無事生非或虛度時光。-- 夸美紐斯
(250)修養(yǎng)之于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于身體。-- 西塞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