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聊一個話題叫做跳槽成本。跳槽其實有兩個成本,一個叫做顯性成本,一個叫做隱性成本。在這里,顯性成本指的是那些你看得見的成本,比如說年終獎的損失、項目還沒發(fā)的提成、晉升的機會以及你在這家公司所積累的司齡,當然還會失去一些好的工作伙伴等等。隱性成本指的是你在行業(yè)積累的一些經(jīng)驗一旦換個行業(yè)可能就沒有價值,在工作中所掌握的一些工作關系,還有你在新公司能否適應的問題,這都是你的隱性成本。
我們把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加起來稱之為跳槽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因為我做了另外一件事而不能做這件事所帶來的損失,因為同一時間我只能做一件事,同樣,某一時候,我只能服務一家公司,因為我跳槽去了某家公司,而不能服務這家公司而造成的損失就是叫我做這件事的機會成本,此處就是跳槽成本。舉個例子,因為我創(chuàng)業(yè)前的Offer是450萬,對于創(chuàng)業(yè)這件事來說,我的機會成本就是450萬。可是一個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如果創(chuàng)業(yè),他的機會成本可能只有10萬。因為他如果不創(chuàng)業(yè)去上班,他一年可以賺10萬,創(chuàng)業(yè)就失去了這10萬,所以機會成本是10萬。這么看來是不是創(chuàng)業(yè)越早越好呢?事實上可能并非如此。因為你創(chuàng)業(yè)越早,你所積累的人脈和你的專業(yè)技能是不一樣的。越往后你的機會成本越大,可是你的積累的資源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意味著事情都是相對的。因此在跳槽這件事上,如何平衡跳槽的收益和跳槽成本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我一直以來并不支持太短時間的跳槽,但是必須承認在職業(yè)發(fā)展當中,跳槽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一個行為。曾經(jīng)我在阿爾卡的要跳槽離開的時候,我面臨過同樣的問題,我的跳槽成本是什么?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做了一個對比表。當時有五家公司備選,我做了一張對比表,按照六個要素來區(qū)分。第一個是職位,有的是做人力資源整個部門負責人,有的是做人力資源某個職能的負責人。所以第一個要素叫職位。第二個是收入,可以看到每家給的offer的數(shù)字是不一樣的。第三個是行業(yè),當時有金融業(yè),有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有物流行業(yè),還有文化行業(yè)等等。第四個是工作地點,包括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上海和外地。第五個是老板,就是你是跟誰一起工作的。第六個是這個公司的未來趨勢,比如說未來要不要上市等等。當我確定這六個要素之后,我當時給每個要素都配了一個權重。權重之和是一百,分到六個要素上,然后把每家公司在這個要素下做了一個打分,打分加上權重就得到一個總分,最后這個綜合得分最高的公司就是我最后選擇的那個公司。在當時的情況下,離開阿爾卡特的成本是一樣的,但是跳槽收益來看,渣打是得分最高的選項,所以我最后就去了渣打。這種方式其實是去解決跳槽成本量化的問題。
跳槽成本是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重點其實不是知道什么是跳槽成本,而是怎么去降低我們的跳槽成本,當然現(xiàn)實中,跳槽其實有很多對沖的方法,比如說你加入到一個新的公司,簽約金的方式可以彌補你一些跳槽成本的問題,遵循敬業(yè)禁止的協(xié)定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償,關于更廣泛的降低跳槽成本,接下來給大家四個建議。
第一個,選擇行業(yè)比選擇公司更加重要。中國有句話叫“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边@個入行就是選擇行業(yè)。比如說十年前,如果你選擇加入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雖然十年前金融行業(yè)也不錯,但你在當時加入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可能比加入金融行業(yè)更好。
第二個,職責范圍比薪水的權重要更高一點,也就是說職責范圍比薪水更重要。很多人跳槽是單純?yōu)榱藵q工資,其實我們說跳槽的真正的驅(qū)動應該不是薪水,而是你的職責范圍。永遠記住,責任越大,你的收獲就越大,你的收入也會越高。
第三點,不要把地域看得太高。有的人在跳槽成本上就把地域這個問題考慮得太多。在中國其實一線城市生活都差不多,二、三線城市稍有差距,有的人就一線城市說我只愿意待在北京,不愿意去上海,或者我只愿在上海,不愿意去廣州,這個思想其實都不一定是對的。對于整個職業(yè)發(fā)展來講,經(jīng)歷過不同地域,對整個職場也是相當好的一件事。
第四點,就是要做符合年齡選擇的事情。比如說你不應該在應該冒險的時候去貪圖安逸,也不要在不該冒險的時候去冒險。這兩種例子其實都很多,我們說在35歲之前,你要盡可能的去嘗試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但是過了45歲,如果你再去頻繁跳槽,其實可能每一次跳槽都是一種貶值。
這都是為了降低跳槽成本的一些建議。當然最最重要的是雖然跳槽是不可避免的,但千萬不要為了跳槽而跳槽。跳槽是要有目的的,一個沒有目的的跳槽其實是不大支持的。有人說因為我在這邊干不下去,所以我也跳槽。那我一般會告訴他說,如果你是金子,你在哪里都會發(fā)光,你不能說在這個地方不能發(fā)光,換個地方肯定可以發(fā)光。這個想法其實是不對的。我比較提倡的是在一個地方跌倒,就要在同一個地方爬起來,然后再考慮跳槽。所以跳槽不是看成本的,而是主要看收益的。
1、跳槽成本主要體現(xiàn)在機會成本上,但更重要的是未來收益如何?要確保跳槽收益大于跳槽成本;
2、降低跳槽成本,擴大跳槽收益的辦法有:選擇好的行業(yè)、關注職務范圍、淡化地域差異、考慮年齡差異;
3、真正決定要不要跳槽的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以終為始,不要為了跳槽而跳槽,也不要單純的因為不開心而跳槽,問題不解決,始終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