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 簡介
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戲劇家、詩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鎮(zhèn)的一個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親破產后,全家遷到小鎮(zhèn)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歲時他到格里姆斯塔鎮(zhèn)上的一家藥材店當學徒。工作余暇,經常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作品,隨后自己也動手寫詩,并學習拉丁文。6年艱苦的學徒生活,磨練了他的斗爭精神,同時也培育了他的創(chuàng)作興趣,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階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參加醫(yī)科大學入學考試,因希臘文、數(shù)學和拉丁口語成績不佳,未被錄取。在席卷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卜生結交了文藝界的一些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朋友,積極地為《工人協(xié)會報》等刊物撰稿,參加了挪威社會主義者馬爾庫斯.特蘭內所領導的工人運動,并和兩位朋友合作,出版諷刺周刊《安德里媽納》。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歷史劇《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舊案,把羅馬歷史上的“叛徒”寫成一個為維護公民自由而斗爭的優(yōu)秀人物,劇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現(xiàn)了他個人的反抗精神。這個劇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資出版。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chuàng)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chuàng)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chuàng)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chuàng)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卜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里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姍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產,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后寫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覬覦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zhàn)爭,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于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瓢泊異鄉(xiāng),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臺高筑,生活極為窘迫。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成果。以后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xiàn)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xiàn)實,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xiàn)出不妥協(xié)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1864年以后的27年間,易卜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
《玩偶之家》(1879),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偽造父親的簽字向人借錢,為丈夫海爾茂醫(yī)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名譽地位,怒斥妻子下賊無恥。當債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動退回借據(jù)時,海爾茂又對妻子裝出一副笑臉。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間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憤然出走。
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志與獨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的代表。劇本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婦女解放等問題,但沒有也不可能作出解決!锻媾贾摇费莩龊,引起了激烈的反響。娜拉要求個性解放、不做"賢妻良母"的堅決態(tài)度,遭到上流社會的責難和非議。但易卜生并沒有在責難面前退卻,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問題劇,揭露社會問題。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后期創(chuàng)作的《建筑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臥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學者日不落在《簡約解讀世界性的戲劇大師易卜生》中指出:“西方世界在高速發(fā)展,而時間對于中國卻好像是一只生了銹的鐘,在停滯中腐爛著!如“元代大都,傳來嗚嗚的號筒聲,一列行刑的隊伍穿過大街。一個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輕女子就這樣被押赴刑場。許多善良的人們慨嘆這位女子的悲慘命運。臨街酒館里的劉大娘向關漢卿講述了女犯朱小蘭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慘身世。朱小蘭的悲劇激起了關漢卿對這個弱女子的無限同情之心和對官府衙門草營人命的無比憤慨(引用網(wǎng)絡資料--引用于姜方的博客)!。關漢卿大約生活在1240--1310年之間,而挪威杰出的劇作家、詩人易卜生(又譯作:易仆生。他為世界文庫留下了絢麗多彩的二十五部戲劇和豐富的詩歌、書信、文藝散文。),卻生活在1828~1906年之間,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和關漢卿的《竇娥冤》同樣在今天享譽世界。舊中國知識分子結構里,沒有多少懂易仆生的,除了古希臘悲劇,僅知道點《竇娥冤》!皩懽,既是坐下來判斷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頁上寫下的這句話,如同他的劇作一樣深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生活在十九世紀的他,被被人們譽為“現(xiàn)代戲劇之父”。這位北歐文化巨人,以社會化性的哲學思想、豐富的人生觀,反映了挪威那個特定的時代。易仆生作品中的“娜拉”(《娜拉的出走》),就是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女權運動影響的產物,再或者說起碼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婦女從經濟方面要求解放、在受教育和立法上爭取權利、博得與男性的平等。無疑,易仆生的作品有女權主義運動的影子。如果說嚴復單單基于英格蘭自由主義基礎上的自由主義保有理論的基本可靠性,而胡適以易仆生主義解說自由主義。因為新文化運動,胡適就文學革命發(fā)表理論文章,在“新青年”辟“易撲生專號”提倡婦女解放,為那場思想解放運動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中國20-40年代的一些社會主義者,恐怕也如此。家易仆生曾說:“藝術家用生命鑄造生命,用靈魂鍛造靈魂,當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為可以感知的活體!笔堑,人骨里的本能決定屈從群體的傾向,一個作家的筆必須違背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突出個人爭取自由的天性,因此易仆生不愧為“偉大的問號”!杜酄柦鹛亍,挪威著名戲劇大師易仆生的經典之作。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HagerupGrieg1843-1907),運用挪威民間音樂,根據(jù)易仆生同名詩劇,創(chuàng)作了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配樂詩劇《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和《培爾.金特第二組曲》。正如易卜生對一位看不懂他的戲劇的德國讀者說:“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須先了解挪威!彼砟曜髌,更是他人生的寫照。易卜生,偉哉偉哉!”。
易卜生 - 少年時期
1851年秋,他為卑爾根劇院創(chuàng)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劇院創(chuàng)辦人、著名小提琴手奧萊.布爾的賞識,被聘為寄宿劇作家,兼任編導,約定每年創(chuàng)作一部新劇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麥和德國各地劇院參觀。他在卑爾根劇院創(chuàng)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1855)、《索爾豪格的宴會》(1856)和《奧拉夫.利列克朗》(1857)。這期間易卜生參加編導的劇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和莎士比亞、莫里哀媲美。1857年,易卜生轉到首都劇院擔任編導。翌年和蘇姍娜.托雷森結婚。1862年,劇院破產,他不得不借債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他在這所劇院先后寫 出了《海爾格蘭的海盜》(1858)、《愛的喜劇》(1862) 《覬覦王位的人》(1863)等劇本。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的《愛的喜劇》,遭到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他為此感到痛心。同時,1864年丹麥和普魯士之間的戰(zhàn)爭,引起他對整個半島的獨立前途的憂慮。于是他決定出國遠行。就在這一年,他離開挪威到意大利;瓢泊異鄉(xiāng),瘧疾纏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債臺高筑,生活極為窘迫。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了一部詩劇《布蘭德》 (1866),這是他旅居國外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成果。以后又寫了《彼爾.英特》(舊譯《彼爾.京特》,1867)。這兩部劇本都表現(xiàn)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通過《布蘭德》,他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xiàn)實,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極端個人主義,表現(xiàn)出不妥協(xié)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易卜生 - 晚年時期
1864年以后的27年間,易卜生一直僑居在羅馬、德累斯頓、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寫了《皇帝與加利利人》,在劇中提出了溝通情緒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1874和1885年,他曾兩度回挪威作短暫的逗留。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國。他后期創(chuàng)作的《建筑師》(1892)和《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是自傳性質的作品。1900年中風。長期臥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議會和各界人士為他舉行了國葬。
易卜生 - 作品列表
亨里克?易卜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之一。他是歐洲知識界取得現(xiàn)代突破的中心人物,被公認為現(xiàn)代戲劇之父。他的劇作仍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仍在世界各地繼續(xù)上演。據(jù)說,易卜生是繼莎士比亞之后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劇作家。
易卜生共出版過26部戲劇和一部詩集,其作品常被劃分為四個部分:
民族浪漫歷史劇
其中包括從《凱蒂琳》(1850年)到《覬覦王位的人》(1863年)等劇作
思想劇
《愛情喜劇》(1877年)、《布朗德》(1866年)、《培爾?金特》(1867)和《皇帝與加利利人》(1873年)
當代現(xiàn)實劇
《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73年)
心理與象征劇
《野鴨》(1884年)、《羅斯莫莊》(1886年)、《海上夫人》(1888年)、《海達?高布樂》(1890年)、《建筑師》(1892年)、《小艾友夫》(1894年)、《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6)和《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899)。
易卜生 - 作家年表
1828年3月20日亨里克?約翰?易卜生出生于希恩市斯多克芒加登莊園。父母:瑪麗。ɑ榍靶瞻⑺跪v伯格)和克努特?易卜生,商人。
1835年父親生意破產,家庭財產被拍賣,舉家搬遷到格爾彭的溫斯托普農場。
1843年在格爾彭教堂接受堅信禮;全家搬遷到希恩的斯尼佩托普;易卜生12月27日離開家庭。
1844年1月3日抵達格里姆斯塔,給藥劑師閆斯?阿魯普?萊曼當學徒。
1846年與萊曼的女仆之一,艾爾莎?索菲?閆斯黛特,產下一名私生子。
1847年藥店產權歸拉爾斯?尼爾森所有,搬進更大的店鋪。
1849年易卜生創(chuàng)作《凱蒂琳》。
1850年
前往克里斯蒂安尼遏(奧斯陸)學習,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秳P蒂琳》以布林約夫?比阿姆化名出版。擔任學生聯(lián)合會報紙《社區(qū)日報》和諷刺性周刊《安利姆納》的編輯。易卜生作品首次搬上舞臺:獨幕話劇《武士!酚9月26日在克里斯蒂安尼遏上演。
1852年前往卑爾根,開始擔任挪威劇院導演。前往哥本哈根和德累斯頓學習。
1853年《圣?約翰之夜》首演。
1854年《武士冢》修改本首演。
1855年《厄斯特羅特的英格夫人》首演。
1856年《蘇爾豪格的宴會》首演。與蘇珊娜?圖洛森訂婚。
1857年《奧拉夫?里列克蘭斯》首演。擔任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劇院藝術總監(jiān)。
1858年于6月18日與蘇珊娜?圖洛森舉行婚禮。《海爾格倫的海盜》首演。
1859年寫作長詩《荒原》和組詩《在畫廊》。兒子希古爾德12月23日出生。
1860年寫作《斯凡希爾德》——《愛情喜劇》的草稿。
1861年創(chuàng)作詩歌《特爾耶?維根》。
1862年克里斯蒂安尼遏挪威劇院破產。易卜生前往古德布蘭達爾峽谷和挪威西部研究民間傳說。《愛情喜劇》出版(1873年11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擔任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顧問。
1863年《覬覦王位的人》出版。寫作長詩《患難兄弟》。
1864年《覬覦王位的人》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首演。前往意大利并開始在羅馬生活四年。
1865年創(chuàng)作《布朗德史詩》,后改名為《布朗德》。
1866年《布朗德》出版并獲成功。易卜生獲得政府藝術家津貼。
1867年《愛情喜劇》修改本出版。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培爾?金特》(1876年2月24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
1868年遷居德累斯頓,開始與家人在那里的七年生活。
1869年《青年同盟》出版并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舉行首演。前往斯德哥爾摩出席斯堪的納維亞文字大會。前往埃及出席蘇伊士運河開通典禮。
1870年寫作詩歌《致一位瑞典女士的最后一封信》
1871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版詩選(《神話》)。
1872年基本完成《皇帝與加利利人》。
1873年完成和出版《皇帝與加利利人》。擔任維也納世界博覽會國際藝術評委會成員。
1874年訪問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前往斯德哥爾摩。發(fā)表《英格夫人》改編本。
1875年出版《凱蒂琳》改編本。遷居慕尼黑,開始在那里的三年生活。創(chuàng)作詩歌《詩函》。
1877年《社會支柱》出版并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被(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878年再次前往羅馬。除短期離開外,在那里生活七年。
1879年創(chuàng)作和出版《玩偶之家》,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首次公演。
1881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群鬼》(1882年5月20日首演于芝加哥的奧羅拉?特納大廳)。
1882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人民公敵》(1883年1月13日首演于克里斯蒂安尼遏劇院)。
1883年出版《蘇爾豪格的宴會》修訂本
1884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野鴨》(1885年1月9日首演于卑爾根國家場景劇院)。
1885年訪問挪威(克里斯蒂安尼遏、特隆赫姆、莫爾德和卑爾根)。遷居慕尼黑,開始在那里的六年生活。
1886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羅斯莫莊》(1887年1月17日首演于國家場景劇院)。
1887年前往日德蘭半島北部(塞比)避暑。前往哥德堡、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
1888年創(chuàng)作及發(fā)表《海上夫人》(1889年2月12日同時首演于魏瑪?shù)幕舴蛱貏≡汉涂死锼沟侔材岫魟≡海?BR>1889年在格森薩斯度過最后一個夏天。結識愛米麗?巴爾達赫。
1890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海達?高布樂》(1891年1月31日首演于慕尼黑皇家劇院)。
1891年返回挪威,在克里斯蒂安尼遏定居。見到西爾杜爾?安德森。
1893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建筑師》(1893年1月19日首演于柏林萊辛劇院)。(兒子)希古爾德與伯格利奧特?比昂松結婚。
1894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小艾友夫》(1895年首演于柏林德意志劇院)。
1895年遷居位于克里斯蒂安尼遏的阿比恩加特和德拉門大街拐角處的公寓并在那里度過晚年。
1896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1897年1月10日同時首演于赫爾辛基的瑞典劇院和芬蘭劇院)。
1898年誕辰70周年——克里斯蒂安尼遏、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同時舉行大型慶;顒。
1899年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當咱們死人醒來的時候》(1900年1月26日首演于斯圖加特的霍夫特劇院)。
1900年第一次中風。
1906年5月23日逝世
易卜生 - 戲劇之父
挪威首都奧斯陸南邊的小城斯基思,是個保留著北歐中世紀建筑的城市。城中,那座塔樓高聳、氣勢雄偉的大教堂,更讓人們驚嘆不已。一天,有個滿頭鬈發(fā)、相貌俊秀的孩子路過教堂時,突然吵著要陪伴他的女仆帶他一起登上塔樓看風景。當孩子從高空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廣場的車馬、只有玩具一般大小的行人時,興奮得拍手歡呼起來。這一刻,他從高空看世界的感覺,似乎影響到這孩子的一生。
幾十年后,這個名叫易卜生的孩子成為著名的劇作家。他寫出了好幾部劇情緊湊,用人物遭遇生動反映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劇本,剖析了人世間的虛偽和罪惡,突破了戲劇多年來以歷史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傳統(tǒng),不但震動了挪威,還影響了歐美。這些戲劇深刻揭露了假、惡、丑,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詩中所說:“我從高處看人群,看清了他們的真正本性……”
1874年夏天,在丹麥哥本哈根,寫了多部戲劇、已經成名的易卜生與朋友勞拉交談時,勞拉告訴他,她因為一時籌不到錢支付丈夫治病的費用,只得偽造簽名借錢。她萬萬沒想到丈夫后來得知此事后,居然拒絕原諒她百般無奈之際的行為。她的家庭就此破裂。這個男人氣量太小了,易卜生當時這么想,可他又想起前些日子讀到的挪威女作家科萊特的小說《職業(yè)的女兒們》,書中流露出爭取婦女自由解放的激情……
四年后,暫居羅馬的易卜生開始用筆寫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題為《關于一出現(xiàn)代悲劇的札記》的文章:“世界上有兩種精神的法律,兩種良心。一種是男人的,一種是婦女的……這個社會純粹是男權社會,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
他放下筆,又想到現(xiàn)在的家庭,幾乎與封建時代一樣,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玩偶。易卜生思考著。又過一年,他寫出了劇本《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劇本出版兩個星期后,就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皇家劇院首次公演。
大幕拉開,觀眾們看到舞臺上出現(xiàn)的是奧斯陸一個銀行經理海爾茂的家?斓绞フQ節(jié)了,這個家庭多么溫馨啊,圣誕樹送回來了。海爾茂溫情地稱呼妻子娜拉“小寶貝”、“小鴿子”。他愛自己的妻子,從不在外尋花問柳、酗酒鬧事。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結婚八年,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好幾年前,因為海爾茂患病要去療養(yǎng),娜拉手頭沒錢支付,百般無奈只得背著海爾茂假冒自己父親的簽字,向銀行借債送丈夫去看病。這些年來,她省吃儉用積錢還了這筆債。
眼下,升任經理的海爾茂要解雇職員柯洛克斯泰?侣蹇怂固┦钱斈昴壤懊杩畹闹檎撸辉甘I(yè),寫信向海爾茂告發(fā)此事,威脅他。海爾茂看信后居然對娜拉大發(fā)雷霆。當柯洛克斯泰聽人勸說后,寫信表示絕不再提此事時,海爾茂又對娜拉親熱起來。這番周折讓娜拉終于看清丈夫海爾茂的虛偽本質,也明白自己在家中只是海爾茂的玩偶和消遣的東西。她憤然離開了這個家。
《玩偶之家》形象生動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市儈氣和虛偽,揭露了男權社會對婦女的壓迫。它的上演引起了軒然大波。
“此戲鼓勵婦女不顧家庭、丈夫和女兒,獨自出走。簡直是傷風敗俗……”
“這出話劇的結局,應該改成娜拉放棄出走的念頭才對……”
這種種用“道德”來否定《玩偶之家》意義的言論,使易卜生面臨巨大的壓力。但易卜生堅持自己的立場,繼續(xù)寫出《群鬼》、《人民公敵》等戲劇,用作品反擊那些披著道德外衣的偽君子的惡毒攻擊。在《人民公敵》中,那位堅持揭露有毒水質污染環(huán)境真相,而被竭力掩飾真相、制造虛假繁榮的官員、紳士們宣布為“人民公敵”的人物——斯多克芒醫(yī)生,在舞臺上大聲說:“難道我就心甘情愿地讓輿論、讓這些多數(shù)派和這些牛鬼蛇神把我打敗嗎?對不起,辦不到!”“靠著欺騙過日子的人都應該像害蟲似的被消滅干凈!”
這些臺詞正是易卜生的心聲。
《玩偶之家》的結尾,娜拉出走之后向何處去?是個問號!度嗣窆珨场返慕Y尾,堅持真理的斯多克芒醫(yī)生成為孤獨的少數(shù)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連同情他的女兒、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怎么辦?也是個問號。易卜生這類揭露現(xiàn)實的戲劇,沒有走傳統(tǒng)戲劇在劇情高潮中解決問題的老套路,而是提出問題,激發(fā)觀眾去思考。因此他被稱為“偉大的問號”。
易卜生在一些取材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戲劇中,同樣注入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培爾·金特》中,他寫了一個富于幻想、終日懶散生活的青年培爾·金特流浪闖世界的經歷。培爾·金特遇到過妖魔,后來又販賣黑奴發(fā)財致富,干了不少壞事,最終破產潦倒,回到了家鄉(xiāng)!杜酄枴そ鹛亍饭輹r,觀眾看到戲臨近結尾,舞臺上的培爾·金特在剝一只洋蔥,他剝去一層又一層,剝完了所有的皮,什么也沒有找到。易卜生通過這個具有強烈象征性的情節(jié),突出了全劇的哲理:自私、專橫地向生活索取的人,最終是一無所有。
易卜生七十八歲時在奧斯陸逝世。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本成為世界各國戲劇舞臺上的經典作品,他的創(chuàng)作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深遠影響,因而被稱為“現(xiàn)代戲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