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馮承鈞

    馮承鈞

    馮承鈞(1887—1946)湖北夏口(今漢口)人,字子衡。早年留學(xué)比利時。后赴法國巴黎大學(xué),主修法律。1911年獲索邦大學(xué)法學(xué)士學(xué)位。續(xù)入法蘭西學(xué)院師從伯漢學(xué)家伯希和。馮承鈞歸國后,曾任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由于馮通曉法文、英文、比利時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鶻語、吐火羅語和蒙語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國史籍,在歷史學(xué)、歷史地理學(xué)、歷史語言學(xué)和考古學(xué)等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遂在史地研究考證方面卓然成家。畢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邊疆史,著譯等身,是民國時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

    馮承鈞(1887—1946)湖北夏口(今漢口)人,字子衡。早年留學(xué)比利時。后赴法國巴黎大學(xué),主修法律。1911年獲索邦大學(xué)法學(xué)士學(xué)位。續(xù)入法蘭西學(xué)院師從伯漢學(xué)家伯希和。馮承鈞歸國后,曾任北京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由于馮通曉法文、英文、比利時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鶻語、吐火羅語和蒙語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國史籍,在歷史學(xué)、歷史地理學(xué)、歷史語言學(xué)和考古學(xué)等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遂在史地研究考證方面卓然成家。畢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邊疆史,著譯等身,是民國時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

    馮承鈞 - 生平簡介

    馮承鈞,字子衡,1885年生于湖北夏口,早年在比利時修讀中學(xué),后進(jìn)入法國巴黎大學(xué)深造,考獲法學(xué)士學(xué)位。再入法蘭西學(xué)院研究院攻讀兩年。在留法期間與當(dāng)時西歐碩學(xué)鴻儒如沙畹、沙海昂、鄂盧梭、伯希和、牟里等交游。又常到巴黎國立圖書館博覽群書,得益不少。

    1911年返國,歷任湖北外交司參事、眾議院秘書、教育部秘書,一九二零年出任北京大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席及立法編纂委員、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編輯等職。在任職之余,潛心譯述工作,譯著甚多。

    馮承鈞

    通英、法、梵文及蒙古文和比利時文,長于邊疆史、中西交通史及元史研究。著有《中國南洋交通史》、《中國西部考古記》等;譯有《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馬可波羅行紀(jì)》等;譯著多匯為《史地叢考》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

    唯五十歲以后,患風(fēng)癱病,體力衰退,故后期譯著系他口述而由其長子先恕代筆而成。一九四六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歲。

    馮承鈞 - 學(xué)術(shù)方向

    馮承鈞學(xué)術(shù)研究的重點之一是中外交通史。為了探明中國與南洋的交通,譯出伯希和的《鄭和下西洋考》,這是研究鄭和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同時還譯出伯希和的《交廣印度兩道考》、費瑯的《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并為隨同鄭和出使的馬歡、費信兩人所寫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二書作了校注。后來他寫成了《中國南洋交通史》一書。此外還將古代記述海外情況的著作,包括南宋趙汝適的《諸蕃志》、清人謝清高的《海錄》和黃省曾的《西洋朝貢典錄》等,一一作注,并譯出法人希勒格的《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沙畹的《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等,又寫成《景教碑考》、《歷代求法翻經(jīng)錄》和《西力東漸史》等書。

    馮承鈞學(xué)術(shù)研究另一個重點是中國邊疆的歷史地理,譯出法人色伽蘭的《中國西部考古記》、郭魯柏的《西域考古記舉要》和沙畹的《西突厥史料》等書,其中沙畹所著為研究西突厥史的重要典籍。他還廣為搜集史料編成《鄯善事輯》、《高昌事輯》等,并寫成《遼金北邊部族考》等書。馮還精于元史和蒙古史,譯有法人格魯賽的《蒙古史略》、布哇的《帖木兒帝國》、牟里的《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特別是瑞典著名的蒙古史學(xué)者多桑用法文寫成的名著《蒙古史》,因卷帙浩繁,一般譯者視為畏途,馮以二三年時間將它全部譯成漢文,為研究元史及蒙古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此外還采用法人沙海昂的注本,將《馬可.波羅行紀(jì)》譯出,成為此書當(dāng)時最完備的譯本,流傳甚廣。

    馮承鈞所譯各書大都冠有譯者序言,對原書疏誤處都加以整理,對書中史料論點有疑點或遺漏的都一一加注或補正。馮治史范圍涉及漢、唐、宋、明,涵蓋哲學(xué)、藝術(shù)、語言、宗教。譯著各書,除專著外,有關(guān)中外交通、中國邊疆史地及其他雜著的單篇又匯成《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共計9編(冊)。晚年所著論文數(shù)十篇,由弟子編成《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論著匯輯》。近年商務(wù)印書館重印了馮先生的譯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一卷(1~5編)、第二卷(6~9編)(商務(wù)1962年版,1995年再。,并編印了《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三卷。此三卷書,基本收進(jìn)了馮承鈞篇幅較小的譯著中的主要部分。

    馮承鈞 - 主要譯述

    馮承鈞翻譯的專書,屬于一般性質(zhì)者,有沙畹的《中國旅行家》,也是他最早的一部翻譯作品;有荷蘭史勒格的《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都遠(yuǎn)在三十年以前就和讀者見了面。關(guān)于南洋古代史地方面:如費瑯的《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和《蘇門答臘古國考》,馬伯樂的《占婆史》,鄂魯梭的《秦代初平南越考》,伯希和的《交廣印度兩道考》,都是南海古代史地研究中的名著,一直到今天,還是研究這些方面的重要資料。鄭和下西洋考是二十多年前伯希和集“鄭和研究”的大成之作。先生譯伯氏此文,在自序中又舉出自己和朋友的一些新發(fā)現(xiàn),以補足伯氏之不足,所以漢譯本《鄭和下西洋考》遂成為東西學(xué)者研究這一問題必不可少的書籍。他對于南海古代的史地研究,不僅在翻譯方面有不可泯滅的貢獻(xiàn),并且他自己也寫了一部《中國南洋交通史》,除采用前人的考證以外,也加入了不少個人的心得。趙汝適的《諸蕃志》,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黃省曾的《西洋朝貢典錄》,謝清高的《海錄》,為研究十三世紀(jì)以后南海古代史地的原始資料,除《諸蕃志》有夏德、柔克義的譯注本,《瀛涯勝覽》有兌溫達(dá)的重新考訂的馬歡專文討論外,其余各種,西洋學(xué)者只不過作了一些零星的考據(jù),先生綜合各家之說,予以取舍,并據(jù)所能看到的各種本子,此較?,各成校注,使治南海古代史地者獲得了不少的方便。

    馮承鈞于佛學(xué)及語言學(xué)自謙為門外漢,所以關(guān)于印度學(xué)方面譯著不多,但所譯《佛學(xué)研究》,《大孔雀經(jīng)藥叉名錄輿地考》,《正法念處經(jīng)閻浮提洲地校勘錄》,《法住記及所記阿羅漢考》,雖是印度學(xué)專家譯此,亦未能過。他所譯的關(guān)于吐火羅語論文,生前只發(fā)表了一部份,今年也由他的學(xué)生整理,編成《吐火羅語考》出版了。里面移譯烈維及伯希和的論文各兩篇,都是西洋學(xué)者在吐火羅語論戰(zhàn)中,不同時期的總結(jié)性作品,對于研究中西交通史有不少的幫助。沙畹的《西突厥史料》是一部不朽之作,此書不僅在西域史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貢獻(xiàn),對于世界史也增加了不少的資料。但是原書寫成頗歷時日,又以隨時采取新的考證,遂致前后往往失去聯(lián)絡(luò),所采史文,亦多遺漏,以后雖有補編之作,仍然有不少的錯誤和遺漏,先生移譯沙畹此書,盡可能將原作的錯誤和遺漏,予以補正,新舊考訂紛歧之處,亦盡量整理一致,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馮承鈞遙譯關(guān)于西域南海的名家論文甚多,分別編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之內(nèi),生前發(fā)表的已有四編,近兩年他的學(xué)生整理遺稿,又連續(xù)出版了五六兩編,這些碎金片玉,都是研究西域南海古代史地的珍貴資料。據(jù)聞尚有七八兩編亦將刊出,對于研究這方面歷史的人,卻是值得高興的消息。東西學(xué)者關(guān)于中亞古輿地考證既多,為了便于翻檢,先生曾編著了《西域地名》一冊,將西域古地的同名異譯以及古今沿革,一一為之注明,出版后極為國內(nèi)外學(xué)者推重。此書因匆匆草成,未能十分詳盡。馮承鈞時時想重新編成一部較詳細(xì)的西域地名辭典,但終為歲時所忌,不幸未能實現(xiàn),馮先生已去世了,這部辭典的編撰,是應(yīng)該考慮擔(dān)負(fù)起來的。

    元史的研究,特別是西域汗國的歷史方面,在中國歷史科學(xué)中還是很薄弱的一環(huán),主要的原因:一在于語言;二在于西域方面的史料。西域史家著作,多用波斯阿刺伯等文,能閱讀者較少,因之一般不能不借重多桑的《蒙古史》。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開辟了清代治元史的新局面,但所依據(jù)的主要的還是多桑的書,以后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兒史記》也都如此,不過是轉(zhuǎn)引日本田中翠一郎的譯本而己。多桑書卷帙過鉅,一般翻譯者視為畏途,日本田中氏譯此,也僅譯了前三卷,至今尚未能全部譯出。先生卻排除艱苦,以二三年時間,審慎用力,將全書譯完,使出版了百余年的多!睹晒攀贰,得與中國學(xué)者發(fā)生了直接關(guān)系。

    馮承鈞譯多桑書同時,為了便于通俗閱讀之用,又將法國格魯賽所著《極東史》中的蒙古部份譯出,名為蒙古史略。多桑書譯畢,他又譯了布哇的《帖木兒帝國》,也可以說是多!睹晒攀贰返睦m(xù)編。

    馮承鈞除了翻譯的以外,他自己還作了一本元代白話碑,從金石書畫以及方志內(nèi)裒集了元代的白話圣旨碑,成為一書,并對于亙代白話語法加以研究討論。他寫的《成吉思汗傳》,原來目的是想對屠寄《蒙兀兒史記》的《太祖本紀(jì)》和《西域列傳》作一糾誤,結(jié)果成了一部專書,但亦非其他專寫成吉思汗傳者所能及了。

    元帝國時期,歐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過中國,他們歸國以彼大都寫有行記,其中以馬可波羅的記載最為詳細(xì),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學(xué)者在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僅僅譯注的本子就有幾十種,以伯希和、穆爾合譯的注本為最后出。馮先生翻譯時,因伯氏的譯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譯注本在當(dāng)時尚較完備,遂予以移譯。沙氏原書舛錯之處,一一為之訂正,原注未詳者,亦為之補注不少。《馬可波羅行記》,在中國現(xiàn)有五種譯本:張亮麈先生據(jù)玉爾和科狄譯注的《馬哥孛羅游記》導(dǎo)言和第一卷,林紆、魏易合譯的《馬哥孛羅游記》;張亮麈先生又據(jù)邦內(nèi)戴拖譯注的《馬哥孛羅游記》,李季據(jù)科曼洛夫的《馬哥孛羅游記》,和先生的譯本。五種譯本仍然推先生所譯沙海昂譯注本最審慎最完備。

    伯希和的《蒙古與教廷》,是一篇關(guān)于考證元代與教廷關(guān)系的杰作,馮承鈞早在一九四一年譯出,其原稿最近才輾轉(zhuǎn)尋出,不久將刊印出版。

    馮承鈞在考古學(xué)方面,翻譯了法國色伽蘭的《中國西部考古記》,閔宣化(原作牟里,后改)的《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沙畹、伯希和的《摩尼教流行中國考》,和郭魯伯的《西域考古記舉要》。在《舉要》內(nèi)又附譯格魯賽《極東史》中的中亞佛教藝術(shù)一章。

    馮承鈞所著的《景教碑考》,裒集近代歐洲漢學(xué)家的考證綜為一書,參考價值可與夏鳴雷和日本佐伯好郎的著作媲美。

    在馮承鈞所有的譯著中,還有一部費賴之的《入華耶穌會士列傳》,里面所包括的教士,凡有四百多人,為研究明清之際天主教傳布中國的重要資料。全書共分十卷,僅發(fā)表了前三卷,希望以后有人能將全書出版,使研究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通史的人,能多得一些參考文獻(xiàn)。另外他譯的《卜彌格傳》,也有不少明末的史料,不能認(rèn)為是一個教士的個人傳記而予以忽視。

    馮承鈞 - 貢獻(xiàn)影響

    馮承鈞是中國東西交通史的研究專家,顧頡剛在《當(dāng)代中國史學(xué)》中稱馮為“近四十年最大的史地譯家”。對早期華僑史研究有貢獻(xiàn)。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翻譯史上,馮承鈞是完全可以同嚴(yán)復(fù)、林紓、馬君武、伍光建齊名的第一流翻譯家。而且他在史地翻譯的考訂精審方面,不僅馬君武、伍光建不能望其項背,即使嚴(yán)復(fù)、林紓與之相比,就如朱杰勤先生所說:“他們好像椎輪,而馮先生好像大輅了”。

    馮承鈞的史地譯作,引進(jìn)了歐洲漢學(xué)的成果和科學(xué)的治學(xué)方法,對民國時期以至后來的中外交通史、蒙古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推進(jìn)作用。

    馮承鈞 - 著譯作品

    《成吉思汗傳》馮承鈞著


    《中國南洋交通史》馮承鈞著ISBN7-5325-4100-2
    《西域史地釋名》馮承鈞編
    《安南省道沿革表》馮承鈞
    《樓蘭鄯善問題》馮承鈞
    《唐代華化蕃胡考》馮承鈞
    《再說龜茲白姓》馮承鈞
    《高昌城鎮(zhèn)與唐代蒲昌》馮承鈞
    《迦膩色迦時代之漢質(zhì)子》馮承鈞
    《吐火羅語考》(法)伯希和,列維著馮承鈞譯中華書局2004ISBN7-101-04083-7
    《摩尼教流行中國考》(法)沙畹,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景教碑考》馮承鈞上海商務(wù)印書館,
    《蒙古與教廷》(法)伯希和撰馮承鈞譯中華書局1994ISBN7-101-01119-5
    南宋趙汝適著馮承鈞校注《諸蕃志校注》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商務(wù)印書館1935。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
    《十五世紀(jì)初年中國人的偉大航海上旅行》馮承鈞譯ISBN7-101-03511-6
    《交廣印度兩道考》》(法)伯希和撰馮承鈞譯中華書局ISBN7-101-03511-6
    《四天子說》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支那名稱之起源》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玄奘沙州伊吾間之行程》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魏略西戎傳中之賢督同汜復(fù)》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中國載籍中之梵衍那》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庫車阿克蘇烏什之古名》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吐谷渾為蒙古語系人種說》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犁靬為埃及亞歷山大城說》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中國干漆造像考》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景教碑中敘利亞文之長安洛陽》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塞語中之若干西域地名》伯希和著馮承鈞譯
    《蘇門答剌古國考》(法)費郎著馮承鈞譯上海商務(wù)印書館,ISBN7-101-03541-8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C.d‘Ohsson)著馮承鈞譯
    《西突厥史料》(法)沙畹編著馮承鈞譯
    《中國西部考古記》(法)謝閣蘭著馮承鈞譯ISBN7-101-04083-7
    《馬可波羅行紀(jì)》[(意)馬可波羅(MarcoPolo)著](法)沙畹譯馮承鈞轉(zhuǎn)譯
    《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
    《帖木兒帝國》(法)布哇(L.Bouvat)著馮承鈞譯
    《西洋漢學(xué)家佛學(xué)論集》(法)列維等著馮承鈞譯
    《占婆史》馬司培羅著馮承鈞譯
    《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費賴之(AloysPfister)著馮承鈞譯
    《漢明帝感夢遣使求經(jīng)事考證》馬司帛洛馮承鈞譯
    《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法費瑯著馮承鈞譯ISBN7-101-03541-8

    馮承鈞 - 相關(guān)詞條

    趙亞曾 馮祖荀 陳宰均 丁緒淮 高國景
    陳元贊 金少山 楊露禪 李洪春 鐘離權(quán)
    毛文龍 姬際可 杜心五 郭雨順 楊延昭
    薩鎮(zhèn)冰 丘處機 林同驥 趙匡胤 張作人

    馮承鈞 -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浙江教育出版社
    3、http://www.nansha.org.cn/books/1/12.html

    名人推薦
    • 張松鶴
        張松鶴 (1912年10月10日-2005年7月28日),人民英雄紀(jì)念碑《抗日游擊戰(zhàn)》及《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新中國唯一一位親歷淞滬會戰(zhàn)、抗日游擊戰(zhàn)...
    • 曹靖華
      曹靖華(1897~1987),原名曹聯(lián)亞,河南省盧氏縣五里川路溝口村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學(xué)教授。1919年在開封省立第二中學(xué)...
    • 程侃聲
      程侃聲(1908-1999),中國水稻種質(zhì)資源學(xué)家。他聯(lián)系云南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對稻種資源進(jìn)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在稻種起源、演變、分類等方...
    • 高莽
      高莽,1926年生,哈爾濱人,筆名烏蘭汗,長期在各級中蘇友好協(xié)會及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工作,從事翻譯、編輯、俄蘇文學(xué)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與對外友好活...
    • 桂裕芳
      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xué)外文系,195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法語系資深教授,從事法語語言文學(xué)教學(xué)與研究五十余年。譯有馬塞爾·普魯斯特《追...
    • 戈寶權(quán)
      戈寶權(quán)(1913.2.15—2000.5.15),筆名葆荃、北辰、蘇牧,漢族人,清華大學(xué)肄業(yè),著名外國文學(xué)研究家、翻譯家。1913年2月15日(農(nóng)歷正月初十)生于...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