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其毅 - 生平概況
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是貴州省貴陽市。父親邢端是清末翰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是國家中央文史館館員。邢其毅自幼讀私塾,并一直喜歡研讀史書,這使其在文學和史學方面都有較深的功底。1033年,邢其毅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化學系,后去美國留學,就讀于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在有機化學家亞當斯教授指導下從事聯(lián)苯立體化學研究,1936年獲博士學位。為了擴大視野和博覽眾家之長,同年夏天他又去德國慕尼黑大學,順從當時著名有機化學家維蘭德進行蟾蜍毒素的研究。他在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完成了蘆竹堿的結構與合成,這項成果后來成為一個重要的吲哚甲基化方法。
對于剛涉足有機化學樂園的年輕的邢其毅來說,在著名的維蘭德實驗室中工作應當是十分理想和鴻圖無量的時候,日本侵略軍把罪惡的鐵蹄踏進了中華大地,祖國面臨滅亡的危險,這使邢其毅斷然做出決定,放棄眼前優(yōu)越的研究工作條件立即回國,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國后,邢其毅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任研究員,不久華北淪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遷昆明。邢其毅負責轉運書籍等貴重物品,繞道香港、越南,歷時半年之久,才將全部資料物品運抵昆明。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為了支援抗戰(zhàn),尋找抗瘧藥物,邢其毅跑到云南邊境河口地區(qū)收集金雞納樹皮,開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工作。在大后方期間,邢其毅目睹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和消極抗戰(zhàn)的情景,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他決定去尋找新的救國道路。1944年,他冒著生命危險,從國民黨統(tǒng)治的大后方來到了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前線皖北解放區(qū)天長縣,參加新四軍的工作。他被分配到蘇北華中軍醫(yī)大學,一面訓練基本藥學人才,一面為軍隊制藥。在這期間,他把夫人錢存柔(現(xiàn)在北京大學生物系任教授)和孩子也都接到新四軍中一起做抗日救亡工作。
抗戰(zhàn)勝利后,邢其毅受聘于北京大學,于1946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學農化系和化學系任教授,同時兼任前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49年是中國大地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年!邢其毅和千千萬萬北京市民一起歡欣鼓舞地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當聽到毛主席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時候,邢其毅激動得流下了熱淚,他感到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一個富強昌盛的中國就要到來了!作為一個愛國科學家,他認為是自己大展宏圖的時候了。
1950到1952年,邢其毅還兼任輔仁大學化學系主任,為戰(zhàn)后學校的整建做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邢其毅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擔任過北京市抗美援朝委員會委員,還是北京市第五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委,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屆專業(yè)組顧問,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等。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委員會第六、七屆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民盟中央科學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邢其毅 - 多肽化學
邢其毅是一位造詣很深、洞察力敏銳的有機化學家,他早在50年代初就斷言:在未來年代里蛋白質和多肽化學必將成為有機化學研究的前沿陣地。1951年他就提出并進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項研究未能正常開展,事后證明,這個計劃比國外同行早15年。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標記是一個重要問題,邢其毅是中國進行接肽方法和標記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發(fā)生德肯—威斯特反應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個帶色的氨基酮化合物,這是一個識別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多肽化學研究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們還成功地合成了九種多肽的新試劑,并因此獲得了國家教委1988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蛋白質合成是一個神秘誘人的領域,50年代前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有機化學家都在注視著這個問題。1955年,英國的桑格用生物降解和標記方法確定了第一個活性蛋白質——牛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連接順序(一級結構)。1958年,中國的幾位有機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在北京討論了胰島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問題,邢其毅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認為胰島素人工合成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對含半胱氨酸片斷的接肽方法和端基保護問題。隨后,邢其毅等就開展了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國家科委的組織領導下,由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共同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研究隊伍,開始胰島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這個研究集體的學術領導者之一。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共同努力,人類第一個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終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國大地上。結果公布之后,立即引起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關注,它標志著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和多肽合成化學領域已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它為我們這個偉大的科學文明古國又贏得了新的榮譽。為此,1982年國家特發(fā)給邢其毅等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以表彰他們在合成胰島素工作中的貢獻。
邢其毅 - 氯霉素
氯霉素是人類能夠進行大規(guī);瘜W合成的唯一的抗生素,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被列為重點科研項目。但是當時它的合成方法較繁,工藝復雜,原料難得。為了發(fā)展中國的抗生素工業(yè),1956年,邢其毅和戴乾圜等在研究普林斯反應的立體化學過程中,設計了一條新的、從容易得到的工業(yè)原料苯乙烯開始合成氯霉素的方法。這個新合成法不但在理論上很好地解決了氯霉素的立體化學問題,而且適合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整個合成只有五步反應,中間生成物全都是液體,這為生產(chǎn)過程中的管道化輸送和連續(xù)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遺憾的是,這個新合成法當時由于各種原因未能首先在中國實現(xiàn)工業(yè)化。在事隔11年后的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與此完全相同的方法建成一個年產(chǎn)400噸的氯霉素生產(chǎn)工廠。但是,氯霉素的新合成法,是中國科學家創(chuàng)立的,為此,該項研究成果獲得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獎。邢其毅 - 中藥研究
邢其毅對于中國特有的天然產(chǎn)物豐富資源的研究、開發(fā)和利用,始終懷有極大的熱情。他回國后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關于云南河口地區(qū)金雞納樹皮的成分分析研究的報告,那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完全沒有正常從事研究工作的條件,但他憑著一心抗日救國的熱情,不畏艱難,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千方百計地開展研究工作。邢其毅對這一段經(jīng)歷始終銘記不忘,并經(jīng)常對學生們講起這段歷史,激勵青年學子們要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并要有始終不懈地為之奮斗的精神。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時,在莊長恭領導下開展防己生物堿的研究,從中分離出了一種新的生物堿,命名為防己諾林堿,并做完了它的全部結構測定研究,這是中國在生物堿研究方面較早和較完整的一項研究成果。
天然香料的開發(fā)和利用是當今世界“回歸大自然”大潮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際市場上人們對天然香料的需求越來越大。以往天然香料都是通過精餾方法提取其液體成分。邢其毅注意到中國各種新鮮花果香氣成分的研究還是一塊“處女地”,于是他和他.的同事們自己設計了一個提取裝置,到花果產(chǎn)地當場收集它們的“香氣”,1978年他們首次完成了白蘭花頭香成分的全分析。對西藏扎布耶鹽湖杜氏藻的香氣成分進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義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國內開創(chuàng)了花果頭香成分研究的先例。隨后,他們又對玫瑰、荔枝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花果頭香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被有關企業(yè)生產(chǎn)部門所采用。
中藥是中國的一大財富。對于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邢其毅一直傾注了極大的精力,他甚至在去西藏開會時,還不忘記收集有關藏藥的許多資料。他還特別注意到中國的大部分草藥都是使用水煎劑,因此他多次提出開展中藥水溶性成分的研究。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研究課題,但是為了開發(fā)祖國的中藥寶庫,他決定要闖這個難關。他選擇中國人參作為研究對象,經(jīng)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取得了令人喜悅的成果,分離出了幾種水溶性小肽成分,并研究了它們的化學結構和生理活性,為此他得到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邢其毅 - 合成藥物
50年代初,高等院校的科學研究條件還非常困難,尤其是原料藥品和試劑十分缺乏。邢其毅一如既往,仍然采取就地取材的辦法,根據(jù)當時所能得到的原料和條件,確定研究課題。他找來了幾瓶丙烯腈,立即開展麥克爾反應的研究。他先后合成了一系列硫代四氫噻唑環(huán)系、含β-5,5二取代乙內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環(huán)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和藥理作用。七年以后發(fā)現(xiàn),日本化學家發(fā)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研究工作。苯駢七元雜環(huán)化合物,是近20年來人們在合成新藥過程中涉及最多的一個新領域。因為這類化合物很多都具有良好的藥理性質,其中有些已經(jīng)被用作鎮(zhèn)痛、安神等藥物。邢其毅及其助手們近年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結構類型的稠合七元雜環(huán)化合物,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雜環(huán)體系,并對這些新的雜環(huán)的構象和立體選擇性反應等進行了許多深入的研究工作。
邢其毅 - 致力教育
邢其毅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有機化學家,而且是一位深受學生愛戴的享有盛譽的有機化學教育家。他常講,他這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于教書。這一方面說明他對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十分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yè)所取得的成績而感到自豪。
邢其毅治學嚴謹,誨人不倦,一絲不茍。他在教學上奉行的格言是“勞則思,逸則罔”。他自己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課堂上。他知識淵博,同時又有精湛的講課藝術,他講課最主要的一個特點是給學生以啟迪。在課堂上,他旁征博引,談古論今,揮灑自如地給學生許多豐富知識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之間又給學生們留下了許多耐人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像磁鐵一樣把學生“吸住”,使你隨著他的思緒去思考和探究。邢其毅認為教學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就是看能否使學生受到所講課程的“感化”,從而引起他自己的深入鉆研和追尋。這種“感化”不但使大批學生立志為發(fā)展祖國的科學事業(yè)而獻身,而且也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去獻身、奮斗的方法和本領。
在幾十年的教學過程中,邢其毅還根據(jù)不同時期和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編寫和翻譯出版了多種參考教材,如《有機化學簡明教程》 《共振論的回顧和展望》 《有機化學詞典》 《有機化學的電子理論》和《有機化學基本原理》等。近年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有機化學部分的主編。
邢其毅非常強調實驗課和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他擔任北京大學有機教研室主任幾十年,一直重視各類實驗課程的設置和實驗室的建設,特別是對基礎有機化學實驗室,從實驗設備、實驗內容的選擇到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建立他都付出了很多的勞動和心血。他經(jīng)常帶領前來交流的國內外客人參觀這些實驗室,借以促進實驗室的建設和強調實驗對于理論研究和理論教學的重要性。他曾專門著文批駁一些輕視實驗顛倒、實踐和理論關系的錯誤觀點,并通過分子軌道對稱守恒規(guī)則的發(fā)現(xiàn)過程深刻指出任何科學發(fā)現(xiàn)和新理論的創(chuàng)立,都是在大量科學實驗基礎上完成的。
邢其毅還十分關心中學教育和對在職自學青年的指導和幫助。他給《中學文庫》寫書;給中學刊物寫文章;給中學教師做報告?zhèn)魇诮虒W經(jīng)驗;給自學青年寫信解答他們提出來的各種問題,有時還要給他們寄去必要的書籍和資料,指導他們學習。至于登門求教的人更是經(jīng)常不斷。所以說,邢其毅的學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直接聽過他講課的幾千名,還有許多通過不同形式授業(yè)于他的各類學生,而且所有這些人直到現(xiàn)在還在不斷地從多方面得到邢其毅的指導和幫助。
邢其毅 - 人物簡歷
1911年11月24日 出生于天津市(原籍貴州省貴陽市)。1933年 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化學系。
1933-1936年 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6-1937年 在德國慕尼黑大學維蘭德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3-1941年 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1944-1946年 在新四軍華中軍醫(yī)大學任教。
1946-1949年 在北京大學農化系和化學系任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50-1952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主任。
1952年。诒本┐髮W化學系任教授,并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1952年 被聘為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
1962年 被聘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78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至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并兼任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和青年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1980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2年 被聘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4年 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屆專業(yè)組顧問。
1986年 當選為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理事。
邢其毅 - 主要論著
1 邢其毅,戴乾圜,薛良駒.4-芳-5-鹵-1,3-二氧六環(huán)的合成及Pnins反應的研究.化學學報,1956,20:19-29.
2 邢其毅,戴乾圜,盧耀棠.氯霉素的新合成法.科學通報,1957:302.注:C.A.1958,52:12918,19950;Heath,A.Chem.Eng,1970,77:60—2.
3 戴乾圜,余社棟,邢其毅,對位硝基苯甲酸酐與氨基酸的Dakin-West反應.科學通報,1957,23:719.
4 邢其毅,張景祥.防已諾林堿的結構.化學學報,1957,23:405—410.
5 邢其毅.有機化學(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12月第一版
6 李崇熙,陸德培,邢其毅等.含半胱氨酸多肽的研究I.化學學報,1963,29:131—142.
7 賈忠建,邢其毅.β-5,5-二取代乙內酰脲丙酰肼的合成.化學學報,1963,29(6):433-38.
8.邢其毅.有機化學中的電子理論.譯自Baker J.W.原著.上?萍汲霭嫔,1964.
9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礎有機化學(上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1983.
10 邢其毅,王顯侖,金聲等.白蘭花香氣的化學成份研究.化學通報,1981(9):9.
11 邢其毅.共振論回顧與瞻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12 張曉林.金聲,邢其毅.北京妙峰山玫瑰花頭香成分分析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85(4):8-14.
13 李根,李崇熙,邢其毅.苯并噁唑酮(BOO)多肽合成中的應用.化學通報,1987(12):18-20.
14 邢其毅.合成的魅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5 陳家華、林袒銘、邢其毅等.西藏高原鹽湖植物——杜氏藻的香氣成分研究.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31(4):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