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 - 生平介紹
曾參之先祖為夏少康之子曲烈,封于曾阝,經(jīng)五十四傳至巫,國滅奔魯,巫改姓曾,傳四代而至曾參。曾參父曾點亦受業(yè)于孔子,曾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灑脫志向而得到孔子贊許,謂“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鴧⑿】鬃铀氖鶜q,是孔子晚年的學生。為人性格內(nèi)向,處事謹慎。比較遲鈍,孔子曾評價地說:“參也魯!保ā墩撜Z·先進》)但孔子的“一以貫之”的“忠怒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來的(《論語·里仁》)。曾參非常注意修身,倡導“吾日三省吾身”的內(nèi)省工夫,認為替別人辦事要講“忠”,與朋友交往要講“信”(《論語·學而》)。強調(diào)讀書人應該弘揚仁道,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強調(diào)“君子”應該“動容貌”、“天顏色”、“出辭氣”,而且“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論語·泰伯》)。同時,他又主張“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考慮問題不要越出自己的地位,甚至還要“犯而不!保ā墩撜Z·泰伯》),縱被欺侮也不去計較。
曾參以“孝”著稱,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分杏洠骸翱鬃右詾槟芡ㄐ⒌,故授之業(yè)。”據(jù)說傳世的《孝經(jīng)》即是曾參所著,《孝經(jīng)》在漢代和《論語》一起被升格為儒家經(jīng)典!稘h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一般認為《大戴禮記》中有十篇是從《曾子》而來,亦多是闡發(fā)“孝道”的。
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伯”。中唐以后,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圣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圣”,地位僅次于“復圣”顏淵。
曾參 - 歷代封贈、頌贊
曾參在孔學中的地位,很長時間以來未被人們所認識。上承孔子道統(tǒng),下開思孟學派,這一學術(shù)地位,是唐、宋以后才為一些人所逐步承認。歷代對曾參的封贈與奉祀情況如下:
唐代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贈曾參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廷頁撰《曾子贊》。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贈曾參為成阝伯。此為曾參贈爵之始。
五代-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罷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參與七十一子圖形四壁,世稱七十二賢,合計共八十二人。曾參名為七十二弟子之位,實為“文宣王廟,四壁英賢”,每逢祭祀,面前陳脯、鹽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時廷臣撰《曾參贊》。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晉曾參為瑕丘侯。因犯孔子諱,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為武城侯。
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贊》。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參為成阝國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成阝國公樂章。成阝國公酌獻、奏《成安之曲》。
初獻成阝國公樂章內(nèi)容是:“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百世訓彝;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衤右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詔,春秋祭祀先圣,以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為配享。
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參為成阝國宗圣公。此為曾參封圣之始。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封顏子為復圣公、曾子為宗圣公、子思子為述圣公、孟子為亞圣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頒《釋奠儀節(jié)》,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钅刑一、籩豆各十、縛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參并頒發(fā)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準,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致祭曾參專廟。嘉靖以后,嘉祥曾參專廟,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兩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禮部召集諸大臣議事,一致認為:人以圣人為至圣,圣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圣,其意以備。今宜于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為曾參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為成阝國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閏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頒發(fā)御制《宗圣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書贈宗圣殿匾額“道傳一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親制《宗圣贊》(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廟致祭曾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頒發(fā)元圣周公及復、宗、述、亞四圣祭器,以備陳設之用,當經(jīng)山東巡撫專委東昌府同知陳王來赴江南制造。賜宗圣曾子廟:钅刑一件、縛十件、簋十件、籩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籩、木匣、余皆銅器);宗圣:爵三、钅刑一、縛二、簋二、籩八、豆八、帛匣一;兩配:各爵一、縛一、簋一、籩四、豆四、帛匣一;兩廡:各三壇、爵三、縛三、簋三、籩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啟圣王殿、兩廡,祭器可調(diào)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親制祭文,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廟祭祀曾參。
曾參 - 年譜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參生于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是年,孔子四十七歲,少孔子四十六歲。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參十二歲。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參十四歲。“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見《淮南子》)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參十六歲。奉父命至楚,從學孔子。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參十八歲。隨孔子離楚去衛(wèi)。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參二十二歲。隨孔子自衛(wèi)返魯!犊鬃蛹艺Z》記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舉火”。魯國君要贈其“食邑”,辭而不受。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參二十四歲。孔子的高才弟子顏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參二十六歲?鬃雍舳嬷,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親以《大學》授曾參。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參二十七歲。是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鬃优R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參。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
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參三十歲。三年守墓過后,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強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象長江的水洗過,象秋天的陽光曬過,清凈潔白,無以復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見《孟子.滕文公上》)
魯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參三十一歲。父病故時,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見《禮記》)
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于武城(今山東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魯?shù)抗?公元前466年)曾參四十歲。離魯去衛(wèi)。
魯?shù)抗荒?公元前456年)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魯?shù)抗?公元前455年)曾參五十一歲。魯?shù)抗?公元前454年)曾參五十二歲。
魯?shù)抗荒?公元前446年)曾參六十歲。與子夏、段干木等設教于西河一帶。
魯?shù)抗荒?公元前436年)曾參七十歲。是年,曾參有病臥床不起,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象《詩經(jīng)》上說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毙⌒闹斏鳎员F渖。從今以后,我知道身體能夠免于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語地說,君子修養(yǎng)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边@三條我能做到嗎?始終不忘修養(yǎng)功夫(《論語?泰伯》)
魯?shù)抗?公元前435年)曾參七十一歲。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參,突然想起身下鋪著一領(lǐng)華美的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氏送給他的。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鋪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兒子們把席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他就死了,終年七十一歲。葬于嘉祥縣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曾參 - 典故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子嚙指痛心的佳話: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子殺豬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于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焙⒆右徽於即诩依锏葖寢尰貋恚遄永锏男』锇閬碚宜,他都拒絕了。他靠在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興了。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油,我都快要饞死了!痹拥钠拮诱f:“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么能隨隨便便于工作殺豬呢?”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話沒說。轉(zhuǎn)身就回到屋子里。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qū)⒆臃浅绤,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里干啥?”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jié)殺什么豬呢?”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逼拮诱f:“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后有什么資格教育孩子呢?”妻子聽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并且宴請了鄉(xiāng)親們,告訴鄉(xiāng)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
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后代人所尊敬。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痹谶@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曾參 - 參考資料
1. http://www.zh5000.com/ZHJD/zgrx/2006/rxrw/zgrx-0082.htm
2. http://www.chinataiwan.org/zt/wj/jjk/a/200801/t20080102_546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