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稱,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期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yōu)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余六家雖然各自經(jīng)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fā)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yè)。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安陽北)中,又號“鄴中七子”。
建安七子 - 成員簡介
【孔融(153-208)】
【陳琳(?-217)】
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zhàn),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長章奏書記!讹嬹R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shù)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后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于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wèi)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后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后憂死,其議遂罷。 在七子中屬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镀甙г姟分唬ā段骶﹣y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饑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zhàn)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干(171-217)】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jié)黨權(quán)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干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qū),又轉(zhuǎn)五官將文學。數(shù)年后,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贊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保ā杜c吳質(zhì)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后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于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后徙為丞相倉曹掾?qū)。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后母虐待的苦難遭遇。阮瑀的音樂修養(yǎng)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于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應玚 (?-217)】
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qū),后轉(zhuǎn)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shù)十篇。詩歌亦見長。
【劉楨 (?-217)】
字公干,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qū)佟Ec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后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瑀、應玚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chuàng)作方面。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于比與。
建安七子 - 文學成就
【詩歌】“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五言詩是直到東漢后期才興盛起來的新詩體,桓、靈之世“古詩”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五言詩已經(jīng)初步成熟。而“七子”的優(yōu)秀五言之作,寫得情采飛揚,變化多致,使五言詩在藝術(shù)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題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寫得細膩深厚。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等都作于漢末戰(zhàn)亂發(fā)生之前,其寫作時間不一定比“古詩”晚,它們在五言詩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視。
【辭賦】
“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他們在張衡、蔡邕等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為小賦的進一步繁榮作出了貢獻!捌咦印钡男≠x有三點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圍更加擴大,題材的普通化、日常化進一步?jīng)_淡了過去大賦的貴族性質(zhì);②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功能更趨加強,直接描寫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濃厚。對于“七子”的賦,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也表示了同樣的意見,還特別認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賦首”,說他們可與宋玉、司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陳琳、阮籍的書記,徐干、王粲的論說文,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它們的共同優(yōu)點就是曹丕所說的“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貫注了作者獨特的氣質(zhì)。“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移豫州檄》、《為曹洪與魏太子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王粲《務本論》、《荊州文學記官志》等!捌咦印鄙⑽脑谛问缴嫌兄鸩今壔内呄颍纫钥兹、陳琳比較顯著。他們的一些作品對偶整飭,又多用典故,成為從漢末到西晉散文駢化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略的環(huán)節(jié)。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獨存徐干的政治倫理專論《中論》。明代張溥輯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記室集》、《阮元瑜集》、《劉公□集》、《應德璉休璉集》 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楊逢辰輯有《建安七子集》。
建安七子 - 相關(guān)評價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zhàn)亂中,盡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jīng)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后期他們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后來與曹操發(fā)生沖突,被殺。由于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煬在建安十三年后。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chuàng)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xiàn)實,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diào)過于低沉感傷,如阮籍《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后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quán)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yè)的抱負,內(nèi)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tài)度。然而,無論前、后期,“七子”的創(chuàng)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nèi)容占著主導地位。“七子”的創(chuàng)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兹陂L于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diào)蒼涼。陳琳、阮籍,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于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籍比較自然暢達。徐干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煬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nèi)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gòu)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于詩、賦、散文的發(fā)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建安七子 - 建安文學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據(jù)鄴城 (今安陽北)后,在中國北部創(chuàng)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導“尚刑名”,“尚通脫”,又善屬文,愛文士。許多文士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在這里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他們戰(zhàn)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fā)情懷,寫征戰(zhàn)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fā)展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建安”是東漢末年獻帝劉協(xié)的一個年號,東漢末,董卓亂后,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事頻仍。長安、洛陽皆廢毀。獻帝從長安到洛陽,又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這一年(即196年)改興平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獻帝禪位于曹丕。建安文學,通常指從漢末到魏初這個時期的文學,但并非僅限于這25年。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云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fā)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分裂、大動蕩、軍閥混戰(zhàn)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這是與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有關(guān)的。
建安七子 - 參考資料
1、《建安七子研究》 王鵬廷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10月2、《建安七子集》 俞紹初 輯校 中華書局 2005年06月
3、《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著,唐仁平,翟飚 譯注 華文出版社 2007年12月