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喬蘋

    李喬蘋

    李喬蘋,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畢生致力于化學事業(yè),在化學教育、化學史研究和化工生產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尤其對中國古代化學史料的發(fā)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貢獻,受到國內外科學史界的贊揚。

    李喬蘋 - 人物簡歷

    1895年9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
    1911年8月考入北京工業(yè)專門學校(原京師高等實業(yè)學堂)。
    1915年7月北京工業(yè)專門學校畢業(yè),到農工商部權度檢定所、化工試驗所工作。
    1916年參加北京第一屆文官考試合格后,到教育部工作,后調農工商部,先后任科員、僉事等職。
    1922年4月參加發(fā)起成立“中華化學工業(yè)會!
    1923—1926年兼讀國立北京工業(yè)大學,獲化學學士學位。
    1928年任實業(yè)部主事。
    1929—1931年任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女子高等師范學院講師。
    1931—1934年任實業(yè)部天津商品檢驗局技術官、技正。
    1934—1936年任北京市度量衡檢定所所長。
    1936—1937年任北平大學工學院和女子文理學院副教授。
    1937—1945年任中國大學教授。
    1946—1948年5月任東北大學工學院教授、沈陽醫(yī)學院教授和化學科代理主任。
    1948年6月—1952年任臺灣樟腦局簡任研究員、簡任技正,兼工務室主任和附屬南門工廠廠長等職。
    1952—1957年任臺灣樟腦廠(原名臺灣樟腦局)化學研究室主任、兼臺北工業(yè)?茖W校教授。
    1956—1957年任臺灣化學會《化學》雜志總編輯。
    1956—1958年任臺灣化學名詞委員會委員。
    1957—1959年主持臺灣樟腦廠工務。
    1960—1964年主持臺北第一酒廠工務。
    1957—1965年兼任臺灣師范大學等校教授。
    1981年3月28日病逝于美國。

    李喬蘋 - 生平概況

    李喬蘋,原名永新,學名景新,字喬蘋。1895年9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其父李世暢為閩浙總督署總書。他自幼聰穎好學,10歲時便讀畢四書五經、 《左傳》 、 《史記》等,打下了較為堅實的文史基礎。11歲入閩侯西城小學堂學習。1909年小學尚未畢業(yè)就考取福建三牧坊高等學堂(原全閩大學堂)。該校分文、實兩個學科,他上了實科的預備班,次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升入正科。為振興中國工業(yè),他立志學工,于是年秋,同薩本鐵、孫昌篯等人北上求學,考取北京工業(yè)專門學校,學習應用化學。1915年7月以優(yōu)秀成績畢業(yè)。此后改用喬蘋為名。

    畢業(yè)前,按學校規(guī)定,入該校與農工商部權度制造所合辦的權度訓練班受訓半年。畢業(yè)后分派在農工商部權度檢定所工作,不久,被調至該部工業(yè)試驗所化工研究科,重點研究紹興酒的釀造技術。

    1916年初,應北京第一屆文官考試,錄取后被分派到教育部主管留學生工作。因志不在此,后請求仍調至農工商部任科員,實習期滿后任僉事職。此后,他在僉事任上工作長達10年。

    1922年初,他同母校老師俞同奎,郭世綰、張新吾、吳匡時、王季點,學友周名崇、汪度等人發(fā)起組織和籌備成立中華化學工業(yè)會。同年4月22日總會正式成立,選張新吾為第一屆會長,俞同奎為總編輯,定期發(fā)行《中華化學工業(yè)會志》 。這是在國內成立的第一個化學學術團體。李喬蘋作為該會的發(fā)起者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1923年北京工業(yè)專門學校改為北京工業(yè)大學,他回校兼讀學位。此時俞同奎在該校創(chuàng)建化工生產研究院,邀請李喬蘋參加制定計劃和籌備工作。他協(xié)同俞同奎將學校化學工場原有之酒精蒸餾、造紙、制革、油漆等設備加以擴充和改建,使研究院初具規(guī)模,并投入生產。他在該院的化工試驗研究工作,為以后的大學教育和化學研究事業(yè)打下了基礎。1926年李喬蘋在北京工業(yè)大學畢業(yè),獲化學學士學位。

    李喬蘋在農工商部任職期間,主要在工業(yè)試驗所和北京工業(yè)大學從事化工研究工作,先后完成有關化妝品、紹興酒、制革、顏料等專題研究論文和報告20余篇。1928年春,被委任為實業(yè)部主事。但任職不久,因為當時政局動蕩,機關人員取消文官考試資格,令其解散,自尋出路。他先后到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女子高等師范學院任講師。

    1931年他調至實業(yè)部天津商品檢驗局任技術官,不久改任技正。次年參加全國商品檢驗工作會議,提出砂糖標準意見,得到會議贊同和獎勵。1934年,被任命為北平市度量衡檢定所所長。1936年,北平大學工學院和女子文理學院聘他為副教授,講授釀造化學和普通化學課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北平許多高等學校內遷或暫時停辦,僅中國大學仍在北平辦學。該;瘜W系主任余蘭圓聘請他任化學系教授。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前夕,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去職,該校教授全部解聘,于是他再次失業(yè)。1946年秋,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劉樹勛到北平招賢,他應聘為該院化工系教授。到任不久,又被沈陽醫(yī)學院聘為兼任教授和化學科代理主任,為恢復化學科做了不少工作。1948年5月,他應親友邀約,偕妻赴臺灣,6月經同學楊家瑜介紹,到臺灣樟腦局任簡任研究員,專門從事樟腦制造技術和樟腦應用方面的研究。隨后改為簡任技正,并兼工務室主任和所屬南門工廠廠長等職務。1952年,臺灣樟腦局奉令改為臺灣樟腦廠,次年為挽救臺灣樟腦事業(yè)的危機、廠方設立了化學研究室,他任研究室主任。1957年,奉調主持樟腦廠工務,負責該廠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1960年初,調至臺北第一酒廠,主持該廠工務,直至退休。

    在臺灣期間,他先后兼臺北工專、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校教授,主授工業(yè)化學、無機化學等課程。1956年春他還應臺灣化學會理事長酈䲢厚邀請,任該會《化學》雜志總編輯。1957年臺灣化學會與臺灣編譯館合作成立化學名詞編譯委員會,他為該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

    李喬蘋在1964年70歲時退休。由長女李書穎(預防醫(yī)學與環(huán)境衛(wèi)生學博士)迎養(yǎng),僑居美國。到美國后,他仍繼續(xù)從事科學史研究,曾在美國和臺灣的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不少弘揚祖國科學技術成就的文章。1970年被授于臺灣中華學術院哲士稱號。981年3月28日因患腦謚血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李喬蘋 - 化學教育

    李喬蘋早在中學讀書時就懷有實業(yè)救國的愿望。他通過社會實踐認識到,要發(fā)展工業(yè),首先要重視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學有專長的人才。他說:“吾國之言實業(yè)已數(shù)十年矣,其效安在?一言以蔽之曰:無學而已。學與術息息相關,無學不足以言術。況化學工業(yè)應用化學之原理,參加機械之方法,變化或改良原理之性質,使適為吾人需用之物品,……制造之中,對于前后變化之學理,非洞明了解,則不能望成功。”故他對化學教育十分熱心,認為“灌輸知識,傳播文明”,“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實力,亦不失為報國之一道。”因此,他在20年代后期就投身教育事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專門人才。他教學嚴謹,一絲不茍,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踐,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他知識面廣,對化學又有很高造詣,所教課程,深受學生歡迎。他從事大學教育近半個世紀,為國內外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化學人才。

    難能可貴的是,李喬蘋先后為大、中學校編著了好幾部化學教科書,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現(xiàn)代科學還比較落后,尤其是高等化學,幾乎沒有中文專書,大學教材多采用外文原著,不但內容脫離中國實際,而且給教和學都帶來一定的困難,不利于中國化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正如他自已所說:“今日欲圖吾國化學工業(yè)之發(fā)展,除講求學術以外,寧有他道哉?學術之講求,以書籍為要件,蓋書籍者,灌輸知識傳播文明之利器也。無論何國,若無本國文字之科學書籍,則其國之科學終無發(fā)達之日!钦衽d化學工業(yè),不足以圖富強,又知非有國文專門書籍,不足以闡明化學工業(yè)之學理,久有志于化學工業(yè)專書之編輯。”于是他發(fā)奮編著化學工業(yè)用書,以供高等學;瘜W教學之用,并供創(chuàng)辦工業(yè)及企業(yè)的人員作參考。他又據(jù)當時國內的經濟情況和形勢需要,決定先編著有機化學工業(yè)方面的書。他一生共編著化學教學用書6部12冊,現(xiàn)擇主要者簡介如下:

    1. 《有機化學工業(yè)》 。這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化學工業(yè)專著。該書分上、下兩冊,80余萬字,內容十分豐富,實用性強,深受高等學校師生歡迎。當時國內學術界曾給予高度評價,例如蔡元培在該書序中說:“有機化學工業(yè)專書尤難編纂,……李君喬蘋深知此種困難,毅然當之,成此巨帙,且于緊要關鍵,能深入顯出,不為所困,是誠治有機化學工業(yè)可貴之書也。至其取材精審,劃類詳明,尤其末焉者。”此書的編著具有開拓性,對發(fā)展大學教育、傳播化工生產知識,尤其是對指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化工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2. 《無機化學通論》 。這是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撰著的無機化學專著。全書分上、下兩冊,計77萬字。吳承洛認為該書“不特綱領明爽,分量合宜,而且內容豐富,材料新穎,誠為吾國無機化學書中不可多得之善本,……于中國之科學進步,國家富庶,實大有裨益焉!彼钱敃r的一部優(yōu)秀教科書,屬《大學叢書》之一,被廣泛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3.為加強中等化學教學,他先后編著了3部中等化學書籍。即《最新實用化學》二冊、 《初中理化》四冊、 《高中化學》兩部。這幾部書都多次再版,長期使用,對發(fā)展臺灣的中等教育和培養(yǎng)化學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此外,他還參加了臺灣化學名詞規(guī)范化工作,對10余萬化學名詞,臺灣化學名詞編譯委員會逐個進行討論推敲,然后由他整理?,編輯成《化學名詞》一書,這是臺灣化學界和教育界常用的重要工具書。

    李喬蘋 - 研究成果

    為振興中國工業(yè),李喬蘋曾長期工作在化工生產崗位上,他是化工事業(yè)上的實踐者和革新家。前文已述,早在20年代他就對釀酒、制革等多種化工生產有所研究。30年代初,他對化妝品生產很感興趣,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實驗室里研究各種化妝品的制造。并指導妻子設立“新醒化學工業(yè)社,”從事施面蜜、美膚霜等化妝品家庭手工業(yè)生產數(shù)年。

    40年代初,又與劉伯含在北京合辦“中國化學工業(yè)社制堿廠”,擬電解食鹽水,制造燒堿和漂白粉。他們白手起家,歷盡坎坷耗時數(shù)年,直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才試車生產,后因外貨大量進口,無法競爭而放棄。此后他對釀酒、賽璐珞及軟片制造、尼古丁提煉、樟腦煉制和提腦后樟木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成績。

    50年代中期,他同臺灣樟腦廠的邵基慶合作從事樟腦提煉的革新研究,獲得了臺灣標準局化學專利。他們將樟木刨成長薄片,用水蒸氣蒸餾或溶劑萃取,制得樟腦和樟腦油,其剩余木片仍可利用。這一研究成果使當時處于危機的臺灣樟腦事業(yè)得以轉機。此間,他們還合著有《臺灣樟腦》 、 《革新制樟腦法》等專著。

    李喬蘋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愛國科學家。他為中國化學教育事業(yè)、化工生產事業(yè)做出了畢生的努力。

    李喬蘋

    名人推薦
    • 李振陸
      李振陸,男,1960年7月生,教授職稱,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1982年開始從事農業(yè)職業(yè)教育工作,先后擔任農學教研室主任、教務科副科長...
    • 劉仙洲
      劉仙洲(1890~1975), 機械學家和 機械工程 教育家。長期從事 農業(yè)機械的研究工作,對發(fā)展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yè)機械作出了貢獻。在教育上,倡導...
    • 呂富華
      呂富華(1907年7月31日—2004年4月20日),山東黃縣(今龍口)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藥理學家、醫(yī)學教育家。呂富華致力于藥理學教學和科學研究...
    • 李書華
      李書華,字潤章,物理學家、教育家1889年生于河北省昌黎,1913年留學法國,1918年獲圖盧茲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22年獲法國國家理學...
    • 林樂知
      林樂知字榮章,生于美國喬治亞州。清代進士,基督教美國監(jiān)理會傳教士。咸豐十年(1860年),偕夫人來上海傳教。同治三年(1864年)3月經馮桂芬介紹,擔任...
    • 林風眠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xiàn)更名為 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林風眠生于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自幼喜愛繪畫。...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