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襄 - 生平簡介
林伯襄(1878——1956)是河南省商城縣南溪鄉(xiāng)后灣村人,1932年因國民黨將領衛(wèi)立煌剿共有功,蔣介石敕令析置“立煌縣”劃歸安徽省管轄。1949年解放時易名金寨縣,現(xiàn)屬安徽省六安市。他6、7歲就誦讀經(jīng)書,14歲以汝寧府試第二游泮。戊戌政變后,他到易姓家館課徒,等待科舉試期。后拋棄舉業(yè),在親族幫助下,于1903年創(chuàng)辦了“明強學堂”。甲午之后,他考入河南優(yōu)級師范讀書,一年后又考入上海公學修業(yè)。1908年修業(yè)期滿后返回故鄉(xiāng),在明強學堂任教。他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廣收弟子,嚴格育人,享有很高威信,當時曾有河南五縣(光山、潢川、固始、息縣、商城)“圣人”之稱。
1910年。他應邀到開封,受聘為河南優(yōu)級師范教習。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他被任命為省教育司科長。后在河南省議長陳善同的推薦支持下,負責籌備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12年,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正式建立,他被任命為校長。在任的4年中,他廣羅有識之士,辛苦經(jīng)營,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1916年袁世凱稱帝,河南為袁氏勢力所把持,正直進步的林校長對這種倒行逆施極為不滿,便憤然辭職離校,稱病返鄉(xiāng),達4年之久。1922年至1931年,他先后任河南教育廳第一科長、代理廳長、科長、教育款產(chǎn)處處長等職,中間因不滿廳長的反動和受一些政客的排擠,曾多次離汴返鄉(xiāng)。1934年7月他任職期滿,因腦病加劇怕耽誤工作,表示不再任職,遂回家休養(yǎng)?箲(zhàn)勝利后,他為支援人民解放軍作戰(zhàn)做了不少有益工作。
商城縣解放后,他當選為金寨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參加了建政工作。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他以開明士紳被邀請出席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被推選為河南省政協(xié)委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副廳長。1954年,省人民政府遷至鄭州,他因體力不支,未能隨往。1956年11月26日病逝于開封。
林伯襄 - 歷史背景
青年時曾與林維鎬(號新武)及林琴舫在南溪林氏祠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明強學校,林維鎬任校長,伯襄任學監(jiān)。琴舫后任中華民國國會議員,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袁派人暗殺于北京。南溪林家本是望族,素有詩書傳家之遺風,好學、興學造福桑梓。據(jù)族譜記載,林氏遠祖早年逃荒要飯流落南溪落腳一所寺院內(nèi),靠勤奮勞作繁衍光大起來。
林亮是紅軍時期干部,在清華大學學習時與蔣南翔、姚依林等一起參加了“一二·九”學潮,曾兩次被反動當局逮捕押往南京陸軍監(jiān)獄,被營救脫險后到新四軍做政治工作。后歷任豫皖蘇軍區(qū)組織部長、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校長、十八軍隨營學校校長、十八軍先遣支隊黨委副書記暨政治部主任、西藏拉薩市委首任書記、云南紅河州委第一書記、個舊市第一書記、云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等職。林瑛抗戰(zhàn)時期就讀于上海新聞?茖W校,為了拯救民族安危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歷任文化教員、干訓隊長、軍區(qū)文工團長等職,建國后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先后在信陽地委、行署,靈寶縣人委等部門工作,不幸英年早逝,30多歲即離開了我們,此乃后話。
林新武后擔任河南省首屆省議會議員,積極參與了河南預校的創(chuàng)辦工作,力促議會通過此決議。當然,主持校務重任的非林伯襄莫屬,此乃眾望所歸,國之使然。
林伯襄 - 成長經(jīng)歷
林伯襄家學淵博,幼讀經(jīng)史,14歲即赴汝寧府應試。他目睹清朝廷腐敗帝國列強入侵之國憂,以明恥、興邦為己任?既肷虾V袊珜W,修業(yè)時,與國學高才胡適同窗。受《時務報》、《申報》及西方進步思想之影響頗深。
1908年修業(yè)期滿回鄉(xiāng)興教,以教育興國為主旨,剃除發(fā)辮,不為清奴。在明強學堂提倡新學,注重實用,開民國風氣之先。一時名聲鵲起,學生遍及豫南光山、潢川、固始、息縣、商城五縣,所到之處皆尊其為“圣人”,求道者甚眾。林伯襄身材修長,雙臂過膝,身著藍布長衫,帶著一副眼鏡,整日里風塵仆仆,為鄉(xiāng)鄰治愚發(fā)蒙啟智,聲名遠播。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河南成立都督府,他被推舉為教育司科長,力舉“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fā)民智”,遠見卓識,寓意深長。他與河南提學使、省議會議長陳善同,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河南教育司長李敏修紛紛上書民國政府力陳開辦新學之迫切,倡導效法歐美,引進西學,謀求富國利民之良方。
1921年4月29日,我祖父林維鎬與王敬芳、王印川等人聯(lián)名在《大中華報》發(fā)表“籌備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啟”之倡議,各方群起響應。經(jīng)河南省都督張鎮(zhèn)芳提議,河南省臨時議會議決,立即籌設一所主學外語,以派遣赴歐美留學生為主的預備學校。經(jīng)陳善同舉薦、委任林伯襄為校長。擇定開封鐵塔以南,歷代河南鄉(xiāng)試重地“河南貢院”東半部為校址。林校長上任不足月余,9月1日便發(fā)布《河南提學司招考留學歐美預科學生廣告》,首屆設英文科兩班,招錄體肢健全、語數(shù)優(yōu)異的12至16歲高小畢業(yè)生,畢業(yè)后擇優(yōu)公費派出歐美各國大學留學,或升學或任教。9月下旬,首屆140名新生入學,中國近代歷史上這所全新的學校在開封古城正式誕生了。當年全國共有三所此類高校,另兩所是北京清華學校和上海南洋中學,并列為全國留學生培訓基地。 作為培養(yǎng)出國留學生的搖籃,預校原定學制四年,后依例上海南洋中學改為五年。此類學校當年國內(nèi)少有,教學無模式可循,主要以西方教育為藍本。
林伯襄 - 教育階段
林校長常說“人應當走一步一個腳印,決不能馬馬虎虎”。他的身體力行堪為師生表率。他平時生活儉樸,衣著樸實,常被人誤認為是校工。他學識廣博、才華過人,國文、英文、數(shù)學、史地等各科俱佳。一俟得知有學生對授課教師講課有不滿意之處,他便立即前去聽課,了解情況,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若有教師告假,他必以身補缺蒞臨授課,決不以此貽誤學子課業(yè)。他愛生如子,常手提馬燈巡視校舍,給睡覺的學生掖掖被褥,直至深夜方離去歸返。
林校長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愛國者。也是當時全省教育界錚錚鐵骨的廉士,他所書“剛毅寧靜”條幅示人,正是他一生人品的真實寫照。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學生素質(zhì)不斷提高,每次參加出國留學考試,預校被錄取的人數(shù)遠遠超過其他大學河南籍考生錄取數(shù)的總和。首屆英文科畢業(yè)時,參加河南省公費留學生考試,分給預校20個名額,其他大學河南籍考生也是20名。但考完后,預校的考生被錄取20名,其他大學僅錄取10名,才達半數(shù),可見預校外語程度明顯優(yōu)于其他大學。
1916年袁世凱竊國自立為“洪憲皇帝”,做了83天的皇帝夢,便在舉國聲討中退位,一命嗚呼!一向革新掌校四五年的林校長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稱病辭職返鄉(xiāng)不出。堂伯父林琴舫亦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暗害成了民國烈士,民國總統(tǒng)馮國璋曾親往贈匾吊唁,民國政府發(fā)給五千元大洋撫恤金,遺屬用這筆錢購買了田產(chǎn),到解放后土改時卻被劃成了地主成份。林伯襄后來又應邀于1922年和1930年兩度出山重歸省教育廳復任科長、處長等職,因不愿與國民黨同流合污而兩度憤而辭職。1938年河南省政府盛邀出任省政府秘書長要職。他堅辭不就。但直到全國解放后,省政府吳芝圃主席代表人民政府邀請他為人民服務,他毫不猶豫慨然應允,出任省教育廳首任副廳長,并當選為第一屆省人民委員會委員。
林伯襄 - 悲慘經(jīng)歷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林伯襄自幼生在書香之家,其父林維垣是黌門秀才。他家教雖嚴,但絕不限制子女言行。其長子林承萃最終成為職業(yè)革命家,英勇就義于南京雨花臺。
林承萃1904年在家鄉(xiāng)出生,天資聰穎,幼承祖訓,先在南溪小學啟蒙,少年時期考入筆架山蠶桑學校。他目睹內(nèi)憂外患軍閥混戰(zhàn)的混亂局面,幼小的心靈里萌發(fā)了拯救民眾的弘大志向。后在父親民主思想的熏陶下,1923年到廣州大學預中求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深惡舊社會之黑暗,1924年只身出走九江聲言“胸中有大不平事,需外尋同志共求辦法”。后因父親在開封供職,抵汴后就讀于河南省立第二中學高中文科,從此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新思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6年高中畢業(yè)后,受河南黨組織派遣到廣東黃埔軍校入第五期學習軍事與政治,時年22歲。他在校功課好,頗具文采,赴粵前修書一封致乃父,陳明革命志向,并撰寫對聯(lián)“碧血濺成真世界,頭顱換出自由花”,表達了自己投身革命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在校期間參加了平息陳炯明叛亂的戰(zhàn)斗。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后大肆地進行“清黨”活動,他因不滿蔣介石倒行逆施被其逮捕入獄,在黑暗中度過了三年的牢獄生涯。1930年冬獲釋到上海黨中央所在地,在中央訓練班和中央軍委工作,成為職業(yè)革命家。1933年被叛徒出賣,在工廠遭國民黨逮捕,后押往南京,敵人用盡酷刑他堅決不泄密,兩月后被活埋于雨花臺亂石叢中,就義時年僅29歲。他英勇就義的壯舉塵封了16年,直到1949年解放時,其父才得知真相?蓢@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烈士是一座豐碑,如今他的事跡被陳列在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第六展廳的首位,永遠激勵后人。
林伯襄 - 滿門賢士
金寨縣早在1920年就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1924年就建立了黨組織。土地革命時期爆發(fā)的三大農(nóng)民武裝起義——黃麻起義、立夏節(jié)起義、六霍起義,后兩起均發(fā)生在金寨境內(nèi),這是一塊可歌可泣的紅土地。以暴動骨干為基礎組建的三大紅軍主力隊伍——紅4軍、紅25軍、紅28軍,從故鄉(xiāng)走向全國,建立了民族解放卓越的歷史功勛。當年全家當紅軍的不計其數(shù),紅軍鄉(xiāng)、紅軍村比比皆是,先后有十萬大軍參戰(zhàn)報國,有五萬多烈士為國捐軀。解放后有600多位老紅軍在中央和各省市工作,是位居第二全國聞名的將軍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授予上將軍銜1人,中將8人,少將50人,真可謂將軍星閃爍,老一輩省軍職以上領導100多人,新時期省軍職領導10余人。歷屆中央委員12人,任各大軍區(qū),各軍兵種副職以上軍政要員25人。像林承萃這樣英勇犧牲的林氏子弟不計其數(shù),像林伯襄這樣的國之賢士應有盡有。原中紀委委員、南京軍區(qū)、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將林維先,毛澤東當面稱贊他為紅軍時期的游擊專家。中央軍委原裝甲兵副司令員、少將林彬,江西省軍區(qū)原第一副司令員、少將林乃清,原武漢軍區(qū)湖北生產(chǎn)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湖北省紀委書記、省人大副主任林木森,紅四方面軍總部婦女工兵營營長、原軍委總政治部主任辦公室副主任兼羅榮桓元帥辦公室主任、總政治部副兵團職顧問林月琴,英勇犧牲的烈士紅軍團以上干部林英奎、林英俊、林英堅、林英谷、林維早、林維權、林維莫、林志賢等,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拋灑熱血,盡忠報國,譜寫壯麗詩篇。
林伯襄先生一生追求光明,以教育興中華志存高遠,他的言行影響了幾代人。他的學生中,在國、共兩黨中擔任要職的不計其數(shù)。據(jù)說學生尊重先生人品,凡騎馬去拜見者,距住宅十幾里便下馬步行。我年屆八旬的老母回憶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她在開封省干校學習時,每逢周末他就派下屬趕馬車接母親到家休息,下周再派人送返,足見他對小弟妹關愛有加。
1956年11月16日,先生以79歲高齡在開封謝世,省黨政軍領導前往吊唁告別。為緬懷一代宗師林伯襄的歷史功勛,在河南大學誕生90周年的2002年,海內(nèi)外校友在校園里塑造了一尊先生銅像,以示敬仰之情。如今他已去世五十周年,歷史的車輪又邁步向前了一個多世紀。2006年是先生誕辰128周年,現(xiàn)在新河大已把先生的精神發(fā)揚光大,培養(yǎng)人才,致力于振興民族,強壯中華。
河大這座歷經(jīng)近百年滄桑的歷史名校,各學科的門類齊全,碩士、博士脫穎而出,真可謂是桃李芬芳滿園春色。古老的大學正勃發(fā)生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培養(yǎng)棟梁之才。先生百年前的追求探索已成為現(xiàn)實,先生在天之靈倘若有知,理當為此而欣慰。
林伯襄 - 教育思想
林伯襄從事教育幾十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特點的教育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以教育致國富強,以科學開發(fā)民智”
他辦教育是以強國為目的,以愛國主義作為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礎。 林伯襄的青少年時代正處在清王朝極端腐敗,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國家命運岌岌可危的時代。嚴酷的現(xiàn)實教育啟發(fā)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他痛切地感到,國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自己強大起來,而強國必先廣啟人民知識,要廣啟人民知識,就必須辦教育。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03年他以“明恥”“興邦”為宗旨辦起了“明強學!,招收豫鄂皖邊區(qū)一帶一二百名青少年入學,并自任教習。民國成立以后,他極力主張學習西洋,發(fā)展實用科學。他倡議派遣優(yōu)秀青年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用于我國建設。他還向省議會陳述自己的育才計劃,經(jīng)省議會決議,由他負責在河南籌辦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此,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勞,以舊貢院為校舍,延攬省內(nèi)外知名人士來校任教。預校成立后,他被任命為校長,更是盡心盡力,不辭辛勞。在以后的幾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實行的許多措施,提出的許多建議,都是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強國為目的的!皬妵笔撬@時期教育思想的靈魂。
重視教師的作用
他十分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他說:“辦學就要辦得有個名堂,沒有好的教習,學生能學到什么?”為了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首先是嚴于擇師。在他任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時,選聘教師有嚴格的標準:政治上、開明、進步、愛國;業(yè)務上,是有真才實學的國內(nèi)外名流。為聘到優(yōu)秀教師,他往往親自把關。凡新聘教員,必先到校試講,他親自聽其一二周課,然后再決定是否錄用。對于不合格者,決不聘用。為聘優(yōu)秀教師,不惜重金。其次對被聘用的教師在教學上有嚴格要求。他對學生有意見的教師,必親自聽課,促其改進。他對教師嚴格要求的同時,還十分尊重和關心他們,他不僅在全校學生中大力倡導尊師之風,而且自己率先做出榜樣。家在校外的教師,上下班因路遠或風雨,他總是以車接送。在他的辛勤工作和親切關懷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應聘名流云集,人才薈萃,形成了一支高質(zhì)量的教師隊伍。
教學內(nèi)容新穎實用
他辦的“明強學校”和“留學歐美預備學!痹诮虒W內(nèi)容和課程設置方面,都無成規(guī)可循,總的指導思想是提倡西學,以西方教育為楷模,以實用為目的。如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一二年級開設的英文、國文、數(shù)學、物理、中國歷史、化學、中國地理、體操、圖畫等這些新穎的課程內(nèi)容不僅擺脫了當時尊孔讀經(jīng)的封建教育的窠臼,而且與近代其他學堂也不盡相同。
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
他曾說:“人應當走一步一個腳印,決不能馬馬虎虎”。對學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從一開始,就注意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在招生過程中,擇優(yōu)錄取,嚴格把關。凡考生,雖學歷不限,但對學生質(zhì)量的要求,卻一視同仁,決不降低標準。對已被錄取的學生,三月后學校進行甄別考試,不及格者,令其退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要求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好課以外,還采取各種措施,督促學生上進,如課堂提問,隨堂考試,期末考試等。學校將期末考試成績列榜公布,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學習不僅教師管,校長和學監(jiān)都關心。學監(jiān)堅持查堂、查自習,風雨無阻,始終如一,—旦發(fā)生問題,及時解決。他作為一校之長,親臨教學第一線,若有缺課情況,他便馬上代授。他對學生親切關懷,嚴格管理,曾制訂嚴格的校規(guī)校紀、功過條例,對違犯校規(guī)的學生,不論何人,在耐心勸誡的同時,均據(jù)情節(jié)輕重給予處分。為保證校紀落實,不僅讓學監(jiān)早晚檢查,他本人也經(jīng)常在夜晚打著燈籠查齋。對學生儀表要求樸素大方。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凡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林校長的教育和影響下,團結、樸實、求是、創(chuàng)新的校風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逐步形成。
注意籌集教育經(jīng)費
教育經(jīng)費是辦好教育的經(jīng)濟基礎。對教育經(jīng)費的征收、管理和合理使用,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教育廳主管教育經(jīng)費時,與教育界人士協(xié)力籌劃,主張契稅獨立開征,統(tǒng)歸教育部門辦理,以期保障?顚S。他建議各校會計由教育廳直接委用,還建議成立教育機關會計訓練班。他任河南教育款產(chǎn)處處長時,提議減低稅率和罰項,廣開稅源,結果稅收由年280萬元增至350萬元,稅收從此穩(wěn)增。
林伯襄在任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的4年時間里,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建設人才。4年間,招收有第一屆英文班150余人,德文班140人。這些學生,畢業(yè)后有的出國留學,有的考取國內(nèi)其他大學繼續(xù)深造。他們刻苦勤奮,后來大都成棟梁之才。不少人已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的教授、學者、作家、藝術家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為中國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