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 - 簡介
米德,G.H.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年~1931年) 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及哲學家,符號互動論的奠基人。
米德 - 生平
1863年,2月27日生于馬薩諸塞州的南哈德策。1887~1888年為哈佛大學研究生,后去歐洲學習心理學和哲學。1891年任密歇根大學副教授,1894年執(zhí)教于芝加哥大學。主要著作有:《心理的定義》(1903)、《精神、自我與社會》(1934)[1] 米德自稱是社會行為主義者,認為象征符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們通過語言、文字、手勢、表情等象征符號進行交往,達到共同理解。社會意義建立在對別人行為的反應基礎上。他重視日常生活情境(見社會情境)中人們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會關系。
米德 - 觀點
米德認為,“自我”源于社會相互作用,象征符號在其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兒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識,而是在對語言等符號的學習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見社會角色),并獲得社會反饋,從而學會把自己作為客體的思維,產(chǎn)生自我意識。米德指出,自我發(fā)展經(jīng)歷了3個階段:模仿、游戲及競賽。人格發(fā)展是個體在與他人用符號交往中掌握社會觀點的過程,個體不是社會預制的印記;人格發(fā)展是社會存在通過對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施加影響并引起變化的過程。
米德的符號互動論在心理學界及社會學界有較大的影響,成為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中一個重要學派。
米德 - 成就
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南哈德利,就讀于哈佛大學,在W.詹姆斯指導下從事研究,并于1894年和J.杜威同時進入芝加哥大學期間,米德受到機能主義運動和早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從而涉足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自我理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自我理論家之一。米德生前從未出版過著作,他的經(jīng)典性著作《心理、自我和社會》是由他的學生根據(jù)他的講稿匯編而成,并于1934年他去世后出版的。
由這些講稿匯集而成的著作代表了米德最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其中,他發(fā)表了一種關于人類行為、互動和組織的概念性觀點。這種概念化代表了一般哲學傳統(tǒng),其中包括功利主義、行為主義、達爾文主義和實用主義,以及從諸如W.馮特、W.詹姆斯、C.皮爾斯、C.H.庫利和J.杜威這樣一些思想家那兒借來的特定概念的一種混合體。這種對于人類行為、互動和組織的觀點是社會科學中關于互動的大部分現(xiàn)代闡述的概念基礎,其中包括諸如角色理論、民俗方法學、象征互動論、互動論、認知社會學、行動理論、現(xiàn)象學和民谷學這些形色色思想學派的那些闡述。
在自我領域,按照米德的觀點,自我并不是意識的處理系統(tǒng),它本身就是意識的對象。人一生下來并不存在自我,因為他不可能直接開始自己的實踐活動。隨著從外部世界獲取實踐經(jīng)驗,人學會了將自我作為一個對象來考慮,并形成了他們對于自的態(tài)度和情感,這就是自意識的發(fā)展。對自我的發(fā)展來說,產(chǎn)生社會交往的社會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的。米德認為,一個人如能接受他人的態(tài)度,像他人一樣扮演自我角色,那么,他就達到了“自我”的程度。實際上,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可以獲得許多自我,第一個自我均代表了一系列從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獲得的單一的反應。例如,存在著家庭中的我,學校中的我,能夠相互影響的其他群體中的我。自我的概念是兩種“我”(“I”和“me”)的結合體!癿e”是指通過角色扮演而形成的社會中的自我,“I”是指并非作為意識對象的獨立個體。米德的自我理論對于建立在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基礎上的現(xiàn)代自我理論,特別是對C.羅杰斯的個人中心理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